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阿登高地,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dnf阿登高地,上甘岭为什么在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狂轰滥炸下依旧守得住?
常言道,弱以智胜,可在实际中,我发现弱要胜强,仅仅靠智慧也是不够的,需要的还有坚强的意志,绝佳的武器以及难得的机遇。
典型的像我们引以为荣的上甘岭战役。不过,需要说明是,我们可不是在敌人狂轰滥炸下守得住上甘岭,而是以绝对的劣势拿下了上甘岭。
上甘岭(韩国语:???)只是半岛北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太小了,当时只有十来户人家,也就四五十口人。可上甘岭战役,让这个位于北纬38°20′0″,东经127°28′0″,即597.9高地和537.7高地后面的山洼里小山村,名冠全球。最可爱的人的上甘岭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上甘岭象征着拼搏与智慧。
上甘岭这个小山村因为我们最可爱的人而充满了正能量,范弗里特(全名见后)这个美国大司令充满的却是负能量。一般名字带“范”字(大致是英语from【来自】的意思)的都是荷兰人,也有德国人,不过德国名字带“冯”字的多,这个荷兰后裔,非常狂妄。
美国驻韩“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James Alward Van Fleet)在“联合国军”丧失战场主动性,在谈判桌上陷入困局时,直接摊牌——狂妄地叫嚣:只要六天,牺牲也就200来人,就能拿下上甘岭这个小山村。
这个小山村不大,但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上甘岭与五圣山唇齿相依,是五圣山天然而又坚固的屏障。若上甘岭不保,那么五圣山也必丢,五圣山丢了的话后果非常严重了。彭德怀彭老总就曾手指地图向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指示:“五圣山是半岛北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半岛北的历史负责。”
范·弗里特又跟我们摊牌,又是让飞机大炮说话,一副咄咄逼人的凶相,他如此狂妄也并非盲目自信,而是有动力和资本的。范·弗里特的动力就是在谈判和战争中的被动,这让一向让他自信满满的心态,充满了愤怒。一副“我绝对的实力还赢不了”的不服和愤怒。范·弗里特的资本就是他的绝对的实力,就这方面而言,“联合国军”兵力多而强,并且牢牢掌握了制空权,武器精良而多样。
“联合国军”比志愿军多出一万七千余人,敌方6万余人,我方只有4.3万;对方人高马大、训练有素、后勤保障充裕;对方的侦察机可以肆意地在上头盘旋、侦察,敌方的战斗机更是在山头肆意轰炸,企图通过强大的火力,达到其邪恶的目的。对方坦克、火炮、飞机等多管齐下,企图攻占破坏我军战法。仅仅火力方面,“联合国境内”火炮口径105毫米以上达320门以上,坦克有170余辆,侦察机、战斗机100架以上。在火力上,“联合国军”仅仅发射炮弹就有190万枚,这是典型的范·佛里特弹药量。
范·佛里特弹药量是一个像创造神话的笑话,因为这个“范·佛里特弹药量”地提出,本身就是美国媒体对于范·佛里特战法的揶揄和讥讽。范·佛里特战法其实就是炮海战术。人海战术对我们那都是众所周知,也很容易理解,炮海战术其实和人海战术差不错,只不过海量不是人而是炮弹。范·佛里特在上甘岭战役中采取的打法就是轮番而又密集的狂轰滥炸,可最后却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浪费了大量的弹药,也没攻下上甘岭,神话就变成了笑话,分析来说有:
一、对付范·佛里特弹药量的三大招1.反斜面坑道战术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与“联合国军”相比,我们处于绝对的劣势。敌人以充足的物质,加上绝对的制空权,通过大量大口径的火炮、坦克、飞机,全方位、重火力地轮番轰炸。应该说如果,敌人只用火炮、坦克,我们只需要反斜面作战就可以了。然而敌人用飞机轰炸,就不得不采用反斜面坑道作战了。我们计算好反斜面的位置,然后采纳一位工兵的高见,分组分批挖掘坑道,形成了新时期独特的地道战——反斜面坑道战。
2.敌退我进的疲敌、扰敌战术
反斜面坑道战术的确很厉害,但如果您留意的话,这种战术仅仅只是防守,是对敌人炮海战术的防守。如果要拿下上甘岭,仅仅是靠严密的防守还是不够,再说了,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可在敌人从高空到陆地都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态势下,又该如何把我进攻的时机呢?当敌人实施炮海战术时,我军就在坑道中或其他地方炸不到的地方。如此一来,坑道除了因为冲击波激荡造成个别伤亡外,几乎没损失。等到敌人轰炸结束后,敌人休息之时,我们再对他们进行夜袭、猛袭,这是疲敌和扰敌人战术的完美结合。
3.组合战术之三三制战术
除了上面的反斜面坑道战术以及敌退我进的疲敌、扰敌战术,打出了一套组合战术。
很多时候就是从山底火炮炮击在先,坑道重兵出击在后,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始料不及。敌人这时也不傻,立即亮出他们的老把戏——范·佛里特战法。不过,我们注意的是,敌方这时的弹药量经过前面的耗费后,就不会太充足了,但他们为了最大程度地反攻,还是不计成本地疯狂发射。
