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敌营 电视剧,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2023-05-02 01:55:04 140阅读

冲出敌营 电视剧,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说起武则天,人们除了想起那座无字碑外,还会记得她推行的酷吏统治以及豢养男宠的生活作风问题。

实际上,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并统治帝国长达15年,武则天还是有真本事的。

冲出敌营 电视剧,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对此,《资治通鉴》这样评论,“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

少有人知的是,武则天也曾给科举制度添砖加瓦,如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武举制度即是她的手笔。

也正是因为增添了武举,后来文非所长的“白身青年”郭子仪才能脱颖而出,在20岁时就进入了直属中央的府兵十二卫,成为了一名从九品的武官。

史料记载,郭子仪的五世祖郭弘道早年和唐高祖李渊十分要好,是妥妥的“铁哥们”。

所以,郭氏家族从李唐立国时就属于贵戚阶层。

后来,郭氏家族的掌舵人、郭弘道的长子、郜国公郭广敬因卷入宰相上官仪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遂被撵出朝廷,去山西隰县当了一名“无关痛痒”的刺史。

此后,郭氏家族再也未能进入政坛核心,只能徘徊在地方为吏。

朝中无人,这就导致了从716年就入宫宿卫的郭子仪,直到11年后才升迁到正五品的折冲都尉。

唐朝武士复原图

727年,郭子仪离开京师,受命前往岭南的桂林城任职。

岭南是俚、僚、蛮、汉等诸多民族杂居之地,人口稀疏且荒蛮落后,虽然也推行了郡县制,但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的羁縻之制,其州、县长官亦多是当地的豪强大族担任。

不消说,这些豪强大族在暗地里也免不了利用手中的职权或争夺地盘,或举兵反叛。

郭子仪倒是能吃苦,在瘴气纵横的岭南一直待了五年,直到任职期满。

谁知,刚离开气候潮湿的岭南,还没顾得上喘口气的郭子仪就又被调到了战事激烈的西域。

唐朝与大食帝国争夺西域

先前,西域天山以北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但703年突骑施的崛起却打破了西突厥的霸权。

此时的大食帝国正锐意东扩,唐朝为钳制大食,遂顺水推舟,以册封加赏赐的手段和突骑施达成了共抗大食的联盟。

突骑施也不负所望,连续多次挫败大食对天山以北的骚扰,著名的渴水日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两方后因互市问题起了流血冲突。

唐玄宗哪能容的下蛮夷作乱?

一道圣旨下来,河西和内地的唐军纷纷开进了西域。

郭子仪即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了西域。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各方势力的角逐场

在这里,郭子仪主要负责督理屯田事务,捎带着替长官安抚诸胡、训练士卒,事情做的井井有条,基本重复着桂林时代的工作流程。

郭子仪的优秀表现引起了宰相兼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注意。

要知道这位当朝红人能够入朝为相的重要原因就是屯田政绩,加之他依附的权贵是玄宗皇帝言听计从的李林甫。

所以在736年,当北庭节度使盖嘉运击破突骑施并全面控制西域的局势后,牛仙客旋即上奏玄宗将已经升任三品武官的郭子仪调到了朔方。

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一直都活跃在朔方最前沿,整整干了19年。

安史之乱

由于长期和游牧骑兵打交道,郭子仪养成了善用骑兵、长于野战的军事指挥才能。

阴山防线也在他的打理下被经营的攻守有余,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刚一爆发朔方军就能闻声先动,及时派兵抢占山西高原的原因。

后来,郭子仪又率朔方军出井陉口攻略河北,威逼叛军老巢范阳。

此时潼关和江淮一带的唐军已经挡住了安史叛军的攻势,安史叛军前进不能、后方补给断绝,不出意外的话,756年便会被唐军剿灭。

但唐玄宗求胜心切,竟不顾形势贸然迫令哥舒翰开关讨贼,导致平叛战局急转直下。

后来的历史耳熟能详,听闻潼关之败的唐玄宗为躲避劫难跑到了四川,并在临走前默许了太子李亨“散伙单干”。

史载李亨称帝灵武后,立即便从河北前线召回了郭子仪,并委任其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郭子仪来的很及时,他让安史叛军联合塞外骑兵奔袭灵武、擒拿唐肃宗李亨的计划成了泡影。

根基已定,那么收复长安便被唐肃宗提上了日程。

郭子仪分析形势,从战略角度着眼,向唐肃宗提出先收复河中,切断长安和叛军的联络线,再相机围攻长安的建议。

就在郭子仪收复河中不久,战机果然来临。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高层出现分裂。

趁此良机,唐肃宗立即便命郭子仪统领大军逼进长安。

收复长安之战拉锯的很惨烈,郭子仪大军先败后胜,终在回鹘骑兵的帮助下击败了剽悍的叛军。

同年10月,唐军再次取得陕州之战的胜利。

安庆绪折损严重,只能放弃洛阳,渡过黄河退守相州。

眼见叛乱将平,郭子仪怎能放弃!

