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谈股,中式冷兵器武器装备图鉴
刘永谈股,中式冷兵器武器装备图鉴?
古代复合弓,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片簧”结构,其弹力自然远胜于单一材料、单一结构的弓。在东周楚墓中,曾经发现一些复合弓的实物,所用的材料及其结构与《考工记》所述非常符合。如长沙出土的一件战国弓,弓臂用四层竹片叠成,竹股外粘傅胶质薄片(当为角和筋),再丝线紧密缠绕,然后涂漆,弓臂两端装角质的弭,弓弦是丝质的。如加复原,弓高约80厘米。
复合弓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技术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不仅中国制弓术,即或是整个亚洲的复合制造技术,与《考工记》中的内容相比较,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冷兵器之战国弩
春秋晚期,中国军队开始较多用弩。其时的《孙子兵法》提到了“甲宵矢弩”。孙子还用弩来比喻用兵:“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犷弩。节如发机。”意思讲,善于用兵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而猛烈的。这种态势,就像张满的弩,时刻保持着巨大的威力;这种节奏,犹如触发了弩机,迅雷不及掩耳。《吴越春秋》则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曾聘名射手陈音教练士卒弓弩。及至战国时期,列国的军队普遍装备了弩。
战国弩
战国弩的弩机都用青铜铸造。这是一种转轴连动式的装置,包括望山、牙、悬刀、钩心和键等部分。望山用于瞄准;牙用于卡弦,与望山铸成一体;悬刀即扳机;钩心联接牙和悬刀;键即轴销,将各部分合成一个整体并固定于弩贾后端的空槽内。张弦装箭时,手拉望山,牙上升,钩心被带起,它的下齿卡住悬刀刻口,这样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将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使箭尾抵于两牙之间的弦上,然后通过望山瞄准目标,往后扳动悬刀,钩心脱离悬刀刻口,牙下缩,箭即随弦的回弹而射出。这是一种相当复杂而精巧的机械。弩弓的强度再大,只要轻轻扳动弩机,即刻便能发射,诚所谓“四两拨千斤”。西方学者甚至将它与近代的来福枪机相匹比,认为是古代冷兵器技术的最杰出成就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不仅出土有铜弩机,而且发现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弩。如湖南长沙扫把塘出土的一件战国弩,木质的弩臂长51.8厘米,涂黑褐色漆,尾端下部有一个小握柄,与保护扳机的环形木圈相连。现代枪械扳机部位的设计,与此很相似。
按照强度和张弦方式的差别,战国弩可以区分为两种。
战国弩可以区分为两种
一种弩弓强度较小。仅以手有就可张弦上箭,称单张弩。(孙膑兵法)说弩可以“发于肩臂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就是指此。另一种弩弓强度较大,仅凭臂力难以开张,而需将弩倒置于地上,用脚踩住弩弓,然后双手一齐往上提拉弓弦。如此足踏张弦的弩,称为撅张弩。在汉代的画像石上,有这样张弩的图像。《战国策·韩策一)记苏秦之言称,韩国制造的强弓劲弩名闻天下。着名的弩有黯子、少府、时力、距来,都能远射“六百步以外”,这大大超出了弓和攀张弩的射程,必然是暇张弩无疑。所以苏秦又说,韩国的步兵“跖劲弩”、“超足而射”。这都是指足踏张弦。
由于强弩张弦难度大,发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将弩手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发弩”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弩"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第二组则进为第一组,第三组进为第二组,如此循环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近代欧洲的火枪手,因装填弹药费时,也采用了类似的三排制。
不难看出,安装有青铜弩机,大量装备中国军队的弩,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体现,也是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先进战术的标志。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剑
汉代兵器剑
手持青铜剑的武士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了一千多年,他们在古代战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场面。后来“战国至于秦时,攻争纷乱,兵革互兴,铜既不充给,故以铁足之。铸铜既难,求铁甚易,是故铜兵转少,铁兵转多,年甚一年,岁甚一岁,渐染流迁”,及至到了汉代,铜剑逐渐为铁剑所代替。
