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证券大智慧,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中原证券大智慧,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我最近正好看见一片文章,和题主所问恰有相同之处,便来抛砖引玉一番。具体措施我就不再赘述了,前面已经有高手说过了,我就说点其他的吧。
我们要看到,整个战国时期,并不是只有一个秦国在进行变法,先有魏之李悝、赵之公仲连,后有韩之申不害、齐之邹忌,再后则是楚之吴起、秦之商鞅,那为什么最后称霸的却是秦国呢。
一般说法,楚国变法始于楚悼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秦国变法始于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相差26年,我们把时间较为相近的秦和楚来比较,看看秦的变法到底变出了怎样一个的怪物。
首先,商鞅和吴起都是卫国人,他们的变法都是基于魏国的变法,所以他们在很多措施上都是相近的。
例如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吴起“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经济上,两者都力图使实封贵族迁往荒无人烟的边塞,以求利用大贵族的雄厚实力开发边远地区。
社会风俗上,两者都禁绝无业游民的,因为这些游民不仅不事生产,而且也是游侠生存的土壤,容易出现“私剑”,这样就可以加强集权。
两者在刑法上也都是一脉相承,严苛狠厉,君不见充斥于满篇的刑罚都是“杀”、“斩”、“断”之类的用语。
但是在细微处,两者却是有差别的,例如同样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在秦国,商鞅的设计是有军功者封爵,留下了上升途径,而吴起却是一刀切,彻底压制了部分贵族。这一点就很重要,因为秦国靠近三晋之地,法家人才多处于此地,潜移默化之下,秦国吃多了韩、赵、魏的亏,自然会向他们看齐,而且秦国也被称为不毛之地,他们没有固有的文化传承,更容易被改造。
反观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据可考证的封君家族就有十八个,贵族势力太强,既得利益者多,变法难度就很大。而且楚文化向来区别于中原文化,有自身固有的楚文化体系,如此大的体量和贵族群体,根本不能在短时间内变法成功。况且,在楚悼王死后,吴起也被杀,后续的楚王迫于压力根本不敢继续也不想继续变法,昙花一现的变法也只让楚国牛逼了一会儿,然后就被浪花拍死在了沙滩上。
总体而言,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体现在强兵,毕竟楚国本来就是大国,民殷国富不是其变法主要诉求,只要稍许加强中央集权,再辅以吴起的军事才华就可以“坐收”强兵之利。只是得来容易,失去也就更快,没有夯实的基础,花拳绣腿怎么可能一统天下。
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的变法根本是“农战”,所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商君书》几近一切来实现农战,其变法贯穿整个社会领域: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改军公爵制;普遍推行县制;改革土地和赋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秦律什伍连坐;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求官;严禁私斗;生了两个男的不分家就加赋等等,这是一篮子改革计划,是整体推进的,新的利益集团在变法下逐渐成型,所以在商鞅死后,那些变法后的既得利益者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变法继续下去。最重要的是秦国还攻占了楚国所不重视的巴蜀地区,开发了这个天然粮仓,于是不可一世的秦国出现了,几乎把韩赵魏楚齐打了个边。可是刚不可久,扩张可以这样搞,统一了还这样搞,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
我们了解刘墉,更多的是通过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通过描写乾隆与刘墉之间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道尽了是非曲直和人情冷暖,是一部经典无可超越的清朝官场戏,这里面包含的内容民间传说的故事,荒诞喜剧剧情,却意味深长。
经典就是经典,而相比一下,现在这些清宫戏,场面倒是恢弘壮阔,服侍装扮倒也十分考究,但故事情节却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忍受,敢情乾隆皇帝天天啥也不干,天天就泡在女人堆里了,受一帮老少娘们叽叽喳喳的聒噪吗?
在剧中,刘墉几分智慧,几分狡黠,真是深谙官场之道,历史上也是如此。但是《宰相刘罗锅》把刘墉搞成罗锅了,背后真耸起个大疙瘩,这点难以苟同。刘墉的家父是名臣刘统勋,家族世代为官,名门望族,他也是进士出生,怎会是罗锅呢?