随后,郭子仪汇集了九个节度使、共计20万的兵力渡过黄河,打算一举攻破安庆绪的老巢相州。

可惜唐肃宗还未走出安禄山的叛乱阴影,对郭子仪等一干武将心存戒备,遂派亲信宦官鱼朝恩居前指挥。

于是,号令不一的唐军在顿首坚城数月之后终于耗尽了锐气,乃被史思明击溃。

战后,鱼朝恩推诿责任,将过错全部压给了郭子仪。

想着和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已能独当一面,并创造了不俗的战绩,郭子仪遂被肃宗剥夺了兵权。

此后,郭子仪基本脱离了前线,除了在诸如河东、河中、朔方等第二道防线有过短暂的镇守外,他大多数时间都赋闲在家。

可唐朝正值多事之秋,形势也不允许这位老将长期闲置。

这不,东边叛军还未平定,西边的吐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吐蕃武士

吐蕃这个对手和突厥、突骑施、回鹘等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不一样,因为有稳定的根据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需,自高宗时代就是唐帝国最难缠的对手。(参见薛仁贵战败大非川、十八万唐军全军覆没的青海之战)

虽然在开元时期,国力鼎盛的唐朝曾将其揍得命悬一线,但因为青藏地区的海拔远高于内地,唐军始终都不能克服高原反应,所以两国的战线一直都在陇右拉锯。

到了731年,双方干脆划定了疆界,并达成互市的和平协议。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边防精锐抽调到了内地助战,吐蕃遂趁虚而入,不仅攻占了河西、陇右,还将战线推进到了关中,威胁了长安的安全。

763年7月,即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吐蕃绕过凤翔城,取道泾水河谷直逼关中而来。

这时的唐朝皇帝是代宗,他也犯了其父信任宦官的毛病,告急文书全被程元振扣压。

失去了最佳的调兵时机,代宗只好放弃了长安城,失魂落魄地逃到了潼关。

763年吐蕃入侵关中

前文已述,郭子仪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被闲置于家,其亲信故旧早已离散。

到了代宗皇帝临时抱佛脚,紧急诏令郭子仪领兵前往咸阳拒敌,郭子仪仅能召集到三十名骑兵。

那么,吐蕃的军队有多少呢?

史载,“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今周至东南)渡渭,循山而东。”

很显然,这么微不足道的兵力根本不足抗衡吐蕃人。

好在唐朝援兵已经从四面八方赶来,双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于是,郭子仪遂一面作势要堵塞吐蕃回国通道,一面派间谍散播“唐军云集”的假情报恫吓吐蕃。

史载,“吐蕃惶骇,庚寅,悉众遁去。”

十一月,唐代宗还京,赐郭子仪铁券,诏令画像凌烟阁,以示褒奖。

郭子仪像

人言“吃一堑长一智”,代宗好像并未从吐蕃入寇的事件里吸取教训,他对宦官集团依然信赖有加。

宦官集团也因皇帝的信任而势力膨胀,不仅监管了全国的军队,还控制了天子卧榻之侧的禁兵。

大权既然在握,这些宦官又重新张狂起来,对功臣宿将的迫害也越发严厉。

于是,在吐蕃入寇的次年,功勋不让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功臣仆固怀恩父子因此愤而起兵反叛,并纠集了回鹘、吐蕃、党项等数十万兵力大举入寇。(注:仆固怀恩全家为平叛而死难者四十六人,因女儿嫁与回纥可汗,故得回纥兵入援,唐军才能收复了长安、洛阳,平定了河南、河北)

