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弹夹,中国为什么少见弹连供弹的轻机枪
机枪弹夹,中国为什么少见弹连供弹的轻机枪?
其实,中国的56式轻机枪就是弹链供弹,它下边挂着的那个是一个弹链盒。这个照片进弹口看的清楚一点,枪身下边挂的是弹链盒,不是弹鼓。要是把弹链就这么摊在地上,随着弹链的运动,地面上的草棍、泥土什么的很容易被带进机枪内造成供弹故障。这个是中国仿制苏联PKM的80式机枪,这种机枪是既可以做重机枪也可以做轻机枪,不过大部分时间是用作轻机枪。这个是中国的67式机枪,也是通用机枪,不过实际使用中,军方还是把它当作重机枪使用,其实67式的重量不是很大,和西方的M60,M-240这些使用7.62步枪弹的机枪是一个级别,但是和苏联的PKM一比就重了,而东方人的身体还是要比欧美人要单薄一些,对于重量的要求更高一些。67式系列也是使用弹链供弹,中国人拿它主要当作重机枪使,但是买到中东的67式,人家也是当作轻机枪使。
不过,弹链供弹这种供弹方式弹链很长一段距离是暴露在武器外边,这样就有可能是长长的弹链会勾挂上一些东西,比如草棍、尘土什么的,这些杂物随着弹链被带入于是的供弹机构就有可能是造成供弹机构的故障。中国的两种班用机枪,无论是81还是95都是采用了75发弹鼓,这个主要是考虑携带方便,还有就是可以和步兵班里边的步枪通用供弹具。
对于轻机枪来说,对于机动性的要求很高,最好是一个人就能拎起来就跑,而使用弹链的机枪重量都小不了,而且通常是还需要有一个人拎着弹链盒,而如果使用弹匣或者弹鼓这样做一个人就可以携带,当然通常这种机枪在西方通常都叫做重枪管步枪。不过,随着步兵班里边普及了突击步枪,轻机枪的地位已经是下降的比较厉害,步兵班的战术已经不再围绕轻机枪制定了,使用加重枪管大容量供弹具的机枪也就能够满足军方的要求了。这张M249里边使用弹匣插口被弹链挡上了,M249在设计的时候,特意设计了一个弹匣的插口,这样可以使用M16的弹匣,这样可以和步兵班里边的步枪手共用弹匣,这样万一机枪手自己的弹链打完了,还可以借用步枪手的弹匣救急,以避免机枪火力的中断。
同时,使用弹链供弹的轻机枪通常是不能够和突击步枪共用供弹具,而和突击步枪共用供弹具在战时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现在世界上使用弹链供弹的机枪大部分是通用机枪,这种机枪是平时使用两脚架,当作轻机枪使用,必要的时候使用三脚架,而由于要当作重机枪用,由于重机枪一般配备的人多,所以对于重量的限制相对要小,毕竟一块搬运机枪的人多,弹链盒也有人拎。而通用机枪现在基本上是只当作轻机枪使用,很少再看到架到三脚架上的通用机枪。
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不用过度解读,纯粹是日本人技术不行,过度山寨了法国机关枪所致。
日本的“九二式重机关铳”大体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整个自动部件和原理全山寨自哈奇开斯,哈奇开斯使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也就学着山寨了同样的东西。
尽管“弹药保弹板”要求相对精密,略显昂贵,对日本来说实在是有点水土不服,可师从法国陆军的日军还是跟着走了夜路。
众所周知,大到航空、坦克,小到什么雪铁龙标致,法系总有点与众不同的出格感,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要么搞出性能极为独到的神作,要么整出一堆令人哭笑不得的脑洞。
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属于后者,别人都玩水冷的时候它搞气冷散热,别人都用马克沁专利帆布弹带的时候,它搞弹板供弹。
哈奇开斯机枪是19世纪的产物,它能在一战中与马克沁抢风骚,又在二战时继续为战场所使用,已经算很了不得了。
实际上,哈奇开斯重机枪先天上就有问题,这东西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很大原因是当年为了避开马克沁的专利所致。
1883年的马克沁机枪问世,它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是个专利概念非常强的人,早早就将机枪从导气原理到水冷套到帆布弹链等等,统统给申请了多国专利。
马克沁机枪真正打开了自动武器的道路,但马克沁的行为等于堵了后来者的路。
不少人既眼馋马克沁,又不想花钱引进马克沁专利,或者多少有点不服周,也想搞出个同等产品跟潮流发财。