嘉庆皇帝曾称年迈的刘墉为“刘驼子”,加上他一米九高个子,伏案用功读书,难所弯腰驼背。所以其实刘墉并不是罗锅,只是有点驼背罢了。因为年轻时低头看书较多,加之天天面见皇帝要低头哈腰,不敢抬头目视,时间久了,后背自然就直不起来了。
他是犹如‘罗锅’形象,背弯人不弓。
首先简单介绍下刘墉,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大学士,书法家。
很多关于刘墉的电视剧,总是将他与和珅一起说戏,总是敢和和珅正面刚,因为刘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总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的点子,当然这也只是电视剧里为了影视效果后期杜撰的。
所以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很好理解了:乾隆说我45岁,属马;刘墉说咱俩同岁,我属驴。
分几个角度:封建等级:乾隆是皇帝,即使乾隆和刘墉是同一个属相,刘墉也是不可以大胆说出来的,君臣有别,在封建社会中,皇帝不是人,而是真龙,是天子,刘墉当然不敢与乾隆皇帝平起平坐了,肯定要低皇帝一等,皇帝是马,刘墉只能说自己是驴了。
刘墉是一个非常廉洁并且受百姓爱戴的官,处处为百姓着想,也是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衣着简陋,粗粮杂饭,就像驴一样,一圈圈的拉着磨,刘墉其实也是想这样认为自己的。皇帝属马,刘墉当然不能像皇帝那样光芒万丈,雄姿勃勃的马。所以只能说自己是一头驴。
皇帝的角度:乾隆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也许就是想看看刘墉随机应变的能力,或者是和刘墉开个玩笑,乾隆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觉得自己是千古一帝,与太阳肩并肩,刘墉很机智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贬低自己,并且逗得皇帝非常开心。
刘墉是一个官宦子弟,山东诸城人,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其父亲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而刘墉本人有十分具有才学,且深谙官场之道,因此刘墉深得其父亲刘统勋的真传和遗风,为官刚正清廉,深得百姓的爱戴。
刘墉早年便步入仕途,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的家风和先辈留下的政治财富和政治遗产,加上刘墉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才气,使得刘墉的一生虽起起落落,但是终究还是在官场之中成为了一棵常青树。并且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做了左都御史。后来刘墉升迁为直隶总督、礼部尚书,并且兼具国子监等职务。
刘墉身居高位,他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也比较赏识他。乾隆曾六下江南,风流韵事不少,而且在位达60年之久,留下的话柄很多。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聊时,或许会将一些奇闻异事张冠李戴,这便有了“属马属驴”的趣闻。
相传,十分懂得帝王之术的乾隆皇帝,对于臣子们十分的宽容,而且十分享受和臣子们之间的乐趣。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宠臣和珅的建议下,想要给刘墉出个难题,试探一下刘墉的才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乾隆皇帝把刘墉叫到皇宫之中,再聊完了正事之后,跟刘墉聊起来,乾隆忽蹦出一句,说“我45岁,刘爱卿你多少岁?”刘罗锅呆说,“巧了皇上,我也是45岁。”乾隆继续说:“十二生肖我属马。”刘墉思考平片刻回答道:“我属驴。”
乾隆皇帝问道:“既然爱卿和我同岁,为何是属驴?而且十二生肖中有驴这种动物吗?”刘墉一边笑着一边回答:“陛下你不光是马,还是马中的上等骏马,体魄矫健,开拓奋进,创下千古不曾有过的赫赫十全武功,龙马精神,千古一帝。而臣则是驴,似田中常年耕种的牛,指哪儿,耕哪儿,忠心耿耿。驴来自马,马是吾皇,臣受命于君,指哪儿,打哪儿。平时我也有点臭脾气,跟驴一般倔。”
因为古代时期,父母双亲的名字和皇帝的名字都不能直呼,天下的百姓和臣子更不能冒犯天子,包括皇帝的御用之物都是不能轻易亵渎,因此刘墉这样的回答既避免了冒犯天颜,又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可谓是巧妙回答。
实际上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属兔。而刘墉也并不与乾隆皇帝同岁,而是刘墉比乾隆皇帝小8岁,刘墉生于1719年。上述这个桥段应该是百姓胡编乱扯的,分明驴头不对马嘴啊!不过,这也情有可原,平头老百姓哪里知道刘墉的生辰呢!
