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谈股,官职地位为何都不是诸葛亮最高呢
刘永谈股,官职地位为何都不是诸葛亮最高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似乎从来都是刘备集团最重要的人,也是职位最高的,要不然,当年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尤其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蜀国丞相兼职益州牧,可以说权倾朝野,权力大的连蜀国皇帝刘禅都忌惮三分。如此之人怎么可能不是官职最高的呢?
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无论是在刘备称帝前,还是刘备称帝后,官职都不是最高的。我们要搞清楚两个事实。
一个是权力并不等于官职,第二个是刘备称帝前,诸葛亮似乎并不是一开始就权力很大。比如夷陵之战,当年刘备为了给自己的兄弟报仇,不顾一切地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被东吴打的落花流水,再现了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惨样。
如果说诸葛亮官职很高,权力很大,那么,此时他在哪?为何不阻止刘备打夷陵之战呢?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并不是官职最高的。我们的疑问是,既然不是诸葛亮,官职最大的是谁?是糜竺。
《三国志·先生传》中有明确记载:“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通过这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许靖第一、糜竺其次、孔明居三。
刘备称帝前,排在第一的是许靖。许靖是个什么官呢?太傅。太傅是古代三公之一,周代开始设置。到东汉的时候,每一个皇帝即位,都设置太傅,参与朝政,为众臣之首。所以说太傅才是官职最高的。
不过太傅虽然是职位最高的,但没有实权,只是个虚名,一个头衔而已,专门为个别德高望重、名震天下的年迈人士设立。值得一提是太傅是古代唯一一个处在皇帝之上的官,因为太傅是皇帝的老师,是专管皇帝一人的。因此从地位上讲,不用说丞相,就连皇帝都得敬太傅三分,只不过这一职位没有管理实际事务的权利罢了。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的官职便是太傅,因此,有实权的还是丞相。但不管怎么说,太傅职位最高,比诸葛亮高。
后来刘备称帝后,许靖的地位不再,落到了诸葛亮之后。那么,诸葛亮是职位最高的吗?依然不是,职位在他前面的是糜竺,因为糜竺地位未变过。刘备称帝前,许靖第一,他排第二,刘备称帝后,许靖下去了,他顺势排名第一。这个安汉将军糜竺到底是谁?为何比诸葛亮职位高?
其实,糜竺是刘备的大舅子。糜竺东海郡朐县人。他的祖上世代经商,家族资产相当庞大,据说还是三国时期的五大富豪之一。当年徐州还是陶谦主政的时候,就曾聘请糜竺作别驾从事。陶谦死后,刘备成了徐州刺史,而当时迎接刘备的正是麋竺。糜竺开始认准了跟着刘备干。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袁术争夺徐州,刘备率兵前去抵御。结果吕布乘着刘备出征袁术时,袭击刘备的大后方,还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刘备只好把军队撤到广陵的海西。将军杨奉、韩暹等人又在徐州、扬州一带骚扰游动,刘备虽将他们打败,但也是十分的疲惫困乏。正是糜竺拿出自家钱财,帮助刘备用作军资,刘备这才得以渡过难关。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糜竺不仅继续出钱,还把自己妹妹许配刘备,是为糜夫人。
由此可见,糜竺对刘备的这份大恩,刘备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备这么看中糜竺了。可以说,没有糜竺就没有刘备的今天。糜竺是他刘备崛起最重要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糜竺还有一个特点是不管事、忠诚本分。曹操曾通过册封拉拢糜竺,但被糜竺拒绝了。可见糜竺为人,让刘备十分放心。
不过糜竺虽然地位仅次于刘备,高于诸葛亮,但他也没有实际权力,与诸葛亮根本没有可比性。毕竟诸葛亮是丞相,皇帝之下最大的。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镇守成都。从权力上看,诸葛亮的确在刘备称帝后,迅速就做到了二号人物的位置。
但职位最高的还是糜竺。《三国志》对他的记载是这样说的:“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糜竺官阶在诸葛亮之上,雍容华贵、慢条斯理的他从未参与军政事务,然而刘备给他的封赏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为何五虎上将只有三位得到赏赐?
《古今刀剑录》: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采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口,列七十二链柄中,通之兼有二字。
《古今刀剑录》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到梁朝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刀剑的著作,此书从夏朝的夏启一直写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记录了各个朝代所铸造刀剑的数目与尺寸。
三国时期,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之后,采取金牛山的铁,铸造了8把宝剑,剑长都是三尺六寸,约合现在的83厘米,这8把剑除了刘备自用一把之外,其余7把分别给了:刘禅、刘理、刘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
蜀主八剑所有的剑都由诸葛亮刻字,剑上有占卜用的纹路,各有名称来命名,声称以此为首打造了五万口刀,都是连环到刃口,排列着七十二条链柄,所有的剑都刻有两个字,这八把剑合称为“蜀主八剑”。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铸剑,为什么赠予这8人呢?