有点像乔布斯当年搞IPAD,苹果板一上市,引发无数跟风开发的,为了绕开专利,就得自己捣鼓出一些稀奇古怪的。
哈奇开斯公司当时也在跟风研发,但始终没能在不侵犯马克沁专利的前提下,造出自己的机枪,直到1893年,一个叫阿道夫·冯·奥德柯莱克的奥地利人找上门。
哈奇开斯的美国人总工贝内特实验了奥德柯莱克的机枪,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把这武器喷的一钱不值,然后买下了技术专利,将之放到自己的项目部搞优化研发。
差不多4年以后,贝内特终于完全打磨出了新的重机枪M1897,为了规避散热专利,它没用水冷套,而是使用了黄铜散热片包裹枪管(后换成钢的)。
为了规避帆布弹链专利和良好配合8mm勒贝尔步枪弹,它的供弹机构被设计为通过24发的弹板供弹。
其实采用散热片也有法国人自己的考虑,毕竟法国的传统殖民地是非洲,在干旱缺水地带部队不可能过分依赖水冷。
作为紧随马克沁之后的一款重机枪,哈奇开斯影响力相当大,出口到了很多国家,拥有广泛的用户。
后来的哈奇开斯M1914还超越了法国的国营圣埃蒂安M1907重机枪,成为法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轻武器扛把子,除了装备自己,亦被大规模支援给其它盟友使用。
总而言之,哈奇开斯在早期表现的不赖,不算牢靠的气冷和弹板供弹完全能够应对当时的战争,与马克沁相比也没什么代差。
弹板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这是一种很方便实用的技术,子弹卡上板拿出来就能用,实际上可以视为一个开放性的弹匣类结构。
按照法国人的测试,它开起火来爽滑清脆,远比马克沁的帆布弹带要可靠,后者很考验副射手的经验,也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
如果需要临时手工装弹,往帆布弹带上一个个的插子弹简直不要烦死人,如果安插不合理,还会进一步提高卡弹、瞎火、运动时散子弹的现象。
而且,法国人认为这24发子弹正好就是一个火力扇面,弹板很容易就能让士兵掌握射击的节奏,不会漫无目的的狂喷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奇开斯上演了一把双枪堵口的大戏,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里,一小队法军依靠2挺哈奇开斯固守孤阵10天,用7.5万发子弹硬扛了德军的猛攻,机枪安然无恙,相当耐用。
师从法军的日本很早就盯上了哈奇开斯机枪,他们早在明治38(1905年)年就装备了山寨的自哈奇开斯的“明治三八式机关枪”(三八年式重機関銃),由南部麒麟次郎炮兵少佐设计,弹种口径也改成了6.5MM友坂弹,弹板容弹数增加为30发。
三八式机关铳的平均射速为每分钟450发,与哈奇开斯差不多,甚至略快,但如果能有熟练的枪手和装填手配合的话,日军认为他们完全可以将射速提高到600发每分钟。
日本后来又在哈奇开斯和38式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機関銃 1914年)。
日军当时唯一不满意的是38式弹药的威力,他们认为世界的主流是8mm和7.7mm,所以南部麒次郎又根据八九式旋转机关枪(八九式旋回機関銃)的7.7mm弹药,设计过一种7.7mm的三年式,之后改进出了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
这几挺山寨的哈奇开斯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进,甚至带枪架的全重也都维持在55公斤左右。南部麒次郎保留了哈奇开斯的一切,主要着重加强了气冷散热能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连续射击,这一块儿其实也是哈奇开斯问题最大的地方。
弹板方面,日本人可能最后也体会到了这东西也有点不牢靠,因此采用了给子弹刷润滑油的做法,但如此反倒造成了尼尘中子弹沾灰现象,反倒降低了可靠性。
日本人其实还挺喜欢保弹板设计,他们的“乙弹药箱”一箱能装750发弹药,内含25片保弹板,单重30.43公斤,包在一个个独立包装的纸盒子里,用的时候拉开就能打,极为省事。
总之,日本的轻武器在当年并不算先进,他们主要还停留在有限自我开发,仿造改进西方武器的程度上,仅南部麒次郎一个人,就已经顶了日本轻武器大半的天空。
后来别的国家出现了金属弹链,保弹板也就愈发显得落了下乘了。
18究竟是什么枪?
