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刘秀谥号叫两个字的汉光武帝而不叫一个字的汉某帝

2023-05-10 05:50:03 170阅读

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刘秀谥号叫两个字的汉光武帝而不叫一个字的汉某帝?

“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指的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是他的谥号,而他的庙号是“世祖”,所以在《资治通鉴》这种编年体通史中,对他的全称是“世祖光武皇帝”。

为什么其他的汉朝皇帝,比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中间都是一个字,而刘秀的“汉光武帝”中间有两个字呢?实际上,两汉的所有皇帝中,除了刘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刘秀谥号的独特,不在于字数多少,而在于所代表的含义。

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刘秀谥号叫两个字的汉光武帝而不叫一个字的汉某帝

按照笔者回答问题的习惯,为了便于朋友们理清楚情况,首先来点知识延伸(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下拉)。

这里有个个常识:我们时常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其实分为三类:

其一是按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带有“祖、宗”之类字眼的,基本都是按照庙号来称呼皇帝。

庙号这一事物起源于汉代,指的是在君主驾崩后,后代君主在太庙中为其立室祭祀,并且刻意起个名号。在唐代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享有庙号,通常来说,有巨大贡献的开国皇帝称为“祖”,其他的在治理国家方面极为出色的称为“宗”。

两汉在庙号方面就很严肃,以西汉为例,仅仅有四位皇帝的庙号得到了承认:刘邦——太祖、汉文帝刘恒——太宗、汉武帝刘彻——世宗、汉宣帝刘询——中宗(其他的后来都被撸掉了)。

从唐代开始,庙号就开始泛滥了,我们对从唐一直到元所有皇帝的称呼,其实都是他们的庙号。而在唐之前,习惯用谥号;之后,则用年号。

其二是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帝王。当然了,这里列举的几位其实都是有庙号的,不过我们都习惯用谥号来称呼他们。

所谓的谥号,并不是帝王专有的,在西周时就已经存在,每当君主、诸侯以及具备一定地位的大臣死后,人们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功绩给其来个盖棺定论,加个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本身有褒有贬,根据“谥法”的规定,文、武此类就属于上谥;炀、灵之流是贬义,属于下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隋炀帝、汉灵帝;其他还有中性的,比如怀、哀之类,我们熟悉的有楚怀王、汉哀帝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在他看来,以往设立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非常的没大没小、以下犯上,所以正式废除了这一做法。因此,他和儿子胡亥成了唯二没有谥号的帝王。西汉建立后,才再度恢复了谥号制度。

其三是年号,这一事物也是起源于汉代的。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首次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

在其后上千年间,年号只是一种工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当然具体的字眼也都包含着深意。一般来说,新皇帝继位后都会定一个新年号;或者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也会为了庆祝祥瑞、消除灾祸改一下年号,这就叫“改元”。年号最多的应该是汉武帝,有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等,是不是觉得每个都很好听?其实都是引经据典、大有来历的。

到了明清时期,每个帝王的年号被固定了下来,从登上帝位到驾崩那一刻,期间不管经历了多少年,年号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因此,年号就具有了高辨识度,所以被后世用来指代明清皇帝,比如嘉靖、万历、乾隆、雍正,都是对应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当然了,他们也都是有谥号、庙号的。

下面我们重点看看谥号。

起初,谥号的字数并没有严格限制,经常是1-2个字,以春秋战国时为例,我们熟悉的单字有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等等,俩字的有秦昭襄王、赵武灵王、魏安鳌王......