首先得明白剑的作用是什么?铸剑的历史与华夏的历史一样长,早在黄帝时代,就有铸剑的记载了,而且铸剑一般会在剑身上刻有铭字。
《广黄帝本行纪》:(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
剑在古代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的剑一般是青铜铸造,青铜在古代是战略物资,非常稀缺,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的平民是得不到,也买不起的,只有掌握国家资源的君主和贵族才有资格得到。
刘备佩剑二是剑一般都不长,既可作为装饰物,也可作为近身肉搏的武器。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安徽寿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长58.9厘米,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秦剑长度在81~94.8厘米之间,可以看到剑都不长,不到一米。
这么短的剑也只能做近身肉搏的武器了,如果佩剑的是贵族,很少上战场,那么剑也就是做为装饰物了,像刘备本人及其三个儿子是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诸葛亮也不可能上战场肉搏的,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可能上战场了。
这八个人中,四人是刘备父子,另四人是刘备最亲密的战友。刘备原本还有个养子刘封,但在公元220年因为诸葛亮的劝说而被刘备赐死,刘禅、刘理、刘永三人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其中刘禅则是刘备所立的太子,是接班人,刘备所铸的剑当然要给自己的儿子了。
越王勾践剑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后主刘禅在公元239年(刘备去世16年后)也铸造了一把大长剑,长一丈二尺,约合2.77米,很少有这么长的剑,如此长的剑,多半是有特殊用途的,这把剑是放在山口用来镇山的,人们可以看到这把剑的光芒,但是却找不到剑。
《古今刀剑录》:后主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刘备把剑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再正常不过了,在蜀汉政权内部,他们就是皇族,皇族理应佩剑,再来看看另外四人的佩剑。
诸葛亮是刘备的助力、托孤大臣和最亲密的战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把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称为“如鱼得水”,他们的关系比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还要好,刘备在临死前,又把诸葛亮当成自己唯一的托孤大臣,至于李严,只不过是用来衬托诸葛亮,做做样子的,毕竟李严没有任何实权,而且是远离政治中心的托孤大臣。
诸葛亮也是带刀佩剑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汉政权,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将来发展的战略,为刘备管理内政,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在后方提供足额的兵员和粮食,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光了蜀汉的精锐,诸葛亮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训练出一支可以北伐的军队,并且解决了刘备留下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是刘备的社稷之臣,刘备铸一把剑给诸葛亮实属正常,诸葛亮手中的这把剑后来被称为师古剑,到了唐朝,李师古掘得了这把剑,上面有当年诸葛亮所刻的章武二字,这把剑被认为是当年诸葛亮的佩剑,并改为为师古剑。
房子容曰:唐人尚书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贞元季年,为东平帅,李师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剑,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张茂先亦曰:蜀相诸葛孔明所佩剑也。乃改名师古,为奏,请为章武焉。盖蜀主八剑之一也。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别看诸葛亮当了丞相,其实他是有佩剑的,不仅有佩剑,而且还有佩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
这说的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从青石祠路走,于是抽出把砍向山石,并把刀投向山石而离开,众人并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在这么做。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带刀佩剑是确定无疑的,不要把诸葛亮看到一个文弱书生了。
