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宣告,人失踪了社保怎么结算算

2023-06-21 18:30:04 113阅读

死刑宣告,人失踪了社保怎么结算算?

未到退休年龄失踪人员,单位可办理帐户封存、启封的变更手续,并需附公安机关证明或家属签名证明;

宣告死亡的可办理终止帐户的变更手续:

死刑宣告,人失踪了社保怎么结算算

1、本人(或委托人、继承人)的书面申请

2、委托人或继承人的身份应出具公证文书或有效证明。有效证明指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警署、街道等一级组织的证明

3、失踪人员出示司法机关失踪告示和公安机关开具的宣告死亡证明(因工失踪的,可按工伤保险有关规定办理)如离退休人员失踪,其所属单位必须在离退休人员失踪后(有时间规定,如一个月,各地是不同的。),立即前来“社保中心”核发科办理手续。

“社保中心”将从办理失踪的次月起停止拨付该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如失踪的离退休人员重新出现,单位应凭有效证明及时前来“社保中心”核发科办理恢复发放养老金手续。

“社保中心”从次月起恢复按月拨付并补付停发月份的养老金(不计利息)。

如法院宣布失踪人员死亡,单位应凭法院证明到“社保中心”办理减员手续。

为何会被自己的贴身警卫开枪打死?

自从印度从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后其命运就与一个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尼赫鲁·甘地家族:从印度的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到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再到拉吉夫·甘地、拉胡尔·甘地,这个家族的神奇故事一直在印度续写。细心的朋友也行发现了:尼赫鲁和他的女儿并不是一个姓氏。印度人的姓名和我们不一样——是名在前姓在后,那么为什么尼赫鲁的女儿姓甘地,而英迪拉的后代又一支延续着“甘地”这个姓氏呢?这其实都是印度的种姓制闹的:尼赫鲁只有一个独生女英迪拉,然而英迪拉的母亲是一名拜火教的教徒,印度教的种姓制规定像这种与异教徒通婚生育的后代将永远是贱民,也不得继承祖先的姓氏,于是和尼赫鲁一同为印度独立事业奋斗的“圣雄”甘地把自己的姓氏给了英迪拉。也就是说如今活跃在印度政坛的甘地家族其实在血缘上并非“圣雄”甘地,而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的后代,因此一般称其为尼赫鲁·甘地家族。作为继这个家族在政治上第二代传人的英迪拉·甘地在其家族历史上乃至整个印度历史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印度总理的职务并非世袭的,英迪拉·甘地以及后来的拉吉夫·甘地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程序成为总理的,当然不能否认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政坛长期积累的人脉关系以及其他政治资源为他们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迪拉·甘地从小就接受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在日内瓦、巴黎、伦敦都留下了她求学的足迹。丰富的国际教育背景使她从小就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回国后她又接受了系统的印度传统教育,从而增加了对印度本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尼赫鲁本人也会对英迪拉·甘地进行言传身教。母亲去世后英迪拉·甘地就扮演起了家庭女主人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她和父亲一同出席各种政治活动和社交应酬,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对政治事务也逐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独到认识。1964年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去世,前任内阁成员夏斯特里出任新总理。夏斯特里出身于贱民阶层,这使他在种姓制思维根深蒂固的印度深感自卑,同时他也深知如果没尼赫鲁当年的提拔知遇之恩,那么出身于贱民阶层的自己是无论如何不会身居高位的。出于对尼赫鲁的回报:他特意在自己的内阁班子中为英迪拉·甘地留了一个位子——宣传与广播部长。1965年1月马德拉斯邦因为印度政府要将印度语定为官方语言一事与印度中央政府发生冲突,作为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只占印度总人口的30%左右,南方各邦普遍并不以印度语为官方语言,因此南方各邦担心以印度语作为官方语言会破坏他们的传统文化。最终英迪拉·甘地出面说服马德拉斯邦停止与中央政府的对抗,尽管这件事帮身为总理的夏斯特里解了燃眉之急,然而与此同时夏斯特里也从中看到了英迪拉·甘地的活动能力,这不由得使他担心英迪拉·甘地最终会图谋自己的总理宝座。同年8月英迪拉·甘地在克什米尔休假期间正巧遇到巴基斯坦武装人员的进攻,于是她当机立断进入当地驻军的指挥部指挥战争,最终她指挥的这场战斗以印度的胜利告终。英迪拉·甘地作为开国总理的独生女在印度政坛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如今又得到军方的拥护,这令夏斯特里更加忌惮她了。