汉以后,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钢剑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军队中普遍装备了钢剑。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上的钢剑,反映了汉武帝时铸剑技术的高度水平。这把剑是用块炼铁为原料,反复在木炭中加热渗碳,折叠锻打而成。刃部经过淬火,刚硬锋快,可是剑脊却没经淬火,仍保持韧性。汉代的剑多在一米以上,我们从汉墓的壁画刻石中可以看出,汉人佩剑从腰部曳地,其长度应在三尺以上。公元前164年汉文帝铸三剑,长三尺六寸。汉武帝元光年间铸五剑埋于五岳,皆长三尺三寸。
三国时代,魏王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都很重视炼剑,冶炼出了许多出名宝剑。曹操原有“倚天”、“青虹”二剑,均“断铁如泥”,十分犀利。一把赐给夏侯恩,一把随身佩带。曹操本人对制剑很感兴趣。早期ha在襄邑起兵时,曾经亲自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他监造的剑器不仅锋利无比,而且装饰美观。他曾赐给征东大将军羊侃一把珍珠镶嵌的珠剑。魏武帝的几个儿子,也都好剑。曹巫“幼学击剑,阅师多矣“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他“造兹良金,令彼国士”制造三把当代绝伦的百辟宝剑,“一名飞景、一名流采虹、一名华铤”.均长四尺二寸,剑首“饰以文玉,表以通犀’成后,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后复炼,炼后复淬。或不入水淬冷却后重炼使杂质汰尽,钢质纯正,锋刃柔利,如此反复百次:称为“百辟”。据说曹丕的百辟剑炼成时,“五色骇炉,巨囊自鼓。云物仿佛,飞鸟翔舞”.曹丕曾经送给孙权一把宝剑,“明珠标首,兰玉饰靶”,装饰精美。光熠耀人。蜀主刘备也很重视造剑,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他令人“采金牛山玄铁”铸成八口宝剑,他本人留用一口,其余七口分赐给太子刘禅、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主孙权监造过许多有名的剑。公元226年(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造成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他随身经常佩用的有六口着名宝剑:“一日白虹,二日紫电,三日辟邪,四日流星,五曰青冥,六日百里”。
汉代朝仪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无不佩剑。上朝后“至殿阶解剑“曹植杂诗说:“美玉生罄石,宝剑出龙渊。帝王临朝服,秉此威百蛮”.后来刀剑并重,“剑在左,刀在右”。作为朝仪用的佩剑都很长。“建武二年,上赐冯异乘舆,七尺贝剑”.赤眉军起义时,曾缴获更始所佩宝剑,也是七尺长。
文章来源《剑》。
中国冷兵器之汉代鸡鸣戟
鸡鸣戟
还有一些铜戟,其援部略为弧曲,类似于雄鸡啼鸣时的拥颈之状,人们就俗称之为“鸡鸣戟”或“拥颈戟”。《方言》卷九谈论戈载时说:“其曲者谓之钩舒曼胡。”郭璞注:“即今鸡鸣句子戟也。”郑玄注释《考工记·冶氏》时也说:句子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自然,钩钎(句子)也是对这种援部略为弧曲之戟的习称。
以上诸例,体现了古人命名兵器时仿像生物的习惯。而这类兵器名称,如果清楚其原委,往往颇为生动,富于意趣;否则,便如坠五里雾了。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鹤杯”。《方言》卷九说:“矛散细如雁胫者,谓之鹤。”散是矛头装柄的部位。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晚期从葬坑出土的一件铁矛头,长66厘米;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两件铁矛头,长近70厘米:它们的散步都非常细长,确实有如鹤的足杆。
需要指出的是,汉代人往往将戈也称为戟,许慎《说文解字》就说:“戈,平头戟也。”因此,他们也用雄戟、鸡鸣戟、拥颈戟等名指称援、胡形状类似的戈。为增强钩杀效能,戈也有相同的设计。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床弩
三弓床弩图
唐宋时期,弩炮被广泛用于攻守城作战。唐人称弩炮为“绞车弩”或“车弩”。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说:“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同书卷一六0又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在架了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也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