汉代所有皇帝的谥号,除了刘邦是单字外,其他都是两个字。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下葬在长陵。其后,皇太子刘盈(汉惠帝,当时还没正式即位)和群臣们商量怎么给先帝上庙号、谥号。众人认为:“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即刘邦时成为汉朝开国祖先,庙号是汉太祖;他的功劳最高,所以谥号是“高”。

因此,刘邦的正是头衔其实是“太祖高皇帝”,我们可以称其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比如《汉书》中就是用了《高帝纪》这一叫法。

那为啥后世都叫他“汉高祖”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头呢?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在历史上太有影响力了,他在里面用了“高祖”这个称呼,逐渐被后世当成了习惯。

而刘邦之后的所有汉朝皇帝(那些有始有终、没被废除的),谥号都是两个字。汉惠帝其实全称是“孝惠皇帝”,汉文帝——孝文皇帝,汉武帝——孝武皇帝,东汉的汉明帝——孝明皇帝......后世为了方便,就简称为汉X帝,省略了“孝”这个通用字。

汉代帝王的谥号基本是比较客观的,严格按照了当初周公旦制作的《谥法》。以“文”为例,“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这些解释用来描绘汉文帝刘恒,可谓无比贴切。

“武”则对应这些解释:“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看完这些字眼,是不是感觉非常符合雄才大略、建章立制、几乎一辈子都在对外用兵的刘彻?

那么,除了刘邦和刘秀这两个开国者,其他汉朝皇帝谥号里为啥都有个“孝”字呢?

汉代以孝治天下,有两层用意。

其一,体现帝位的合法性、正统性。

刘邦、刘秀作为两汉的开国皇帝,他们平定战乱,让天下回归安定;让人们安居乐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他们的天下来得堂堂正正,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具有高度的号召力、向心力。所以后面的帝王推崇“孝”,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帝位是基于对开国祖先的“孝道”;承认他们的帝位,则就是让他们尽孝道。因此,历代皇帝的帝位就因此具备了高度的合法性、正统性。

其二,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

怎么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做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在家孝顺跟在朝忠心是挂钩的。

秦国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用法令治国的方式,但只依靠这一点肯定是不行的,秦朝就是例子。中国古代是家天下,按照周礼的说法,要维持社会秩序,必须要上行下效。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国要忠诚于帝王,孝亲、忠君之间可以划等号,只有孝子,才可能是忠臣。

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道由家庭伦理全面扩展为社会和政治伦理,整个2000年的封建社会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通过“ 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才成为了可能。

因此,两汉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的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那么,刘秀的谥号为什么是“光武”两个字呢?

“武”的意思上文已经解释过,比较吻合刘秀创造昆阳大捷、平定河北、扫平群雄、终结战乱、恢复安定的功绩,但如果只是用这个字,那就跟刘彻冲突了;

而刘秀还有个最独一无二的功绩:当初西汉王朝被王莽终结,身为汉室之后的刘秀,则顺应民心,举起光复汉室的大旗,成功恢复了刘氏王朝;其后他行仁政、除苛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安抚百姓、稳定人心,北御匈奴、南定交趾,与民休息、天下太平,成功实现了汉帝国的中兴。纵观数千年的历史,一个王朝被彻底颠覆后还能卷土重来、并且创造新巅峰的,只有两汉,刘秀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功勋。

而根据谥法,“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功劳赫赫、恢复汉家辉煌、居上位而为人谦卑,这些都符合刘秀的特点,因此他的谥号除了“武”,还被加上了“光”,合称“光武皇帝”。

另外,知道为啥自唐朝开始人们不再用谥号来称呼皇帝了吗?武则天开创了一项先河:担心后人骂自己,她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加谥号,而且是堆叠了一系列溢美之词的那种,在她死后,儿子唐中宗依照母亲生前的意愿送上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自此之后,后代皇帝的谥号都由大量歌功颂德的漂亮字眼组成,再也不能体现其在位期间的真实作为。比如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后来被改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治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康熙帝“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因此,自唐代开始都用庙号来指代皇帝,明清则用更加有辨识度的年号。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1976年,毛泽东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节,没有客人和亲人在身边,仅有几位工作人员在陪伴着他。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湖南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时间差不多持续了半个月。而这期间,团年饭、开门炮、拜年礼,以及舞龙唱戏等,可谓是样样讲究。虽然远离家乡,但过年的这些习俗和习惯,毛泽东都未曾忘记过。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来,平时都很少有时间娱乐。而且就算是来之不易地闲暇时光,毛泽东都是在看书中度过。曾在中央警卫团担任20多年武装警卫员的毛尚元,曾说毛泽东的年过得很简单。

