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优置,关羽兵败麦城

2023-05-01 02:30:04 131阅读

建信优置,关羽兵败麦城?

关羽北伐曹魏的时候,曾向驻扎在上庸、房陵的刘封和孟达,发出派兵协助北伐的请求,但是被刘封以上庸刚刚攻下上不稳定,此时派兵必然会被夺回上庸的控制权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刘封的这个理由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关羽属于擅自行动,出兵并没有向刘备说明,而刘封因为关羽的擅自出兵丢了领土,刘备也不可能放过他。

建信优置,关羽兵败麦城

再加上驻守在上庸和房陵的部队本来就没有多少,而且也不全是刘封在控制,当初刘封来上庸是因为刘备担心攻打上庸的孟达拿不下来,便派刘封前去统领孟达率军攻打上庸,既然是统领而不是支援,刘封自然带的人也就不多,估算也就1000人左右,后来刘封和孟达不合,孟达出走带了部曲4000余人,部曲也就是私兵。

后来,刘封便被曹军击败,这么一算上庸和房陵用兵力,大概在5000-7000左右,而刘封手上仅有1000人罢了。

而这么少的兵力前去支援襄樊之战,实在有些鸡肋。

襄樊战场,关羽迟迟攻不下襄樊两座城,关羽军的士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后,关羽被前来支援襄樊的徐晃击败,一次失败并不能影响什么,关羽准备再次与徐晃交战。

但是让关羽没想到的是,孙曹合作,孙权从关羽的背后偷袭了荆州,让关羽没有了栖身之地,关羽得知后阵脚大乱,摆脱徐晃,向南撤退。

而在路途中,士兵得知在荆州的家属安然无恙,无心恋战,纷纷弃关羽而逃。

而关羽身边此时仅有关平等数百名亲信在身边,面对吴军的步步紧逼,关羽退守到麦城,随后,孙权派人喊话关羽,让关羽投降,关羽假意投降,在城墙上摆满了布偶,从小路逃往益州。

关羽原本以为自己得聪明骗过了孙权,但是没想到孙权早就在小路埋伏了军队,就等着关羽往里面跳,关羽被抓了个正着,被押到临沮斩首。

襄樊之战刘封不支援可以理解,为何关羽兵败麦城,处于生死边缘,为何刘封还是没救呢?

根据实时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败的太突然,来不及做任何反应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之后,很多人都以为襄樊关羽是唾手可得,包括刘封也是这样的,但是事情并没有像众人所想的那样,击败了于禁但是却又来了徐晃,而襄樊迟迟攻不下来,早就磨掉了士兵的锐气,随后,就被徐晃击败,接着就是一路溃败,直到麦城,等刘封知道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二、路程太远,赶不及

房陵位于湖北省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大致可以定为十堰市,麦城位于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距市区玉阳镇20余公里,大致可以定为当阳市。

而从十堰市到当阳市开车需要大概3-4个小时的路程大约有300多公里。

而古代当时行军主要是以徒步和骑马。

按照连夜赶路每天走40-50公里,依然要用6天的时间才能好多,但是人不可能不睡觉,所以一天只能按照20公里算,也就是15天的时间,估计等刘封到麦城,关羽已经身首异处了,所以根本赶不及。

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语有哪些?

徙木立信、立木为信、作法自毙应该是立木取信吧。

移木建信。移木建信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的一项措施。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立 木为信

不是一个成语,是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什么的商鞅成语?

移木建信。 移木建信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的一项措施。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己,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贷币的单位)。

民怪(对……感到奇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

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就)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

卒(终于)下令。 (选自《史记》)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

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商鞅立木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

先来梳理一下时间关系: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夷陵之战;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征伐东吴,号称为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

由上述可以看出,曹丕称帝半年以后刘备才称帝,关羽被害一年半以后刘备才征伐东吴,而征伐东吴间隔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为什么刘备在关羽遇害一年以后才征伐东吴?刘备四月称帝,七月伐吴,又是什么原因使刘备如此心急火燎?

笔者认为:

①刘备攻打东吴需要时间来养精蓄锐;

②刘备用称帝来鼓舞士气;

③“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的征吴的真实目的是荆州。

下面听笔者一一分析。

一、关羽被杀后,各方的反应

(一)东吴,称臣曹魏,加强防御

孙权杀害关羽后,料定刘备会为关羽报仇,及时做了三方面的部署:

① 外交上,称臣曹魏。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孙刘联盟不复存在。孙权为了防止刘备报复,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结盟曹魏。结盟曹魏,无论曹魏集团是否真心,对刘备而言,征伐东吴就要考虑这个孙曹联盟。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伐吴时,派黄权驻江北为镇北将军,防止曹魏出兵。

