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送此城,有哪些关于重游故地的诗句
此诗送此城,有哪些关于重游故地的诗句?
故地重游,触景生情的莫过于宋代陆游《沈园二首》,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四十年后,陆游已是75岁高龄的老翁,又重游沈园时,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又写下了两首哀感动人的七绝《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20岁的陆游初娶唐琬(又有写作唐宛和唐婉),婚后伉俪情深,夫妇相得,但不容于陆母,相处不足三年,后被迫劳燕分飞,各新娶另嫁。姻断情未了,藕断丝还连,此一场结束,却开启了陆游一生的思慕与追悔。于陆游而言,沈园是他与唐婉曾经相遇相恋相依的地方,这里记录了他一生中最为快乐神往的日子.寄托了他心灵深处最为珍贵动人的情感。凝结了他平生最为钟情难忘的人生岁月。
该诗第一首定下感情基调:“哀”、“伤”。“城上斜阳画角哀”,斜阳,一是可见之景,二指当前之时,三喻诗人垂暮,四显悲凉之情。而且,此“斜阳”当用事,有所隐指。唐琬当年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中有“雨送黄昏花易落”之句。一样的黄昏,当年唐氏还深情和诗,而今却阴阳相隔,纵使相逢应不识了。前首以古城斜阳的暗淡,画角的凄凉映衬沈园的景色蒂飒,今非昔比,人去园空。池台也非昔日的旧貌,思念之情悲哀伤心。想到桥下春水绿波依然如故,葛然回忆四十年前唐琬来此,俯桥照影曾留下美若惊鸿的风姿倩影。
画角本不哀,黄昏闻之则哀,断肠时闻之则更哀。暗合唐琬当年和《钗头凤·世情薄》中的“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句。唐琬生时曾听到的角声,如今角声犹吹,而芳魂无踪了。
“惊鸿照影”用典写意抒情。“惊鸿”语出曹植《洛神赋》:“其行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比喻洛神体态轻捷,翩翩然如鸿鹄之惊飞。作者用此典,一是极描唐婉体态之美,可与洛神相比;二是伤心惊鸿照影之美,而美却昙花一现,跟唐琬相处的美好时光也竟如惊鸿一瞥,匆匆一闪,了无踪影。
后者以自叙悼念的情怀来自喻自哀。四十年前,唐琬读了《钗头凤》,和诗一首,相别不久就抑郁成疾去世了。陆游总是怀念她。几回回梦断情未了。佳人去世,已经四十春秋,自己好象沈园不能吐绵的老柳,再无青春的活力,已是心静情止。身将入土的人了,但还要旧地寻踪,凭吊佳人,往事如梦,伤心地禁不住老泪泫然横流。反衬了他对唐琬哀恋的深切和始终不渝的爱情。
所有这些全是诗人在故园里行走看到、听到、感觉到的,都在触发着诗人暮年的孤独、思念的愁绪,内心的悲伤,使他久久不能平静,越发哀怨感伤,发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的哀叹!生命短暂,时日无多,岁月的无情与沉重让诗人泫然,他凭吊的不仅仅是遗踪,更是青春年少,是曾经的缱绻恋人,是昔日的甜美爱情,更是在凭吊自己触目惊心的风烛残年。
在一般人眼中,沈园也许只是一处普普通通的园子。但在陆游的眼里,沈园却是自己一生难忘的沈家园。它是见证了自己和妻子相知相恋的美好回忆的地方。无论“城上”还是“桥下”,都曾经留下他们相依相守的影子。这些美丽的影子,伴随着他的“梦”,尽管四十年还历历在目,依然一往情深难以忘却因此。
沈园更是诗人对妻子真挚思念和对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家园,尽管岁月无情地带走了曾经的美好和心爱的妻子,但是在“梦”里,诗人依然努力延续和保持着这份真挚的感情。一腔深情,半生情缘,牢牢地锁定在这个伤心之处。“
你有过特别羞耻的经历吗?
