dnf皇室尊亲,地下城85版本中
dnf皇室尊亲,地下城85版本中?
要是PK土豪的话就买CC套85出来应该就会出75CC了,刷图的话就做真野猪套给力的很,还有就是远古3异界套装——暗之血套装,刷图秒各种BOOS。
楼上说火箭鞋,我笑了,火箭鞋85版本就和谐了,没吊用了-- 称号的话就用13年年装称号--皇室尊亲(力)武器有无影最好,无影在85版本依然给力,个人感觉 冰河裂谷剑 伤害很变态 冰属性攻击 首饰还是佩鲁斯 秘银历史上有哪些惊艳绝伦女子的离去使她们成为了传奇?
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斩首殉教这位生前颠沛流离、窝窝囊囊、名存实亡的囚徒女王,在度过了二十年的监禁生活后,迎来了自己盛大的死亡。生前她被利用、被欺骗、被折磨和囚禁,总之是各种失败。但是玛丽决心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刻扳回一局,让世人永远记住她。于是,她做到了。电影《伊丽莎白:黄金时代》中的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刚刚出生六天就成了苏格兰女王,她是其父亲身份合法的孩子中唯一幸存的继承人。由于身份的特殊,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也就是伊丽莎白·都铎公主(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想与苏格兰联姻,让这个婴儿女王嫁给自己唯一的儿子爱德华六世,以便自己的孙辈可以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国王。但是玛丽·斯图亚特却和法国站到了一起,成为法国新国王刚出生不久的王太子的准王妃。以美貌著称的玛丽·斯图亚特在法国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她掌握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加上她原先的母语——苏格兰语。她学会了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学习了散文,马术,训鹰术和缝纫。电影《玛丽女王》中的玛丽·斯图亚特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征服者,都铎王朝新教的坚定捍卫者,拒绝结婚的强势童贞女王。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最令她耗费心机的就是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斗争。玛丽·斯图亚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伊丽莎白的前任女王玛丽·都铎是同样的信仰。玛丽·斯图亚特又是英格兰亨利七世的后代,伊丽莎白的表侄女,因此英格兰的天主教徒认为玛丽·斯图亚特才是她们真正的女王。电影《玛丽女王》中的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都铎苏格兰女王玛丽是对伊丽莎白王位最大且最无情的威胁,她们代表着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新教和天主教、英格兰与苏格兰的针锋对立。但是离奇的是,两位女王长达三十年的斗争中,她们仅仅以书信交流,却自始至终未曾谋面。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都铎早年的通信客气而友好,她们以友好睦邻的姐妹情谊为名虚与委蛇。她们的国家相邻,四周的邻国都是男性统治者。如果她们两人中有一个是男性,那么一场联姻在所难免。但她们都是女王,伊丽莎白对苏格兰女王仍想掌控,于是想安排玛丽嫁给自己的心腹罗伯特勋爵,这样可以确保自己死前不会被篡位。玛丽拒绝嫁给她眼里的平民,转而和英国天主教徒达恩利勋爵结婚。这人有正统的王室血统,是英国王位继承人中最强者之一,嫁给他有助于玛丽获得英国王位。而且玛丽嫁给英国人,她认为伊丽莎白应该满足了。苏格兰王位上的这对天主教夫妇可能会得到法国和西班牙,即英格兰的敌人的支持。但是除了伊丽莎白外,苏格兰贵族对女王的婚姻也不能苟同,尤其是遭到新教徒的反对。达恩利勋爵自己也不争气,他对女王不忠诚,还是个酒鬼。玛丽很快就感到后悔,而且达恩利勋爵把自己当成国王,玛丽则成了必须顺从的妻子。但这期间玛丽怀孕了,后来她生了个儿子詹姆士王子。玛丽却来越受不了丈夫,伊丽莎白对此不置一词。苏格兰的博斯威尔伯爵这时候挺身而出帮助玛丽,达恩利勋爵离奇死亡。人们认为是玛丽和博斯威尔幕后主使这一切,谋杀国王是重罪,舆论开始反对玛丽。玛丽宣称自己无辜,对丈夫的死表示悲痛。但这期间她被博斯威尔劫持半个月之久,甚至传出女王遭遇强暴等耸人听闻的谣传。但是更不可思议的是,玛丽和博斯威尔结婚了。于是更有政敌攻击玛丽犯有通奸和谋杀罪,他们不能统治苏格兰了。苏格兰国民觉得女王令人不齿的行为让国家蒙羞,甚至集结大军反对玛丽。博斯威尔逃到了挪威,玛丽女王成了战利品游街示众。伊丽莎白终于向玛丽施以援手,她用战争威胁苏格兰贵族。于是苏格兰人将玛丽关在一个岛上,逼迫她退位。最终玛丽流亡到英格兰寻求庇护。玛丽到达英格兰后立即被软禁在城堡中,她多次写信想与伊丽莎白见面。伊丽莎白以玛丽还是涉嫌谋杀苏格兰国王的嫌犯,未洗清冤屈前不便于见面。玛丽认清了伊丽莎白周边的朝臣阻止两人的会面,伊丽莎白也并不友好。玛丽想通过赠礼物拉近关系,但是伊丽莎白却越发疏远她。迟迟不能见面让玛丽疑窦丛生,她还指望自己在苏格兰的儿子詹姆士王子能救她。但是詹姆士认为母亲早已失去王位,于己来说毫无用处了。他正等待两位女王死去,自己就会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国王。在如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玛丽开始幻想夺取伊丽莎白的王位。安东尼·巴宾顿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写信告诉玛丽愿意帮助她越狱,同时六位绅士会暗杀伊丽莎白。他甚至许诺会有船和士兵参与政变,玛丽信以为真,她同意了暗杀计划。伊丽莎白的鹰犬将玛丽书信的副本呈交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意识到玛丽确实意图谋反因而愤慨不已。但伊丽莎白不敢对王室成员痛下杀手,因此犹豫了很久。但伊丽莎白酷刑虐杀了安东尼·巴宾顿和他的天主教胁从者。玛丽招供了自己曾经意图谋杀伊丽莎白的罪行,伊丽莎白的朝臣捏造了西班牙舰队登陆威尔士的故事,在重重压迫下,伊丽莎白在朝臣给她的文件签了字。但事后她否认自己知道文件内容含有处决玛丽的条款。玛丽·斯图亚特被处决玛丽·斯图亚特决心让自己成为殉教者,她行刑的时候在黑色外衣下穿了红色的殉道裙子。玛丽拿着祈祷书和十字架,她宽恕了行刑者,与侍女们告别。第一斧子下去的时候玛丽没有死,她还在用拉丁语祈祷并吩咐刽子手做完他的工作。第二斧子砍掉了十分之九,第三斧才割下头。当刽子手提着头给周围的人看时,玛丽的脑袋突然脱落滚远,原来刽子手拿的是假发套。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死和她的一生一样充满戏剧性。她死后,形象得以反转。她成了注定而亡的女英雄,身陷苦难的女性,对抗野兽般英格兰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她最后成为天主教殉道者留在人们的心中。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孝庄太后在清朝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清朝历史上,孝庄与慈禧太后类似,曾掌握着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皇太后,但孝庄对清朝的发展和壮大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慈禧太后却助长了清朝的衰落。历来对孝庄太后的评价是肯定的、颂扬的;而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却是否定的、谴责的。
