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动力,由邓超孙俪主演的电影影

2023-05-08 01:30:04 143阅读

东吴动力,由邓超孙俪主演的电影影?

大家好,我是真哥说大片,欢迎关注我。

下面给大家说说我对《影》的观后感,据说张艺谋看过黑泽明的《影子武士》之后决定拍个同类型的电影。刚好那会《长城》被观众骂惨了,为了翻身。邓超那会也是自导自演的电影《恶棍天使》口碑超级烂。两个为了翻身把歌唱的男人,破釜沉舟搞出的佳作。

东吴动力,由邓超孙俪主演的电影影

据说为了拍这部剧,邓超在20天内,由体重83公斤,狂减到63公斤。各位需要减肥的朋友,欢迎围观,减肥成功的案例。

减肥前

减肥后

多么励志的故事呀!

国内累计票房6.23亿,看票房不是太成功。获得了一大堆奖。

服装设计的挺不错的

你手机里玩的最长时间的游戏是什么?

王者荣耀,不过现在已卸载,手机里没有安装游戏类型的APP。

不玩的原因并不是不好玩,而是我的手机内存满了,很多东西都装不了,只好忍痛割爱。

这款游戏还是很多人玩的,尤其是年轻人,小学生占比也不少。团队PK模式,一局大概20分钟左右,具体也看游戏情况的。玩了只后容易上瘾,总想着玩他的。人物英雄众多,皮肤精美,语音播报多样化

你玩哪款游戏超过5年还没卸载的?

2013年春节,在家里过年,看弟弟在玩LOL,嘲讽他玩的逊,然后他要我和他SOLO,当然不用想,肯定是我被完虐,后面就苦练,直接SOLO赢了他,步入了社会后,就少玩了,但却没有卸载,偶尔会玩一玩:

英雄联盟最辉煌的那些年,正好是我们最玩世不恭的年纪,每次放学回到家就是先打开电脑,有更新先更新,然后洗澡吃饭,写作业,就邀同学5黑开局,一到周末那就不得了了,早早到网吧占位置开黑,说英雄联盟代表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也着实不过,它曾是我们共同、永不过时的最好话题,就像是维护关系的纽带。

随着LOL的不断更新,英雄、装备的不继更改、削弱,以及年龄的增长,让无数的老玩家卸载弃坑,但也确实如此,作为一个已经火了几年的游戏,曾让无数的网吧清一色的游戏,也总有衰竭的一天,但不管它衰不衰竭,我偶尔也会点开它“进入游戏”,不再是为了多拿那几个人头而沾沾自喜,或是为了追求5杀而上的游戏,而是为了怀念曾经的青春和年少时的伙伴,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信念,也许像我这样应该还是有不少的老玩家吧。

想想以前,自己从一个菜鸟成为一个在青铜白银局掌控雷电的老鸟,真的挺好笑的,LOL在它火爆的时候,我入坑了,那时候什么ADC王朝啊,坦克联盟,黑切联盟,刺客联盟,日炎神教等等代代版本层出不穷,各种新英雄的发布,老英雄的重做,而唯有我大宝剑永世长存,代代版本代代神。

以前玩游戏从来不用管队友玩什么英雄、位置,也没有什么打野辅助,只有2-1-2分路,想去哪就去哪,大家都是愉快的交流,有些老玩家看你不懂出装备,还会教你怎么出装备,或直接让肉装,哈哈。但随着游戏越来越火爆,加入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什么样的都有了,喷子也开始出现了,搞个整个游戏以前的愉悦都没有了,总是莫名其妙的就是问候父母,动不动就是“出去,SOLO,整得所有人游戏体验都非常差。

以前总是迫不及待的尽快升上30级,将450金币的英雄一扫而空,凑齐16英雄去打排位,听着定位赛的音乐就紧张的不行,和队友各种赛前交流,如临大敌。那像现在一样,打个排位跟打发时间一样,输赢也无所谓了,心情也不会再有什么起伏了。

以前亚索风朝,十个亚索九个坑,剩下的一个在敌方阵营(死亡如风,当伴吾身)。

以前的AP剑圣拯救世界,以前的上单牛头教你做人,以前的剑姬无脑开大,以前的赛恩一瞪爆作,以前的瑞文光速QAQ,以前的代练上单船长,以前的上单剑魔.......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OLO在优化的路上也是越走越远,有些记忆也只能在老玩家的回忆中存在了,之前有过的老英雄、老装备、老套路,也就像我们所逝去的青春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说丢失了荆州蜀国就没有希望了?