在过年的时候,毛泽东最多喜欢根周围的人聊聊天。深居简出,有团来拜会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周恩来总理代表。很少讲话,喜欢安静,并且喜欢看书。只要是有时间,他手上都会捧着一本书来看。过年对他来说,其实和平常并没有两样。

到了晚年,毛泽东相信吃五谷杂粮才会身体强壮,像玉米、红薯、马齿苋菜等,他都很喜欢吃。但是,他也有不喜欢吃的东西,那就是面食及饺子。他宁可去吃糙米,也不愿意吃饺子和馒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时,没有说过一句话,任由泪水流淌,默默地划过脸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未能摆脱悲伤的情绪。本来有说有笑的毛泽东,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日子里,脸上很少有笑容,常常沉默。

1976年2月4日,毛泽东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在除夕夜,那天天气很冷,天上少有星光。在这个原本家家团圆,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的日子里,毛泽东的身边并没有客人,更没有亲人,唯有几位工作人员在陪伴着他。

年夜饭,是张玉凤一勺一勺地喂他,久病缠身地他连吃饭都十分艰难。在病榻上,他侧卧着,只是简单地吃了几口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而后便摇了摇头,说自己不想吃了。饭后,张玉凤等人扶着他下榻,来到客厅坐下。

在客厅里,毛泽东头靠在沙发上,静静地坐在那里,并没有说什么。午夜时,中南海外边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那一刻,他听的很真切,那时才真正意识到是除夕,又到了一年春节的时候了。随后,毛泽东声音沙哑地对张玉凤等人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就这样,张玉凤去通知了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准备好爆竹,在房外燃放了一会儿。听着鞭炮声,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放鞭炮的时光,毛泽东此时的脸上,才逐渐露出一丝微笑,但是他那瘦弱的脸颊,却是让张玉凤等人更加的心疼。

第二天,毛泽东难得有心情去看了一场电影,那是《难忘的战斗》。当影片放映到解放军入城,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一幕时,他眼睛逐渐湿润,而后问身边的工作人员,“那欢迎地学生中有你吗?”

听到这句话,身边的那个工作人员也流着泪的点了点头,那时他正是学生,参加过解放军的入城仪式。看到他点头后,毛泽东不知为何失声流泪,情绪波动很大。见此,工作人员为了他的身体健康着想,只好带着他离开了放映室。

或许是昨天的电影放映,让毛泽东想起了之前戎马沙场的波澜岁月。第二天的时候,他的心情变得很糟糕,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即便是工作人员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也不回答,就这样沉默着。

到了6月时,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由于特殊原因,他的女儿李敏想要到中南海看望父亲时,都不被允许进入。而且,李敏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在搬出中南海到兵马司胡同居住后,便被收回了。

直到了最后时刻,华国锋派人去通知李敏时,李敏才得以见到自己的父亲毛泽东。见到自己的女儿,毛泽东问了一句,“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听到这句话,李敏的不禁泪流满面,她握着毛泽东的手说,“我来过很多次了,可他们不让我进来看你,说你工作忙。”

听到这句话后,毛泽东很诧异。随后,他又问“你多大了”,李敏回了一句“39岁了”。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却微微地摇了摇头,说“不,你38岁了。”病入膏肓的他,依然记得自己女儿的年龄。随后,在聊了一会后,毛泽东感到很疲惫。

只见他做了一个手势,用拇指和食指相对,连成了一个圆,并轻声地说了一句。但因为李敏和工作人员都没有听清楚,便无从得知他所想要说的意思。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但是谁能够想到,在人生最后一个春节里,在阖家团圆的时候,陪伴他的却仅有几位工作人员。

清朝十二帝按个人能力?