当敌人发射再而衰甚至三而竭时,我们要后发制人,同时为了防止敌人用“老招”对付我们,我们拿出了看家本领——三三制战术。这个战术我们用得得心应手,早在抗日就研究出这个战术,在抗日、内战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三三制战术,着眼一点两面,着手分批和散开,在散开却又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具体来说就是“班”式战法,一个班分成三组,一组三人,各组组长分别由班长、副班长、组长指挥。在进攻中讲究“三角”攻势,起初是两兵在前,组长在后,随着战斗的需要,还会灵活改变队形,相互做到进攻、掩护、支援。
组内采取多采取口语沟通,组间采取手语甚至军号、无线电传播命令。各组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可以让范·佛里特的战法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小组灵活,各组虽然间距较大,但通过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也有灵活聚集,集中歼敌,还能灵活分散,让敌人防不胜防。这种战术变幻莫测,敌人虽然占尽优势,依然免不了栽个大跟头,吃了大苦头。其中还融入了“小兵群”和 “添油”等战法。
二、对付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硬招——坚强的意志我们不得不说的是,除了我们战术高明,让联合国军难以真正“联合”外,我们将士的意志也赛过钢铁,真正诠释了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最强大的一面。在枪林弹雨中,我们的将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胆大心细性子刚,以充沛的精力,精准的枪法,冲锋在前。更涌现出像黄继光(原名黄积广)那样奋不顾身的大英雄。
那一年,黄继光才21岁,但却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民兵。1951年,他四川省中江县发财垭村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有志青年。入朝后,勤勉工作,他认真负责,屡创佳绩,光荣加入了新青团(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青团就是共青团的前身。
敌人盘踞在的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597.9高地,负责攻占六连597.9高地损失严重,黄继光不仅随营参谋长张广生加入六连作战,而且主动请求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干最危险的工作,当英雄,早入党。得到批准后,和两名战士向火力点冲去,他的目的和任务就是爆破火力点。他们勇猛作战,以钢铁般的意志奋勇向前,敌人的几个火力点被清掉。
他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吴三羊光荣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多处负伤。为了掩护后面的将士,黄继光咬着牙,强忍着疼痛,张开双臂,高喊口号,扑向敌军的疯狂扫射的枪口。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一切被后面的六连连长万福来看到眼里,他和士兵强忍悲痛,拼命冲锋,终于拿下了597.9高地,全歼美军1200多人。
三、对付范·佛里特弹药量的妙招——狠捏软柿子在对朝作战中,所谓的“联合国军”主要组成也就是美军和韩军,美军起初妄图以范·佛里特战法解决战斗,不曾想范·佛里特战法变成了美国媒体揶揄的范·佛里特弹药量。更让美军难堪的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炮弹,而且美军伤亡惨重,遭到了美国民众的反对。
美军为了减少损失,给国内一个“交待”,把韩军推到了前台,他们退到了后方。这就让韩国民众尤其是韩国军人有意见,但韩军也只能硬着头皮上。韩军装备上虽然比我们好,但他们气势不行,战斗力远不如美国,这也是最终打赢战争,收复上甘岭多个高地的原因之一。
巴黎有海吗?
没有海。
巴黎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两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千米,城市中心坐标为北纬48°52′,东经2°25′。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Île de la Cité和圣路易)。
巴黎南靠中央高原,东至洛林高原,北邻阿登高地,西到阿莫里坎丘陵,巴黎处在巴黎盆地的中央,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为178米。
巴黎什么海?
没有,琴海是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Greek)和土耳其(Turkey )之间,也就是位于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通地中海,东北经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通黑海,南至克里特岛。爱琴海
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地形?
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1877~1932)。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它们都在哪些战役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纳粹德国的王牌武器,巨大的威力、威武的雄姿、惊人的战绩,让它成为强者的代名词。那么为何攻击力强大的虎式坦克最终也未能挽救东线战局?