荆州是东汉13刺史部之一,管辖的地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两湖,以及河南南阳地区、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州境北部纵贯汉水,有南阳郡;中部横贯长江,有南郡、江夏郡;江南有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

尽管当时的经济重心、政治重心都在北方,但是,汉光武帝刘秀起自南阳,对荆州地区多有关照,因此,东汉时,荆州地区发展得很快。

按照《后汉书》的记载,到东汉中期时,荆州已有户口139万余,人口628万,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州。

汉末,北方战乱,荆州地区在刘表的统领下相对和平,因此,北方又有许多人口迁徙到了荆州地区(比如诸葛亮,就是跟着叔父从山东迁到荆州的),使荆州地区更为繁华。

顺便说一句,益州的情况也与荆州类似。

东汉时,益州的人口已达568万,仅次于荆州、冀州,且汉末大乱时也有大量北方人士迁徙而去。

所以,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夺取荆州、益州,并以此争夺天下,是有依据的。

因此,刘备一直试图经营荆州,并确实取得了相当成效。

然而,随着荆州全失,刘备、诸葛亮的大志,也只剩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了。

刘备集团与荆州

对于荆州,刘备、诸葛亮最初的设想是:从刘表手中,直接夺取。

当时,刘表为荆州之主。

诸葛亮在分析荆州形势后,指出:“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也就是:在荆州广泛发展势力,然后通过类似和平演变的方式,夺取荆州。所以,《隆中对》时,诸葛亮的设想是全取荆州七郡。

刘表去世后,刘琮降曹。

刘备军退到襄阳城外时,诸葛亮建议刘备利用曹军未至,荆州人心未定的时机“打时间差”,但被刘备否决。

如此,刘备、诸葛亮的第一个设想受挫。

其后,刘备欲投江陵(刘表“欲保江汉间”,将江陵作为后方基地,储备军资),但是,由于曹军的猛烈追击,刘备这个计划也破产了。

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得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

此后,经过与孙权的协商,刘备又得到了南郡。

如此,荆州七郡,刘备独得五郡。

以此五郡为基地,刘备夺得西川。

然而,215年,孙权派吕蒙夺得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双方以湘江为界,重新划分疆界。

如此,215年后,刘备保有的只有南郡和武陵郡了。

再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关羽发动襄樊大战,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亡,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希望的曙光

刘备在夺得汉中前,在荆州地区独占五郡。

刘备在夺得汉中郡时,在荆州只有南郡、武陵郡。

也就是说,诸葛亮“跨有荆、益”的设想,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打折”很大。

即便如此,在219年时,刘备集团依然是欣欣向荣,看起来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19年初,刘备击败曹操,夺得了汉中,东汉的益州全部归于刘备。

同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

在“水淹七军”后,强大的曹操已经陷入捉膝见肘的困境之中。

当时,曹操甚至将张辽等对吴前线的将领以及兖、豫等对吴战略区的部队调去荆襄战场。

这是拆东墙补西墙呀···

即便在徐晃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后,关羽依然依靠水军封锁汉水,围困襄阳。直到得知江陵丢失才退兵。

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是刘备集团离希望最近的时候。

而只要关羽能够继续在荆州待下去,这个希望就能一直保留下去。

希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总体形势。

尽管曹操的地盘、人口、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其优势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乐观。