孝庄是公认的清朝杰出女政治家,她的一生经历了一次次激烈的政治斗争,但她却能保持不败,并多次力挽狂澜,促使清朝朝前发展;她有着极为丰富的政坛斗争经验,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政治智慧。在历次朝堂争斗中,孝庄常常成为协调各方、维护清王朝稳定、巩固皇权的关键性政治人物。
孝庄以其弱势的力量和超常的智慧,调节了皇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的矛盾,成功扶持福临即位;她在幕后支持康熙帝除掉了权臣鳌拜,让康熙帝得以顺利掌控皇权;她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维护清王朝的统一。她成了清王朝危机时刻扭转危险局面的关键人物,而且,在危机解除之后,她又隐于幕后,不干预朝政,从不临朝称制,她在关键时刻善于用太后权力,但却又敢于放权的明智的女政治家。
孝庄培养和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王,对于清军入关、清除擅政权臣、平定藩王反叛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有智谋、有胆略、有权术的了不起的政坛高手,又是肯放权、不专权、能治理好后宫的贤惠的皇后。孝庄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女政治明星。
孝庄皇太后(剧照)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为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而在1614年,皇太极已经娶了她的姑母额尔德尼琪琪格(即孝端文皇后)。布木布泰嫁嫁给皇太极之后,先是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下皇九子,起名福临,寓意为“福从天降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福临即位,为顺治帝。顺治尊布木布泰为圣母皇太后;尊额尔德尼琪琪格为中宫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尊布木布泰为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孝庄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即便是与康熙、雍正、乾隆相比也毫不逊色,她既能隐身又善于运用权力,她既能掌控朝政大局又能退而在后宫闲居,而每当清王朝面临着关键时刻,她总能该出手时就出手,辅佐皇帝挽救艰难局势,使大清王朝转危为安。她一生中屡次经历过政治危机,但皆能力挽狂澜,表现出杰出政治家的睿智和高明的政治策略。第一,年轻的后妃,劝战败的汉臣降清,助汉臣发挥作用。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因重伤并心情抑郁而去逝,在诸贝勒争夺汗位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巧用计谋,在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的拥戴下,继承大汗之位,改年号为天聪。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因难以突破关宁锦防线,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但战事失利。皇太极转而以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清除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皇太极继位对于后金政权是一次政治跃进,皇太极自己很有文化素养,他重视政权建设,重视文化,重视文臣,一改努尔哈赤蔑视文化、文臣的野蛮策略。他重视振兴文教,强调“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的政治策略。在推行考试当年,便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他大力倡导学习汉族文化,任命儒臣翻译汉字典籍。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初一日,在元旦朝贺中,皇太极接受礼部参政李伯龙的建议,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只由他自己“南面独坐”,借此来突出汗位独尊地位。接着,他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使汗权得到巩固。之后,他仿明朝体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掌朝政,再后来,他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仿效汉族政权的较完备的政治制度。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平定察哈尔,获得所谓“历代传国玉玺”。十月,皇太极下令统一族称为“满洲”。十二月,朝中群臣以察哈尔降服及获得“传国玉玺”为由,请皇太极“早正大号”,皇太极推辞,次年,皇太极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皆表示赞成;萨哈廉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表示效忠皇太极;外藩蒙古诸贝勒也请求上尊号,于是,皇太极于四月十一日在盛京天坛祭天,并“践天子位”,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显然,皇太极实施的一系列政治革新,一是仿效明朝体制,巩固皇权,强化皇帝的统治力量;二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时入主中原。而后宫的规制也逐渐仿效明朝。在皇太极登基时,他共有五位皇妃,而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位列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皇太极册封哲哲为皇后,排第一位;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她是皇太极最宠爱妃子,被封为宸妃;排在第三位的是贵妃娜木钟,她是后来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排在第四位的是巴特玛璪,她也是投靠皇太极的林丹汗遗孀;庄妃布木布泰只能排在末位。不过,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她天资聪明、思想活跃,在皇太极倡导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庄妃年轻,应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皇太极注重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敢于使用和善待汉族官员,仿效明制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注意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此外,皇太极修订《离主条例》《逃人法》等,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这为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庄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是赞成皇太极提倡接受汉文化。后来,在入关之后,庄妃能与一些汉族大臣关系比较融洽,督促康熙学习汉族经典等,这表明她是能接受汉文化和能够容纳汉族大臣的。“大玉儿”与多尔衮野史曾有相关记载,传言劝庄妃降洪承畴,这虽然没有确实可考的根据,但还是有可能的。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因祖大寿出城投降,他因战败被清军俘虏。