这还要从纳粹德国这款坦克的诞生说起。
德国重型坦克的设计理念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酝酿,当时亨舍尔公司在VK3601之后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个平行的计划正在进行着,那就是保时捷厂自行开发的重型坦克。但这些早期的尝试因为投入有限,坦克常出机械问题,因此并没有量产化。
虎式坦克进入研发新周期的时间定格在了1941年。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 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很难对付苏联的强大的T-34。为此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
虎式坦克(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产开始于1942年8月。而在1944年8月生产了1355辆后停止。开始生产时平均每月25辆,而1944年4月已增长至每月104辆。增长的顶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辆。整体来看二战期间各型号的虎式坦克大约生产近6000辆,从绝对数目上来说远次于苏联的T-34。
不过德国的虎式坦克在东线战场上一度有过出色的表现,这里我们就谈一谈。
首先,从击毁敌方坦克的王牌坦克手所驾驶的坦克型号来看,虎式坦克系列占据了大头。例如德国头号坦克王牌——奥托·卡尔尤斯(Otto Carius)击毁坦克178辆,各种火炮100门以上。1943年4月晋升军官,进入第502重坦克大队担任“虎”式坦克车长。1944年7月的马利诺沃村战斗中,与约翰尼斯·鲍尔特和阿尔博特·科舍尔共三辆“虎”式坦克,共击毁苏军17辆JS-2和4辆T-34。
其次,虎式坦克的性能也是十分出色,优点如下:
1、装甲厚自保能力强(苏联的穿甲弹在500米范围内是无法击穿厚重的虎式坦克的前装甲)
2 、作战能力全面,独立作战能力强
3 、射程远,精度高
4 、擅长隐蔽袭击
当然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难以维护、对地形有较高要求、机动性一般。特别是鼠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机动性更是有限。
如果我们虎式诞生的年代,德国的战略局面已经不是那么大喜无忧了,(虎王面世的时候,已经是节节后退的局面),所谓闪电战之类的,早就已经是昨日云烟老人。虎式生产出来,其实是主要用在防守上。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坚固的装甲,射程远且犀利无比的火力,虎王其实在德国后期作战中把自己特质发挥到了极点。特别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双方都上演了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
1943年7月爆发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是苏德坦克对抗的关键转折点。会战中,苏联坦克拥有数量优势,德军坦克拥有性能优势,基本上是公认的史实。但是,这种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却往往被后人忽略了历史变化的微妙过程。
根据战事爱好者的梳理,德国的虎式坦克在此战役的前质量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随着德国本土生产能力的飙升和西线的回援,德国此时有极大的战略优势。1943年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开始成批现身战场,发挥了以一当十的威力。同时,“黑豹”坦克在库尔斯克首次现身战场,装甲和火力都大大优于苏军的T-34/76型。
如果根据西方的统计,德军开战时拥有坦克和自行炮2900余辆,战役损失900余辆,苏军开战时拥有5100辆坦克和自行炮,战役损失高达4500辆,甚至有统计称苏军损失超过6000辆,比总数还要高。整体来看苏联损失的坦克数是德国的5倍,足可见德军配备的虎式坦克之精良,但因为数量有限而最终遭遇苏联的逆转。
总的来说二战中的虎式坦克表现出色,但因为德军在东线后期缺乏战场控制权,坦克的维修保障难以及时跟进,很多轻伤的坦克无法及时得到修理而抛在前线,最终造成了苏联能屡败屡战。其实战争不仅仅是武器的精锐的较量,也是各国组织力、维修机动力、后勤保障的多方面的综合。徒有钢铁雄心般的坦克也只会如伊拉克和纳粹德国一样,日久便钝化,为对手逐个击破!