代宗这次的反应很及时,甫一知晓叛乱便立即派去了郭子仪。

公元764年

郭子仪久处朔方,对回鹘、党项、吐蕃、羌、浑等诸多少数民族有着极高威信。

加之仆固怀恩的本部兵马属于朔方军,这些人都不愿和郭子仪刀兵相见。

所以,这场战事虽有惊险,最终也进行的很顺利。

765年,68岁的郭子仪趁仆固怀恩暴病而亡,自率数十骑前往回鹘军营谈判。

利用回鹘和吐蕃争夺丝绸之路的历史纠纷以及大量金帛的诱惑,郭子仪成功说服回鹘合力击败了吐蕃,再次替唐室挽救了一场灭国危机。

代宗感念郭子仪再造唐室之功,将唐太宗曾担任过的尚书令一职赐给郭子仪。

郭子仪知晓唐朝的典籍制度,知道尚书令一职从未赏赐给人臣,遂再三上表恳辞。

得位不喜,失权不悲,宠辱不惊,郭子仪的宽广胸怀深深折服了代宗。

此后,代宗皇帝乃真心将郭子仪视为国之柱石,西北边防但有风波,必然咨询郭子仪而后动。

所以,虽然后来唐朝的边塞形势仍有波澜,但关中却再未受到兵灾的波及。

781年,戎马一生的老将郭子仪去世,德宗皇帝闻讯痛哭,专门为之废朝五日,并命群臣吊唁。

到了下葬当天,德宗皇帝又亲临城门送行,后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张清飞石连败十五位梁山大将?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水浒传》中张清的绰号,大概出自卢纶这首《塞下曲》。因而,梁山八骠骑才是真正的大汉飞将军。但是,“小李广”这个绰号却给了清风寨副知寨花荣,没羽箭张清之“没羽箭”便另有他议了。

张清在东昌府连打梁山十五员大将,这是《水浒传》的故事。被厉天闰斩杀于独松关,则是续书《征四寇》的故事。一条梁山好汉轻易地死在了方腊战将的手下,没羽箭张清上应兲捷星,上界星煞,怎么会被一个“凡夫俗子”杀死呢?

《征四寇》之所以要杀死张清,是因为这条好汉身上隐藏着大明王朝的一场生死搏杀,见不得人因而让张清死掉了。

那么,张清的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机密呢?

吴用为何提到铁枪王彦章

为决定梁山寨主归属,宋江、卢俊义分兵攻打东平府、东昌府。东平府之战,宋江活捉董平,率先奏凯,但卢俊义却遭到了没羽箭张清的强力阻击,未得尺寸之功。

于是,宋江挥师东昌府,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然而,宋江前来也是白搭,梁山四员大将分别出马,都被张清飞石击伤。宋江大怒,拔箭割袍为誓:“我若不拿得此 人,誓不回军!”

宋江发誓,激发了梁山兄弟的豪情,呼延灼、刘唐、杨志、朱仝、雷横、董平、关胜等九员战将先后出战,但却都被张清的飞石打败。无奈何,宋江只得鸣金收兵。

回到营寨,吴用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

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 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虽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

细读吴用这段话,真的是东扯日头西扯雨,不仅是瞎比喻,竟然还逻辑混乱。

王彦章号称铁枪,是五代名将。但是,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找不到“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的记载,大概吴用是个戏迷,看戏看多了吧。即便是演义评书中有这么一回事,王彦章用的也是铁枪打败三十六员唐将,张清却是以飞石打退了梁山十五员大将,这两人能有多大的可比性呢?

吴用说,“虽然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王彦章绝对是五代大梁猛将,张清不在王铁枪之下,怎么“也当是个猛将”呢?假如吴用这样讲,那就没有语法毛病了:“虽然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

本来嘛,王彦章日不移影打了三十六员大将,张清却不到半数。

《水浒传》中类似“东扯日头西扯雨”的桥段还很多,吴用这番话不过也是一处而已。那么,是不是施耐庵语法不通,又写错了呢?

张清为何连打梁山十五员大将

“十五”这个数字,在《水浒传》中几乎就是一个“常数”,一开篇就有“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武松景阳冈下喝酒是十五碗(实际上是十八碗,都对),十月十五血溅都监府杀十五人……然后是元宵节、中秋节、中元节,王灵官六月十五诞辰,刘唐八月十五走郓城、宋江怒杀阎婆惜。

这么多“十五”,什么意思呢?原来,“十五”就是月半,就是月明之夜,就是大明王朝。正因为如此,吴用便东扯日头西扯雨,以王彦章做比喻,来形容没羽箭张清。

铁枪王彦章后来被后唐庄宗李嗣源所擒,面对这个强劲的对手,李嗣源非常喜欢,便有意劝降。但是,王彦章说了这样一句话: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意思是我王彦章不降。李嗣源便把他杀了。

因为王彦章宁死不降,得到了后世的无比推崇。但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却有不同看法:王彦章粗鲁莽汉,仅死事可,特立死节之目,全未推敲所事所死者为谁也?