宋人通称弩炮为“床弩”或“床子弩”。其时一架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胜于前代。据今人的分析研究,多弓床弩的结构非常巧妙,弓弦的张设可能利用了滑轮。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缘而上。
文章来源《弩》。
中国冷兵器之唐代戟
棨戟
唐代以后,戟就被战场军人们淘汰出局了。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持戟侍立皇帝身边。可见在汉代开始戟演变成仪仗兵器。皇帝派出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率兵征伐,常常赐以棨(棨读qǐ,即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戟,以代斧钺,允许他专征、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皇帝亲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所以这种有衣的仪仗用戟叫做棨戟。
后来,棨戟渐渐演变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尊贵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代以后,文武官员都以门前列戟为荣。按照唐制,只有官、阶、勋都在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方可列戟。
后来棨戟渐演变成为门戟,纯系仪仗之物。采用木头制作。架设门外的戟架上,皇帝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衙门口都设有门戟,以示隆重。仪仗用的戟,造型华型,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的武将手持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作的。
文章来源《戟》。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兵器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战斧
宋代战斧
宋代的主要敌手是西夏、契丹、女真骑兵,而宋军的马匹、骑术都不行,多靠步卒取胜。一些将领常令“军士持大斧”抗击敌军铁骑的冲击。南宋名将杨存中曾以长斧战败了金人的拐子马:“金以拐子马翼进。存中曰:‘敌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万人操长斧,如墙而进。诸军鼓噪奋击,金人大败。”
王德也曾以一万名长斧手,大破兀术的十万铁骑:“兀术以铁骑十万夹道而阵。德曰:‘贼右阵坚,我当先击之’.麾军渡桥首,犯其锋。一人披甲跃马始出,德引弓一发而毙。乘胜大呼,令万兵持长斧如墙而进,敌大败。”
火器出现后,斧这种笨重的兵器不复在战场上应用。只是在皇帝的銮仪、大将的卫队中捧持,以示威仪。因此多在装饰艺术方面下功夫。在城市防御战和水战中,还利用战斧砍所敌人攻城器具,斩截敌舰帆缆,而在步、骑战中就很少使用了。
文章来源《斧钺》。
中国冷兵器之宋朝棍棒
宋代棍棒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善用棍棒,传说他靠“一条杆棒打出四百座军州”.宋军中装备多种形式棍棒。《武经总要》卷十六中,有七幅宋代棍棒图,有的棒首增加了刃器,有的两端包铁,有的鐏部加刺刃,棒杆缩短到四至五尺,变成短兵器,便于挥舞格斗,这样一来。杀伤能力显着提高。
文章来源《殳》。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剑
明朝武器剑
明代军官以剑为佩饰,临阵交锋多用长枪,腰刀,长短并用,很少用剑进行格斗。现代某些历史小说家描写明代战争场面时,往往出现军中大将,策马挥剑,刀光剑影,东突西驰、力敌万人的雄武场面,甚至在一些历史故事影片、画册中,也以此为蓝本,把剑当成明军的主要格斗兵器,违背了历史真实。要知道,剑这种兵器,份量很轻,剑体很薄,只利直刺,斩杀无力,而且锋刃过于锋利,容易摧折,自从钢铁恺甲fJ世后,剑就不再是正式对阵杀敌的兵器,仅能用来防身自卫。如果李闯王提剑突阵,只怕战不上三个回合,那口剑就会折断了。
文章来源《剑》。
中国冷兵器之明朝枪
明朝的枪
明朝军队中虽然以火器为主,但是枪仍居“白刃之首”.当时军队装备的长枪主要有四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一种手投的标枪,铁锋既重且大,柄则前重后轻,前粗后细,因而易于投掷杀敌。龙刀枪不仅可以砍人,也可以插人,是一种杀伤力较强的长杆枪。
文章来源《枪》。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连弩
清代连发强弩