洪承畴是明朝由进士而进入官场的,他在官场升迁顺利,官至总督,深受明朝国恩,在骨子里是忠于明朝的。当时,洪承畴是当时明军与清军作战的最高将领,因而他的降否受明、清两朝统治者的重视,而清朝统治者很想劝他归降,若他能降,对于以后攻击明朝军队意义重大。洪承畴素有忠义之心,起初他是不降清的,他一心求死,在狱中绝食数日,使皇太极无计可施,当时不少人去劝降,但都无效。据说,庄妃感到她能说服洪承畴投降,于是,她没有上报皇太极,自作主张进入狱中,以满汉一体等遵循大义的道理说服了洪承畴,使洪承畴放弃了绝食,改变求死的念头,最后,又经先前降清的范文程的多次劝说,终于投降了清朝。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之前皇太极或清朝其他将领可能多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或威逼或以拥戴清帝的大道理来动员洪承畴投降,而庄妃作为年轻女性,以比较温柔、耐心的方法,从满汉一体的大局出发去劝说洪承畴,让洪承畴动心。当时,在后宫妃子中,庄妃比较年轻,接触汉文化比较多,相对来说,对汉臣比较了解,她聪明机智,想法说通洪承畴是有可能的。至于她自作主张去狱中,可能因为蒙古族出身的庄妃不像长期受礼教影响的汉族后宫女子,比较开放不拘束,自己做主去劝降洪承畴也是说得通的。至于说庄妃以美女来色诱洪承畴投降,这属于无稽之谈,是传说中为了故事的精彩而胡编的。洪承畴是进士出身的能臣,他一路升迁至蓟辽总督,是边疆统兵大将,怎么可能因女色的诱惑改变忠心而投降呢?再说,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年轻妃子,即便是洪承畴有色胆也不敢有色心跟后妃扯上关系。还有,庄妃是非常聪明的,她不会背着皇太极以色情来诱惑一位汉军统帅,这不但无法向皇太极交代,而且也会害了洪承畴,把劝降的事搞砸。最大的可能是,皇太极等劝说无效,洪承畴决心求死,一直绝食,庄妃担心他饿死了,所以她主动到狱中,温和劝说,讲了满汉一体的道理,为洪承绶考虑,而洪承畴被她说动了,不再绝食。后来,清朝汉人文臣范文程劝说,发现洪承畴虽身居牢笼却仍不让灰尘落在衣上,知道他仍爱惜生命,用各种办法继续劝说,最终说服洪承畴投降清朝。第二,年幼皇子的母亲,协调豪格与多尔衮,化争储矛盾,顺利让福临继位。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在盛京清宁宫去世,可是,因为他死得太突然,在生前未能立嗣子,因而继位问题成了当时的尖锐问题。关键时刻,军事力量成了决定因素,当时,代善的两正红、镶红两旗的势力已有所削弱。代善年纪大了,不再过问朝政,在他的儿子中,很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就已过世,硕讬有些才能,但不为代善所喜欢,满达海初露头角,但尚无发言权,这使得代善退不出强有力的政治代言人,但是,代善的资历和他掌握的正、镶两红旗的实力,使代善对时局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另一重要势力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皇太极生前仿效明制,采取了一些强化皇权的政策,使皇长子豪格拥有了一定的实力参与竞争储君之位,而且,皇太极的嫡系属下两黄旗大臣都希望能由皇子继承皇位,以保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做皇太极的嫡系属下看来,豪格很有能力,军功显著,升迁快,天聪六年,他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不久,他晋升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与他的几位叔辈亲王已是平起平坐,理当继位。还有,豪格的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大,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削弱各旗的势力,并将正蓝旗夺到手,所以,豪格的属下,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势力,这三旗的实力加起来超过其他人的势力,这三旗的领头人都竭力拥戴豪格继位。此外,还有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战国卓著。多尔衮不但是皇太极身边能征善战的得力干将,而且,他还有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和多铎,皆是勇猛彪悍的强势战将。多尔衮和他的弟弟掌管着两白旗,在皇族中影响力较大,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从综合实力来看,多尔衮该是最强势的。
多尔衮(剧照)最后,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的人物,这人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他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同寻常,在他父兄反叛之后,他依然受到信任和重用。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便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累封和硕郑亲王,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在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中是唯一非帝王直系的子孙,也是成为清朝历史上除多尔衮之外惟一的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济尔哈朗是镶蓝旗旗主,他同代善一样,为人颇为沉稳,面对势力强大的多尔衮集团和咄咄逼人的豪格,济尔哈朗表面上持中立态度,但他对于皇太极极为忠心,他在内心深处多少倾向于豪格,至少是支持皇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
多方势力的争夺最终集中到了豪格与多尔衮的竞争上。起先,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但不久,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在崇政殿集中,举行确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与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两股势力上面,双方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很难定出个结果。
睿亲王多尔衮虽然强势,但由于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并不支持他,他想自立为皇帝是十分困难的,原皇太极嫡系亲信以及两黄旗的人极力阻止多尔衮继位,他们的目的是让豪格继位;而没有多尔衮和多铎的支持,多尔衮也无法继位。
此时,有一位不一般的人物在背后起了协调作用,这人就是庄妃布木布泰,虽然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庄妃协调争执双方的关系,但庄妃与多尔衮关系很好,在皇太极去世后,庄妃与多尔衮的关系变得很密切,这应该是事实。庄妃说服多尔衮为摄政王,而多尔衮提议由庄妃的儿子、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显然,如果没有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以及多尔衮对于庄妃的信任,多尔衮是不会让福临继位的。庄妃是福临的亲生母亲,福临年幼,大事将多由庄妃做主,而对此多尔衮才能放心得下;而且,庄妃对多尔衮很信任,能让多尔衮辅佐福临,双方能很好合作,所以,无论是从庄妃与多尔衮的密切关系,还是从执政朝政来看,福临的继位对双方都有利。
