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落之殿在哪个频道,给推荐几本好看的女王小说

2023-03-07 21:15:04 138阅读

堕落之殿在哪个频道,给推荐几本好看的女王小说?

1、《彼时花开君不知》作者:天下无病

短书评:女主的性格淡然,女主喜欢师兄,但师兄喜欢的是自己的妹妹,于是下山做了男主的侍卫男主是当朝丞相,但女主是后来才知道他身份的。最开始男主调查一个奸臣的时候,利用了一个妹纸对他的爱慕和那个大臣的儿子,妹纸诅咒他爱而不得。

堕落之殿在哪个频道,给推荐几本好看的女王小说

女主对他的手段非常不满,觉得他是一个时刻在算计没有真心的人。以致男主后来爱上了她,但她一直不敢相信,有点虐男主吧。结局He,最后结局对于男配只能用:原来你是喜欢我的,可是我们却错过了那么多回不去了 。

2、《全世界都在等我叛变》作者:南柯十三殿

短书评:女主的性格淡然,女主喜欢师兄,但师兄喜欢的是自己的妹妹,于是下山做了男主的侍卫男主是当朝丞相,但女主是后来才知道他身份的。最开始男主调查一个奸臣的时候,利用了一个妹纸对他的爱慕和那个大臣的儿子,妹纸诅咒他爱而不得。

女主对他的手段非常不满,觉得他是一个时刻在算计没有真心的人。以致男主后来爱上了她,但她一直不敢相信,有点虐男主吧,结局He。

3、《不朽女王》作者:莲花郎面

短书评:这本的话是西幻背景,有大量魔法体系的内容,不喜欢这类文的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很难理解!但是,一旦看进去了,真的会觉得好精彩!首

先世界架构非常完整(很佩服作者这点,青云之上也是独特的世界架构),其次这完全不是千篇一律的那种套路文啊,你永远无法预料女主的下一步,总有惊喜等在前方,再有就是男神扎堆了,作者的文笔非常好每个人物都很鲜明,看完后还能记忆深刻。

4、《明华长公主》作者:陈灯

短书评:古意盎然的重生古言,剧情比较离奇,情节发展曲折婉转,文笔非常给力,人物设定大赞。女主崔华仪(阿蘅、崔华澜)就像是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武能上马平天下,文能信手考科举,重生后她的爱情故事,注定激荡传奇,让人惊艳和迷醉。

5、《当我醒在末日后五百年》作者:从温

短书评:女主古兆可以说末日英雄,是在末世混沌中给人类带来希望曙光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有自己的软肋,由于各种原因,(涉及剧透)女主被暗算打入了太平洋,并未死去,由于收到自身精神力的保护,和后来气候变化使太平洋变为冰川,导致女主一直存活于冰川之下。在男主的飞船坠落之时,把女主给炸出来了,同时女主也救了男主。

男主是女主的纯粉,不仅写过女主的同人文,还为女主翻牌的影视参与指导。最后可以说是成功追星的典范了。故事从女主救了男主,并贴身保护男主开始,逐渐发展隐藏在联盟下的一个组织个阴谋并且这个组织和女主五百年前的基地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面剧情就从这里开始发展开来,爱并逐渐揭露到阳光下。

李世民与武则天圆房当夜?

李世民可是皇帝,是大唐帝国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住在皇宫中的,这皇宫中如果房梁会掉落的话,那只能说发生了地震或异象。

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原本是个商人,因为资助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武士彟作为功臣受封为工部尚书,后转为荆州都督,正式从商人进入权贵。而武则天正是因为父亲功臣的身份才得以进宫,武则天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时只有14岁。

武则天除了自已父亲的这一层关系外,武则天还与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燕德妃有亲戚关系,燕德妃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是堂姐妹,也许武则天能进宫当上才人,也有燕德妃的功劳,要知道当时的后宫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进,能进入后宫并且有品级的人,非富即贵。

所以14岁的武则天一进宫就做了才人,才人虽然地位较低,但总算在后宫有个品级,武则天进宫当年,李世民已经40岁了。40岁的李世民正值壮年,而14岁的武则天则刚刚进入生育年龄,按理说,完全有机会生育子女的。

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位皇后,就是长孙皇后,而且妃子的话,包括武则天在内有记载的就有14人,李世民是否与武则天同房,这个是有争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可能同房,但没有生育子女。

当然了,唐朝没有像清朝一样详细记载皇帝的同房记录,但是唐太宗并不是个好色的皇帝,相反是个勤劳的皇帝,其与长孙皇后及各位妃子的关系都不错,虽然李世民抢了他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但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李世民与武则天有同房,并且房梁掉落的话,那么时间应该是在武则天进宫之后的638年开始,到李世民去世的649年为止,这中间的11年间,除了李世民晚年身体原因,这中间也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