明清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连发弩。它由弩臂、弓、扳手和可以在弩臂上滑动的箭匣都为木质,箭匣内可装十或十余二十机短箭。箭匣的底部挖有箭槽和供弓弦来回移动的坎缺,坎缺中装上一长条形小骨片,可上下活动,是为机牙。扳手用硬木或金属制成,其上的两个轴分别贯穿于弩臂中部和箭匣的尾部。平时弓弦托住箭匣中的箭。使用时先将扳手向前推,箭匣随之向前滑动,弓弦则沿箭匣底部的弦路往后移,到达末端,就落入坎缺内,因而被钩住,箭匣中的最后一支箭则落与箭槽,正挡住弦路。这时将扳手往后拉,弩机随之张开。当张到最大限度时,箭匣底面与弩臂相紧贴,机牙受机牙上升,便将弓弦从坎缺中顶出,遂将挡住弦路的那支箭全部射出为止。其结构简单而精巧,射速极快,因而它被称为“机枪式武器”,认为是一项非常完美而极富于独创性的设计。
连发弩以轻便见长,《武备志》称“懦夫闺妇皆可执”,所装弓的强度一般很有限,弹里很弱,射程很远,故多用于射猎鸟禽或娱乐把玩。明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中就绘有用连发弩射鸟的图画。它在实战中也有所应用。如《武备志》说这种弩“便捷轻巧,即付骑兵,亦可持之以冲突。”由于劲力弱,需将箭涂上“射虎毒药”,才能致人死命。明清时人还将连发弩的箭匣做得较宽,内装两排箭,可以双矢并发;或用它发射弹丸,故又称之为‘弹弩”、“连珠弩”。近人周纬所着《中国兵器史稿》记载的清末民初的弹弩,长约56厘米。
文章来源《连珠弩之明清代连发强弩和战国连弩介绍》。
中国冷兵器之清朝长枪
清朝武器长枪
清代的长枪笔形枪,钧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所以有人将这时的枪又叫矛。这种枪一直沿用到我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俊镖,尽管反动派、土豪劣绅的军队、民团中装备着洋枪,但是见到农民手中的长矛,仍然要吓得打颤。
文章来源《枪》。
中国冷兵器之秦朝武器
中国冷兵器之秦戈和秦剑
秦朝兵器戈和秦剑
秦剑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经测定,最短的83.6厘米,长的达到93.4厘米。战国时期的尺子比现在的尺短,每尺约为20厘米左右。所以当时的剑都在三尺左右,故称剑为三尺剑。在“荆柯刺秦王’的故事中,荆坷将匕首藏于督亢地图卷中,得以混进秦王宫殿,当他向秦王赢政(秦始皇)奉献地图时,“图穷匕首现”,于是荆坷手持不盈尺的匕首紧逼赢政,想刺杀秦王。秦王赢政虽然身佩卫身宝剑,但因剑身长三尺,一时拔不出鞘。只好绕殿柱规避,最后殿下的臣子暗抛囊袋击中荆柯,秦王才从背后拔出剑来,击伤了荆柯。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古时的短剑和长剑各有各的用场,所以古代兵书上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寸小一寸巧“。
文章来源《剑》。
秦戈
秦朝长兵,无异于战国,唯铁兵(如铁戟,各处均有出土实物)渐多耳。青铜长兵,如戈,如戟,如矛,或仍用战国遗器,则虽名为秦兵,实系战国之物,故舍而不论。
若由秦自造,刻以年号者(秦兵多刻年份,亦仍系始皇一世二世以至万世之意),则确为秦代兵器。秦代自制青铜长兵中,铜矛与铜戟皆有出土而甚少,铜傲亦罕见,秦柞短也。秦戈则有之,如第四十六图版第二号戈,内上刻有“廿四年郁滩口万命右军工戈夏口竖”,此秦之“右军戈”也。第四号戈内上刻有“……左军……”等字样,此秦之“左军戈”也。惜拓本不佳,胡上几穿不明,戈形不如战国戈之精锐。第三号戈则近于周戈,胡仅三穿,始皇二十五年器也。执此数器以观,秦兵尚不如战国之兵也。
中国冷兵器之十八般兵器
弓
考古遗址证明了中国先民在距今约2.8万年已经使用弓箭,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
弩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射远兵器,它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弩有连弩和弩车和三弓床弩三大种类,是古代战争中的利器,现代少数民族也在使用,制作容易。
枪
枪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是由古兵器矛演化而来,枪的形状,功能和矛基本相同,早期的枪是用竹、木制成的,古代战场的枪包括枪杆在内由全铁制成,其攻击非常凶猛。
棍
棍是武术长器械的一种。古称,殳、挺、棒等。原始人类在狩猎的过程中,已使用天然的棍棒,随着上古战争出现,棍列为五兵之一,明代沿用了这类兵器并且改进了棍。
刀
刀是一种单刃的格斗兵器,人类使用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极其遥远的史前时代使用的石刀和骨刀,早期的金属刀脱胎于玉刀,周以后,直到两汉时期刀才逐渐走上战地。
剑
剑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军队中的重要近战短兵器,也是一种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古代兵器,剑的厉史悠远,使用灵活方便,两面有利刃,剑端有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
矛
矛,古代叫做矟,后世称做枪,是一种直而尖形的长柄刺兵器。矛的出现很早远在原始社会,人利用拾取到的尖形石块或兽骨、兽角绑在木杆或竹杆上,这就是矛的雏型。
盾