耻辱的经历倒没有,尴尬的经历倒有几次 。最尴尬的一次是到武汉汉正街进货,声明一下,我是一个个体户,经营女式服装销售。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到汉正街进服装。吃过午饭,可能是喝了冰镇啤酒的缘故吧 ,我肚子有点痛,想上大号。
当时这个市场在搞拆迁,但仍然有部分商铺在营业。我左走右走,眼像探照灯来回搜寻,皇天不负有心人 ,终终于在一个幽深黑暗的巷道里 ,有一个厕所。但没有标注男女,我远远的看到有不少的男男女女从厕所进进出出,进去时焦急万分 ,出来后十分惬意 。这时候,我有点憋不住了,肚子也在抗议 等不及了。于是 我粗略的看了一眼,便三步并作两步的冲向厕坑 ,迅速的撩衣解带 ,刚一蹲下,这下面就象机关枪开火,乒乒乓乓一通乱射,大概过了两分多钟 ,战斗结束。瞬间 肚子顿觉无比轻松,真爽啊!就在我提裤欲起之时,突然从外面冲进来一位年轻的妹子,脸憋的通红,当时我俩正来个对视,吓我一跳。我以为我进错了,当时心里突突乱跳,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唉!当时心想 ,我今天点儿真够背的 ,人要是倒了霉,盐罐子生蛆 ,放屁 都会砸到脚后跟。难道老子一生的清白就要毁在武汉汉正街吗?我真的怕那个妹子喊声抓流氓。那样的话可就百口莫辩了 !可我镇定一想,不对呀,我进来时明明看到了便池,再说也有其他哥们来方便呀!这时候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妹子!毫无羞涩之意,竞然把我当成了空气 ,站着更换了卫生巾。当时吓的我魂都飞了 ,连忙提着裤便跑了出去了。我心里纳闷,这到底是昨回事呢?我心想妹子千万不要出来,我也许是太急进错了地方,并非是真的有意,可别撵我呀。后来我见那妹子出来了,离有大概十来米,她瞪了我一眼,也没言语。我顿觉轻松,卸掉了包袱 ,也没了压力 。然而让我想不通的是,她怎么会这样轻松 ,就这样饶过了我 。我勾了回来,问了看厕的阿姨 。她告诉我进的是男厕没有错。是那女的因为太急,当时女厕人满为患,排了很长的队。那妹子也许真的憋不住了,才大义凛然 ,毫无畏惧的 勇闯男厕。正所谓"狗急跳墙 ,人急上房吗""!实在内急,难以控制时,那还顾待什么面子呢?难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吗?总不能为了面子,拉裤兜吧!那样的话 岂不是更加尴尬了吗 ?后来那妹子脸红红的看了我一眼。一句没说就走了!那一年 算卦的曾对我说过,我当年要交桃花运 ,没想到这桃花运竞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 ,而我的林妹妹却掉在了厕所里 ,我的这个命啊 !无语 ……!别说了,别赞啊!我要脸!原创不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点点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历史长河中,其实有很多小人物,尽管他们出身不一定显赫,后来的结局也不一定很辉煌,有的甚至不知所踪,但这些人却常常因为一个举动,或者一个点子,或者主导的一个事件,而让自己留名青史,成为了后人钦佩的对象。
比如,战国时曾在江边救了伍子胥渔父,假如没有他,伍子胥不可能逃脱楚兵的追杀,倘如此,吴国的历史要改写,楚国的历史也要改写;还比如南宋隗顺,杭州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狱卒,在岳飞就义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遗骸偷偷抱出掩埋,使得“青山有幸埋忠骨”,让善良的人们记住了他,让历史也记住了他。
今天还说一个,他就是秦朝末、洛阳新城的三老董公,因为他的一条妙计,使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得以抢占高峰,先发制人,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前205年,刘邦招降魏王魏豹、逼降殷王司马卬,在修武稍作停顿并收得陈平后,便南渡平阴津,抵达洛阳,准备向东攻打楚国首都彭城。在路上,董公拦下刘邦座驾,说有事禀报。刘邦驻马停下,问董公有何见教。董公说:“古人说‘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项羽素来无道,如今又杀主弑君,可谓罪大恶极。大王如果真的打算讨伐项羽,不如为义帝发丧,全军缟素,传檄诸侯,使人人知义帝被弑,通告项羽罪责,然后师出有名,天下共仰。”
刘邦听后,恍然大悟,是啊,项羽“弑君”,这是多么恶劣的行径啊,为君报仇,又是多么正义的理由啊,他感叹道:“真是妙极!”于是,刘邦立刻命令三军缟素,为义帝发丧。他自己则在义帝灵前袒而大哭。同时,他命人草拟檄文,遣使分送各诸侯国。檄文说:“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刘邦以“诛无道”为理由,以汉军为主力,广泛动员各诸侯王参与,最后联合魏、韩、赵,胁迫塞、翟、殷等国,组成了一支多达56万人的联军,杀奔彭城而去。
刘邦通过为义帝发丧举哀,既为自己讨伐项羽找到了理由,树起了一面正义的旗帜,又为伐楚找到了众多同盟,这个计策可谓一箭双雕。而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为义帝发丧,刘邦在秦末的诸侯混战中抢得了道义制高点,使他的汉军在舆论之中成为了正义之师。
不过,这个好点子,刘邦身边谋士韩信、张良、陈平等人没有想到,却让一个乡里老头董公想到了,真是怪事,故杨万里《三老董公》诗曰:“一色三军雪染衣,拔山气力陡然衰,三王事业无多子,却是良平不得知。”是啊,董公的谋略,为刘邦带来的收益简直无法估量。
能分享一句你特别喜欢的沙雕句子吗?
