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意念合一是谁的台词,那灵魂在五维空间是以什么状态存在
我们意念合一是谁的台词,那灵魂在五维空间是以什么状态存在?
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高维时空和灵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灵魂不是一定得存在于五维以上的高维时空中。如果问灵魂以什么状态存在,以量子意识论来看,意识(灵魂)是以量子叠加态和纠缠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还是个假想理论)。
很多人认为运用物理学来理解灵魂很扯淡,违背了科学精神,我认为不是的,灵魂是人类意识的主体,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人类不存在意识,何来现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所以,既然意识客观存在,就不能纯粹在哲学范畴思考,而希望在理论物理科学层面加以解释,事实上有理论物理学家已经在尝试这项工作了。
首先谈谈高维时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以来,时间和三维空间一起,构成平坦的不可分割的四维时空(四维时空概念最初来自闵可夫斯基,他曾是爱因斯坦的数学教授),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这是一个更精确的引力理论,受黎曼几何启发,将平坦的四维时空转变为可以歪曲的四维时空,既然思维可以歪曲,似乎预示着更高维度的存在。
物理学家有个共识,认为世界应该遵循简单性原则,物理学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绘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随着广义相对论的诞生,20世纪2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间的联系。1921年,卡鲁扎发现,在虚构的五维时空中,广义相对论可以很好的和电磁理论结合统一描述,但多出来的一空间维度在哪里呢?1926年,克莱因提出可以将第五维度看成是在三维空间中的极度蜷曲,即空间紧致化的结果,这个理论被称为卡鲁扎-克莱因理论,由此产生了高维时空的概念,当今发展的超弦理论的11维时空观(1维时间+10维空间),也属于卡鲁扎-克莱因理论。超弦理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实验证明,也没有提出清晰的理论预言,主要是受当今科技条件限制,但仍然是现在最有希望成为终极理论的候选者。
谈谈意识(灵魂)。
意识在当今仍然是悬而未决的东西,太过飘渺而又真实存在,人类具有意识是毫无疑问的,意识的存在造就了人类辉煌的文明。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在此?我们有着丰富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些都是意识赋予的。应该认为,除了智慧的人类以外,很多高级动物也存在着意识行为,只是没有我们人类这样智慧而已。
意识到底是什么?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很多物理学家希望在量子力学上给予解释。量子意识理论认为,意识是量子力学现象,是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量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的,这一假说是现在用量子力学解释意识的主流。但严格意义上,不能当做科学理论,因为还无法实验验证。
有人认为人死后,意识(灵魂)仍然存在于另一维度,或者说另一个平行世界。平行世界概念最早也来自于量子力学的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即死又活的猫。
多世界理论认为,既然量子存在着叠加态,那么也许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存在多个平行世界,而且,不像量子叠加态一样会坍塌。猫的波函数永远不会坍塌,当我们打开盒子的时候,如果看到的死了的猫的刹那,世界一分为二,活着的猫在另一世界中,也就是平行世界,只是你我看不到而已。关于薛定谔的猫实验这里不展开来描述。
平行世界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埃坲雷特提出的,虽然不能被证实,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关于意识,我希望以后可以在物理学范畴得到解释,毫无疑问存在意识,但是否存在于更高维度中,现在无人能解。不仅人类存在意识(灵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有朝一日,机器人也是否会具有意识(灵魂)呢?如果人工智能具有了意识,物理学又能否给出解释?我想,以后,也只能寄希望于量子力学的发展了。
时间关系简单谈到这吧
我们意念合一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1、我们意念合一原本出自英雄联盟英雄的台词,内容是我们意念合一,是地,惩罚那些叛徒们。我们亲密无间。你让我们更加强大。你将与我们分享胜利。我们会记住你的忠臣。你将遭受无尽的苦难。我们看见了他们的罪恶。流血吧,告密者。
2、因为这句话本身很有气势和特点,就被人拿来二创了。
3、二创以后的全文案是我们意念合一,灯火混沌冷光乍现,四周孤寂野风与野草相互警惕月亮也草草收场,我们学着沙漠里的侠客,带着满腔孤勇正好消解长夜世俗吹来—场狼藉大火,我们都是尘埃,但我们至死都要开出—片风情的玫瑰花地,这人间藏着千千万万,难咽的海誓山盟别妄求—无是处的神迹因为我们总要孤身提剑赴长安。
4、后来指的就是意念不是机器中的幽灵,也不是纯粹的新兴财产。 意念合一不是一种神秘的主张或物质。意念是身体的形式,一种将生物与非生物分开的有生命力的力量。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
那些回答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是误导他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绝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人认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王阳明强调的是你认识到了你要做到才行,并且在做中强化你的认知。而理论和实践结合是一种辩证思维观,强调的是理论的活学活用。
王阳明所谓的“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讲佛论道一套一套的,而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态度却与他所讲的相去甚远。别人指出他点儿毛病,他动不动就急了,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现代的教育知行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当老师的教给学生知与识,但自己却很少能践与行,这样的教育结果怎么样呢?可想而知。
王者荣耀阿电台词?