盾牌在上古神话中是战神刑天的武器,盾是防御性兵器,在上古盾的表面涂漆多制成净狞的兽面,以恐吓敌人,春秋时代,盾成为军中主要卫体护具,直至现代也用盾牌。
斧钺
斧和钺是一种劈砍兵器,斧是在石器时代作为石制武器和劳动工具,发展之后钺才在作为王权的象征形成,斧和钺都具有武器的作用,钺的武器作用主要用于刑法之威慑。
戟
戟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长柄兵器,是古代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兵器。它的柲前安置直刃,旁边枝生横刃,可钩、可啄、可刺、可割,身兼四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强。
殳
棍棒古人称为殳,又叫做柞、杖、棓、后来才叫棍、棒。早期的殳,是一根坚实的、带有八棱的粗木棒,长约一丈二尺左右。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头或全用铁铸的殳。
戈
戈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戈的构造很特殊,垂直装柄,横刃有锋,交战时既可以横击、啄刺,又能后拉勾杀,所以又叫做钩兵器,古人称为句(勾)兵。
有没有类似琅琊榜的谋略类电视剧推荐?
强推我爱豆的《天盛长歌》,架空权谋剧,改编自天下归元的小说《凰权》,男女主颜值演技全程在线,配角都演得很好!虽然后面一部分剧情稍微烂尾了点,但总体还是相当良心的剧了!
蜀汉大将军姜维为何杀不了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三国后期每个势力内部都纷扰不断,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最高领导人的权力总不在自己手里或有意无意的不愿意管理朝政,这期间最突出的当属蜀国专权的黄皓与吴国专权的孙綝。许多朋友说姜维大可以效仿丁奉直接杀孙綝的方式除掉黄皓以绝后患,但这种假设并不成立。撇开时间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也很好理解,孙綝对于孙休来说是仇人,但黄皓对于刘禅来说是玩伴。
我们先说下吴国的情况。孙綝废掉孙亮后,本想自己称帝,但顾虑太多,索性就决定搞一出挟天子令众臣的把戏,孙休推脱不掉就暂且先当当这吴国皇帝。此时的孙休可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当年二宫之争他一直保持中立就足以证明这小伙子的情商,并且他也知道扶他上位的孙綝并不是什么好东西。除此之外,他也知道大姐的残忍与二姐的冤屈,要想真正的振兴吴家,有些旧账该算还是要算的。
孙休上位后不仅对群臣大加封赏,还给了孙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孙綝一看这个年轻人很识抬举,便在宫中更加的飞扬跋扈。孙休知道孙綝的野心,怕他会犯上作乱,就拉拢了朝中的一帮忠臣商议诛杀孙綝之事,于是孙休请孙綝来宫中赴宴,孙綝自知在劫难逃,便不去赴宴,但孙休可是杀气腾腾的来接孙綝,孙綝也不好拒绝,于是在宴会上杀了孙綝,并夷其三族。
也就是说,在孙休眼里,孙綝完全是他的仇人,自然要得而诛之,另一方面,孙休也有着振兴吴国的愿景,所以在在位期间提倡科教兴国,并任贤使能,怎奈他命数太短,在位没几年就病逝了。而孙休在位期间,成都已被邓艾攻破,刘禅在魏国的日子过的也不错,而刘禅与孙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并没有振兴父辈愿望的打算,所以他想做的,只是活下去,活下去,健康的活下去。
刘禅上位时很年轻,朝中许多奸佞为了博取高官厚禄就想方设法的向刘禅献媚,其中黄皓便是这些人物当中的佼佼者。但刘禅不懂事,不代表大臣们也不懂事,老臣董允就竭力打击朝中的不正之风,因此黄皓很惧怕董允。当董允去世后,黄皓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就依靠讨好刘禅一路走到了中常侍的位置,此时朝中已是乌烟瘴气,而姜维常年在外作战,自然也没时间去管朝中之事。
我们不得不承认,姜维的过度北伐损耗了不少蜀国的国力,因此常年在宫中的人们也并非都喜欢姜维,甚至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与姜维不和。而姜维北伐受挫回到宫中,看到黄皓如此嚣张,就建议杀了黄皓,结果遭到刘禅的反对,刘禅的意思是黄皓就是个小人,成不了什么气候,就让黄皓给姜维道了歉这事也就了结了。姜维一看刘禅庇护黄皓,黄皓势力又大到可怕,就请命到沓中屯田,远离纷争之地。
所以,刘禅和孙休不同,没有主动联系朝臣扫除奸佞,自然姜维的举动也是给人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而正如逻辑文史姨前文所说的,刘禅只求开心过好每一天,黄皓又能给他带来乐子,他为什么要听姜维的话呢。更何况姜维的北伐接连失利刘禅不可能不在意,国力每损耗一分,自己享乐的时间就少了一刻,两者可是有直接关系的。
所以,姜维就算再怎么忠心,主子不觉醒,一切想法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逻辑文史游
三国杀中刘禅局黄皓可是神忠,没得黑~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御驾亲征成功?