很快针对英迪拉·甘地的一系列打压排挤行动接踵而至,英迪拉·甘地感觉自己在内阁中工作得并不如意,以致于她一度想要外放到国外担任外交官,然而1966年印度政局发生突变:总理夏斯特里病逝。夏斯特里死后内务部长南达、国防部长恰范等人随即对印度总理一职展开角逐,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几方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却是之前一直在内阁中处于边缘化的英迪拉·甘地凭借自己长期积累的威望和人脉成功登上总理宝座。英迪拉·甘地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是饥荒问题:1965~1967年连续三年印度出现三次大旱,导致印度全境出现大规模的饥荒。英迪拉·甘地就任总理后将仅有的库存粮食运往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受灾严重地区,1966年4月英迪拉·甘地访美期间争取到了350万吨小麦的援助,从而使印度得以顺利渡过了独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饥荒。英迪拉·甘地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立足于解决现实的饥荒问题,同时她也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印度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从而在根源上避免印度再次陷入粮食危机。英迪拉·甘地的粮食政策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延续自夏斯特里时代的绿色革命,只不过在她执掌印度的16年里绿色革命日益走上正轨:引进高产良种,加强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投资。政府扩大农业信贷、吸收外国农业贷款,对农业投入给予财政补贴。成立国营粮食公司,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强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选择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重点推行一揽子农业现代化技术。英迪拉·甘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印度粮食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困扰英迪拉·甘地的并非只有粮食问题,还有严峻的民族宗教问题:历史上印度次大陆人种杂乱、民族众多、语言各异:先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土生土长的达罗毗荼人,后来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蒙古人又征服了雅利安人,再后来大英帝国又在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殖民统治。至今印度卢比上还印着二十多种官方承认的各地区语言,这其中包括梵语、巴利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等。在孟买以南的农村地区基本生活的都是印度次大陆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而作为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其实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占印度总人口的46.3%左右),南部居民几乎都不会使用印度斯坦族的印地语。和印度的语言体系一样复杂的是印度的宗教体系:印度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印度国内复杂的民族、语言、宗教体系加上种姓制和贫富分化导致的巨大国内矛盾使印度其实一直潜伏着分裂解体的危险种子。印度在立国之初确立的官方语言有14种,但讲旁遮普语的锡克族人却没建立自己的邦政府。印度独立后锡克族人成立了一个阿卡利党。该党主张锡克族人应当建立自治的邦政府,但要以合法的手段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是锡克教中有一个极端分子宾德兰瓦勒认为锡克族聚居地区应该独立。尼赫鲁和夏斯特里两代印度政府由于担心锡克族会从印度独立,因此一直对建立锡克邦一事犹豫不决,直到英迪拉·甘地上台后的1966年印度政府才将原来的旁遮普邦一分为三,建立了锡克族人自己的邦政府。

1967年英迪拉·甘地所在的国大党在大选中失去了自印度独立以来20年的一党独大地位,不得不通过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的形式才得以继续执政。英迪拉·甘地认为:这次国大党竞选失利的根源在于印度独立20年来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未能得到保护,从而使执政的国大党失去了民心。到了1971年的大选之时形势对国大党而言更为严峻——英迪拉·甘地几乎完全是依靠个人魅力使国大党赢得竞选,然而她知道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英迪拉·甘地开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印度政府接管了钢铁、冶金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大型银行也开始国有化。在实现对大型银行的控制后印度政府开始给予中小企业和农民以低息乃至免息贷款。1971年11月21日印度出兵东巴基斯坦,12月16日攻占东巴基斯坦达卡,1972年1月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扶植下从巴基斯坦独立出来成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了代号为“微笑的佛祖”的核试验,使印度成为继美、苏、英、法、中之后全世界第六个有核国家。同时一场名为“白色革命”的运动开始与“绿色革命”并行不悖——所谓白色革命是指通过向学童提供牛奶解决印度儿童面临的营养不良问题。当今天全世界都在羡慕印度的低价仿制药时恐怕很难想象上世纪60年代的印度曾因高药价而闻名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印度老百姓看病的钱主要进了外国资本家的腰包,而印度本国的制药企业基本无利可图。上世纪70年代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为实现让普通百姓看得起病和促进本国制药行业发展这两项基本目标主持了对《专利法》的修订:对食品、药品只授予工艺专利,不授予产品专利,这意味着印度放弃了对药品化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上的宽松使得本国企业能够获得大量仿制药生产许可,从而为印度仿制药提供了快速扩张的空间。在印度药品专利保护自此被废除,低价格成为了印度制药行业的主旋律。1981年英迪拉·甘地在世卫组织日内瓦会议上公开向全世界宣告:“富裕社会认为花费巨额资金去研发新药和生产工艺以减缓病痛和延长寿命是理所当然的。在此过程中制药业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产业。然而我认为在一个良好秩序的世界中医药发现是应该没有专利的,不应该从人的生与死之间谋取暴利。”英迪拉·甘地执政时期在内政上致力于改善民生,在外交上通过肢解战略对手巴基斯坦确立了在南亚次大陆的地缘优势。