苏军T34在惨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T-34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不论是T-34/76还是加强版的T-34/85,其性能和特点也都是耳熟能详。
T34坦克之所以能够成为苏联在二战中的主力坦克,它在数据上的性能,和在实战中的优越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T34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该坦克操作简单,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从没有学习过坦克驾驶的农民,也可以在几天内学习怎样驾驶T34。
苏军T34\76
T34坦克是苏军研制的一种坦克,全重32吨,乘员4人,主武器为一门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为两挺7.62毫米DP/DT机枪,车宽2.92米、车高2.39米,克里斯蒂悬挂装置,В-2-34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驶时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过障碍高0.75米、越壕宽2.49米、爬坡30度、装甲厚18-60毫米。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将其法穿透。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
然而这也直接导致了T-34的危机,迫使德军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来应付局面。作为应对措施,德国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豹式坦克)和Ⅵ号“虎”式坦克。
德国“虎式”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虎式”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德军称其为"无敌坦克"。
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留下了威力巨大的印象。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者,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虎式坦克”
在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中,呈现出著重火力和装甲,而虎式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付苏联T-34。
虎式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想从正面击穿虎式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
而德军88毫米36 L/56 的变种火炮被用作虎式的主炮,这在二战时期是最有效也是最可怕的火力。更可怕的是,虎式主炮发射的炮弹可以用非常直的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瞄准器,虎式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炮弹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
坦克大战
真正检验“虎式”威力的是哈尔科夫反击战,而此前称霸战场上的T34则成为了虎式的试金石。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德军展开了哈尔科夫反击战,这个反击战的策划与指挥者,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
1943年2月19日,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开始转动沉重的装甲炮塔,快速运转的履带在俄国大地的茫茫白雪上碾过一道道深深的辙痕,在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前方,恶战在即。
曾经称霸一时的苏军T-34坦克,在哈尔科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苏军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坦克炮不但根本无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装甲,甚至对德军增强了防护的IV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在400米以外也几乎无可奈何。
而德军“虎”式坦克的56倍径88毫米火炮和IV号坦克的长身管75毫米火炮却可以分别在1000米和500米的距离上,轻而易举地把T-34坦克的正面装甲击穿,至于苏军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拿德国人的虎式坦克毫无办法。
随着德军坦克炮一声声沉闷的炮声,1辆接一辆的T-34坦克被摧毁在了雪原上,其中还有一些的炮塔还被殉爆的弹药掀到了天上,然后又重重地砸在了地面。至此,T-34坦克独自称霸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德国人的“虎”、“黑豹”、“象”重装甲时代。
苏军T34\85
当德军的虎式坦克出现后,苏军发现在现役坦克中,无一可在正常作战距离内对虎式坦克构成正面威胁,因此,作为主战坦克的T-34的改装计划立即被提上日程。
T-34的命运似乎产生了转机,因为当时现役的苏联坦克,它的装甲厚度在火力强大的虎式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苏军通过不断总结战场上的经验,T-34坦克也在不断地改进中,其中有些改进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T-34/85。
这种坦克大大加强了火力,从而得以对虎式坦克构成一定威胁,T-34/85对装甲也有一定的改进,上部车体全部为45毫米(原来T-34上车体侧部、后部为40毫米)。T-34/85的另一项重要改进便是重新设计的新型炮塔,炮塔内的空间增大,正面炮塔厚度也增厚到90mm,并根据战斗中得到的经验,增加了装填手,将车长从指挥-装填的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而为了应对苏军的T-34/85,德军随后就推出了虎式坦克的加强版“虎王”。
德军“虎王”
“虎王”坦克是二战时期德国的重型坦克,但因造价昂贵,且工艺复杂而导致生产数量较少,所以它对整个战争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也比虎式坦克有了较大提高,正面防御能力明显优于虎式坦克。
"虎王"坦克战斗全重接近68吨(今天美军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是68吨),但由于时间紧迫,虎王采用了和虎式、黑豹一样的700马力发动机,这就导至了机动性能不佳。加上原本设计过于精密,由于战争进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至使虎王的机械故障不断,这也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硬伤。
坦克大战
虎王坦克于1944年开始正式服役,其首次部署是在1944年6月11日,划归德国第503独立重装甲营的"统帅堂"1连,该连于18日在诺曼底首次参战。此后又于1944年8月12日投入东线作战,首战为第501独立装甲营参与的争夺苏联维斯图拉河上巴拉诺夫桥头堡之战。
第503重坦克营在德布勒森战役中,取得了击毁敌军121辆坦克,244门反坦克炮,5架飞机和一列火车的战果。而自己只损失了25辆虎王,其中十辆是被苏军烧毁,2辆被送回维也纳大修,13辆被乘员自己引爆。
坦克大战
此后虎王和其他德国装甲车辆共同参加了阿登攻势,在1945年1月,受命抵抗苏联进攻波兰和东普鲁士的任务,此后又参加了德军对匈牙利的进攻。
1945年4月,在德国投降前夕,虎王坦克与苏军在柏林东部西洛高地展开激战,直到战争最后一刻,若干辆虎王还在柏林市中心顽抗。103SS重坦克营(原503重坦营)在1945年中,号称共取得了500个战果而自己只损失了45辆虎王。其实战争中的武器装备就是制约与反制约,这从T34和虎式由原版至加强版中就可得出结论,您对这两种坦克是怎么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