② 防守上,加强夷陵地区的防护。吕蒙偷袭荆州时,孙权派遣陆逊攻取宜都郡,获得了秭归、枝江、夷道等地。然后陆逊退军夷陵,守住长江峡口,防止刘备蜀中出兵。

③ 内政上,减免税租。孙权得到荆州后,立刻减免荆州税租。刘备在荆州实行仁政,孙权兵不血刃取得荆州,短时间内抚平荆州官民,减免税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三国时代,谁让老百姓吃饱饭,老百姓就拥护谁。

(二)曹魏,曹丕趁机称帝,静观其变

孙权杀害关羽,曹操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处看,孙权袭关羽,解樊襄之围,当初关羽斩庞德,擒于禁,把曹操逼到了迁都的份上。远处看,孙权杀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这是曹操最想看到的。所以孙权抛来橄榄枝,曹操欣然接受。曹操病逝,曹丕趁孙权、刘备箭在弦上,篡汉称帝。

称帝后的曹丕,静观其变,在朝廷上开始讨论孙权、刘备开战的可能性。《三国志》中有如下一段有趣的记载:

曹丕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讨论会,讨论刘备是否会出兵东吴。曹丕展开这场讨论会,目的是为了提前研判形势的发展,提前做出相对应的准备。可见孙权、刘备“鹬蚌相争”时,曹丕已经做好了作“渔翁”的准备。

分析了关羽被害后,东吴、曹魏一系列的反应,刘备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出兵东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孙权、曹操联盟的建立、孙权防线的加固、荆州内政的平稳、北方曹魏的虎视眈眈,这些促使刘备只能养精蓄锐,伺机而发。除此之外,还有刘备本身内部的因素。

二、刘备内部不具备发兵东吴的条件

蜀汉内部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刘备,总结归纳如下:

(一)经历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人困马乏

汉中之战,虽然刘备获胜,不过胜利的过程却十分艰难,以至于到达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若不是曹操主动撤出汉中,汉中之战,胜负难定。况且曹操撤出汉中时,撤走了汉中所有的物资、百姓。所以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不但没捞着任何好处,还伤了自个的筋骨。汉中之战半年后,关羽兵败麦城,这时候刘备即便是给关羽报仇,自个儿的势力也不允许。

(二)关羽兵败麦城,刘备将士士气低落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第一战将被杀,大大打击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士气。这一点儿也是曹丕那场讨论会中大臣普遍认为刘备不会出兵的原因。众臣认为蜀汉名将唯一关羽,关羽兵败身亡,国内忧伤,士气低落,近期无法出兵东吴。

《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三)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派系关系,分别是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李岩、吴懿为首的东州派;益州本土的益州派。刘备刚取益州不久,需要拉拢东州派打压本地的益州派,扶持东州派制衡荆州派,利用荆州派管束元老派。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刘备需要时间去消化。刘备需要时间去巩固政权,安稳人心。

所以刘备国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派系斗争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刘备,使刘备不敢贸然出兵。这也决定了刘备在关羽被杀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养精蓄锐。

三、曹丕称帝,使刘备看到了机会

刘备养精蓄锐的过程中,曹丕称帝。这一刻,刘备表面哭啼汉室将亡,内心乐开了花。

一方面,刘备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匡扶汉室”是刘备南征北战的旗帜,只要汉室存在一天,刘备就一天不能称帝。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不仅讨伐曹魏名正言顺,并且刘备作为汉室之后,用“称帝”延续汉室似乎成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刘备不能立刻称帝。刘备意识到称帝是鼓舞士气最佳手段。刘备等到征伐东吴前再称帝,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并且可以师出有名。这也就是为什么曹丕称帝半年后,刘备才称帝;刘备四月称帝,七月出兵的原因也在这里。

四、 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夺回荆州才是最终目的

从感情上说,相对于关羽,荆州对刘备更重要。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直到拥有的荆州,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作为刘备的发家之地,一直被刘备视为命根子。无论刘备前线如何艰难,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第一猛将,始终防守荆州,可见荆州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

从战略上说,没有荆州的益州就像一个被人系住口的袋子。川蜀之地,易守难攻。优点,别人不易进来;缺点,自己也难以出去。

刘备要想出蜀地,一条路走秦川,出祁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姜维用整个后三国时代证明了此路的艰难!另一条路走荆州。如果把川蜀比作一条袋子,那么荆州就相当于这条袋子的出口。孙权偷袭荆州,相当于把这个袋子口给系上了。所以刘备对荆州势在必得,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而已。

总结

刘备征伐东吴是迟早的事,目的在于荆州,“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即利用曹丕篡汉来称帝,有巧妙的利用称帝鼓舞士气,征伐东吴。

参考:《三国志》

文/妙眼看历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