刘墉不仅只是有一些小聪明的,他的刚正不阿同样令人敬佩,就拿处死和珅这件事来说。在乾隆驾崩嘉庆继位之后,大贪官和珅也失去了他的最后一道保护伞。大臣纷纷相继发力,向嘉庆检举,举报和珅的种种贪污行为,嘉庆大怒,准备处死和珅,在这个满朝都在声讨和珅的时候,没想要却是他一生的对头刘墉为他说了一句好话。
刘墉对嘉庆说,乾隆帝刚刚去世,现在就这样凌迟他一生几十年的宠臣,恐怕有对先皇的不敬之意,嘉庆听完之后觉得说得在理。但就此放过和珅也对不起满朝百官,于是差人送去三尺白绫,希望和珅自己上吊谢罪。和珅也知能留个全尸是最好的结局,于是上吊自尽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和刘墉都是长寿之人。乾隆皇帝高寿89岁,刘墉也活了85岁,一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乾隆和刘墉、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到如今这个时代,还被拍成各种影视剧,供人观赏。众多他们的故事中,有些是真的,也有些纯粹是民间流传的段子,对于大众来说,最关键的是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启迪,能够带来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且不论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背后也只是在向所有人描绘一个形象——乾隆虽然躺在他爷爷和他爹给他铺好的路上弄出了一个所谓的“乾隆盛世”,但是,他也绝不是一个什么“明君”,他只是一个喜欢自吹的掺了水份的“十全老人”。清朝盛于乾隆,也衰于乾隆。
乾隆一朝无名臣,只有圣主,乾隆是极为自大的,志得意满,他需要的是忠心办事而唯他是瞻的奴才。刘墉为汉臣,比不上出生满洲正红旗的和珅,该进该退,生死一线。伴君如伴虎!
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
如果皇帝也有等级的话,那么赵匡胤还有李世民这类开国皇帝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而陈叔宝则是应该被放置在地基的下面。他之所以被人诟病,是因为他不但没有能力,而且做事非常的荒唐。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沉迷酒色,荒废朝政、醉心诗乐,以致于葬送陈朝,最终成为亡国的俘虏之君王。说他是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一点都不为过。
陈顼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力精图治,对内发展水利,重视农业发展,民生得到一定改善。对外则力图开拓疆域,曾一度占领淮泗等地。但是虎父犬子,陈顼的儿子后主陈叔宝却将父亲的基业赔了个精光。
陈叔宝,于公元553年出生在江陵,是陈朝第四位皇帝陈顼的长子。陈叔宝在十岁之前与母亲作为人质被扣留在北朝,陈朝建立后,他还朝成为世子。十七岁被立为太子,陈叔宝从此迷恋上诗乐。
由于家庭的原因陈叔宝自幼长在深宫之中,不懂得民间疾苦,再加上长期与父亲分离,缺乏父爱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十三年后,陈叔宝在一片刺杀声中继承皇位,开始了他一生荒唐的表演。
陈叔宝在位期间,一改父亲的俭朴作风,大兴土木,修建宫廷,生活糜烂,荒废朝政。整日沉迷酒色,与宠妃寻欢,与文臣赋词作乐,甚至在隋兵入侵时,自以为有长江天堑相隔,仍酒色相伴,赋诗作辞,醉生梦死,最终在589年国破被俘。陈叔宝在被俘后仍活了十六年,604年,五十二的陈叔宝病死在洛阳。那么,陈叔宝到底有多么荒唐,导致短短七年就国破身俘呢?