西线,也就是关中-汉中方向,受董卓、李傕之乱和关陇群雄混战的破坏,关陇已经残破不堪。

东线,也就是淮南方向,先是受袁术竭泽而渔的破坏,后曹操又迁徙淮南人口(但实际上淮南人口多逃往江东),淮南也是人烟稀少。

因此,东西两线,曹军的力量都比较薄弱,不能单独抵挡敌军(张辽等人在合肥以少胜多击败孙权是“奇迹”),一旦有事,需要中军驰援。

所以,如果孙权与曹操不和解,牵制曹军相当部分军力,曹操想要同时在西线和中线作战,一旦战事频繁,曹军就东西奔赴,顾此失彼,且不便久持,十分被动。

刘备攻汉中时,曹操治军半年后才入汉中,坚持月余就退军;而曹军在襄樊只有曹仁的“县(悬)军数千”,弱点充分暴露在关羽面前,险些酿成大错。

显然,只要关羽仍在荆州方向,这一局面仍然不会改变。

我们再回头看《隆中对》。

《隆中对》中提到:先以一上将军自荆州出兵,以向宛、洛,然后刘备再亲率大军出秦川。

宛、洛,接近许昌,是曹操的核心地带。一旦受到威胁,曹军只能集中兵力于这个方向。

此时,曹军在西线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刘备“出秦川”,刘备集团很可能如当年刘邦一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还定三秦”。

当然,《隆中对》,假定的是刘备已经掌握了包括襄樊在内的荆州地区。

此时,关羽仍然没有掌握襄樊。

不过,只要关羽仍在荆州保持较强的兵力,随时威胁襄樊,仍然能最大限度制造震撼力。“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曹操考虑迁出许昌,就是明证。

所以,只要关羽掌握随时威胁襄樊的威慑力,刘备集团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刘备集团也就具备快速夺取关中,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如此,汉室可兴,就还保留着实际希望。

然而,随着关羽败亡,荆州全失,这样的希望灰飞烟灭了!

已不可为

刘备集团退出荆州后,实际上已经没有“汉室可兴”的希望了。

益州险塞,便于自保,然而,翻越秦岭,路远难行,难以久持。

所以,魏军只要不犯大错,与蜀军相持,时间长了,蜀军粮草不继,就只能退军了。

要翻越秦岭,进取关陇,只能是如当年韩信“暗渡陈仓”一样的速决战。打消耗战?没戏的。

而要获得这样的机会,就需要荆州、淮南方向军队的配合。

荆州、淮南方向的东吴,后来与蜀国重新结盟,并也发动过许多北伐,而且,平心而论,两国的北伐节奏配合得还不错。

但是,只要是两个国家,就各有各的考量,谁也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力量,为别人做嫁衣裳。

想让孙权把魏军主力吸引住,好让你袭取关陇吗?呵呵,孙权还指望你把魏军主力吸引在西线,好让我夺取淮南呢···

所以,东吴数次北伐,都是快进快出,企图“偷一把”,不敢与魏军主力相持。

所以,诸葛亮数次北伐,往往都会遭遇魏军主力闪电般的驰援。(第一、第二次北伐,张郃都奉命从荆州赶往西线)

诸葛亮北伐,试图“断关陇之臂”,实现“割据陇右”,先夺取陇右,再争关中。

然而,除第一次北伐时,由于魏国防备松懈,蜀军还稍有希望;此后,数次北伐,除了目标有限的第三次北伐外,基本上都是一筹莫展,毫无希望了。

总之,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蜀国北伐,只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了。

“兴复汉室”的希望,早已随着关羽的败亡而灰飞烟灭了。

东吴的战力比蜀汉如何?

东吴军队的战斗力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始终没有形成凝聚力,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不擅长攻坚;二是守土责任感强烈,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十分看重,能够坚决的抵御侵犯之敌。也就是说,东吴军队在保家卫国这方面表现的很出色。但是开疆扩土时,就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了。

至于说东吴和蜀汉的战力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论人口,论人才,都是东吴要更胜一筹。

那么实力比蜀汉更强的东吴,为何却连淮河都过不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东吴方面根本就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把国境线推至淮河一线,并吞并淮南。并且东吴豪族对开疆扩土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原因之一。