从豪格阵营来看,多尔衮兄弟的阻力非常大,豪格很难继位成功,而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是豪格的同父异母弟,也算是属于皇室阵营的人,两黄旗的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反对。而且,为了让福临继位,庄妃很可能说服两黄旗的人对福临的支持,并劝说豪格支持福临。
豪格和多尔衮双方阵营都同意了,中立派的代善为了避免局势恶化,也支持,而表面中立其实忠于皇太极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更是支持的,于是,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成了各方赞同的方案。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福临(剧照)庄妃当时是势力最弱的后宫妃子,她能借助于多尔衮的势力让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这显示了她不一般的政治智慧,这对她、对福临以及对于清王朝都是意义重大。
首先,福临即帝位,这使庄妃成了皇太后,她因此而成了后宫的主政者,同时,由于福临年少,她便能借助于辅佐福临而进入政坛的中心位置,展示她的政治才能;其次,她能让多尔衮提议福临继位并在福临即位后让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而有了强势的多尔衮的扶持,庄妃的儿子福临便能坐稳皇帝的之位;再次,庄妃的儿子继位避免了豪格势力集团与多尔衮势力集团的矛盾激化,使大清王朝能保持大局的稳定,避免八旗内乱,稳定清朝统治力量的稳定性,为入关创造条件。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大事业。
第三,培养幼年的皇孙,支持孙儿除掉权臣鳌拜,为皇孙执掌皇权保驾护航。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是福临第三子,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佳氏在宫中不受顺治恩宠,顺治皇帝所专宠的是皇贵妃董鄂氏,因而,玄烨也不那么受顺治关注,而且,玄烨七岁时染上天花,而这天花不但没有夺去他的性命,反而给他带来天大的好运。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一直受庄妃呵护的顺治帝福临才二十四岁突然病逝,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玄烨为太子。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之所以立玄烨为太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福临在临终时接受汤若望的建议,认为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册立其为皇太子更安全。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在太和殿即位,颁诏大赦天下,并年号康熙元年。顺治在遗诏中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小皇帝玄烨八岁丧父,而十岁时,他的母亲佟佳氏病重去世,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抚育玄烨长大的是他的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孝庄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首先,她经常给玄烨讲述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当年创立大清的故事,激励他秉承祖先英烈之风,培养他树立雄心壮志,继承大清伟业;其次,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来严格训练康熙,要求他养成“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的品性,要求他行为应中规中矩;再次,督促玄烨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指派蒙、满、汉教师教育玄烨,如让玄烨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为师,刻苦练习骑射,跟着他纵马射猎,至能百发百中;让汉学名宿教他研习儒学经典,使玄烨熟知儒学的治国之道,使玄烨熟知汉文国学。康熙曾表示,若他不当皇帝,可以专门研究国学。玄烨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技巧的严格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深研汉族儒家学说,这使玄烨养成了文武齐备、柔相济的性格特点。而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精心培育。可以说,是孝庄将玄烨培养成一位合格的皇帝。康熙(剧照)此外,皇帝年少,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很强势,若没有孝庄坐镇,主少国疑,朝政必乱,正是由于孝庄稳坐幕后,年少的康熙才能专心学习掌握帝王之术。可是,四大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能顺畅维持,为了掌控权力,他们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后来演化为鳌拜专权擅政。众所周知,皇权的巩固主要靠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当权臣专权,牵制失效,皇帝就危险了。鳌拜独揽大权,日益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狂妄态度,辅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言,而不到三年,随着专权局势出现,鳌拜逐渐暴露出他骄横霸道和独揽朝政的野心,他不甘居于人下的意图昭然若揭。原本,孝庄依靠首辅大臣索尼牵制鳌拜,但是,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索尼病故,鳌拜变得不可一世。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就在康熙亲政的十天后,鳌拜竟然擅自杀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几天后,鳌拜与遏必隆一起硬是要求皇帝让他们两位进位一等公,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了,遏必隆追随鳌拜,鳌拜成了权力熏天的人物,康熙其实已经无法掌控朝政。
可是,鳌拜因狂妄而大意,因霸道而失去警惕,他没有能认识到,康熙是睿智的女政治家孝庄亲自培养生长起来的,他忘记了在站在康熙背后的太皇太后曾经在弱势的状态下摆平皇长子豪格和权臣多尔衮,成功让她的儿子福临继位为皇帝。手握重权的鳌拜目空一切,轻视孝庄和康熙帝的实力和谋略。
康熙画像有孝庄在背后支持,有孝庄在清王朝宗室和朝臣们之间的影响力,对专权的鳌拜十分愤怒的康熙帝早就在做除掉擅权奸佞的准备。康熙帝为了让鳌拜认为他年少好玩乐,他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游戏,其实是在训练他自己的“亲兵”,他要利用他的少年“亲兵”擒拿鳌拜。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以太皇太后召见为由,令鳌拜进宫,鳌拜原本是一位能征善战、骁勇无比的“满族第一武士”,他根本不把小皇帝和他身边的几位“布库”玩伴放在眼里。遏必隆等劝他进宫要小心,最好带护卫进宫,而鳌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觉得康熙帝不能奈他如何。可是,鳌拜轻敌了,失算了,鳌拜进宫后,康熙突然令他的“布库”亲兵合力围攻鳌拜,鳌拜虽然力大无比,但毕竟寡不敌众,不久便被康熙的“布库”玩伴们逮住了。事后,康熙令大臣商议,宣布鳌拜犯大罪三十条,大臣们本来对鳌拜专权擅政十分不满,请求康熙诛鳌拜全族,康熙帝念鳌拜以前的大功劳,赦其死罪,将其永远拘禁,只诛杀了鳌拜的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而与鳌拜勾结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真正进入了亲政阶段。康熙帝铲除鳌拜之后,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大臣申冤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