你敢跟电干,幽默的大女粉主播
中国人为何特别喜欢数字七?
作为数字本身而言,“7”的功能与其他数字并无不同,可是从民俗学上来看,古人眼里的“7”则往往是一个特殊数字……在中国,“七”也带有神秘色彩,人们常说:七是一个轮回,想想的确如此:如一周七天、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诗;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朗织女七月七夕鹊桥相会;古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算完毕……“7”果真是个很神秘的数字,神秘得让人不由得想去探寻一番。
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第七天为“人日”
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关
中国农历新年正月的第7天,即正月初七,古人定之为“人日”。
在传统的节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过春节,俗称“过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含义。据晋董勋的《问礼俗》,从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将新年首月的第7天设为“人日”,最晚在魏晋时代已很盛行。晋代李充《登安仁峰铭》便称,“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在新年的第7天,古人要吃用7种时鲜蔬菜做的“七宝羹”;制作类似小人形状,时称“人胜”的佩戴物。而人日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登高”,此俗为何而来需再考,但“人往高处走”正代表“人日”里的一种愿望。“人日”即“人的节日”,古人将新年的第七天设为人日,在“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中或许能发现些秘密。
女娲在创造出人类之前先造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从第1天至第6天,分别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计划,遂将这天设为人类自己的节日。
虽然女娲造人仅仅是传说,但巧合的是,在西方的神话里人类的诞生同样与“7”相关。不同的是,在西方“创世造人”传说里,人是上帝在第6天造出来的,比女娲早1天。而第7天上帝休息,西方的一周7天,据说由此而来。
结合中外造人的传说,设新年第7天为人日或许正是古人对人口增殖的期盼,因为这里的“7”已包含有“生”的意味。
农历第七个月的第七天为“七夕节”
守夜女子“咸怀私愿”
农历七月的第7天,即七月初七,在古人眼里是又一个特殊的日子。七月的第7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恋爱中的男青年牛郎和女青年织女将会相聚,此即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所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为何牛郎织女只能在七月的第7天相会?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据说,民间还有另一版本的传说,原来天帝本意是让牛郎织女“7天相会一次”,结果传话的乌鸦听错了,弄成了七月份的第7天才能相会一次。在此故事的基础上,随后还演绎出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这个节俗却无法得到现代天文学上的解释。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任一节气,都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而定的,有明确的坐标意义。而七夕节,除与月亮勉强有点关系外,与其他天体均无天文学上的关系。那么,惟一的解释是古人觉得“7”与其他数字不一样,由此形成了“敬7”心理,一年中的第7个月的第7天因为显得颇为神奇,促使了七夕节的诞生。七夕节是中国仅有的几个纯阴历节日之一,因为节日的主角是女性,故又被称为“女节”或“女儿节”,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进一步分析,七夕节的原始意义应与人类生殖繁衍祈愿有关。汉魏时起,女子便有在七夕节这天晚上乞子、乞姻缘的风俗。晋周处《风土记》记载,时女子在七月七日:“守夜者咸怀私愿”。
人死后第7天要祭奠“做七”
“7”与“死”产生关联
在古代丧俗中,数字“7”同样十分神秘。至今,民间在亲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风俗。所谓“做七”,就是在人死后,从第7天起,亲属每隔7天设斋会祭奠一次,前后7次,“七七四十九天”结束。
民俗学上的解释认为,这与“转世”传说有关。按照迷信的说法,人死后7天就会转生,每7天为一期,期满后会再降生,所以死后第7天要为亡者设立灵座。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缘,则要再等一期,如此这般,7期为限,49天后除灵。还有一种迷信说法是,亡魂通往阴间的路上有层层关卡,每过7天要过一道关口。为亡者“做七”,实是为了护卫其顺利到达阴间,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个“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为隆重。
从“做七”的丧俗中可以发现,这里的数字“7”充满了悲情,与“人日”、“七夕”中的数字“7”所关联的“生”、喜庆的气氛刚好相反。
古代早期,“7”在丧俗中的身份很尊贵。《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说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后则不能使用这种礼仪。为什么天子的丧礼规定7天停放灵柩,7月下葬?时人认为,“7”是“王者”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一般设“七庙”,即《礼记·王制》所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从侧面折射出先秦帝王家对“7”的敬重。
古人教育孩子“七不责”
教育孩子,中国文化中同样有七这个数字的出现,谓之“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孩子如果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候,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导致经脉受阻,对身体的伤害极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体身心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七情六欲”是哪七情?中医七情会致病?
“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中,原文记载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对比两者所记载的内容不难发现,七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最明显的不过是“喜、怒、哀、乐”四种情愫。当然“忧、惧、爱、憎、欲”也是人每天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只是人们一贯喜欢说“喜、怒、哀、乐”罢了。
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七情的具体概念,七情对于内脏,七情会影响到内脏的健康,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志都需要控制。
神奇的“7日节律”究竟是什么?
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
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
鸡孵蛋:7X3=21天
猫怀孕:7X9=63天
兔子怀孕:7X4=28天
老虎怀孕:7X15=105天
人类怀孕:7X40=280天
7日节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由此可见“7”这数字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的确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