举两个具体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石亭之战,即历史上的“周鲂断发赚曹休”。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魏国大军调动频繁,对东吴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于是东吴便于公元228年,主动策划了一场引诱魏军深入的歼灭战。

当时东吴设计引诱魏国扬州都督曹休率兵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在本国境内本来都打赢了魏军,差点要了曹休的老命。结果东吴方面打着打着,发现魏军增援了,于是立即罢兵休战,没有下文了。一年后孙权于建业称帝,东吴与曹魏五年没有大战。

相比东吴,蜀汉的外扩积极性要高的多。

在听说东吴方面大胜的消息后,蜀汉方面做出了积极回应。诸葛亮在成都调兵遣将,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以强行军一千多里的速度兵出去陈仓道,打算闪击陈仓。结果遭到守将郝昭的坚决阻击,最后因为备战时间仓促,粮草准备不足而退兵。但是诸葛亮于次年春天又再次出兵,逼曹叡连忙从荆州前线召回张郃,并紧急把曹魏的中军主力用来对付诸葛亮。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三国志·张郃传》

最后的战果是,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乘机顺走武都、阴平两郡。(魏军主动放弃)

比石亭之战的戛然而止,更让人叹息的是孙权对北伐的态度。

孙权在多次谋求徐州失利后,吕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东吴曹魏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东吴不应该跟曹魏死磕,而是徐图自保。于是在此之后,东吴方面采取了偷袭荆州以削弱蜀汉对它的威胁;并以劫掠人口财货为主要目标的策略。而谋求土地已不再是东吴的第一诉求了。

这种战略规划的变更,大器感瞬间就降低了几个档次。

当然了,东吴对魏搞骚扰战也是有用的。青龙元年(233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就实在是受不了孙权的骚扰了,便上疏曹叡,请求把合肥旧城烧掉,另在西边三十里修了合肥新城。(离水路比较远)

那个让孙权伤心、张辽扬威的合肥城,就此灰飞烟灭了。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曹魏自己烧了合肥旧城,并不意味着孙权就能把边界线推到合肥旧城。并且,还别说是把国境线推到合肥旧城了,孙权他就是想在长江北岸展开大生产活动,也都会被曹魏骚扰得很头痛。

据史料记载,曹魏在魏吴边境搞屯田,孙权会跑去劫掠;等孙权也搞屯田时,曹魏也会跑去劫掠。这抢来抢去,最后就变成了两个土匪集团的抢劫成果展示会。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三国志·满田牵郭传》

由此可见,对淮南地区,孙权是既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尝试占据。他每次动辄以十万大军出征,都是以骚扰为主,其目的就是把周围的地方变成缓冲区,让曹魏居民无力在那里安心种地生活。

并且,孙权的劫掠人财的野心,还远远不限于在淮南地区。按《孙韶传》的记载,曹魏和东吴在徐、泗、江、淮的地面上,搞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无人区。双方都在比狠,就看谁狠的更彻底。

至于攻城掠地嘛,孙权是这样打算的:主要曹军的主力不来,他就耀武扬威,只要曹魏大军一出,他立马就撒丫子跑路。

这个套路,孙权玩了整整十年。

后来,连曹叡都看出孙权的那点出息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孙权为了配合蜀汉,也派出三路大军。结果曹叡表示:诸葛亮才是胜败的关键,渭水一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不管司马懿怎么打,哪怕是丢人现眼也无所谓,只要能打退诸葛亮即可。否则大魏的西部危矣。至于孙权一路,只要我亲自带兵去讨伐,孙权老儿这个胆小鬼肯定要跑路。因为我已经看穿他的尿性了。

结果曹叡居然还是高看了孙权,他预料自己到前线,孙权就会跑。然而魏军主力离前线还有数百里时,孙权就望风跑路了……

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魏明帝本纪》

可能有人会问,年逾五旬的孙权被曹叡这个晚辈小儿这么欺负,他就能甘心?