题主指的是战地1里面的马克沁SMG 08/18冲锋枪吗?
SMG 08/18目前世界上只找到了两把均在俄罗斯,一把保存在俄罗斯图拉州立大学的武器设计系,另一把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保存在图拉州立大学的SMG 08/18非常完好,就连弹夹都有,而保存在圣彼得堡的这把已经丢失了供弹盒的部分保存在图拉州立大学的SMG 08/18。
保存在圣彼得堡的SMG 08/18,供弹机构部分已丢失
这把武器的第一个疑问就是它的出处:从武器内部结构来看,它是德国MG 08马克沁机枪的肘节机构的缩小版,而且使用的口径是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所以初步估计原产地应该在德国,但是武器表面非常粗糙,明显缺少精细的打磨,所以估计只是一个处于试验阶段的武器.SMG 08/18继承了马克沁机枪经典的肘节机构,但是要更小更紧凑,而且MG 08马克沁机枪的复进簧是安装在枪身左侧的复进簧盖内,但是SMG 08/18的复进簧被安装进了枪托内。
SMG 08/18的供弹机构十分特殊,其采用可装80发的多列弹夹进行供弹,分为10列,每列能装8发,整个弹夹需要塞入机匣左侧的供弹盒中。武器先从最靠近机匣的那一排弹药开始供弹,枪弹会由一个齿状部件一发发往上进入机匣,当第一排枪弹射击完毕后,整个弹夹会向右平移,开始第二排枪弹的供弹。当整个弹夹都被射完后,弹夹会从机匣右侧的开口被推出来,这个右侧的开口平时由一个弹簧防尘盖封闭,射击会时打开。有点像意大利菲亚特-列维里M1914机枪和日本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机枪的结合体。齿状部件会和弹药配合,向上输送进机匣.
枪身左侧的细节,可以看到弹匣右侧的防尘盖,当第一排弹夹的弹药发射完后,防尘盖会打开,将打完的弹夹部分排出
SMG 08/18的弹夹
至于SMG 08/18的实际产量,目前不得而知,不过有极少的资料表示,二战前夕西班牙内战时,曾向波兰采购过大量来自一战后的德国的武器,其中西班牙一份武器采购记录档案里就记载了这么一条:"08/18冲锋枪 老式",但这是不是指的这个SMG 08/18还没有证据.第二个疑问就是它的设计者是谁,这个依然不得而知,有人猜测可能是当年DWM(德国武器与弹药公司)或者斯瓦茨劳斯设计的,但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意大利的菲亚特-列维里机枪的供弹设计最后的疑问就是它的名称,SMG 08/18只是现在人们给他起的暂定名,它的准确名称也不得而知,要知道,"SMG"是英语术语sub machinegun的缩写,如果它是德制武器,绝对不可能这么叫,而且后面的/18本是代表列装年号,但明显德军没正式列装过该武器,所以/18的列装年号也不该存在,但是他在当时不算冲锋枪,明显德国也不会用"MP"的编号来命名它。
SMG 08/18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它实际可能在当时是作为飞机副射手的航空机枪或者固定防空武器而设计的,仔细看现实中两把SMG 08/18的握把,可以看到底部都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固定金属棒,明显是用来安装在支架上使用的。
而且SMG 08/18拥有80发的大弹容,明显就是作为固定武器,这种思想在一战有很多.那时候基本不靠弹药来区分机枪和冲锋枪,这点就和奥匈帝国的水冷hellriegel 1915一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使用的是手枪弹,可以归类为冲锋枪,实际上在当时hellregel 1915也是作为轻型机枪而设计的所以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来推测,基本可以确定SMG 08/18这个实验方案为何会在当年流产,首先就是武器口径过小.采用的是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如果作为航空机枪,小口径手枪弹能够对飞机造成的破坏实在太小了,因为一战后期的飞机在防护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SMG 08/18的内部结构过于复杂,所以遇到故障估计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导致这个实验方案最终流产(然而当时德国航空队的Parabellum MG14航空机枪的可靠性实际上也不咋地)
最后一个细节就是SMG 08/18的抛壳口,MG 08马克沁机枪的抛壳口是位于枪身下方的一个小孔,而SMG 08/18的抛壳口是位于枪管散热套筒上方的一个方形小口(下图红圈内),这说明SMG 08/18的肘节机构是从下往上运动的,而一般MG 08马克沁机枪则是向下
因为MG 08水冷马克沁重机枪过于笨重,不适合安装在飞机上,所以当时德国人可能也想到了使用小口径手枪弹来设计一种轻型机载武器,所以当时SMG 08/18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案至于一直争议的射速问题,我认为它的复进簧可能本来比较短,枪机行程短,而且作为航空武器,所以射速应该不会太慢。
在国外的网站找到了一张非常有趣的图片,图中的武器明显就是SMG 08/18,但是它竟然是固定在军用铲上的,说明SMG 08/18也可能是设计作为单兵支援武器的便携轻型机枪而设计的,而且这张图具体出处也不知道
转自战地1吧-克鲁苏帖子
打红的机枪枪管能不能用水快速降温呢?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红热的枪管能不能用水快速降温,答案是不能!