根据史书的记载,唐朝在633年京城长安发生地震,之后直到677年京城长安又发生了地震,在这两次中间,长安没有发生地震。

633年,武则天只有10岁,还没有进宫,677年,李世民早已去世,所以李世民与武则天同房时,肯定不会发生房梁掉落的情况,那可是皇宫啊,戒备森严,又是大唐帝国的首都,而且当时正是唐朝的盛世,也排除有人作乱的可能,谁敢在李世民当政期间作乱啊,李世民可是玄武门之变登位的,对于作乱轻车熟路。

那么当时武则天与李世民同房时,有没有异象发生呢?应该也没有,反正没有记载,像闪电、龙卷风这样的异象,应该不会发生在皇宫。

所以李世民与武则天同房时,房梁会掉落,纯属瞎编,无非就是小道消息,或者后人编撰出来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李世民没有和武则天同房,是因为有上天阻止(房梁掉落),其实这种说法很可笑。

作为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肯定与李世民有过同房,只是没有生孩子罢了,李世民的最后一个孩子是出生在634年,在这之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生育过子女。

虽然从634年之后,李世民没有生育子女了,但总是男人,也有需求,而且有一堆女人,自从武则天638年进入后宫,实际上李世民的生育能力就没有了,所以武则天没有生育孩子。

按常理来说,武则天想要保住荣华富贵,肯定要生育子女才能保住,但是没有,因此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就得离开皇宫出家,因为她没有生过子女。

武则天与李世民没有生育子女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或者生育能力低下,导致武则天生不出,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房,或者同房时房梁掉落下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你想想看,如果皇宫中皇帝与妃子亲热时房梁掉落下来,那应该是多么尴尬的事,而且这是对相关人员要掉脑袋的事,以唐朝时期的建筑质量来看,这是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武则天与李世民肯定是同房了,但是没有生孩子,也没有在同房时房梁掉下来。

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和未破悬案?

历史上的未解之谜还是很多的。在历史上很多事情虽然有史家用正史,野史多次描写,但有些历史事件,却像是解不开的魔咒,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比较关心的是传国玉玺的下落,不知道这件国宝到底流落何方。

可能因为这件国宝实在是太珍贵了,所以关于它的故事实在有很多,经历绝对够传奇。

传国玉玺,你到底在何处?

传国玉玺即为和氏璧。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栖落石上,于是开凿石壁,得一玉璞。卞和将玉璞献给楚厉王,玉工认为认为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我们熟知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提到的便是这块美玉。

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和氏璧带回秦国,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以此作为历代正统帝王的信物。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

后来汉高祖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但是《应氏汉官》、《皇甫世纪》记载“汉传国玉玺”字迹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所以又称为金镶玉玺。

而后光武中兴,玉玺重归大汉,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也有一种说法是玉玺流落于辽国,被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得,他还曾做了一首诗,名字就叫“传国玺”:一时制美宝,干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皆宜守,世业当永昌。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感觉这时候的玉玺应该是宋朝仿制的,真正的玉玺可能会在辽代会随着金朝和后期的元朝一统而重新归于蒙古。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皇太极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这样的无价之宝,从它诞生的一刻,就沾染了血液和阴谋,而在历朝历代的交接中,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它荣宠至极,有多少人为它招致灾祸。可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对美玉的无限追求和无尽美好,才让这块本来很普通的玉石有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而今天,这块玉玺究竟下落何处,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只怕这个秘密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法打破了吧。

有没有赞美清晨的诗词?

李德裕 【雪霁晨起】 雪覆寒溪竹,风卷野田蓬。四望无行迹,谁怜孤老翁。

许浑 【晨起西楼】 留情深处驻横波,敛翠凝红一曲歌。明月下楼人未散,共愁三径是天河。

赵嘏 【杂曲歌辞·昔昔盐·倦寝听晨鸡】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虞世南 【凌晨早朝】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张九龄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张九龄 【晨出郡舍林下】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王勃 【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风】 紫陌炎氛歇,青苹晚吹浮。乱竹摇疏影,萦池织细流。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不分君恩绝,纨扇曲中秋。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蝉】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水】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

骆宾王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 联翩辞海曲,遥曳指江干。阵去金河冷,书归玉塞寒。带月凌空易,迷烟逗浦难。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

杜甫 【晨雨】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羊士谔 【南池晨望】 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