傅山的意思是说,王彦章时节被立了牌坊(铁枪王庙),但是,却没有考察他效力的人是谁,是为谁死的。

不知傅山先生是否读懂了《水浒传》,这一说恰与施耐庵在书中借王彦章评价张清的观点暗合,施耐庵就是这样写张清的。

王彦章是大梁猛将,也就是朱温的马前卒。朱温篡夺唐末义军果实,分裂天下,导致“纷纷五代离乱间”。且荒淫无道,多行不义,被历代所诟病。吴用以王彦章比张清,分明隐藏的就是朱家王朝的一场内讧——靖难之役的东昌之战。

而以王彦章喻张清,则是转弯抹角地谴责朱家为了争夺皇位,不惜内部大火并,导致战乱,百姓“纷纷离乱”。

王彦章字贤明,施耐庵可不认为大明“贤明”。所以,吴用的话颠三倒四,逻辑混乱。

宋江为何在四将受伤后割袍为誓

东昌之战,是燕王朱棣败得最惨的一仗,差点被活捉。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燕军到达东阿、东平(梁山东平府之战)。南军守将盛庸料敌声东击西,意在南下,于是,在东昌设下重兵,与燕军决战。

朱棣自以为得计,亲自率领大军冲杀,却陷入南军重围。燕王死战不能脱身,大将张玉、朱能等人奋勇护主,救得燕王突围,而张玉却战死沙场。

《水浒传》真实而又十分隐涩地“记载”了这场战斗,宋江割袍为誓,正是张清连打梁山四将之后,那就是四王爷朱棣遭受伏击之时。而随之张清又打九员战将,则是隐含的建文帝要削掉九大藩王,从而引发靖难之役的隐写。

这些隐写伏笔,在《水浒传》中写了多处,比如九大藩王就以“九尾龟”做隐喻符码。九尾龟陶宗旺的解读,我有专门文章,隐藏的就是以燕王为首的明初九大塞王。

张玉是朱棣的岳父,战死沙场这件事,就隐写在东平府董平杀了太守夺了他女儿的故事中。

施耐庵以历史的碎片,散落在《水浒传》的每一个故事中,假如把这些碎片逐一捡出,拼凑起来,就是一副完整的靖难之役全图。比如,张清是彰德府人,后来,燕军还真进攻过这个地方。再比如,燕王起兵,最先攻打的地方包括蓟州,后来又攻打沧州……

假如把《水浒传》中的地名都串起来,大概就能绘出一副靖难之役的进军路线图——这也是梁山好汉总是绕道,地理位置出现错乱的主要原因。

张清为何会推荐紫髯伯

没羽箭张清虽然暗藏了朱棣岳父张玉,但也不是张玉,只是靖难之役东昌府之战的一个符码。虽然他的绰号是“没羽箭”,但也只是隐藏的“李家”。况且,他打的是飞石,而不是射箭。石子飞出,当然不需要箭尾的羽毛。所以,没羽箭,也可以理解为没有尾羽的箭。“没(mo)”、“没(mei)”都对。

至于张清为何以飞石得了这么个绰号,要与石将军石勇对看。至于这其中又是什么含义,那就得去解读石勇了。

总而言之,张清也是一个隐喻历史的符码,因为涉及到明朝秘史,所以,就被续书写死了。张清死得不值,读者叹息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人物身上会藏着这样的玄机呢?

假如说张清身上隐藏了大明王朝的东昌之战,张清连打四将而宋江割袍设誓隐藏了燕王朱棣,这样的说法有点牵强的话。那么,我再举一个情节来佐证,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奉天靖难记》中说,燕王朱棣“龙颜天表,凤资日章,重瞳隆准,真太平天子也”。而施耐庵身后的《明史·成祖本纪》中,则是这样描述朱棣相貌的:“王貌奇伟,美髭髯”。

我们再来看看张清在投降梁山后,推荐的紫髯伯皇甫端是个什么样子:碧眼重瞳,虬髯过腹,因此,皇甫端绰号“紫髯伯”。

紫髯伯,其实写的是“紫髯叔”,又是借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孙权,孙仲谋就是以叔叔的身份掌管东吴的。而朱棣则是叔叔造了侄子的反,不就是个“紫髯叔”吗?

皇甫端是幽州人,施耐庵说他“貌若番人”,这不就是朱棣的身世之谜吗?施耐庵就在朱棣身边,他见过燕王朱棣,也经历过这段历史,怎么会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死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呢?

或许,续书作者也不忍完全抹掉施耐庵煞费苦心的隐喻,因而,张清便战死在独松关——“松”在《水浒传》中隐写的就是朱棣这代“木字辈”的皇二代。而且,张玉确实是因朱棣而战死在东昌的。

且大家都能耳熟能详的电视连续剧吗?

感谢邀请!