自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到清朝灭亡前,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422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能够御驾亲征的皇帝本来就屈指可数,而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
所谓的御驾亲征指的是皇帝亲自率军作战,并且还能成功的,必须要说明的是,皇帝在称帝前四处征战不算,称帝后征战才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南朝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是在称帝亲自征战的,称帝后就没有御驾亲征了。
被追封为皇帝的不算,比如魏武帝曹操、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两人终生没有称帝;幕后指挥的皇帝不算,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这四位都是幕后指挥战争的皇帝。
皇帝
御驾亲征失败了的不算,比如汉昭烈帝刘备、前秦世祖符坚,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得大败,符坚在淝水之战中被谢安打得大败。
这样算起来,御驾亲征并且成功了的皇帝只有六位。
1、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垓下之战结束后不久,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布衣天子,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称帝前后都曾四处征战,并且成功统一天下的皇帝。
虽然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了项羽,但是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并不稳固,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内有异姓诸侯王图谋不轨,刘邦在称帝后,采取外和内征的战略,对待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待异姓王的叛乱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战略。
刘邦
刘邦称帝后第一个发动叛乱的是燕王臧荼,刘邦听说后御驾亲征,几个月时间,刘邦就打败了臧荼并杀死了他,这是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很成功。
刘邦第二次御驾亲征是讨伐发动叛乱的陈豨,陈豨是西汉开国功臣,是诸侯国赵国的相国,统领赵国与代国的边防部队,陈豨手中有兵权,心中有野心,再加上又有人向刘邦密告陈豨有违法行为,于是陈豨发动了叛乱。
刘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御驾亲征的皇帝,当时刘邦手下将领人才济济,周勃、樊哙、曹参、灌婴等人都可以率军讨伐陈豨,但刘邦还是自己御驾亲征,最终陈豨被樊哙手下斩首,陈豨从叛乱到被杀,将近一年时间。
刘邦第三次御驾亲征是讨伐韩王信,这个人跟淮阴侯韩信同名,为了区分,所以史书上叫他韩王信,韩王信驻守代地,被匈奴打败,因为害怕刘邦追究责任,就投靠了匈奴。
刘邦亲征
刘邦为了打击韩王信,开始了第三次御驾亲征,此次刘邦亲自率领步骑32万军队,很轻松地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由于轻敌冒进,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骑兵包围在白登山,最终刘邦依靠武力与计谋脱身,并与匈奴和亲,而叛乱的韩王信则被汉军将领柴武所杀。
刘邦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淮南王英布,英布是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时期的猛将,靠着个人勇武与胆识,被项羽封为九江山,楚汉战争时期,被刘邦成功策反,彭越、韩信先后被杀,英布也担心自己被杀,再加有人告密,于是在刘邦的暮年发动叛乱。
英布叛乱时,刘邦已经生病了,原来不想御驾亲征的,可经不起吕后的请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率军亲征,很快刘邦与英布大战,英布是屡战屡败,刘邦是愈战愈勇,英布最后被长沙王吴回诱骗杀死。
皇帝御驾亲征
刘邦的四次御驾亲征,每一次都成功了,只有白登山之战不胜不败,算是平手,这说明刘邦是有军事才能的,而且还不弱,至少在秦末汉初,刘邦的军事才能仅次于项羽和韩信。
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北魏是鲜卑人政权,出身游牧民族,拓跋焘骁勇善战,12岁还没有即位时,就上前线与柔然人作战,15岁时,拓跋焘即位为帝,几个月后,柔然人大举入侵北魏,并且攻陷了北魏旧都盛乐,一时之间,北魏政权处于危机之中。