对清朝的感觉很复杂,毕竟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历史解密,各种为巩固其统治权所做的事日益曝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满人的汉化和融合,满清做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已经无法让我们抛弃。至于清朝十二帝,有雄才大略的,也有昏庸无能的,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清朝的皇帝都很努力,他们不同于历代其它王朝的帝王,由于是少数领导多数,所以他们的危机感很强,继承人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的,本文就小编个人对清朝十二帝的看法做出一个排行榜,供读者参考指正。

第一: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崇德)

皇太极毫无疑问是清朝所有皇帝中能力最强、贡献也最大的,毕竟我大清是他真正建立的,他继承汗位时后金危机重重,辖下人口稀少(几乎被努尔哈赤杀光了),物质匮乏,内部是四大贝勒分权治理国家,外部还要面对明朝这么个庞然大物,皇太极算得上是雄才大略,用不长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主动接纳山西商人运回后金急需的物质和粮食,搞满汉一体收国内汉民的心,让他们安心耕种为国家创造税收,最后通过入关进攻明朝得到大量的人口和财物,还因为对明战争的胜利稳固了自己的汗位,把四大贝勒议政变为皇太极南面独尊,清朝的逐步强盛和最终得到中原江山的基础绝对是他在位时创造的,当之无愧的清朝十二帝第一人。

第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康熙被称为“圣祖”是由他的功绩决定的,平三藩、收台湾、平准格尔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功绩,对于清朝来说有鼎定疆土之功,真正让满清在中原大地站住脚,所以康熙的能力和功绩仅次于皇太极。

第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

我大清的老祖宗,先是统一了所有女真部族建立后金,创立八旗制度,内部先捏成一个拳头,然后在萨尔许之战击败明军精锐,奠定了我大清的根基,至于在宁远大战中被红衣大炮击中完全是没文化的体现,红衣大炮安放在城墙上后是不能随便移动的,打中谁全凭运气,努尔哈赤估计第一次见到那玩意,不知道它的炮弹打出来的距离,结果用自己的生命给他的儿孙们做了榜样。努尔哈赤打仗有一套,但文治太差,因为没粮食把辽东汉民杀了个七七八八,给后来继位的皇太极搞出不少麻烦,没人什么都干不成,难道全靠抢劫?所以努尔哈赤虽然是大清朝的奠基人,但论能力和功绩只能排在第三。

第四: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所谓康雍乾盛世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因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满汉是否一体?还是只有汉人官吏百姓如此?)等政策把康熙时期亏空的国库全补回来了,还给儿子积攒了不少余粮。在满汉矛盾上为人也比较大度,对待文字狱的态度是搞以理服人,没杀曾静就是希望做出榜样。唯一影响名声的就是眦睚必报,对待威胁皇权的兄弟们就是如此。

第五: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早期是多尔衮在帮他治国,多尔衮死后亲政,在他执政期间基本上稳定了清朝入关后的局面,南明抵抗势力基本上都被消灭,并且开科举收明朝遗老们的心,到传位康熙时,全国的局面比较稳定,大规模的战乱已经没有了,入关稳定之功是肯定的。

第六: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拜清宫剧所赐,“皇阿玛”乾隆绝对是最有名而且最逍遥的皇帝,有好老爹雍正积攒下来的银子,乾隆才有余財下江南收美女,才有好心情不停的写诗。但为了“十全武功”把国库给消耗一空,为所谓的孝心和自己的享受耗费大量民力财力修园子,使我大清由盛而衰,"皇阿玛"是逃不脱史书批评的,能力有,功绩全是钱堆出来的。虽然做皇帝时间最长,但守成不如雍正、顺治,开创远不如皇太极、康熙,只能排在中游,这还是因为他把江山玩脱了,后面的皇上们实在没钱搞盛世,所以被他压在下游。