其实,年仅14岁的康熙帝之所以能顺利地除掉鳌拜集团,并真正亲征,是依靠孝庄在背后支持,如果没有孝庄在皇室宗亲和朝中大臣的影响力,14岁的年轻皇帝康熙即便是除掉了鳌拜,还有遏必隆等其他权臣,他的皇帝位依然坐不稳,孝庄有之前多尔衮势力的支持,有原本福临的班底,再有索尼等老臣家族的支持,特别是各旗旗主大都对孝庄是效忠的,所以,康熙帝才能逮捕了鳌拜之后顺利掌控清廷的朝政。
第四,支持康熙帝平“三藩”,维护皇权的统治体制,保证清王朝维持统一大局。康熙帝素有雄才大略,他在掌控朝政之后,下一步是削弱藩王的权势。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曾有大功于清王朝,被封为藩王,但藩王的权力太大,他们镇守一方,肆意妄为,对人权财权独立掌控,朝廷还要拨银粮给他们,而他们在封地不可一世,将封地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让康熙帝难以接受,削藩成了他的重要目标。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同时,他请求留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而此事便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朝臣们有的认为撤藩太冒险,有的主张维持现状,而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三藩”的领头人是吴三桂,他势力最大,也最有谋略。七月,吴三桂针对康熙想推行撤藩的政策,假装奉迎,请旨撤藩,康熙帝高兴地批准了,并赏给了吴三桂撤藩搬迁的钱粮。可是,后来康熙发现,他被吴三桂欺骗了,吴三桂表面上假装撤藩,其实是在积极准备谋反。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亮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他斩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反清。次年,他派战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同时,他派人使者,到处散布檄文,鼓动各地势力反清复明。随后,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紧接着,福建藩王耿精忠也跟着谋反。数月时间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皆被反清势力占领,康熙亲征不久的大清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反叛热潮迅速扩展,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举起反旗,叛乱很快扩展至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康熙帝年少气盛、很有雄心壮志,原本孝庄是不支持他这么早撤藩的,她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但康熙帝很有自信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撤藩。当叛乱蔓延开来时,康熙帝还坚决推行撤藩政策,绝不向藩王妥协,不给藩王讲和的机会。开弓没有回头箭,到了这时候,孝庄坚决支持康熙撤藩。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撤藩措施,首先,他确定了孤立吴三桂,将其作为最主要的敌手,他削弱了吴三桂周边的党羽力量,对他们进行分化瓦解;其次,康熙帝将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控制湖南便能遏制广西、云南,他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进军荆州、武昌,正面抵抗吴三桂,接着进攻湖南,同时,康熙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与勒尔锦形成夹击湖南之势;再次,康熙帝放手重用汉将、汉兵,让他们率军与叛军作战,以此来粉粹吴三桂的反清复明战略方针。此外,康熙派能臣和善战的将领,恩威并施,逼使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归降清军,并威压广东的尚之信,使之也向清军投降。在康熙帝的运筹和指挥下,陕、闽、粤以及江西等地的叛乱先后被平定。吴三桂陷入湖南一隅,外援被切断,军力日衰,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的势头大大减弱,败象已现。吴三桂试图以竖起鲜明的反旗来激励属下战将,他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衡州称帝,称国号为周,为了鼓励众将奋勇杀敌,他大封诸将,但这也只是垂死挣扎,吴三桂已无力抵抗清廷大军的围攻,不久,吴三桂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撤军退守云贵。清军随后收复了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逼使吴世璠自杀,康熙帝最后成功地平定了“三藩”。
在平定藩王的叛乱中,孝庄利用自己的资历和影响力,号召朝中大臣支持康熙,甚至还亲自召开满蒙各族宗亲会议,号令各家族的子侄和退休的将领们支持康熙平乱。在危机时刻,孝庄对康熙的支持可谓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在撤藩平乱中,清廷各种势力在年轻皇帝的统帅下空前团结合力,这与孝庄在后台对康熙的竭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这位富有政治经验、睿智而很有协调能力的太皇太后的支持,康熙帝的撤藩平乱重大举措便很难取得成功。
孝庄一生经历清初四朝,她全力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朝皇帝,巧妙调清廷的内部矛盾和满汉大臣的争执,稳定清朝朝局,对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在清廷在奠定基业时起了重要作用,她对康熙帝的培养和支持助成康熙帝奠定了康、雍、乾盛世的基础,没有孝庄,清朝难有后来的繁荣盛世。清史学家赵尔巽说:“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殷忧启圣,遂定中原,克底于升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
青史专家杨珍评价说:“孝庄是公认的明清之际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清朝入关特别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清皇室的团结,而且保护培养了顺治、康熙历史名君,对扭转当时中国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归于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始终处于幕后,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清史专家杨珍女士做客搜狐谈《孝庄秘史》,参看搜狐网[引用日期2015-07-24])
康熙和孝庄太后的真实关系如何?