一、记住不要做家里第一个开空调的人,要把机会留给长辈。这样“这才几月就开空调”的疑问就是你来说了
二、拿着一根竹竿走在油菜花田里面,有没有一种顶级大号拿着倚天剑走在新手村的感觉
历史上有哪些临死之前也要皮一下的人?
1661年七月十三日立秋之日,南京城三山街人山人海,道路两边被人围的水泄不通。此时正是初秋本应该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可是不知是正午三刻的太阳照的太烈,还是密密麻麻拥挤的人群的缘故总给人一种大汗淋淋的感觉。不一会一辆辆载着囚犯的囚车缓缓地向着街中心驶来,一十八辆囚车载着因为“哭庙案”被判斩首的十八位学子。为首的一位学子神色自若面无惧色,甚至还和街边上看热闹的老百姓频频互动。他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堪称一代怪杰的金圣叹。
(金圣叹像)
金圣叹原名张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并改姓金。金圣叹为人狂放不羁任侠豪气,好为人打抱不平。金圣叹少年家贫经历坎坷,但是为人好学天资聪慧天分极高。金圣叹成年后考取秀才功名,后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而绝意仕途以读书为乐。金圣叹好读传统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并且善于点评批评这些作品。金圣叹把《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称为“六才子书”并且加以点评。金圣叹的研究推崇大大提高了戏曲和白话文通俗小说的文学地位,金圣叹也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白话文的先驱。
(金圣叹批六才子书)
顺治十七年(1660年)江苏省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强力催缴税款,并且打死一名百姓。另一方面任维初又勾结江苏巡抚朱国治倒卖官粮亏空常平仓,吴县百姓推举几位秀才向官府请愿未果。秀才们便按照明末习惯写了揭露贪官勾结枉法的”揭帖“《哭庙文》到孔庙哭诉控诉,正好此时赶上顺治皇帝驾崩,金圣叹便在孔庙设置了顺治皇帝的灵位。金圣叹率领生员百姓到孔庙,在孔夫子和 顺治皇帝灵位前痛哭诉冤。
(顺治皇帝像)
在明末哭庙是读书人经常用来表达自己诉求的一种方式,地方官府往往不敢轻视常常被迫听从生员意见。没想到新朝廷不吃这一套,朱国治下令当场逮捕倪用宾等五名秀才。不久又逮捕了十一人,金圣叹和丁子伟最后被逮捕。朱国治深恨写文章痛骂自己的金圣叹将金圣叹,将其定为首犯。金圣叹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之名处以死刑,其余一十七名不分首从一率处斩,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清代刽子手照片)
刑场上刽子手手持鬼头大刀寒光闪闪,金圣叹临危不惧泰然自若。金圣叹先喝断头酒,然后笑着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痛饮过罢金圣叹有对刽子手说:“我有一个秘密,现在我要死了。为了不使这个秘密消失在人间,现在我要悄悄的告诉你,你附耳过来。”刽子手大喜以为有大好事,便附身去听。金圣叹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的滋味。此技能传下去,死而无憾也!”刽子手听完之后哭笑不得。
临刑之前金圣叹的儿子前来送别,金圣叹面对哭成泪人的儿子不改文人幽默作风。为儿子出了一副上联"莲(怜)子心中苦”,跪在地上的儿子肝胆欲裂,如何成对。金圣叹息一下说:“我替你对,下联梨(离)儿腹内酸。”
(哭庙案主谋朱国治剧照)
不一会午时三刻已到,刽子手手起刀落一代文豪魂归地府。此时只见金圣叹两个耳朵里面滚出了两个小纸团,刽子手捡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一张上面写着“好”字。另一张上写着“疼”字,刽子手看完之后哭笑不得。金圣叹不愧为一代大家,受刑之后还要戏耍一下刽子手。金大才子何止是临死还要皮一下,真是一位死了也要皮一下的人。
(金圣叹书法)
后世有一个叫廖燕的人读了金圣叹的著作大为惊叹,又听说了金圣叹先生的生平事迹大为钦佩。于是遍访金圣叹事迹写成了《金圣叹先生传》,并且对先生颇多赞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