暴露年龄了,比较有年代感的有农村三部曲之《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渴望》、《大侠霍元甲》《上海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的火云邪神还叫陈真

现在看还是呢么帅

清朝名将岳钟麒?

清朝有一位名将,他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武将世家,他在六十八岁时去世,当时乾隆皇帝赐他的谥号位襄勤,对他的赞誉是“三朝武臣巨擘”,他就是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

那清朝名将岳钟琪,都有哪些事迹呢?

岳钟琪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的事迹还是不少的,故而也立了不少功劳。他曾平定青海,让这块土地从而纳入清朝的版图。同时还有进西藏之功。在乾隆时期,则把他列为五功臣之一。

岳钟琪不仅深沉刚毅,而且又很有才智。他在军队中,虽然对士兵有着严厉,但是他却和士兵一起吃苦,如此岳钟琪可谓是恩威并施,因此他也颇得人心,士兵对岳钟琪的命令也很听从。

同时岳钟琪身为汉人却为大将军,他恩威并施,连满族的士兵对他也颇为拥戴,这在清朝是不常有。

在康熙五十年的时候,准噶尔汗国经常侵犯边地。他就开始从事武职,也由此开始了他军旅生涯。

后来在平定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的叛乱中,岳钟琪出奇兵,一边剿,一边安抚,由此也显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山里之外的军事能力。在此次征藏的过程中,岳钟琪是立下大功的。故而他因功被封为左都督、四川提督。

康熙六十年的时候,青海之地的索罗木出现郭罗克三部落叛乱反清,此时因为岳钟琪有军事能力,故而他此时被命令去征讨。在此次的征讨中,岳钟琪大获全胜,他以步代骑、速战速决的方法,只用了七十多天就平定叛乱。

后来在雍正时期,岳钟琪出兵青海,从而得以抚定青海立下大功。从而雍正皇帝又任命岳钟琪为甘肃巡抚,督甘肃、青海的军政。

当然岳钟琪和年羹尧都是雍正时期的名将,年羹尧后来因为行事飞扬跋扈而落下悲惨的结局,而岳钟琪虽然结局不像年羹尧一样,但是岳钟琪还是受到了雍正皇帝的猜忌。从而岳钟琪曾经被打入大牢,之后就再牢中等待判决,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年。后来判决是斩决,雍正皇帝因为岳钟琪有入西藏、定青海的功劳,所以就改为斩监侯。

后来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岳钟琪被贬也是庶人得以释放。但是后来岳钟琪又得以被起用。因为在乾隆十三年的时候,清朝出兵平乱大金川叛乱却长时间没有成功。这时乾隆皇帝想到了曾经的名将岳钟琪,所以这时乾隆皇帝就先封他为总兵,然后为四川提督。从而岳钟琪又得到乾隆皇帝的起用而复出。而这时岳钟琪已经六十二岁。

之后岳钟琪就参与了大小金川之战。他献计南北夹击、直攻中坚的计策被采纳,又以十三骑入勒勿围大营,劝大金川土司父子投降。最终大小金川得以平定。

而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西藏珠尔墨特作乱,这时已经六十四岁的岳钟琪又参与了平乱。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当时岳钟琪身体已经有些不适,但是他接到有人组织邪教、发展反清之事,势力已经发展很大。岳钟琪于是又出兵去征讨。此时虽然邪教势力得以平定,但是岳钟琪却病倒了,最终他在六十八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去世后,谥号为襄勤。

汉朝时期的陈平的生平事迹是怎样的?

陈平(?一公元前178年)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伟大的谋略家。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徙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公平分肉与治天下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一年,正逢社祭,人们推举陈平为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陈平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为此,地方上的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声东击西救刘邦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于是,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刘邦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才华横溢的陈平就处于“身在楚营心在汉”的矛盾之中了。正在这时,刘邦被项羽困在咸阳,等于软禁。刘邦问计于张良,可张良也身陷敌营,一筹莫展。这时,他们想到了陈平,张良决定孤注一掷,暗中去找陈平。

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临别,张良直言来访的意图,陈平思考片刻后,说:“要从项羽身边救出刘邦,首先要‘调虎离山 ’,必须让范增离开项羽几天,不然怎么也不行。”

第二天,陈平设计:请项羽给楚怀王上义帝的尊号,送他到郴州去养老,这样项羽就可以此号召天下了。陈平的话,正中项羽的意。不久,范增上朝见项羽,项羽对范增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接着,把陈平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了一遍,说是自己想起来的,范增立即附和说:“大王,这事儿还真得解决,宜快不宜迟。而且,这事儿还就得我去。”但范增毕竟也是谋士,临行前向项羽提出三件事,第一件就是不能让刘邦回到汉中,项羽答应后,范增才走。陈平估计范增走远了,就趁着早朝奏上一本说:“刚安定下来,必须节约。现在诸侯们聚集咸阳,每路兵马都不下四万人,军粮的负担极重,若不赶快让诸侯们回国,恐怕老百姓就负担不起了。”