按说英迪拉·甘地如此以民生为重,理应得到了印度的民众的拥护才对,事实上也确实有相当部分的印度民众是拥护她的,然而英迪拉·甘地的施政同样也饱受另一部分人的猛烈抨击:首先在英迪拉·甘地激进的国有化政策下利益受损的大地产商和工业资本家自然是对其不满,而与此同时在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中也渐渐出现了对她的不满声音——英迪拉·甘地的激进国有化政策尽管在分配制度上使广大中下层民众受益,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分配制度的公平而忽视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印度的失业率并没得到控制。印度政府曾与马鲁迪公司签订合约授权他们去生产首批本地生产的车辆,但这家公司一辆车也没能生产出来。在70年代的激进国有化政策中印度政府盲目将一些扭亏无望的病态企业国有化,结果使国家财政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进入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评英迪拉·甘地的经济政策,而英迪拉·甘地处理反对意见的方式极为简单粗暴——她甚至利用国家权力直接把反对派人士投入监狱,越来越多的反对者开始称她为独裁者、女暴君。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的贪腐问题有增无减,甚至连英迪拉·甘地本人也被指责在大选中存在舞弊现象。就是这位一向以重视民生著称的女总理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时却是充满血腥的:在清除德里的贫民窟时印度军警迫使数十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在此过程中有数千人被杀。英迪拉·甘地或许是真想让她的人民摆脱贫困,可只要是她认定对此目的有利的措施就会不顾一切去执行,任何挡在她面前的人都会被无情的打击乃至从肉体上直接消灭,结果她所谓的民生改革最终反而伤害到了人民。

一时间各种反对英迪拉·甘地的声音此起彼伏,而这其中政治角逐再次与教派矛盾纠缠在一起:1966年正是英迪拉·甘地的努力使锡克人得以建立自己的自治邦,然而以宾德兰瓦勒为首的主张独立的分离主义势力并未就此消停下去,进入80年代后他们反而更加活跃起来并与印度的其他反对势力一同对英迪拉·甘地的权力发起挑战。1984年英迪拉派出20万大军发起了对锡克人的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3000多人死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到了1984年6月英迪拉·甘地甚至准备彻底摧毁希克族锡克人的精神和灵魂,于是她下令10万大军包围了象征着锡克教文明的金庙并这一锡克教圣地进行炮轰,这无疑极大伤害了锡克人的民族宗教感情。事发后印度政府的安保部门要求立刻清查印度政府和军队中锡克人,尤其是在保护总理和政府部长等高官要员的卫队中必须将锡克人清除出去,然而英迪拉·甘地出于营造民族团结的需要拒绝了这一提议,因此英迪拉·甘地的卫队中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锡克人。从事情后来的演变过程看来:正是英迪拉·甘地的政治权谋导致她死于非命——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从总理府的卧室走出来准备会见英国记者,结果遭到自己的两名锡克教警卫的射击,成为继甘地之后又一位死于教派仇杀的印度领导人。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桑贾伊·甘地早在母亲去世前就死于飞机失事,英迪拉·甘地死后她的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了印度的新总理,然而7年后这位尼赫鲁·甘地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被泰米尔猛虎组织刺杀身亡。拉吉夫·甘地死后他的遗孀索尼娅·甘地本来有望成为印度总理,然而由于她是出生于意大利都灵的天主教徒,因此遭到了印度教保守势力的反对。尽管索尼娅·甘地最终宣布退出印度总理竞选,然而在2004年5月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娅·甘地之子拉胡尔·甘地当选国会议员,看来尼赫鲁·甘地家族在印度的传奇还并没终结。

如果磕头求医生再抢救一下?

答:题主的问题可以分两种情况来回答,在我们国家医生会第一时间去抢救生命,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嗑一百个头医生也不会去治疗。

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在中国不用磕头,医生会尽力抢救,因为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国家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更好的医疗资源,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社会资源。救死扶伤,抢救生命是医生神圣的职责。

你还记得中国发生肺炎疫情时,医生抢救病人的情景吗?当肺炎患者在医院住院时,国家采取精准救助,精准治疗,一人一策的救治方案,为了抢救一个患者,七八个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团队,抢救一位生命。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他们脸上勒出了一道道伤痕,汗水浸透了防护服。

他们为肺炎患者嘘寒问暖,喂饭喂药,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肺炎疫情患者多是身体免疫力差的,多半是老年人。这次国家发生疫情后,曾经使几十名100岁的老人都得到了治疗,健康出院。

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危重病人会被拒之门外只得死亡

在国外,无论你怎么跪求,医生也不会去治疗。因为很多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医疗资源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即使是总统,也很难调配国家的医疗资源。

就像美国肺炎疫情那么严重,应该涚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科技最发达,医疗资源最丰富,可疫情发生后,美国医疗资源极度缺乏,就连口罩这么简单的医疗物资,也调配不起来。肺炎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只能自生自灭。我还看到印度一位孕妇临产十五小时前,跑了八家医院,都被拒收,最后死亡的事,使人看了十分震惊。

综上所述,如果是中国医生,会全力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而在国外即使你怎么跪求,医生也不去抢救病人,患者只得死亡。(图侵删)

执行死刑的行刑人心里会痛苦吗?