再来说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在正史上,关羽和张飞与刘备情同手足,三人晚上经常同床睡觉,白天关羽和张飞则伺立在刘备身后,两人跟随刘备创业36年左右,对刘备又是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好的兄弟加战友,这种特殊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不亚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关羽也有佩剑刘备铸两把剑给关羽和张飞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关羽在公元220年就被孙权手下的人杀害,刘备铸剑已经是221年了,这里的剑应该给不了关羽,也许可以给关羽的后代,关羽有两个儿子,长子关平,次子关兴,关平和关羽在220年一起被杀,只剩下次子关兴,刘备可以将剑赐给关兴。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正史并没有记载,这应该是虚构的,事实上,关羽应该也是带刀佩剑的,至少他有两把刀,根据《古今刀剑录》的记载:
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敌。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关羽的这两把刀叫“万人敌刀”,因为有铭文刻在刀上,铸刀的材料采自都山铁,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败时,很爱惜这两把,又不想被敌人缴获,于是把这两万人敌刀投到水中了。
万人敌刀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的时候,张飞倒是活着,因此刘备所铸的剑可以送给张飞,当时的张飞驻守在阆中,几个月后张飞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所杀,这把剑也不知去向,多半被带到东吴。另外,张飞还有一把刀,刀上有铭文“新亭侯蜀大将”,这把刀后来被范强拿走带到东吴了。
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链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将此刀入于吴。
刘备的最后一把剑是给赵云的,为什么是赵云?因为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为刘备护送妻儿老小,刘备入川后,赵云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负责留守后方,并处理军事以及城市治安,同时还要保护刘备的妻儿老小,当时刘备的妻子孙夫人想把刘禅带到东吴,就是赵云阻止的。
刘备把亲人的身家性命托付给赵云,说明刘备对赵云是极为信任的,赵云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其实是仅次于关羽和张飞的,这里指的是实际地位,不要看官职大小,比如马超,虽然地位很高,但那是虚的,没有实际权力,马超在投靠刘备之后,没有任何作为就是明证。
赵云的佩剑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虽然没有赵云,但并不代表赵云的地位就低,赵云与黄忠相比,刘备显然更加信任黄忠,黄忠之所以能入四方将军,是因为他立下斩夏侯渊的大功,除此之外,黄忠并不如赵云。
黄忠这个后将军,并无兵权,虽然地位高于赵云的翊军将军,但是赵云可是都督江州,关羽都督荆州,张飞都督巴西,魏延都督汉中,黄忠和马超都没有实际兵权,从这里也能看出赵云的地位不一般,所以最后一把剑刘备给了赵云。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否使用了传说中的陨石术?
刘秀是历史上东汉的建立者,曾励精图治从而开创了“光武中兴”,作为君王他能够做到宽宏大度、平易谦和,成为被后人敬仰的“明君”。不过,长期以来,很多网友和历史爱好者热衷于调侃刘秀为“位面之子”,这是因为他每每遇到危机却都有如神助,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难,尤其是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以区区万人对阵42万大军,本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未料想却有天降陨石砸向敌营。这是史官为了给刘秀贴金还是真的“天降正义”呢?
为什么在众多起义军中,王莽偏偏就派42万大军来攻打刘秀呢?这得要从刘秀阵营派系说起。
刘秀所在的阵营有两大势力,一个是刘秀的大哥刘演领导的南阳军,一个是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绿林军推举刘秀的族弟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坐在洛阳的王莽一听有人复汉,立刻坐不住了。毕竟其他的起义军还没有称帝,所谓“枪打出头鸟”,王莽由此把镇压的重点放到刘秀所在的阵营这边。
王莽在洛阳磨刀霍霍,准备倾全国兵力一举歼灭更始政权。一切准备就绪,王莽调集的42万大军由王邑带领,浩浩荡荡杀向昆阳,向外宣称百万大军。
昆阳的汉军只有不到9千人,守城的主将王匡并不想战,去给王邑请降书。可是王邑根本看不上他,不仅把请降的使者杀了挂在大营上,还说道: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守将王匡只能彻底断了投降的念头,试图弃城逃跑。刘秀赶到后,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了众将守城,刘秀则趁夜带13骑前往附近城池求援。
第二天,王邑对昆阳发起进攻,刘秀率援军赶来。刘秀亲率千余精锐冲入敌军,反复冲杀,主帅亲自上阵冲杀,属下士气大增,新莽军死伤无数,新莽政权土崩瓦解。
至于传说中的陨石,显然并没有这种事情。可以想象一下:两军交战,近身肉搏中,天上突然冒出一颗着火的大石头,而且这个大石头还偏偏对刘秀军没有伤害。新莽军甲士:你们怎么没有受伤,妖术啊;刘秀军甲士:那你不看看我的主帅是谁,"位面之子”啊。这么一来,刘秀的形象立马上升到深不可测的高度,恐怕凭这些传言,也能将对手吓个半死了吧!