陈叔宝非常迷恋女色,他在位期间,连皇后加贵妃及贵人、淑媛、昭仪等后宫近二十人,这还都是有头衔的,没名份的宫女那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后宫为陈叔宝生下了二十多个儿子。
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大臣游宴,制作艳词。尤其以陈后主的诗歌《玉树后庭花》广为流传:"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据史料记载她发长七尺其光可鉴,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眉比远山,顾盼之间光彩夺目,照映左右。陈后主与之相处一段时日后深受他的喜爱,后主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双手递给了她一直金钗,屈尊下跪于她是为一跪。
张丽华得到陈后主的宠爰后被封为贵妃起初只执掌内事后来开始干预外政,飞扬跋扈,但陈后主却不闻不问,任其在宫中肆意妄为!加之宠幸尚书顾总、山阴人孔范等佞臣,加速了南陈的灭亡。陈后主深居高阁整日里花天酒地不闻外事。
陈叔宝不仅好美色,生活还十分奢侈。他当上皇帝之后,想起之前的居住都不够华丽,于是又重新建立起几座十分豪华的阁楼,而且每座都冠以香艳的名字,比如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等。陈叔宝把最宠爱的妃子都安排在这些阁楼中,为了方便走动每座阁楼之间都连着,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了在众多妃嫔之间随心所欲的穿梭。
为了讨妃嫔欢喜,陈叔宝大兴土木,广建楼亭,最高者达数十丈。悬槛壁带之类的木料均为沉檀香木所制,外表用金玉珠翠来装饰,其瑰丽之气前所未有。陈叔宝与居于阁内的张贵妃、孔贵嫔等美人交相往来,花天酒地。
陈叔宝还经常与称为“狎客”的江总、孔范之流在后庭作“长夜之宴”,此处的狎客是指陪伴权贵游乐的嫖客。每次宴饮召来的奸佞小人有五十余人,富有姿色的漂亮妇人达千人之多,由狎客与女学士饮酒作诗。
作诗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张贵妃和孔贵嫔的艳丽紫色展开,比如有名的《玉树后庭花》和《林春乐》等都是这样的题材。至于朝政大事,陈叔宝是从来不闻不问。
朝臣所奏之事,全由太监预先收集。据史料记载,陈叔宝把张贵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处理朝政,所有事情均由两人共同决定。朝中的军国大事,必由张贵妃先知,如此的后宫擅权,引得太监、皇亲、权臣们争相效仿。
陈叔宝还喜欢胡乱封王导致国家权利涣散,陈叔宝爱封自己的兄弟为王, 先后封陈叔平为湘东王,陈叔敖为临贺王,陈叔宣为阳山王,陈叔穆为西阳王,陈叔俭为安南王,陈叔澄为南郡王,陈叔兴为沅陵王,陈叔韶为岳山王,陈叔纯为新兴王。他的本意呢是想让这些兄弟为他分忧,守好江山,自己可以当个安乐天子,可没想到他自己封的这些王基本上就没有跟他一条心的,反而分散了中央的权利,让他在后期需要举全国之力来对抗隋朝的南征时,没有办法聚集足够的力量。
对于陈叔宝的荒诞,朝中的有识之士多次上书进谏。但陈叔宝不但忠言逆耳,而且倒行逆施,将这些敢于直谏的忠良之臣或贬或杀。因为上谏规劝陈叔宝,大臣毛喜被赶出朝廷;右卫将军兼中书舍人傅縡、章华被杀。陈叔宝斩杀忠臣的行为,令朝臣噤若寒蝉。
588年底,隋军直取江南,意欲一举灭陈,边将十万火急告急。陈叔宝在中书舍人施文庆、孔范等人的鼓惑下,仍末调遣人马,依然笙歌艳舞、饮酒作赋,寻欢作乐。
等到隋军渡过了长江天险,陈叔宝才六神无主,慌作一团。陈叔宝不懂军事,排兵布阵严重失误,隋军攻破建康,陈朝覆亡。
总结下来可以用三点概括:
霸占10岁女童张丽华,号称比四大美女还美。她年仅10岁,就被陈叔宝包养了,16岁那年为陈叔宝生孩子。《南史》记载:“时龚贵嫔为良娣,贵妃年十岁,为之给使。后主见而悦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这段话就是说,陈叔宝遇到了十岁的张丽华,就喜欢上了张丽华,张丽华得到宠幸,为陈叔宝生下孩子。
霸占大臣妻子陈,有老将萧摩诃,是抵抗隋朝的主将。萧摩诃有个年轻的妻子,十分漂亮。萧摩诃出城后,陈叔宝竟然霸占了他的妻子。萧摩诃知道后,无心战事,最终兵败,和陈叔宝一起向隋投降。
被隋灭,居然向隋要官职陈叔宝投降隋朝后,被羁押在隋都,乐不思蜀,日子过得十分快活。于是,陈主动向隋文帝请求官职:“没个大隋的官职,我上朝朝拜皇帝陛下可不太方便。”隋文帝私下说他没心肝。
陈叔宝可以说是“五毒俱全”,不仅好色,而且沉迷于靡靡之音,每天在歌舞与美女之间流连忘返,所以对政务毫无兴趣。后来朝政干脆就交给宦官蔡临儿等人处理,陈叔宝则尽情的享受人生,如遇特殊事务非他出面不可,他一定要带上贵妃张丽华,然后把美人儿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与大臣商量事情。有时候大臣们在下面一本正经的说事儿,陈叔宝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与张贵妃打情骂俏,没有了一点皇帝的德行。