注射执行死刑一共要打三针,行刑人和死囚犯都没有痛苦和压力。分为3步,需要用到3种药物,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下注射细节。

在我国执行死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枪决,一种是注射。

枪决大家都知道,看守所,民警,武警联合把牢房里的死囚犯提溜出来,履行完正常的流程以后,砸掉镣铐,用绳子五花大绑的押离看守所,拉倒专门设立枪决的刑场。

枪决直接打的是头部或胸部。如果是头部直接后脑勺一枪致命。如果是胸部,那么需要在后背对着心脏的位置做个记号防止打偏,以免会给犯人带来痛苦。

这样的行刑方式还是非常残忍的,尸体或头部是无法保持完整,非常血腥,这给死刑犯和死刑犯家属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恐惧。

对执行的武警来说压力也同样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会安排多个武警同时开枪,当然只有一位拿的枪是荷枪实弹的,其他的武警拿的是空包弹。

为了减少枪决造成的残忍场面,我国就增加了一项用注射药物的方式来执行死刑。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采用药物注射死刑的国家,中国是第二个。

下面我来讲讲我们国家是如何用注射的方式来执行死刑的。执行注射死刑最早是1997年,在全国率先采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城市是在昆明市。执行死刑的地方可以在车上,也可以在固定刑场执行。

罪犯经验明正身后,法院工作人员会向死刑犯宣读注射死刑的流程。如果没有异议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一步 打通道。

先把犯人身上的绳子解开,用绑带帮死刑犯固定在行刑床上,由专门培训过的法医做两件事情。

1.拿出测心率的设备,一端用皮管包住犯人的手臂,另外一端连接电脑显示器。这是为了随时看犯人的心脏是否跳动来确定是否死亡。

2.用针扎入犯人的静脉管。这个跟我们平时吊盐水是一模一样的。这就叫做打通道。

注意:这两步操作是注射死刑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操作的。其它的都是电脑操作的。这样好处就是让行刑人员毫无压力,犯人也毫无痛苦了。

第二步 开始注射药物。注射药物一共打三针。

第一针 麻醉剂

法医完成工作后,由法警开始启动注射泵。开始注射只需摁一下“注射键”即可。

第一种要叫硫喷妥钠的巴比妥类药物的麻醉药物,一针下去效果显著,药水注射进去后会很快触及身体内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这种药物不仅含有麻醉药物成分,还能起到镇定,抗焦虑,抗痉挛作用,死刑犯人很快就会进入完全麻醉的状态。这一步也就10多秒时间。

第二针 肌松药

这一针目的是让罪犯的肌肉松弛,使犯人能够达到快速放松骨骼肌的作用。

第三针 用氯化钾也就是致命剂

这是致犯人死亡的关键药物。注射采用的药品不含毒素,高效安全。说高效安全是因为这样操作犯人不会出现心跳停止了,再次恢复反反复复的情况。不含毒素也能让犯人带去巨大痛苦。

当机器的显示屏上的显示两条直线没有波动的时候。就说明犯人已经达到了医学上死亡的效果。打印机会自动打印行刑过程中的数据以及新电图上的两条平行线。这将作为死刑报告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死亡确认。

当法医确定犯人没有呼吸没有心跳后,死刑执行宣告结束。犯人的尸体被抬出行刑室或被抬下执行车。

一般启动注射泵到宣告犯人死亡总过程也就1分钟。最长也不会超过1分半。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就如同生病了去医院打针一样。而对于行刑人而言,在整个行刑过程中全程由机器代为操作,既没见到血也没法确定致死药物由谁注入,因此而产生的厌恶和恐惧感忽略不计。

注射死刑比枪决来说已经是非常人性化了。而且所有的费用都由国家来承担。这里说一个更人性化的事情。犯人被执行死刑前可以自由选择一首歌曲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大家可能难以想到吧。有的犯人会选择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有的会选择《今天是个好日子》,但大多数犯人是没有心思选的。所以默认歌曲列表里的第一首歌,也是播放量最高的,歌名可能你怎么想也想不到。见下图。

综上所诉,如果执行枪决,行刑人心里会很痛苦。如果是执行注射死刑,行刑人没有压力更不会痛苦。

最后吟唐诗半首:大家要遵纪守法,遇事千万莫冲动。大家帮我点个免费的赞哦!

宣告什么填词语?

宣告破产……宣告失败……宣告死亡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