康熙的成就虽然和孝庄的支持密不可分,但有两件事,亏欠了孝庄太后的心意,其中就包含了孝庄的娘家人。
孝庄太后,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作为祖母,孝庄对康熙爱护有加,所以康熙对祖母孝庄也是非常的爱戴和尊敬。
康熙八岁丧父,继承帝位,继而又十岁丧母。年仅十岁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偏偏康熙又生在帝王家,肩负着家国重任,康熙的童年可想而知。
用康熙自己的话说“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幸运的是,康熙有一个好祖母,弥补了康熙童年的缺憾,作为祖母孝庄对康熙关爱有加,不仅在衣食住行上细心照料,再教育上也是悉心教导,言传身教。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律,需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康熙能说话开始,从饮食起居,再到言谈举止,孝庄都有严格的管教,培养了康熙自律的好习惯。
康熙皇帝之所以能仁孝成性、勤政爱民、开创大清的盛世、成为历史上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关键因素就是得益于孝庄的教导,和支持。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康熙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肯定,更是在字里行间之间都透露着,对祖母孝庄太后的肯定、感恩和尊敬。
孝庄曾问过康熙有什么梦想,康熙的回答是:“臣无他欲,惟愿天子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可见这个少年皇帝做贤明之君的决心。
那么孝庄的愿望是什么呢,虽然没有记载,但从孝庄太后的行动上可以看出来,她的愿望就是帮助这个让自己疼爱的孙子实现愿望!
孝庄太后屡次为康熙出谋划策,帮助他巩固皇权。生活生非常节俭,私房钱不是拿出来帮助康熙犒劳士兵,就是帮助康熙赈济灾民。
面对孝庄太后的支持和关爱,康熙备受感动,对孝庄太后也是孝敬有加。
康熙每日清晨都会到慈宁宫敬请祖母安康,每次都是急切前往,欢快而归,为此还留下了诸多诗句,如“满路榴花映玉舆,炉烟香绕侍臣裾。经时远道彤闱隔,先向慈宁问起居。”
每逢康熙出行,害怕祖母担忧,每天都会写信回报自己的行踪,分享沿途所见所闻,并对祖母饮食起居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更是常态。
陪伴祖母巡幸五台山,每逢上坡路,康熙都会亲自上前为祖母扶轿,狩猎有了收获也总是先给祖母送去尝鲜。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昼夜不离、熬汤端药侍奉左右,天坛祈福更是发宏愿用自己的寿命去换祖母的平安。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最终孝庄太后还是去世了,悲痛的康熙因伤心哭晕在慈宁宫前。
由此可见,康熙和孝庄太后关系不是一般的好,情逾骨肉、感情至深,这段祖孙之情万古长青。
那么如此孝顺的康熙又在哪两个方面亏欠了孝庄皇后的心意呢?我们先说说他是如何对待孝庄太后的娘家人的。
宣妃没有封后孝庄皇后出自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雍正帝评价她是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那么作为孝庄的娘家人,孝庄有没有多加照顾呢?
自古以来,后宫的斗争逃不开“母凭子贵”一词,后宫妃子众多但皇帝只有一个,谁能成为皇帝的母亲,背后的娘家也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
甚至一些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给皇帝吹枕边风,运用各种手段让娘家人担任朝中重要的职位,这就是所谓的“外戚干政”。
孝庄太后恪守本分,除了让娘家人享受富贵之外,并没有做出出格之事,唯一的私心就是把娘家的后辈嫁给皇帝,如果她们能得到皇帝的恩宠,也能很好的延续家族的富贵。
顺治帝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可惜的是,顺治不喜欢这位皇后于,废后另立。
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遗憾的是顺治仍然不喜欢。因为这件事母子之间都产生了隔阂。
所以到了康熙时期,康熙八岁登基,本着满蒙联姻的老规矩,孝庄从娘家挑选了几个和康熙年龄相仿的女子,接进公里先养着已备康熙成年后纳为妃子,又称“宫中待年”。
和孝庄太后一样,宣妃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地地道道的娘家人,孝庄对她也是寄予厚望,如果宣妃得宠,可延续家族富贵。
令人惋惜的是,宣妃和康熙可能是因为表哥表妹的关系,血缘太近一生未得子嗣。在这一方面,也不能全怪康熙,但也让康熙略有亏欠之情。
没有让孝庄入土为安。孝庄去世之前,把康熙叫到身前,对于自己的安葬之事进行了特别的交代。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虽然没有把灵柩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可也没有完全遵照遗嘱在孝陵附近为她择地安葬,而是把慈宁宫拆建了五间,在昌瑞上下建了“暂安奉殿”,孝庄停灵其中,一停就是三十七年,直到雍正三年,才入土为安。
这方面,康熙应该有所亏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间原本就没有完美之事。虽然在正两方面稍显遗憾,但要和祖孙情深相比,远远不值一提。
小结:孝庄太后在其遗诏中指出“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千古……”能尽孝道如此,历史上除康熙帝玄烨之外再无他人!而孝庄太后也是人间少有的好祖母!
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秦昭襄王嬴稷,绝对堪称历史上的捡漏大王。
他本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庶子,他爹他娘从没想过要立他为王储,年纪轻轻就去了燕国为人质;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12年后,年轻的秦武王嬴荡意外身亡,还没儿子;当然,即使如此,还是没人想到他,就连他娘也没有;
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了,敌国君主竟然想到了他,点名要他回国即位!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争得面红耳赤的竞争对手们竟然同意了!
