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名慎,为何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

2023-04-25 07:45:04 158阅读

战国大名慎,为何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

感谢邀请。

首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诸侯混战,弱肉强食。诸侯一心想要多的土地和人民,不断进行征伐战争。对各诸侯来讲,雄霸天下必用霸道。这也是孟子的思想不被梁国采纳的原因。

战国大名慎,为何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

其次,分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编辑本段]韩非子与《韩非子》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家代表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一韩非为首的法家代表。

商鞅变法把法家思想付诸实施。秦国的强大是各诸侯国有目共睹的。只可惜各诸侯国不能坚持到底。结果被强大的秦国一步一步蚕食掉。

无盐这个词语有什么典故?

我是没脑子的小鱼,我来为大家解读“无盐”的问题。

无盐,地名,西周、春秋时为宿国、鄣国地,后被齐国吞并,置为无盐邑。现在无盐故城位于山东省东平县东平镇无盐村南,故城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00米。历史上这里养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钟离春,而著名的汉代战争“无盐大捷”也发生在此地。

钟离春,复姓钟离,单字名春,齐国无盐邑人,相貌奇丑,与嫫母、孟光、阮氏女并称我国历史上四大丑女。因出生在无盐邑这个地方,后人用“貌比无盐”来形容和钟离春一样丑的女子,逐渐成习,所以历史上又叫她钟无盐,也叫钟无艳(无艳,没有一点姿色)。到底有多丑陋?西汉刘向《列女传》中的《辩通传》这样描述:“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匈,皮肤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臼头”,额头突出;“深目”,眼睛下凹;“长壮大节”,骨骼大,像男人一样壮;“昂鼻”,朝天鼻;“结喉”,喉结比男人还大;“肥项”,粗脖子;“少发”,接近秃头;“皮肤若漆”,皮肤漆黑。因为长相丑陋,到了40岁还没有嫁出去。

虽然相貌丑陋,但是钟离春却从小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志向远大。齐宣王早期不理朝政,夜夜笙歌。如果朋友们对齐宣王没有印象,我说一个成语朋友们就会恍然大悟——滥竽充数,就是发生在这位大名鼎鼎的齐宣王时候的故事。当时赵国入侵齐国,而齐国朝政腐败,国势日渐衰退,钟离春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虑,于是不顾自己出身低微,毅然说服了父亲,来到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一上来就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指着膝盖高喊:“危险啊!危险啊!!”。

齐宣王被弄得稀里糊涂,要她说个明白。钟离春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惩罚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这专供游乐的雪宫。”齐宣王听了很生气,下令要杀了她。

钟离春镇静地说:“请大王听了我的话再行刑不迟。”于是接着说道:“秦国重用商鞅,国家变得富强,不久就会出兵函谷关,与六国争雄,首当其冲的就是齐国,而大王没有意识到这点,既无良将强兵可御敌,又造成后方人心不稳,这是第一失。国难当头,大王却沉溺于声色,忠能之士不被重用,这是第二失。大王用人不当,王欢等人阿谀逢迎,窃取高位;驺衍高谈阔论,华而不实,实在是误国误民。这是第三失。大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高台,耗尽民力国赋,是第四失。有此四失,国家已然危如累卵,再加上大王不知图强,祸患真是不远了。现在,我冒死前来劝告大王励精图治,如果大王听从我的劝告还为时未晚,这样民女也就死而无憾了。”

齐宣王一开始听着十分生气,但是渐渐地越听越觉得钟离春说的很有道理,听到最后大为感动,诚恳地说:“寡人惭愧,被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如果不是你指出来,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的这些过失呢!”于是把钟离春迎进了宫,拜为无盐君。钟离春随即领命率军收复了鄄邑,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识。齐宣王见此女子文能匡君,武能安邦,远见卓识异于常人,正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便立钟离春为后。从此,钟离春登上齐国的政治舞台,很快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辅佐齐宣王拆高台、罢女乐、斥佞臣、选兵马,以田婴为相,以孟轲为上宾,让齐国逐渐富足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雄霸一方二百余年。钟离春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容貌与心灵是不能划等号的。貌美之人,未必也有内在的美;面丑之人,未必像他表面的丑。开在偏僻寂寞荒野的野百合,也有自己灿烂的春天。

我是没脑子的小鱼,还原历史但不歪曲历史,希望朋友们不吝赐教,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欢迎点赞。

东周古代封王称号顺序?