杨巨源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欧阳詹 【晨装行】 村店月西出,山林鹎鵊声。旅灯彻夜席,束囊事晨征。寂寂人尚眠,悠悠天未明。岂无偃息心,所务前有程。

刘禹锡 【冬日晨兴寄乐天】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白居易 【和梦得冬日晨兴】 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帐下从容起,窗间曨昒明。照书灯未灭,暖酒火重生。理曲弦歌动,先闻唱渭城。

李德裕 【晨起见雪忆山居】 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

许浑 【晨起二首(后首一题作山斋秋晚)】 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

许浑 【晨起二首(后首一题作山斋秋晚)】 残月皓烟露,掩门深竹斋。水虫鸣曲槛,山鸟下空阶。清镜晓看发,素琴秋寄怀。因知北窗客,日与世情乖。

许浑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南斋梦钓竿,晨起月犹残。露重萤依草,风高蝶委兰。池光秋镜澈,山色晓屏寒。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

许浑 【晨装(洛中次甘水,一作甘泉)】 带月饭行侣,西游关塞长。晨鸡鸣远戍,宿雁起寒塘。云卷四山雪,风凝千树霜。谁家游侠子,沉醉卧兰堂。

许浑 【晨别翛然上人】 吴僧诵经罢,败衲倚蒲团。钟韵花犹敛,楼阴月向残。晴山开殿响,秋水卷帘寒。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许浑 【朗上人院晨坐】 簟凉襟袖清,月没尚残星。山果落秋院,水花开晓庭。疏藤风袅袅,圆桂露冥冥。正忆江南寺,岩斋闻诵经。

赵嘏 【昔昔盐二十首·倦寝听晨鸡】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不愤连年别,那看长夜啼。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韩偓 【晨兴】 晓景山河爽,闲居巷陌清。已能消滞念,兼得散馀酲。汲水人初起,回灯燕暂惊。放怀殊未足,圆隙已尘生。

杜荀鹤 【秋晨有感】 木叶落时节,旅人初梦惊。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且将公道约,未忍便归耕。

翁承赞 【晨兴】 晨起竹轩外,逍遥清兴多。早凉生户牖,孤月照关河。旅食甘藜藿,归心忆薜萝。一尊如有地,放意且狂歌。

曹松 【晨起】 晓色教不睡,卷帘清气中。林残数枝月,发冷一梳风。并鸟含钟语,欹荷隔雾空。莫疑营白日,道路本无穷。

李建勋 【春日小园晨看兼招同舍】 最有杏花繁,枝枝若手抟。须知一春促,莫厌百回看。鸟啭风潜息,蜂迟露未干。可容排饮否,兼折赠头冠。

吴筠 【高士咏·荷蓧晨门】 荷蓧隐耕艺,晨门潜抱关。道尊名可贱,理惬心弥闲。混迹是非域,纵怀天地间。同讥孔宣父,匿景杳不还。

卢照邻 【凌晨】 日掩鸿都夕,河低乱箭移。虫飞明月户,鹊绕落花枝。兰襟帐北壑,玉匣鼓文漪。闻有啼莺处,暗幄晓云披。

白居易 【晨兴】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许浑 【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门掩竹斋微有月,棹移兰渚淡无风。欲知此路堪惆怅,菱叶蓼花连故宫。

许浑 【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兹楼今是望乡台,乡信全稀晓雁哀。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华千里抱城来。东岩月在僧初定,南浦花残客未回。欲吊灵均能赋否,秋风还有木兰开。

皮日休 【习池晨起】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曹唐 【刘晨阮肇游天台】 树入天台石路新,云和草静迥无尘。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不知此地归何处,须就桃源问主人。

刘兼 【晨鸡】 朱冠金距彩毛身,昧爽高声已报晨。作瑞莫惭先贡楚,擅场须信独推秦。淮南也伴升仙犬,函谷曾容借晓人。此日卑栖随饮啄,宰君驱我亦相驯。

翁承赞 【晨兴】 鼓绝天街冷雾收,晓来风景已堪愁。槐无颜色因经雨,菊有精神为傍秋。自爱鲜飙生户外,不教闲事住心头。披襟徐步一萧洒,吟绕盆池想狎鸥。

张九龄 【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所羡遂赋以诗 云间有数鹤,抚翼意无违。晓日东田去,烟霄北渚归。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岂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却念乘轩者,拘留不得飞。

钱起 【县内水亭晨兴听讼】 晨光起宿露,池上判黎氓。借问秋泉色,何如拙宦情。磨铅辱利用,策蹇愁前程。昨夜明月满,中心如鹊惊。负恩时易失,多病绩难成。会惜寒塘晚,霜风吹杜蘅。