后来站上人生巅峰的嬴稷此时并不知道,他的捡漏之旅,才刚刚开始。
01与《大秦帝国》中描述的不同,嬴稷从来就不是天选之子,小时候的嬴稷,几乎是个透明王子。
嬴稷出生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嬴驷称王的第二年,是其母芈八子的第一个儿子,但却不是嬴驷的第一个儿子。
为了突出这个未来的秦王,《大秦帝国》中的嬴稷,从小就享受着与太子嬴荡几乎一样的培养和待遇,但事实上,这基本上是扯淡。
首先,芈八子和秦惠王算是政治联姻。她在秦宫的地位并不高,而嬴驷对这个儿子并不重视;
其次,嬴稷大约属于激情的产物,芈八子后来又有了公子芾、公子悝两个儿子,对嬴稷并没有特殊的疼爱;
所以,嬴稷真实的童年,就是秦宫里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王子,爹不疼娘不爱。
这一点,从他入燕为质也可以看出。
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嬴稷入燕为质的时间和原因,但根据秦惠文王时的秦国大事,此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前后。
这一年,张仪的连横引起了山东各国的警觉,三晋深受其害,韩赵魏遂联合燕楚,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五国攻秦,史称函谷关之战。
然而,此战事实上参战的却只有韩赵魏三国,第二年秦国反击在修鱼斩杀韩赵联军8万,仍旧不见燕楚有什么动静。
这只能说明,秦国拉拢了燕楚,他们才会坐视三晋战败。而以嬴稷为质燕公子,大约便是拉拢燕国的手段之一。
战国时期,为取得信任,互质公子是常事,但嬴稷质燕却不那么寻常。因为他是单方人质。
也就是说,是秦国单方面急于得到燕国的中立,派了嬴稷为质,燕国方面却没有派公子入秦。
这足以说明,对于秦惠王嬴驷来说,嬴稷是个无足轻重的王子,修鱼之胜足以弥补损失。但对于嬴稷本人来说,这也就意味着生死由命。
当年仅8岁的嬴稷入燕为质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就是10多年不能回到故土,秦国的一切都跟他再无关系。
而10多年后,19岁的嬴稷或许更不会想到,一个人的意外死亡,会让他从此开启了幸运的捡漏之旅。
02公元前307年,嬴驷的嫡长子,即位仅仅四年的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身亡。他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消息传到咸阳,惠文后却顾不得悲伤,因为他还要忙着给另外一个“儿子”站台,争夺秦国王位,以保证她的太后之位。
与电视剧描绘的不同,嬴稷此时还在燕国喝西北风,嬴荡死前并没有指定王位继承人,也没有人想起嬴稷,因为大家都在忙着争夺谋夺王位,包括他娘芈八子。
秦惠文王嬴驷儿子众多,并不缺继承王位的人选。而在觊觎王位的公子之中,呼声最高的是公子壮和公子芾。
关于公子壮的身份,并不十分清晰,比较得到大家认同的是,他是嬴驷的庶长子,担任庶长之职。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惠文后的支持,成为最有可能的秦王人选。
与公子壮针锋相对的是公子芾,芈八子的另外一个儿子。除了芈八子,宗室重臣樗里疾、将军魏冉也是公子芾的坚定支持者。
魏冉作为公子芾的舅舅,自然会支持自己的外甥;但樗里疾竟然为了公子芾,与正牌太后惠文后对着干,这就不得不说芈八子的手段了。
顺便说一句,这从侧面说明,芈八子并没有与儿子嬴稷一起质燕,而是在秦国,否则怎么能拉到樗里疾这么重量级的盟友。
一时间,两公子斗得如火如荼,秦国王位竟然久久悬而未决。
然而,在燕国孤苦伶仃地喝了12年西北风的嬴稷,估计从没想过他能捡这个漏,因为连他娘都放弃了他而选择了弟弟公子芾。
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另一位敌国君主竟然对他伸出了橄榄枝,最终帮他成功捡漏。
03这个从天而降的敌国君主,叫做赵雍,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胡服骑射的那个赵武灵王。
赵雍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精,他曾冒充使者入秦亲自考察地理,并制定了从北地南下灭秦的战略,要不是后来阴差阳错地死了,或许还真能让秦国至少冒一身冷汗。
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何要横插一杠子,干预秦国王位人选呢?
因为赵雍正在谋划一件大事,胡服骑射。看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
原理是这样的,伤筋动骨一百天,这个么大的军事改革,赵国内政肯定要动荡一阵子,这段时间内赵国会很虚弱。
所以,赵雍需要一个友好的国际环境,防止邻居们趁机浑水摸鱼。
而现在,强大的赵国已经从衰落的魏国手中,接过了三晋大哥大的位置,韩魏服帖了;燕昭王姬职也是他刚刚扶上王位的,燕国也搞定了;看看地图就知道,赵国的邻居之中就差秦国没有搞定了。
所以,秦王暴毙,王位空悬,对于赵雍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要是能扶立一个亲赵的秦王,那不就大功告成,可以埋头搞他的胡服骑射了吗。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赵雍为什么选择了嬴稷呢?
这个人选当然也是赵雍深思熟虑的。
首先嬴稷在燕国,燕国亲赵,所以有操作的空间,能保证接地回来;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嬴稷长期质燕,国内没啥根基,而秦国国内惠文后、芈八子、还有商鞅变法以来的两朝新贵,都不是省油的灯,让嬴稷做了秦王,猜猜会发生什么?
由此可见赵雍的阴险。主弱臣强,如此一来,秦国短时间内肯定是平静不了了。
要是嬴稷和芈八子斗败了,被赶出了秦国,那正好给了赵雍率军入秦的好借口;如果芈八子和嬴稷斗赢了,那么肯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会威胁赵国,而且嬴稷会感激赵雍的扶立之恩;如果双方斗得难解难分呢?那当然更好,一个混乱虚弱的大国邻居,还有什么是比这更让赵雍高兴的事情呢?
赵雍的算计不可谓不深沉,但是人家同不同意呢?公子壮和公子芾斗得面红耳赤,你说嬴稷继位就继位吗,你哪位啊?