这个答案一出,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琢磨不明白了,顺道还会提出反对意见:“难道小编不知道嘛叫水冷系统吗?电影电视剧里头,临时用水降温的也不是没有,你这说的也太肯定了。”
瞧您说的,咋能不知道呢?马克轻重机枪那大粗管子,外包的不就是水冷系统吗?
而且您说的电影电视剧,这玩意按照很多导演的说法,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他不会保证里头的真实性。
用冷水直接降温,那是没法子中的一个法子而已,但凡有一个办法,他也不会这么干的。
当然,小编这个答案是在理论上的答案,他不包括实际中的,实际战场中你想这么干,也没人拦着。
这么说的话,听着似乎有点绕,您别嫌弃,接着往下瞅,看看小编的解释。
首先咱来说一下,水冷系统和歼红热枪管直接差到冷水里头的区别。老实说,这水冷系统和直接将红热的枪管往冷水里杵,看着貌似都是用水进行冷却的,其实说道根子上,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
这俩处置方式,水冷系统更加温和一些,那是一个专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红热枪管直接往冷水里头杵,这是一个相当残暴的做法。
您自己想一想,水冷却系统下枪管稍微起点热,他就被冷水给带走了,如果枪管再热的厉害,水箱里头的水首先沸腾了,水沸腾了能有多少度?一百度也就撑死了。
而且水沸腾之后,他就会产生蒸汽,这些个蒸汽把热量逐渐的带走了,水变少之后,然后再在水箱里头注水,从而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您都不知道水冷式机枪,开枪的时候,俩窟窿眼都能冒出水蒸气,一头是注水口,一头是释放水蒸气的口子,您就算是高温天气里头开枪,都能看到这俩眼冒水蒸气。
而红热的枪管您直接往冷水里杵,红热的枪管那是七八百摄氏度的温度。
可您注入到水箱里头的水,他能有多少度?比人体体温三十七度低多了,不然也不会叫冷水。
您自己想哇,在这么个过程中,枪管经过一冷一热这么处理,而且是瞬间就想降低温度,这不没事找事吗?
咱人体经过这么一冷一热的处理,别说一激灵了,估计原地就得蹦跶起来,撑不住的。
当然这么说,没啥感觉,小编给您详细的说明一下。
您要想弄明白为什么红热的枪管不能用水快速降温,首先咱得了解一道打铁的工艺,啥工艺呢?淬火!
大家伙都知道过去铁匠铺子里头打铁,铁匠那打铁锤子砸铁片子弄个砍刀,造个镰刀,敲上一会,就往水槽里头塞烧的红热的铁片子,刺啦一下子,红热的铁片子红热消失了不说,温度还降低了,这个过程他就叫淬火。
铁匠好不好,不在你锤子砸的狠不狠,就在这淬火的功夫上,这要是淬火淬的急了,整块铁片子硬度就有了问题,他会变脆,一锤子下去砸断都有可能。
您就说吧,发脆了铁片子,还没砍别人,自己就先折了,这咋整呀?