窦群 【晨游昌师院】 深庭芳草浓,晓井山泉溢。林馥乱沈烟,石润侵经室。幽岩鸟飞静,晴岭云归密。壁藓凝苍华,竹阴满晴日。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若无高世心,安能此终毕。

刘复 【寺居清晨】 高枕对晓月,衣巾清且凉。露华朝未晞,滴沥含虚光。隔竹闻汲井,开扉见焚香。幽心感衰病,结念依法王。青冥早云飞,杳霭空鸟翔。此情皆有释,悠然知所忘。

权德舆 【晨坐寓兴】 清晨坐虚斋,群动寂未喧。泊然一室内,因见万化源。得丧心既齐,清净教益敦。境来每自惬,理胜或不言。亭柯见荣枯,止水知清浑。悠悠世上人,此理法难论。

白居易 【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 晓景丽未热,晨飚鲜且凉。池幽绿苹合,霜洁白莲香。深扫竹间径,静拂松下床。玉柄鹤翎扇,银罂云母浆。屏除无俗物,瞻望唯清光。何人拟相访,嬴女从萧郎。

无名氏 【晨光动翠华】 早朝开紫殿,佳气逐清晨。北阙华旌在,东方曙景新。影连香雾合,光媚庆云频。鸟羽飘初定,龙文照转真。直疑冠佩入,长爱冕旒亲。摇动祥云里,朝朝映侍臣。

皎然 【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 凌晨拥弊裘,径上古原头。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琼峰埋积翠,玉嶂掩飞流。曜彩含朝日,摇光夺寸眸。寒空标瑞色,爽气袭皇州。清眺何人得,终当独再游。

张九龄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钱起 【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 孤客倦夜坐,闻猿乘早发。背溪已斜汉,登栈尚残月。重峰转森爽,幽步更超越。云木耸鹤巢,风萝扫虎穴。人群徒自远,世役终难歇。入山非买山,采竹异采蕨。谁见子牟意,悁劳书魏阙。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窦群 【奉酬西川武相公晨兴赠友见示之作】 碧树分晓色,宿雨弄清光。犹闻子规啼,独念一声长。眷眷轸芳思,依依寄远方。情同如兰臭,惠比返魂香。新什惊变雅,古瑟代沈湘。殷勤见知己,掩抑绕中肠。隙驷不我待,路人易相忘。孤老空许国,幽报期苍苍。

武元衡 【晨兴寄赠窦使君(一作晨兴赠友,寄呈窦使君)】 江陵岁方晏,晨起眄庭柯。白露伤红叶,清风断绿萝。徇时真气索,念远怀忧多。夙昔乐山意,纵横南浦波。有美婵娟子,百虑攒双蛾。缄情郁不舒,幽行骈复罗。为予歌苦寒,酌酒朱颜酡。世事浮云变,功名将奈何。

许浑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 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藤阴迷晚竹,苔滑仰晴莎。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石横闻水远,林缺见山多。欲结三天社,初降十地魔。毒龙来有窟,灵鹤去无窠。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禅心如可学,不藉鲁阳戈。刘得仁 【病中晨起即事寄场中往还】 昨日离尘里,今朝懒已成。岂能为久隐,更欲泥浮名。虚牖晨光白,幽园晓气清。戴沙寻水去,披雾入林行。叠叶孤禽在,初阳半树明。桑麻新雨润,芦荻古波声。易向田家熟,元于世路生。病多三径塞,吟苦四邻惊。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此后在上都作)】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李夐 【恒岳晨望有怀】二仪均四序,五岳分九州。灵造良难测,神功匪易酬。恒山北临岱,秀崿东跨幽。澒洞镇河朔,嵯峨冠嵩丘。禋祠彰旧典,坛庙列平畴。古树侵云密,飞泉界道流。从官叨佐理,衔命奉珍羞。荐玉申诚效,锵金谅有由。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风声厉,川长雾气收。他乡饶感激,归望切祈求。景福如光愿,私门当复侯。

卢纶 【太白西峰偶宿车祝二尊师石室晨…寄呈凤翔齐员外张侍御弱龄诚昧鄙,遇胜惟求止。如何羁滞中,得步青冥里。青冥有桂丛,冰雪两仙翁。毛节未归海,丹梯闲倚空。逍遥拟上清,洞府不知名。醮罢雨雷至,客辞山忽明。山明鸟声乐,日气生岩壑。岩壑树修修,白云如水流。白云消散尽,陇塞俨然秋。积阻关河固,绵联烽戍稠。五营承庙略,四野失边愁。吁嗟系尘役,又负灵仙迹。芝术自芳香,泥沙几沉溺。书此欲沾衣,平生事每违。烟霄不可仰,鸾鹤自追随