平王(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東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强而周室弱,齊、楚、秦、晉开始强大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孫,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釐王(胡齊)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釐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釐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穨,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穨联络众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穨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穨,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賜齊桓公為伯。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帶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帶,叔帶逃往齐国。齊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晉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禮的款待,回国。九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陸渾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孫滿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莊王死。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厲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為悼公。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鞏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韓、魏、趙諸侯的身份。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

人们拜财神往往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升官发财,家宅平安。

古代的财神不止这四位,还有什么子贡,白圭,管仲,李诡祖,善财童子红孩儿,多闻天王都曾经被尊为财神,财神甚至能肉身成圣。

比如,前些日子提倡998的马云,因为长相清奇,更因为掌握着能让很多中小企业起死回生的神奇平台,很早就被当成财神拜了,尤其是每年的11月11日,很多商家都是凌晨起来拜他,祈求好运。

其实有些财神也不是一开始就顺利上岗成为财神爷的,比如赵公明。

赵公明本职工作是瘟神,主管是让人拉痢疾。

他有个同事也很有名,就是灭了蜀汉的魏国大将钟会,在瘟神里钟会用的是他的字,钟士季,有的时候人们抄书抄错了,写成了钟士贵。

《搜神记》曾写道:

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鬼下取人。

同样晋朝成书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写明了赵公明等五人是主管温病疫病的神,每人手下有25万鬼卒。

赵公明这个瘟神很资深。

这时候到公明的身世还很神秘,好像突然就出现了。

后来有人开始给他编造身份,一开始说他是秦朝人,秦末为了避乱躲到山中修炼。

后来又有人给他加光环,说赵公明是后羿射日射下来的第九个太阳,修炼成了人形。

还有人因为赵公明姓赵,把它编排成赵子龙的本家兄弟,赵云死后赵公明伤心异常拔剑自刎,魂魄不散,成了神仙。

这身份从秦朝到三国蛮穿越的。

如果赵公明是赵子龙的兄弟。对蜀汉政权赤胆忠心,那么日后赵公明将如何和同事钟士季相处呢?

钟会可是灭蜀的主帅。

不知道两人之间会不会因为政见不合而大打出手。还是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赵公明的同事都很奇葩,在《封神演义》中他的同事中有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这俩人生前也和赵公明是死对头。

萧升是被赵公明杀死的,曹宝用赵公明的法宝作为进献礼送给了燃灯,获得入西岐阵营的资格。

赵公明的,同事关系一直很有趣啊。

到了《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身份终于被固定下来,他在峨嵋山罗浮洞修炼,商周大战时赵公明为闻太师的助拳出山,大虐十二金仙。

赵公明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没有明确说他是财神,但是他手下统领的四个人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这绝对都是财神干的事情。

所以赵公明算是正牌的财神。

同样是《封神榜》上有名人,比干在《封神榜》上被封为文曲星。

文曲星和财神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古代的福禄寿三星中,禄星就是比干,因为他是文曲星,主管文脉,只有官员才有俸禄。

比干被纣王挖去了七窍玲珑心,民间认为因为他无心,所以主事公正,不偏不倚。他这文曲星算兼职文财神。

一笔写不出俩“文“字来。

比干被挖心这件事情,很早就在历史上有记载,比如《史记.殷本记》写道:

纣王淫乱止,比千曰:为人臣君,不冉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曰:谏纣。纣曰:吾闻圣人有七窍玲珑心,乃剖比下观其心。

范蠡这个财神和马财神有一拼,因为太会挣钱了。

范蠡早年间帮助越王勾践。

越王10年生聚,10年教训,卧薪尝胆灭了吴国。

范蠡会看相,知道勾践这人:

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越国胜利后毅然辞官。

泛舟五湖的范蠡改名陶朱公,开始经商,他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聚拢财富,是经商置业的天才。

人们拜范蠡为财神,大约看中的不是他辅助越王建功立业,而是他经商致富,持家有道的商业能力。

关羽能成为财神,和他山西人的身份有关。

明清之际山西出过很多大商人,他们的生意遍布全国。

经商的人在外面跑,除了想发财,更想的是平安,当年人们交易用的是金银,这东西如果想要运回老家很费事,商人们拜神祈求财富平安。

他们发现自己的老乡关二爷,不但武功高强,而且为人最重诚信和义气。

诚信和。一起证实。山西商人所看重的,关羽不贪财,重信义,武功还高,这是被很多商贾看中的品质。

由于历代帝王对关羽的追捧加封,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关羽在民间的名气越来。

人们把关财神请回家供奉。

很有意思的是,在香港供奉关帝圣君的,有黑社会也有警察,不过警察供的是红衣关公,而黑帮贡的事绿衣关公。

关公像有横刀立刀之分,立刀是为了抗煞招财之用,适用于安保公司或者和司法相关的地方。

横刀关公,是保护财产和进财用的,适用于企业。

另外还有关公坐像,坐像关公手里拿的《春秋》也有讲究,书分卷轴书卷和展开册页两种。

卷轴适合经商坐贾的门店,展开的书适合于教育,印刷等行业。

和红火的后来者关公相比另外几位财神则略显落寞。

尤其是赵公明,他是熬了很多年才当上正牌财神的,但是后来者关公比他还红。

看来二爷都有毒。。。

文:薛白袍

法律人物?

春秋时期的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魏国魏文侯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并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施行了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还有申不害、慎到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