15岁的拓跋焘率领北魏轻骑迎战柔然骑兵,面对柔然的6万骑兵,拓跋焘并没有退却,而是御驾亲征、拼死作战,迫使柔然退兵,几个月,拓跋焘还做出北伐柔然的战略,想要一举解决北方的威胁。
在拓跋焘的数次北伐之下,柔然人被打败,被迫向北方逃走,据说木兰从军就是发生在拓跋焘北伐期间,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拓跋焘北伐柔然的战争是成功的,北魏军队一度打到了瀚海,其势力到达了整个蒙古高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在位期间,先后13次攻打柔然,把柔然从强大打成了一蹶不振,成功地解除了北魏的北方威胁。
打击了柔然之后,拓跋焘率领北魏军队开始攻打胡夏政权,胡夏政权是匈奴别部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拓跋焘第一次攻打胡夏只是抢劫了一番就回军,第二次攻打胡夏采用了诱敌之计,以弱兵示敌,引诱夏军出城作战,以强兵埋伏,一举攻占了胡夏政权都城,俘虏了胡夏皇帝赫连昌,灭亡了胡夏政权。
北伐柔然与西灭胡夏都是拓跋焘御驾亲征,除此之外,拓跋焘还御驾亲征灭亡了北燕和北凉政权,这是十六国时期的两个割据政权,在一系列征战之下,拓跋焘统一了整个北方,稳定了北魏的势力范围。
拓跋焘还亲自率军平定了关中地区匈奴别部卢水胡人盖吴的起义,拓跋焘时期的北魏是其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刻,拓跋焘作为北魏皇帝,不断开疆拓土,这一切都是在拓跋焘成为北魏皇帝之后完成的,而且绝大多数是御驾亲征。
北魏军队
3、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是沙陀人(西突厥一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李克用是朱温的头号敌人,李克用去世后,李存勖继承了李克用的爵位与职务,并与后梁继续为敌。
李存勖在称帝前,亲自率军在潞州之战大败后梁军队,在柏乡之战又歼灭了后梁军队的禁军精锐,李存勖在不断南征北战中,统一了河北,还在幽州保卫战中,打败了契丹军队。
李存勖称帝后,仍然御驾亲征与后梁作战,仅几个月时间,李存勖夺取了郓州,打败并杀死了后梁名将王彦章,成功突袭后梁都城汴州,后梁皇帝朱友贞自杀身亡,李存勖御驾亲征灭亡后梁。
后唐庄宗李存勖
两年后,李存勖死于后唐内部的兵变,他是为数不多战死沙场的皇帝之一,虽然如此,仍然不能抹掉李存勖灭亡后梁政权的巨大的功绩,这仍然算做李存勖御驾亲征的功绩,李存勖也是为数不多的个人勇武与谋略具备的皇帝。
4、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由于开国皇帝郭威没有儿子,于是把帝位传给侄子柴荣,柴荣即皇帝位仅仅一个月后,北汉与辽国联合进犯后周,柴荣虽然身为皇帝,仍然决定御驾亲征,在高平之战中,柴荣亲自督战,大败北汉军队。
几个月后柴荣打到了北汉都城,但未能攻下,柴荣在位总共只有五年时间,却花了三年亲征南唐,三战三胜,打得南唐割地求和,成为后周的藩属。
柴荣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亲征辽国,用了42天的时间,攻取了17座县城,这次亲征因为柴荣突然患病而终结,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死的时候只有38岁,如果他多活十几年,哪有后来的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文武双全,勤政爱民,虽然是商人出身,但是柴荣当了皇帝之后喜欢御驾亲征,在位五年时间,先后打败北汉、辽国、南唐,以当时后周实力的,柴荣不死,统一整个华夏也不是不可能。
5、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是通过靖难之役打败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的,朱棣的军事才能很高,在靖难之役中以800亲兵起家,打败了占有绝对优势的大明王朝的数十万军队,成功当上皇帝。
朱棣当上皇帝后,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北伐,攻打盘踞在漠北的蒙古,第一次北伐,朱棣率领的明军在飞云山大战打败蒙古鞑靼五万骑兵,第二次北伐,朱棣打败瓦剌首领马哈木,第三次北伐,朱棣打败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第四次北伐,逼降鞑靼部首领也先土干,第五次北伐,成功抵御鞑靼的进犯。
明成祖朱棣
这五次北伐都是朱棣御驾亲征,通过五次北伐,明军打败了蒙古鞑靼部和瓦剌部,彻底解决了蒙古人侵犯明朝边境的事情,朱棣是明朝除朱元璋之外,能力最强的皇帝,尤其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可比肩秦皇汉武。
6、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成为后金首领,他在没当皇帝之前,就一直跟随父兄长辈南征北战,是从战场上一路打出来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与军事才能。