杜牧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兼呈工部刘公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人惭公干卧,频送子牟还。自睹宸居壮,谁忧国步艰。只应时与醉,因病纵疏顽。

杜甫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往问东渚雨今足,伫闻粳稻香。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人情见非类,田家戒其荒。功夫竞搰搰,除草置岸旁。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务,勤垦免乱常。吴牛力容易,并驱动莫当。丰苗亦已穊,云水照方塘。有生固蔓延,静一资堤防。督领不无人,提携颇在纲。荆扬风土暖,肃肃候微霜。尚恐主守疏,用心未甚臧。清朝遣婢仆,寄语逾崇冈。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北风吹蒹葭,蟋蟀近中堂。荏苒百工休,郁纡迟暮伤。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兴因报问龟儿】冬旦寒惨澹,云日无晶辉。当此岁暮感,见君晨兴诗。君诗亦多苦,苦在兄远离。我苦不在远,缠绵肝与脾。西院病孀妇,后床孤侄儿。黄昏一恸后,夜半十起时。病眼两行血,衰鬓万茎丝。咽绝五脏脉,瘦消百骸脂。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不如溘然逝,安用半活为。谁谓荼檗苦,荼檗甘如饴。谁谓汤火热,汤火冷如澌。前时君寄诗,忧念问阿龟。喉燥声气窒,经年无报辞。及睹晨兴句,未吟先涕垂。因兹涟洳际,一吐心中悲。茫茫四海间,此苦唯君知。去我四千里,使我告诉谁。仰头向青天,但见雁南飞。凭雁寄一语,为我达微之。弦绝有续胶,树斩可接枝。唯我中肠断,应无连得期。

为什么取经要到西天?

这些个说法,最初都源自于佛教,后来,在某些场合之下,其意义发生了岐变。佛教脱胎于古印度教,印度又称天竺,在大唐的西南面。所以,求取佛学经典,自然就要一路向西了。

(唐代的佛教徒热衷于一路向西到天竺国求取真经)

我从东土大唐来,唐僧总是这么介绍自己。其实,在东汉末年,佛教就已从西往东传入了中国。当时,在现今的江淮地区,已出现了信奉佛教的大将军(一方诸侯也),当地也曾经流行过洗佛(即浴佛)的仪式。

佛教这个外来的宗教,为什么会被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所接受呢?毋庸讳言,佛教有它的高明和先进之处。当时,我国的民众信奉多神,而本土的道教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当时的老百姓,从对野兽爬虫、山川草木的原始崇拜,刚刚进入到对多个特定的神祗的供奉的阶段。

在世界宗教的发展史上,从泛神到多神是一次重大的进步。紧接着,从多神到对其背后的无所不能的一神(也可以说是主神)的崇拜,就成为正在进行时了。佛教从古印度教(也叫婆罗门教)的上亿个神祗之中跳了出来,并且,剥离出来一个至高无上的佛陀。佛陀在梵文中的本意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人”。

(唐僧西行的路线图)

正是由于佛教的先进性,所以,奔赴西天取经就成为了必然。这个“西天”有多种解释。首先,古印度也被称为天竺国,那么,所谓的“西天”,就有“向西去天竺国”的意思。根据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就曾来到了天竺国的那烂陀地区,学习和交流佛法。

另外,西天还有极乐世界的意思。按照《阿弥陀经》上的说法: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叫西天。佛教认为,信佛的人,只要一心向佛,就可能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断除一切烦恼,功德无量,超脱生死的意思。生死轮回,最初是古印度教的说法,也是为人此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去西方天竺(西天)寻求佛法,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自己的修行,期望今后有朝一日,登上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西天),永远摆脱尘世的烦恼,永享太平盛世的幸福生活。

(西天取经图)

那么,上西天是好词儿还是坏词儿呢?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在佛教徒看来,上西天是功德圆满之后的最佳归宿;而在诋毁佛教徒的人的眼里,你们那叫一个痴心妄想。在后一个语境之下,上西天就带有“毙命”这样的贬义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什么“送你见上帝”之类,也是如此。

我们中国社会,历来就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也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不然的话,儒释道的融合根本无法实现。西天取经,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佛教徒们祈求身后登上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也是无可厚非的。

其实,我们中国人,十分推崇厚道,也特别看不起刻薄。俗话说积点阴德,可见,那些尖酸恶毒的话语,还是少说为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