第七: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没什么大作为,遍布西北、西南的白莲教大起义把清朝逐步拉近深渊,后面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在苟延残喘,只不过比比谁更差而已,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那句名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第八: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把光绪放这么前是因为他在世界联军再次打到北京的时候不主张逃跑,比起咸丰皇帝吓得跑到热河去北狩可是有骨气的多,北洋悲歌和他没什么关系,他也试过变法,可惜没有人事权,曾努力过,试图夺回权柄,可惜失败了,机会就这么一次。就骨气和雄心来说强过一部分清朝帝王。

第九: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做皇子时有过勇武的一面,天理教进攻皇宫时曾亲自击毙过教匪,做皇帝后也想立志图强,派林则徐去广东禁止鸦片,输掉鸦片战争后、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屈辱的条约《南京条约》,拱手把香港这颗东方明珠送给了英国人,晚年完全失去了雄心壮志,得过且过。

第十:清恭宗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幼时登位,还没等到成年后大展宏图,大清国就没了。满人建立的国家没了,可他在遗老遗少的鼓动下还存着一颗雄心,还在幻想有那么一天在紫禁城里被人高呼万岁,恢复祖上荣光。说他是被人利用也好,还是心甘情愿也好,他好歹鼓捣出个满洲国,虽说成了华奸,但重新立国了嘛。虽然最后梦碎成为了新中国的普通公民,但不畏艰难的去完成目标的行为还是能比后两位帝王高明上那么两分的。

第十一: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同治皇帝实在没什么存在感,虽然有所谓的“同治中兴”,但天知道这份功绩跟个没发言权的小毛孩有什么关系,应该叫“慈禧中兴”才对,有人帮他管事,他乐的享受,结果把自己玩没了,据说是去八大胡同找乐子,然后得了脏病驾崩的,谁知道?也没玩出个游龙戏凤什么的花边新闻出来,也没有如乾隆般有好多戏说,拍电视剧都没故事可以拍。

第十二: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没有比他更差的了,太平天国运动使他在位时几乎丢掉大半个江南,让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几代人辛辛苦苦修建的万园之园被毁掉,把他们满人老祖宗的勇武敢拼全丢光了,还培养出一个祸乱中国数十年的政治女强人,近代中国的屈辱严格来说由他开始,排在最后是毫无疑问的。

历史上有哪些很尴尬的事实?

被誉拯救汉民族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武悼天王冉闵,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么高大上。如今网上对他的评价,几乎全是各种赞颂。然而,正史上的冉闵,真的受得起这些吗?

冉闵曾率部和东晋作战,杀过不少汉人

汉人冉闵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而后赵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明显的胡人政权。冉闵在跟着石虎打天下的时候,曾率部和当时的华夏正统东晋作战,给东晋军队造成很大的伤亡,还斩杀了晋军将领蔡怀。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

如果说杀晋军是工作需要,那么对于东晋的普通的汉人,冉闵也不是没杀过。冉闵曾率兵骚扰、袭击东晋边境的城池,劫杀当地的普通百姓。

当初石虎去世以后,东晋派出大将褚裒北伐,进攻后赵。但是冉闵没有里应外合,联合东晋围剿后赵,而是派部将李农击败了褚裒。

冉闵称帝后,曾经派人联络东晋,但是语气很随意,冉闵称自己要杀掉北方的胡人,如果东晋也有兴趣的话,可以派军队过去。不过东晋没搭理他。毕竟冉闵没少和东晋干过仗,这次会不会是冉闵设下的圈套?东晋心里没底,也就没搭理冉闵。

冉闵杀胡是为了自保

石虎死后,他儿子石遵继位,石遵开始很信任冉闵,冉闵也积极帮助石遵稳定政权。石遵甚至许诺立冉闵为太子,不久却立儿子石衍。冉闵对此非常失望,甚至怨恨石遵。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