要说给陈叔宝的为人定个位,用昏庸、荒诞最为合适,因为从登基开始,陈叔宝就很少将精力用在国家大事上,只知道纵情声色,歌舞升平,穷极国家财资以满足个人贪欲,近小人,远贤臣。这样的君主,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呢。
为什么清西陵没有清东陵的名气大?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总计有十二位皇帝(后金算入其中),除去努尔哈赤、皇太极和溥仪之外,剩下的九位皇帝分别葬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并且成为了环京或者河北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游客去清东陵要比去清西陵的多,或者是说,清东陵要比清西陵名气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建筑时间:
清东陵始建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而一建就是长达247年的历史。
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一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清崇陵竣工后停止,建造时间为185年历史。
想必大家都清楚,古代王朝对于皇陵十分重视的,基本上继承皇位的皇帝都会选择给祖辈修缮和扩建,所以皇陵时间越长,会让皇陵的完善度越高,清东陵虽然不如清西陵面积大,但是建筑和内部的完善度远远大于清西陵,在这一点上清东陵就胜清西陵。
帝陵主人:
清东陵总计有217座宫殿牌楼,组成了大小15座陵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与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墓中主要有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等等,这些人都是大清非常出名的大人物。
清西陵总计有14座陵墓,埋着4位皇帝、9位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0多人。清西陵也只能算保存比较好的古代帝陵建筑群。
墓中主要有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除了这四位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在著名的人物。
帝陵的主人也决定着来观看的人流量,如果说去清东陵可以看一下康熙、乾隆和慈禧的陵墓;反观,如果去去清西陵唯一吸引的人的就是雍正帝了,这也是清东陵名气大的原因之一。
开发程度:
清东陵已经开放了9处景区,包括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裕陵妃园寝、孝庄文皇后昭西陵、二郎庙和慈禧陵神厨库。
清西陵占地面积是清东陵的十倍,其中光绪帝的崇陵和瑾妃墓是最大的景点,可以说吸引人的地方不多,崇陵也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
从开发的程度上也更加的说明皇陵地宫被盗现象的出现。
清东陵在1928年7月,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被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盗掘;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的挖盗清东陵,致使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这也是清东陵开放较多的最大原因。
清西陵中的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和道光帝的慕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但是光绪皇帝的清崇陵和瑾妃墓(盗墓贼误认为是珍妃墓)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所盗,光绪皇帝的崇陵是清西陵四大陵寝中唯一被盗的。这也是清西陵开放较少的最大原因。
开放程度决定着景区的吸引度,而吸引度决定着游客量,这就是清东陵比清西陵吸引人的地方,但悲伤之处就是清东陵破坏比较严重换来的现在的繁华。
总结来看,清东陵虽不如清西陵大,但是在很多方面占到了优势,这也是清东陵能够比清西陵名气大的原因。
王辅臣结局怎么样?