好歹,两位公子都是吉祥物,都是他们背后的两个女人说了算。
芈八子这边肯定没意见,反正都是我儿子,谁上位我都是太后;惠文后就有些尴尬了,不知是被赵国国势所逼,还是被什么人说服了达成了某种协议,总之,惠文后最终点了头。
于是,这场鹬蚌相争的大戏,最终让傻小子嬴稷捡了漏。
捡漏大王嬴稷估计只知道自己的幸运,而不知道赵雍的这些算计。而大阴谋家赵雍估计也没想到,嬴稷这辈子捡的漏,可不止他给的这一个。
04公元前306年,嬴稷在燕赵军队的护送下回到秦国,即位为王,这便是秦昭襄王;芈八子升级为太后,史称宣太后。
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嬴稷估计刚刚适应过来自己的新身份,还没有从捡漏的惊喜之中缓过来,就又迎来了更大的危险。
到手的肥肉被人抢了去,公子壮心有不甘。他本是最有可能的秦王继位人选,惠文后支持他,秦国宗室、朝堂老臣、各地诸侯,也很多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正如赵雍算计的那样,公子壮发动了叛乱,准备武装夺取王位。
宣太后虽然没有宗室的广泛支持,但既然敢出来争夺王位,那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公子壮叛乱后,三下五除二就被魏冉干掉了。
跟着公子壮一起倒霉的,是大量的宗室元老、公子、诸侯,大臣,还包括惠文后和武王后。
经过此次变乱,秦国朝堂估计为之一空。嬴稷的王位虽然坐稳了,但秦国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然而,大阴谋家赵雍算准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他失算的这个人,正是宣太后。
不得不说宣太后的手腕和识人用人的能力。她首先让宗室元老、智囊樗里疾出来撑住场面,而后又提拔弟弟魏冉主政。而魏冉也不负所望,很快就掌控了局面。
而另一边,楚怀王因为自己的小九九,又给宣太后送来了一大堆娘家人,宣太后又从中提拔了芈戎、向寿等一批人,很快就稳住了秦国政局。
虽然有人送来了王位,但宗室元老离心离德,庶兄弟们虎视眈眈,嬴稷又多年远离秦国,除了王位可以说要啥没啥。没人培养教育,也没有人脉基础,这本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
然而,不仅有深谙政治的母亲顶起大梁,还有实力超群的舅舅帮忙平叛,现在又有人送来了一大批肱骨,自己的王位总算坐稳了。
这可以算是嬴稷的第二次捡漏了。
可能有人质疑,宣太后和魏冉明明是架空了嬴稷,为何还要说嬴稷捡了漏?
事实上,如果没有宣太后和魏冉,宗室也不可能支持嬴稷,他除了被从王位上赶下来,没有别的出路。
而从后来的事情来看,宣太后和魏冉对嬴稷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将他完全架空。而且,对于嬴稷来说,会有人来帮他捡这个漏的。
05抛开别的不谈,宣太后和魏冉,的确是两个非常优秀的当家人。
对外,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打理下,已经隐隐有了独步武林的苗头。
韩魏早在秦惠王时就已被秦压制,秦昭王时更是被打怕了,只要秦国一出兵,他们就得跪下来叫爸爸;
秦齐楚在秦惠王时号称三强,彼时秦国还略显下风;但昭襄王时代,秦通过武关和巴蜀地利,从两面将楚国钳得死死的;秦又利用五国伐齐一战将齐国打垮;赵国虽然崛起,但还是稍逊风骚;
对内,秦国内政也还差强人意。
嬴稷并没有完全被架空,虽然决策力有多少不好说,但各项重大决策,嬴稷多半还是亲自参与的。
虽然引入了楚系集团执政,但秦国各项决策都是以秦国利益为重,并没有因此把楚国看做娘家人而有所偏颇;
因此,40年间,秦昭襄王嬴稷垂拱而治,宣太后决策,魏冉当国,秦国国内至少保持了表面的和谐,各方都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举动。
然而,魏冉终究还是有些膨胀了。公元前471年,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魏冉准备让客卿灶率秦军攻打刚、寿二城,以扩大自己的封地。
这件事,说好听点叫策略失当,不好听则叫以公谋私。
于是,第三个帮助嬴稷捡漏的人,也在这年来到了秦国。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范睢,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策略的提出者。
昭襄王三十七年,范睢任秦国客卿,有机会接触到秦王,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向嬴稷介绍了什么叫权臣当国,以及权臣当国的危害性。
终于,嬴稷下定了决心,撸掉老娘和舅舅,自己登上人生巅峰。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嬴稷宣布罢黜宣太后、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以及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的的权力,以范睢为秦国丞相,而自己掌握秦国最高政权。
公元前266年,花甲之年、捡漏三次的嬴稷终于登上了人生巅峰,成为天下最大战国的唯一扛把子。
有人说,这是嬴稷的权谋和决断,算不得捡漏吧?
这话大体也没错,但嬴稷捡漏的方面在于,宣太后和魏冉主动放权,嬴稷掌权的行为十分平稳和顺利,并没有引起任何骚乱和暴动。
这不像是一场夺权运动,而更像是一场权力交接。
我们都知道,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权力这个东西更是如此。况且,宣太后魏冉等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楚系一大帮子人,说不定谁就会鼓动他们做点什么,那时候他们还是有能力做点什么的。
但宣太后和魏冉并没有阻止这一切的到来,而是选择了安然隐退。嬴稷也没有为难,选择了让他们安享晚年。
第二年,宣太后和魏冉双双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切尘埃落定。
如此平稳而又和谐的夺权行为,历史罕见。所以,嬴稷捡了人生的第三次漏。
子彧说此后的人生中,包括长平之战和储位人选的决策,都是嬴稷独立担当的算不得捡漏。
然而,长平之战虽打败了赵国,却错失了灭亡赵国的良机,还逼死了武安君白起,算不得圆满;而身后事的传递,则差一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对于秦昭襄王嬴稷,赞誉还是远远多于指责的,但秦昭襄王晚年的历史,却因此增添了许多遗憾和苍凉的感觉。
公元前251年,75岁的秦昭襄王嬴稷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无瑕不成玉,没有遗憾的人生也不完整。上天给了嬴稷足够长的寿命,三次捡漏的幸运,让他终于有机会登上了人生巅峰,而晚年的遗憾,或许正是为了让嬴稷的人生经历变得更加完整吧!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