所以铁匠会对淬过火的铁片子,进行再次的升温,这个过程叫回火。
就这么一淬一回的过程中,铁片子的韧性就会上去,强度也不掉,过去叫百炼钢吗?这捶打出来的铁片子才是好东西。
过去宝刀宝剑,您以为是咋出来的?就是这么出来的,上头您要是仔细看的话还有鱼鳞纹,很漂亮的。
可枪管不一样啊!他可不是宝刀宝剑,您这枪管红热之后,回头拿冷水这么一激灵,哎!这就相当于淬火了。按照工艺要求,淬完之后,你到哪里给我来给回火,这可是战场啊,回火的环境到没有,炮弹子弹到是不老少。
这要是回火回不成,是不是就尬住了?这枪管子的硬度就会往下掉。
所以这么干的结果就是,枪管会发脆,这对枪械的寿命可是有影响的。
而且机枪进行射击的时候,以为你这枪管的强度不够,就会因为撑不住发射药燃烧出来高温高压气体,炸膛这就难免了。
也就是说,枪管子按照理论上来说,您是不能用冷水对红热的枪管子进行处理的。
但战场上,你不处理枪管子的话,让温度降下来,他就没法射击。
所以咱就看到一些个资料中,上过战场的老兵回忆,他们没法子找不到水,还会用排泄物进行降温。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命重要还是枪管子重要,这个选择题很好选的。
毕竟打完仗,人活下来,下了战场还能换枪管子吗?再不济换掉整条枪都成。
这也是为什么?新的枪械在出厂子的时候,他们要进行极限实验。
枪支被打的差不多之后,会插到水里,换另一支枪射击,射击完毕在拿起之前泡过的枪继续实验。
毕竟这是极限实验,嘛情况都要遇到,这么暴力使用,可以理解,但理论上不能这么干。
为了把这事说的更加的明白,咱就接下来就说说马克沁重机枪的水冷系统。当年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马克沁,在本土美国受到排挤,待不下去了,来到了英国,顺道还入了英国籍。
作为一名和爱迪生比肩的发明家,他可是闲不住的主,于是在1884年的时候,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烟气完成射击循环的机枪,并顺利的进行了专利申请。
他造的这挺重机枪,算是枪械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武器也就正式的进入到了自动武器的升级过程。
自动武器好是好,毕竟带来了新的原理,让武器更上一层楼,但新的原理,他就意味着新的麻烦,这款重机枪的麻烦事可不少。
比如散热问题。
您要知道,枪械产生的热量大概来自两个方面,头一个是子弹发射之后,弹头在枪管中的摩擦,摩擦生热吗?
毕竟枪管内有膛线,而弹头比枪管略大,弹头在击发的过程中,在略显狭小的枪管内受到膛线的挤压,就会变成向前的螺旋运动,这样做会让弹头飞行的弹道更加的稳定,同时还能增加枪械的射击距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弹头和膛线之间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也是很给力的。
另一个热量来源地,同样是最大的一块来源地,就是来自于发射药燃烧出来的气体。
毕竟都是火药武器,玩的就是一个火,您这一点火,发射药瞬间就变成了气体,就这股子气体本身就是高温高压的,所以这个热量更加的恐怖。
有多么恐怖呢?
早期枪械还在使用黑火药的时候,子弹被击发的一瞬间,整个枪膛内的温度可以达到一千五百度。啥概念呢?酒精喷灯那火焰的温度也就八九百度而已。
听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惊讶,让您惊掉下巴的还在后头,如今的武器谁还会用黑火药呢,都是无烟火药,这玩意燃烧的时候更加厉害,他产生的温度更是高达三千度,翻了一番啊!
就问您怕不怕?顶上四个酒精喷灯的温度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可拉倒吧!小编吓唬人,这么高的问题,枪早就化了,你难道不知道铁的熔点才是一千五百度左右吗?那枪咋就没融化呢?”