导语: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之初,对康熙很忠诚,并没参与叛乱。而后,康熙对陕西的汉人将领很不信任,派满洲大臣莫洛前往主持军政大权。
莫洛与王辅臣有私怨,处处针对王辅臣。最终,王辅臣气愤难耐,杀了莫洛,起兵反清。
后来,在康熙的政治诱降和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王辅臣又归顺了清廷。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对参与其间的人进行秋后算账,许多人被杀。
王辅臣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连累部下与家人,就明智地选择了自杀身亡。
王辅臣,是清初著名将领。绰号“马鹞子”,勇猛善战,当时满清八旗将士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
王辅臣出身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投降大同总兵姜襄。姜襄投降清军后,因为满洲清兵在大同胡作非为,民怨沸腾。一次,大同一位很有身份的汉族女子被满清士兵当街轮奸,由此,大同汉族军队在姜襄率领下,起兵反清。
在追随姜襄反清的斗争中,王辅臣表现突出,在阿济格统领的清军中杀进去,冲出来,无人敢挡,真是勇猛无敌。令满洲八旗精兵大为钦i佩。
后来王辅臣又随姜襄降清,清军上下都以结交王辅臣为荣。清廷也因王辅臣勇猛善战,对其特加提拔。
1653年,洪承畴为满清经略江南,特意调王辅臣来为大将。后来,云南平定,洪承畴归京,把王辅臣推荐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其可谓是倾心结纳,待之如子侄。
吴三桂画像
王辅臣虽然与吴三桂相处如一家人一样,可是却在一次酒宴上醉酒了,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发生口角,打了一架。酒醒后,王辅臣很后悔,就要去给吴应麒陪礼道歉。谁知吴应麒已经先来王辅臣这里,连连谢罪,拜伏不起。于是二人相好如初。
本来此事已经过去了,谁知有人竟然在吴三桂面前调弄是非,弄得吴三桂对王辅臣很不满。对王辅臣派来办事的人说了一些训斥王辅臣的话,让人回去转告王辅臣。
由此,王辅臣大怒,疏远了吴三桂。并派人行贿调动工作。最后,成功调到陕西,担任陕西提督。
康熙皇帝削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后,王辅臣并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他还把吴三桂派来联系他的信使及信件都押送北京,汇报给康熙。康熙对其表现很满意。
后来,随着汉人将领不断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致使康熙对王辅臣等汉人将领产生了不信任。于是康熙派满族大臣莫洛去陕西,主持大局。
莫洛是个能臣,很有才干。可是他与王辅臣有旧怨。因此,莫洛一到陕西,就处处针对王辅臣,对王辅臣百般刁难。
终于,在莫洛逼着王辅臣率领军队,饿着肚子去进攻四川时,王辅臣的部下忍无可忍,发动叛乱,杀死了莫洛。
在此情况下,王辅臣百口难辩,只得起兵反清了。
王辅臣反清,确实让康熙感到震惊。首先,他认为王辅臣是不会反叛的;其次,王辅臣一反,三边重地尽失,遗祸无穷。一旦王辅臣与四川的吴军联合,天下大势就要改变了。
于是,康熙对王辅臣进行了重点政治诱降,对其儿子也从北京安全地送回陕西,让其好好反思反思,还是归顺朝廷吧。
王辅臣反清后,吴三桂派军队去与他汇合。但是吴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的防线,没有进入陕西。因此,王辅臣一直是在孤军作战,又缺粮饷,终于,王辅臣想要投降清廷了。
而康熙看到了王辅臣的窘境,适时地派图海等将领对他进行劝降。而且,康熙下了明旨,宣布王辅臣只要归顺朝廷,过往的一切,朝廷决不追究。
在康熙皇帝这样恳切的诱降之下,王辅臣终于投降了。
结语:平定三藩之乱后,先期归降的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赐自尽。他们的部下将领也都被处死。
吴三桂的部下中,投降朝廷将领也开始被一个个地处死。
王辅臣明白,这是康熙皇帝要秋后算账了。
为了不连累部下和家人,王辅臣决定自杀。
他约部下痛饮了一番,然后在大醉之后,让部下用酒浸纸,蒙在脸上,气闷而死。然后,上报朝廷,说是王辅臣得暴病而亡。
康熙皇帝后来确实没有追究王辅臣部下的罪过,更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可以说,王辅臣虽出身草莽,却也是一个明智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