项羽一听,大吃一惊,马上传旨:天下诸侯,路远的给10天期限,路近的给5天期限,在限期内作好回国的准备;唯有刘邦留在咸阳,陪王伴驾。

项羽扣住刘邦,也在陈平的意料之中,陈平趁各路诸侯返国的机会,授意张良,使用声东击西的计策。于是,刘邦依张良之意上表,向项羽请假回故乡沛县省亲。

项羽犹疑不决,张良故意说:“不能叫刘邦回乡取家眷,不然他也许就在沛县称王了。您不如派遣他带着残兵败将回汉中去,再派人去沛县取他的家眷做人质,好教他规规矩矩做人。”

陈平乘机上奏:“陛下既封刘邦为汉王,也已经布告天下,臣民共知,却不让他上任,恐怕不足以取信天下吧。人家也许会说,陛下一登位便说假话,那以后执行法令,也会阳奉阴违了。不如听张良的话,把刘邦的眷属当人质,留在咸阳,遣他回汉中去,这样既可以保全信用,又可以约束刘邦,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项羽想了很久,同意了。刘邦心里欢喜无比,回营后立即拔寨起程。陈平出的声东击西的计策救出了刘邦,不仅保住了刘邦的性命,更为刘邦日后东山再起赢得了良机。

投奔明主施展抱负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他出的计谋项羽也不再采纳。陈平觉得自己成了受气包,说不定哪一天项羽还会杀他,尤其是他已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偷偷地走了。他想起在汉王手下的魏无知是自己的老朋友,不如也去投奔刘邦。

天快黑时,他逃到了黄河边,他请船夫送他过河。陈平上了船,从船舱里又出来了一个船夫。他想这两个人可能是水盗,以为他身上带着珠宝,想图财害命。陈平为人机灵,浑身是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马上脱了衣服,扔在船上,光着上身来帮船夫划船。船夫看他腰间什么也没有,衣服掉在船上也没有什么声音,知道他身上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一场凶险,竟被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这一下引起了将领的不满,纷纷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也就是后人有时提起的“昧金”“盗嫂”),认为这种人不能信任重用。

刘邦经不住众人再三诋毁陈平,便也心生疑团,召陈平来质问道:“听说你原来是帮助魏王的,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楚霸王,现在又来帮助我,这怎么不让别人怀疑你的信义呢?”陈平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样了。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才不远千里来投奔大王。我什么也没带,来到这儿,所以什么都没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起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辞职回家,老死故乡。”寥寥数语,道明了各方的政治优劣,话中有话。

刘邦的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并重重地赏赐一番,提升他为护军中尉,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陈平一心一意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成为西汉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

施反间计除敌手

公元前203年,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

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许,刘邦十分忧虑。这时,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让这些人散布谣言说:“在项王的部下里,范亚父和钟离昧的功劳最大,但却不能裂土称王。他们已经和汉王约定好了。共同消灭项羽,分占项羽的国土。”这些话传到霸王的耳朵里,使他起了疑心,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以后有重大的事情也就不再跟钟离昧商量了。他甚至怀疑范增私通汉王,对他很不客气。

为了彻底孤立项羽,陈平还要把范增摘掉。为此不惜设计嫁祸于范增。有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好十分精致的餐具,端进使者房间。使者刚一进屋,就被请到上座,陈平再三问起范增的起居近况,大赞范增,并附耳低声问:“亚父范增有什么吩咐?”使者不解地问道:“我们是霸王派来的,不是亚父派来的。”陈平一听,故作吃惊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人呢!”便叫几名小卒撤去上等酒席,随后把使者领至另一间简陋客房,改用粗茶淡饭招待。陈平则满脸不高兴,拂袖而去。使者没想到会受此羞辱,大为气愤。

回到楚营后,把情形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项羽,霸王更加确信范增私通汉王了。这时,范增向项羽建议应该加紧攻城,但是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范增也知道了外面说他私通汉王的谣言,并且感到项羽已不再信任自己了,于是他就对项羽说:“天下大事已基本定了,希望大王自己好好地干。我年岁大了,身体又不好,请大王准我回家养老吧!”