答案是:孙权他就是忍气吞声了。

如果孙权还活着,他一定会说:

决战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曹叡小儿实力那么强,我打又打不赢,不忍气吞声还能怎么办?就算东吴起倾国之力攻下了淮南,我也守不住。只要曹魏一个反扑,一切立马就会回到解放前。并且,我还告诉你们哦。东吴自身还有个大问题,这个事情连我也解决不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东吴自身的内部政治环境也不支持东吴搞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在三国当中,蜀汉的内部是最稳定的。一共就两任皇帝,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掌权十二年,之后蒋琬费祎董允等又维持二十年。在黄皓开始折腾到民有菜色之前,蜀汉稳定了三十年;之后一直到被灭,没有天子被废,没有权臣互戮的问题。也就是开国之初,南方乱了三年,但是诸葛亮一个秋天就平了。除此之外,蜀汉就找不出什么黑点了。刘禅可谓是三国十一位皇帝中,最幸福的一个。什么国事大事都不用他操心,然后他的在位时间还是最长的。

相比于蜀汉,曹魏和东吴都是不幸福的。曹魏不叙述了,惨到无以复加。这里只说东吴的情况。

孙权还活着的时候,就没有搞定臣子对君主不忠的问题。在他在位后期,东吴经历了二宫之争,太子、鲁王分别被废被杀,连陆逊因此也被逼死了。目的就是为了子孙的皇位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结果孙权死后,东吴的皇权还是让权臣给把持了。

先是诸葛恪弄权,等他被杀后,宗室成员孙峻和他弟弟孙琳又继续弄权。整个弄权时间长达五年之久,搞到最后,连小皇帝孙亮也被废了。

比权臣弄权更惨的是,东吴的顾步朱陆四大豪族在东吴的世袭地位,几乎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东吴的国策。具体就不说了。这里只说一个例子:陆逊的儿子陆抗,他最有名的战绩就是搞掉了谋叛的步阐。严格来说,这是东吴的豪族内斗,是陆家与步家的内斗。而这种内斗从东吴立国到最后被灭,一直都没有消除过。

当然,东吴的内斗问题,蜀汉也有,但是蜀汉很快早就把李严、廖立等实力派都按住了,没让反对派能够得势。

所以蜀汉和东吴的内部环境,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蜀汉相对集权,诸葛亮办大事的行政效率很高;东吴的集权力不够,豪族在很多时候与中央并不是一条心。

这种情况下的东吴,打起仗来怎么可能有团结性呢?

若是攻伐荆州,开扩江南,东吴的四大豪族会迸发非常大的热情,因为刘备弱,挑食子捡软的捏嘛!成功几率会很大。这也正是为什么当年周瑜打南郡,吕蒙、陆逊偷袭荆州时,吴军的战斗力会爆棚。

但若是兴兵北伐,曹魏的实力先不论。就说长途跋涉千里,四大豪族哪个愿意承担这么大的开支?比如说陆逊,他手底下几万陆家军,都是以他的食邑俸养的。守荆州,没有问题。北伐,积极性不高。

而这种积极性不高的代价就是:孙权的几次北伐,都如同十万大军游行示威,能抢就抢,不能抢就赶紧跑。这些人不是真的去玩命的,他们出发前就给自己划了条线——不做亏本的买卖。

总的来说,东吴的势力始终推不了淮河,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实力弱。因此就算东吴打下了合肥,打下了淮南。它自身实力不足,最终肯定也是守不住。

除了实力差距外,东吴内部不团结,国策制定的很猥琐也是拿不下淮南的原因。

孙权当年制定了骚扰曹魏的出兵目标,于是后来的人就都以此为出兵目标了。在这种大政策的影响下,东吴没能力,也没勇气与魏国在淮南一决雌雄。

至于东吴与蜀汉谁更强,这明显是东吴要更强一点。只不过蜀汉的政策是积极外扩,对曹魏造成了事实上的威胁。而东吴坐拥一倍于蜀汉的人口优势,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攻伐。以至于双方最终变成了相互劫掠的拉锯战。而东吴的实力不如曹魏,相互拉锯的结果就是东吴服用了慢性毒药,虽然可以保一时的太平,却最终逃不掉被灭亡的厄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