这您就说道点子上了,一开头小编也不得其解,后来看了一些个资料,琢磨明白了。
咋回事呢?这些烟气的温度是高,但他是瞬间温度,不是一种持续性的温度。
您要是还理解不了,咱举个例子。
烧火龙听说过吧!咱民间的一个传统,把铁加热到一千五百度,这就变成了铁水,然后用木头勺子将铁水舀出来,通过击打的方式,把铁水撒的漫天都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木头勺子让点着了吗?没有!一个道理。
所以他这个温度是可以积累,但不是一下子就让铁提高到这个温度上,也就是说不会立马化了。
好了,在那接着说。那么在如此高温度的反复的冲击下,枪管就会发生变化。根据资料的说明,子弹连续不断的发射,大约在二百发子弹的时候,枪管的口径就会膨胀,这温度已经开始不正常了。
当子弹超过四百发的连续不断射击之后,枪管的温度就会提升到八百度。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弹头是嵌入膛线中射击的,这种弹头摩擦会将膛线的损伤变成永久性的损伤。
在这种情况之下,您如果是一名机枪手,依然固执的要继续进行射击,枪管就会变形,甚至是炸膛。
那么在马克沁之前,想要解决扇热问题,一般就是更换前管,您比方说加特林,好几根枪管子捆一块,一边射击一边转枪管子。
而马克沁重机枪这家伙射速是每分钟600发,比这加特林快了三倍,一根枪管子连一分钟都撑不下来,您要是单纯的靠枪管子的数量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行的。
咋弄呀?马克沁琢磨了很长时间,就想到了,干脆将枪管放到一个放满水的盒子里,用水来带走这些多余的热量。
大家伙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这个战壕里爬过的战友,都知道水的比热容大,这玩意吃热量,而且水的获得也比较容易。
理论上说,只要水箱里头的水位不低于枪管,能够将枪管完全的埋到水里,这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一百摄氏度。
说干就干,最终成品出来了,1899年马克沁重机枪在美国进行了一万五千发连续射击的极限测试,给出的结论相当不错。
所以水冷系统算是枪械降温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到现在为止这套系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您比方说美国造的M1917重机枪就是采用这套水冷系统的,还有德国的MG08重机枪,意大利的列维里M1914,甚至于咱自己造的二四式重机枪(德国MG08的基础上仿制的)等等。
当年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人仍然有少量装备着着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
后来咱自己造的二四式重机枪,在1947年第二十一兵工厂对其进行了改进,水冷变成了气冷,当时之所以这么改,完全是因为这枪太重了,改成气冷之后,整体的分量就减轻了十公斤。
当年美国也嫌弃勃朗宁M1917这款重机枪太重,还做了一个架子,方便汽车拖运,拖运的时候就跟拉一门炮的样子也差不多了。
而且包裹枪管的水箱太大了,这东西造的时候为了减轻重量所以并不厚实很薄的,到了战场上很容易被打坏,进而漏水。
您想哇,这一漏水,这枪也就成了废柴。
这话唠的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所以过去很多的重机枪,您可以说就是在马克沁重机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东西。
您比方说MG08重机枪,他就是马克沁M1889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的,原来的枪管上装的水冷套筒由金贵的黄铜换成了不值钱的钢铁材质等等。
说实话,水冷式冷却系统,对于重机枪来说,他可以让重机枪达到一个超长的持续射击能力,这种持续射击在战场上那是火力支援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
所以在二战那会,美国人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人交战的时候,依然会带着,甚至于上了朝鲜战场上,也有这家伙的身影,当然数量不多,但绝对有。
但水冷式的重机枪的没落将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气冷式机枪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所以如今水冷式重机枪,大家伙估计得到博物馆中才能看到了,当然一些个枪械爱好者冷不丁作为藏品收藏一些,其他地方您是看不到了。
而且如今的重机枪貌似在战场上的生存空间被不断的压缩,毕竟重机枪你这么一扣动扳机,那动静别提了,咚咚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杵在哪里开枪,这也就算了,那喷出的火苗子,就是大白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
就这动静,就这嘚瑟样子,一发RPG屁股冒着火星子就能扑上去了,瞬间就让重机枪消停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在游戏中哪种机枪更受欢迎?
不请自来。
在不同的游戏中会有不同的机枪,然而机枪始终不是fps的主流枪械(过于笨重、精准度不高、单发伤害低等等原因)。因为游戏不同没办法纵向比较,所以我们这里就点出几款游戏中的经典机枪。
MG42。
熟悉二战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款机枪,在《荣誉勋章》的经典三部曲中这款机枪非常的实用,杀伤力足够,还不需要担心弹药消耗的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通常这机枪是不能移动的。
捷克式轻机枪
这款机枪大家应该很熟了吧,各种抗日剧中经常出现的。《1937特种兵》里面就有轻机枪这样的武器。不过因为弹药有限,加上实用性不大(即使鬼子的机枪兵打你也可以靠蛇皮走位躲开......),所以基本没什么用武之地。
另一款游戏中也出现过这款机枪,那就是《抗日:血战上海滩》
加特林
这款机枪带来的体验就一个“爽”字。不管哪款游戏,这款机枪都象征着火力猛、弹药足。按住开火不松手的快感,想想就血腥暴力。通常一个未来风格的游戏中都会有这样的一款机枪,来让玩家肆无忌惮的破坏一切!
能力不高,水平有限,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给我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