石遵死后,石虎第三子石鉴即位,石鉴本想杀掉冉闵,但是派出的人被冉闵击溃。石鉴怕引火烧身,连忙声称此事和他无关,还杀了参与这件事的人以灭口,同时任命冉闵为大都督。

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集结了三千胡人士兵想暗中杀掉冉闵,石鉴知道后鼓励他们干死冉闵。不过孙伏都、刘铢不是冉闵的对手,被冉闵堵住去路。石鉴一看怕连累自己,亲自迎接冉闵,让冉闵诛杀孙伏都、刘铢。最终孙伏都、刘铢连同三千胡人士兵均被冉闵杀掉。

后来,石鉴趁着冉闵出征之际,派宦官联络自己的亲信,准备干掉冉闵,但是宦官却主动告知了冉闵。于是冉闵立刻回城杀掉石鉴,并对后赵皇室进行灭族处理。随后冉闵自行称帝,立国号为魏。

后世杜撰的《杀胡令》

冉闵杀掉孙伏都、刘铢之后,冉闵下令胡人不准持有武器,否则一律处死。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冉闵本想招安邺城的胡人,收为己用,但是这些人不肯服从冉闵。于是冉闵下令处死邺城所有的胡人,并嘉奖斩杀胡人的行为。

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级,武官立拜牙门。

史书记载,冉闵颁布杀胡的奖励措施后,亲自率人诛杀胡羯,男女老少一律杀掉,最终杀死了二十余万人。但是这20万人,有一半不是胡人,而是长得像胡人的汉人。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冉闵的确下令杀过胡人,但不管是《晋书》、《资治通鉴》还是《十六国春秋》,都没有记载冉闵的《杀胡令》,其它史料也没有。现在网上流传的所谓的冉闵《杀胡令》,可以确定是网友杜撰的。

网络版《杀胡令》,出现了很多东晋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和成语,行文措辞也非常尴尬,通篇都是伪古文。稍微有点古文素养的人都写得比这好。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尴尬的冉闵

冉闵如果真心想解救汉人,为汉民族做点事情,最好的办法是投奔东晋。冉闵打仗非常有一套,如果他能率领东晋的军队北伐,相信一定能取得非常大的功劳。

然而他没有,冉闵作为汉人子弟,多次和东晋交战,还曾杀掉不少东晋的汉人。后来灭掉后赵皇族以后,他也没有奉东晋为正朔,而是自行称帝。过过皇帝瘾再说,后来冉闵被前燕名将慕容恪击败并擒获,慕容恪处死冉闵之前,曾经问他为什么要称帝。看看冉闵临死前说的话:

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王耶!

表明上看挺民族主义,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称帝行为辩解。冉闵也没有改变北方汉人的悲惨命运,冉闵死后,胡人对汉人展开了更残暴、更血腥的报复。

冉闵这个汉人,早年跟着胡人杀了很多汉人;他跟胡人闹翻后,为了自保,又杀了不少胡人。称帝之后,又被胡人击败,并最终死在胡人手里。

DNF继帕拉丁被史诗级削弱后?

太惨了太惨了,原本之前帕拉丁忍者套的胸被“削”之后,大家都伤心欲绝了,表示都不想充值“战令系统”了。现在又有一位我们喜欢的女职业遭到了“史诗级削弱”,那就是我们的剑宗小姐姐。

剑宗小姐姐的三觉原画本来是有“事业线”的,走的是御姐路线,还是比较耐看的,是玩家们喜欢的类型。但是最近可能又被广电给盯上了,怕教坏小朋友,让策划和谐一下。所以策划直接给剑宗加布料了,掩盖住了这条美丽的风景线,唉,无奈啊!

说实话,改了只有剑宗都没内味了,越看越奇怪。真是纳闷了,怎么连这点都要和谐掉,那干脆所有女角色都裹得严严实实好了,这神奇的操作属实把爷给整吐了。

帕拉丁被削情有可原,因为那波涛汹涌确实有点给力,但是剑宗这也来削一刀,那就有点过分了。大家如果有更好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分享哦。我是小刘海,咱们下个问题见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