项羽十分薄情,竟然毫无挽留之意,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人护送他回家乡。范增一路走,一路叹气,吃不下,睡不着,伤心不已。他已经75岁了,哪儿受得了这么大的委屈?到彭城的时候,气得背上生了一个毒瘤,就此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项羽手下唯一的一个著名谋臣,竟被陈平略施小计就除掉了。

瞒天过海解荥阳之围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气死了范增,项羽大怒。公元前203年5月,项羽猛攻荥阳,形势十分危急,陈平就给刘邦献计:“请大王速写一封诈降信给霸王,约他在东门相见。霸王一定会把他的大军布置在东门外,我们再想办法把他在西、北、南各门的卫士引到东门口来,大王就可以从西门冲出去了。”汉王同意了。不一会儿,陈平领着一个貌似汉王的将军纪信来见汉王.说把他化装成汉王的样子出去诈降,吸引敌人把兵力集中围住东门,然后汉王就可以从西门突围了。

次日,天还没亮,汉军便开了东门,陈平差遣二千名妇女,一批一批地从东门出去。南、西、北门的楚兵一听东门外全是美女,便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忽然,有人大喊“汉王来了!”大家抬头一看,果然是“汉王”坐在车里,由仪仗队开道:慢慢地走出东门。一直走到楚营近前,霸王才发现坐车出来的不是汉王。真正的汉王则乘着东门一片混乱,已冲出西门,带着陈平、张良、樊哙等人杀开一条血路,已向关中方向逃去了。

计封韩信灭项羽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军大将韩信在齐地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受伤正屯兵在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乘刘邦失利之机,派遣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代理)。刘邦一听,立即勃然大怒,竟当着韩信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到这儿来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自己在桌案下的脚被人踢了一下,一愣,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二人正坐在汉王身边。二人深知韩信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三齐,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称王。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成兵变,韩信在齐自立为王,与楚、汉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军便又树一敌,天下大事谁胜谁败就更难以预料了。所以,陈平才在桌案下用脚尖踢了刘邦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于是,顺水推舟地封韩信为齐王,稳住这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多亏陈平踢了刘邦一下,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从此感恩,无论谁再来劝说他,都不忍忘恩背汉,并最终引大军击楚,为刘邦统一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

8月,双方划定“楚河汉界”。9月,陈平以其谋略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项羽已到了穷途末路了,因此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而且各路诸侯也都诚心诚意地来依附我们。相反楚军连年作战,疲惫不堪,粮食也快吃光了,这正是上天要我们灭掉楚国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乘此机会把楚灭掉。假如您不抓紧时机去攻打它,就会像人们所说的‘养虎遗患’啊!” 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项羽。到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围在垓下,汉军采取“十面埋伏”之计,击溃项羽,迫使他退至乌江自刎而亡。陈平设计封韩信为齐王,以借力杀项羽,使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至此,结束了将近四年的楚汉战争。

请君入瓮云梦擒韩信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登皇帝位,史称汉高祖。封韩信为楚王。不久就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向诸将征询对此事的意见。诸将都说:“赶紧发兵,活埋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子!”高祖自知这些并不是好主意,就没有吭声。

这时,张良已经借口有病而功成身退了,只有陈平依然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便向陈平请教,陈平开始不肯出主意,直到刘邦再三追问,并说:“我打算派兵前去讨伐他,你看怎么样?”

陈平沉着地反问道:“这次有人上书告发韩信造反的这件事,还有人知道吗?”

刘邦说:“没人知道。”

“那韩信自己知道吗?”

“也不知道。”

陈平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又问:“陛下的军队比韩信的军队厉害吗?”

刘邦回答:“不见得。”

陈平又问:“陛下手下的战将中,有谁在战场上能敌过韩信?”

刘邦回答:“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陈平说:“军队实力不如韩信,将领又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您反而要出兵去打韩信;一旦引起战争的话。胜负就难以预料了。这样做我真是很为陛下担心啊!”

刘邦一听,十分着急,连忙问有没有什么稳妥的办法。陈平说:“古时,天子常常在全国各地巡行,会见各地的诸侯。南方有一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装作出游云梦泽,要在陈州会见各路诸侯。陈州在楚地西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又到了他的地盘上,他当然会来谒见。当他谒见陛下的时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来。这样就不用派兵,只需一个武士就足够了。”

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刘邦便让埋伏下来的武士将韩信捆得结结实实,投入囚车中。后来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城,不让他到外地任职,韩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统率32万骑兵、步兵亲征。刘邦向北行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被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今大同市东面),并且派大兵,分扎在各个重要路口,截住汉兵的后援。高祖登上山头向四面眺望,只见四面八方都有匈奴的骑兵屯驻把守。