皇太极参与了萨尔浒战役,此战后金军大败明军,歼灭5万明军,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势力范围一步步扩大,皇太极称帝后,改国号为大清,仍然四处征战,称帝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是讨伐朝鲜,打败了朝鲜,并将朝鲜收为藩属。
皇太极
皇太极第二次御驾亲征是松锦之战,这一战战果辉煌,生擒明将洪承畴,逼降祖大寿歼灭明军五万多人,清军占领了除宁远之外的所有关外城池,为后来的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皇帝,也是能征惯战的一位皇帝。
哪个皇帝的文治武功最杰出?
大家好,我是小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汉传世四百余年,开国皇帝的的优秀是不可否认的,哪个皇帝的文治武功杰出呢?。小陌认为汉武帝刘彻当属首位。
导读:在华夏几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转换,大汉王朝在历朝历代中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自然文韬武略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登上九五之尊,显然不是等闲之辈。
但每个王朝都有一些兴盛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大汉王朝自然也有,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帝后代的所作所为都能和开国皇帝的文韬武略相媲美。甚至而胜于蓝。
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7月31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含前后少帝),政治家、文学家。是开国皇帝刘邦的曾孙子。刘彻13岁继位。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汉武帝对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为自己的子弟,建立规模较小的诸侯国,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诸侯小国主动将权利上交给国家。
防止丞相独揽大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台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设立刺史,然后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派出一名刺史,用作管理地方,但是权力还是收归中央所有。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权利。
经济上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私铸、盗铸问题)。稳定了金融,又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文化上
重视教育,创建太学、乡学,培养人才,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军事上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远征大宛,降服西域,吞并朝鲜,使得中国的版图和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外交上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我国历史的首次。
汉王朝对西域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视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变化,汉王朝才开始真正地面对世界。“张骞通西域”,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的同时,还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此确立。一直伴随到封建帝制覆灭。
总结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
在晚年的时候还能为自己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造成的错失,而面对反思,作为帝王还能颁发了罪己诏向天下大众认错。之后开始实施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大汉王朝四百余年,汉武帝刘彻在其中的作为可谓功不可没。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陌,喜欢的话就留个关注吧,不定时分享历史类事物。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