当时正值天气严寒,连日雨雪不断。高祖刘邦和将士们都冻得手脚发僵。在被围了3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被围到第7天,陈平忽然又生妙计。他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想到冒顿虽能出奇制胜,可也不免被妇人美女所惑,于是就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他派遣使臣,乘雾下山。这位阏氏听说有汉军的使者,就悄悄地走到帐篷外面,屏退了左右,召见汉使。汉使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并且说是汉皇帝送给阏氏的,另取出一幅图画,说是汉帝请阏氏转给冒顿单于的。

阏氏毕竟是女流之辈,一见到黄金和珠宝,就目眩心迷,爱不释手,便收下了。再打开图画,只见画上绘着一个绝色的美女,不禁起了妒意,便问:“这幅美人图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装出一副虔诚的样子,回答说:“汉帝被单于包围,非常愿意罢兵言和。所以把金银珠宝送给您,再请您代他向单于求情,可又怕单于不答应,就准备把国中的第一美人献给单于。因为美人现在不在军中,所以先把她的画像呈上。”

阏氏微怒地说。“这个用不着,赶快拿回去吧!”

汉使说:“汉帝也觉得把美人献给单于,怕会夺了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是事出无奈;只好如此。如果您能解得了我们的围,那我们当然不会把美人献给单于了,情愿给您多送点儿金银珠宝。”阏氏说:“请你回去告诉汉帝,尽管放心好了。”

说完,将图画交还给使者后,使者就回去了。

阏氏细想,如果汉帝不能突围,就会把美女献给单于,那时我就要受冷落了。于是,她回到后营,就对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

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

说到这里,阏氏泪如雨下,呜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单于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了,于是问:“那怎么办呢?”

阏氏说:“汉帝被围了7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命,非得将他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临到咱们头上。”单于将信将疑,可是又怕惹阏氏不高兴,便在第二天,传令把围兵撤走了。陈平用这一妙计,使匈奴退兵,刘邦逃出重围,一场大难消于无形之中。

机智释樊哙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涫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现在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高祖要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陈平、周勃当即动身,在途中边走边细心合计。陈平说:“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眼下,皇帝正在气头上,万一他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帝病得这么厉害,再加上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她们姐妹二人必然会在皇帝身旁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咱们两人。”

周勃一时没有了主张,便问:“难道把樊哙放了?”陈平说:“放是不能放的,咱们不如把他绑上囚车,送到长安,或杀或免,让皇上自己决定。”周勃也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当走到半路,陈平忽然听说刘邦病故。他想:现在朝中必然由吕后主持政事,这可糟了。唯一可喜的是,幸亏先前未斩樊哙,还好向吕后交待。可即便如此,也怕夜长梦多,会有人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定要先赶到长安,把自己的事解释清楚。他立即策马赶往长安,路上遇到使者传诏,让他屯戍荥阳。

于是,他又生一计,跌跌撞撞地跑入宫中,跪倒在汉高祖的灵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说:“您让我就地斩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樊哙押解回来了。”这明明是说给活人听的,是在向吕后表功。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看着陈平泪流满面的样子,就宽慰陈平。陈平又趁机请求留在长安,吕后也答应了,还拜他为郎中令,辅助新皇。陈平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灾害。再次保全了自己。

妙答丞相之职

文帝有一次上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有多少案子判决?”周勃谢罪说不知;文帝又问:“一年钱粮收入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内心感到惶恐惭愧,汗流浃背。

文帝转向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专主其事的人。”文帝说:“专主其事的是谁?”陈平回答说:“陛下要知道断案之事,就问廷尉;要知道钱粮之事,就问治粟内史。” 文帝说:“如果各司其职,那么你所负责的是什么事?”陈平谢罪说:“陛下不知道我才智低劣,让我担任丞相。丞相的职责是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创造万物生长的条件;对外要镇抚四方夷狄和诸侯;对内要使百姓归附,让卿大夫们都能安心的担任各自的职务。”文帝认为讲的好。

右丞相周勃很惭愧,出宫门之后就责备陈平说:“你平日怎么不教我怎样回答呢!”陈平笑着说:“你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假如陛下问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你想勉强回答吗?”于是周勃自知才能远不如陈平。

过了不久,有人劝周勃说:“你已诸灭诸吕,立代王为帝,威名震动天下。而你受到优厚的赏赐,居于高位,时间久了,就会大祸临头。”周勃也感到处境危险,就托病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文帝应允。

秋,八月二十日,右丞相周勃免去职位,由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

关于陈平投奔刘邦之事的更正。陈平是因为得罪了项羽,怕招来杀身之祸而投奔刘邦(见《史记·陈相国世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