关于陨石这个传说,是后人为了给刘秀增加神秘色彩的臆想。关于刘秀的神秘传说还有很多,像《赤付文》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这首歇后语直接表明刘秀将登上皇帝宝座,事实也证明了。还有,刘秀要渡滹沱河,本来融化的河面,当刘秀踩上去就开始结冰了。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实际上,陨石没有出现在昆阳之战时,却出现在昆阳之战前一天的夜里。《后汉书 光武帝纪第一上》:(王)寻、(王)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看得出来,后人为了神话刘秀,巧妙的借用了大战前一日的“异象”,大大增加了刘秀的神秘色彩。
刘秀的成功并非源自“位面之子”。
人们对刘秀的看法是“运气太好”,一个只会种地的乡下小子,前期靠大哥,后期一路捡兵。不过,分析起来,这些却又运气的成分,但纵观刘秀一生,其成功也绝非偶然。这里分析有三个原因。
一是个人武艺极高。
刘秀是个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每次冲锋刘秀都在最前线。在最早起义的时候,起义军马匹不足,刘秀甚至骑牛上战场。
从昆阳之战中就能看出,刘秀敢于率领13骑出城找救兵,说明其武力确实不低。13骑面对42万人的军队,就是遇到小股斥候都能被消灭,但刘秀毫发未伤,还成功找来救兵。一天未休息,又带领1千人冲击敌军,反复冲杀,士气大涨。之后又率三千勇士迂回敌军,大破莽军。这一系列作为,没有高强的武力早就让大军吞没了。
二是大义和隐忍。
刘秀并不是一介莽夫,他年少时曾去长安的太学里面学《尚书》。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很高的文凭了。光武帝的大志求学时就已暴露,他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这是刘秀太学学习时所写,展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起义后,刘秀带领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更是秋毫不犯。爱护士兵,对手下将领更是护短。史载,刘秀看见一个伤兵没有穿鞋,他便自己的鞋脱下给伤兵换上。
昆阳之战后,更始帝刘玄便把功高盖主的刘演杀了。刘秀得知大哥死去,痛苦欲绝,几天不下水饭。问其手下军师现在起兵攻打刘玄几成胜率,军师说不到三成。刘秀便放下兵权,前去负荆请罪,刘玄到也没好意思杀他。没了兵权的刘秀便在家蛰伏着,终于等到机会,刘玄让他前去河北招抚。刘秀到了河北安顿下来,他从前的部将便都来投他。后又对谋害他大哥的凶手朱鲔不计前嫌,让他投降。这也正是刘秀的魅力所在。
三是极高的军事才能。
昆阳之战平王朗、三征隗嚣这些战役,都能看出刘秀的军事才能。刘秀到达信都之后势力扩大,于是便向一直追杀他的王朗进攻。先攻邯郸,久攻不下,刘秀便领大军佯攻巨鹿,后领精锐进攻王朗的老巢邯郸,邯郸的内应从城内开门,一举攻下邯郸,王朗被杀。
三征隗嚣中七员大将过不了的陇山,刘秀一到,陇山防线就破了。就是这么神奇。如果刘秀不是皇帝,那一定是一员悍将。
刘秀可谓是打遍天涯南北,先是王莽,打王朗,平铜马,灭赤眉,杀刘永。这些战役都有着刘秀的影子,真正算的上是一位“马上皇帝”!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刘秀:“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诶。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
太祖则说刘秀“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是封建社会里“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总的来说,刘秀能够成功靠的绝不是运气,能将分裂的九州再次统一,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魄力。同时,刘秀也是为数不多不杀将领的开国皇帝,更是主张文治天下,其时名臣云集,骁将雨聚,君臣同心,始艰危,终克定。就凭这些,刘秀也是一位真正善待百姓、爱惜良才的好皇帝。
哪个皇帝的文治武功最杰出?
大家好,我是小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汉传世四百余年,开国皇帝的的优秀是不可否认的,哪个皇帝的文治武功杰出呢?。小陌认为汉武帝刘彻当属首位。
导读:在华夏几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转换,大汉王朝在历朝历代中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自然文韬武略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最终登上九五之尊,显然不是等闲之辈。
但每个王朝都有一些兴盛的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大汉王朝自然也有,汉武帝刘彻作为一个帝后代的所作所为都能和开国皇帝的文韬武略相媲美。甚至而胜于蓝。
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7月31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含前后少帝),政治家、文学家。是开国皇帝刘邦的曾孙子。刘彻13岁继位。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汉武帝对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汉武帝刘彻的文治武功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允许各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为自己的子弟,建立规模较小的诸侯国,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诸侯小国主动将权利上交给国家。
防止丞相独揽大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台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设立刺史,然后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派出一名刺史,用作管理地方,但是权力还是收归中央所有。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权利。
经济上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私铸、盗铸问题)。稳定了金融,又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使国家独占国计民生意义最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利润。
文化上
重视教育,创建太学、乡学,培养人才,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军事上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远征大宛,降服西域,吞并朝鲜,使得中国的版图和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外交上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我国历史的首次。
汉王朝对西域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视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变化,汉王朝才开始真正地面对世界。“张骞通西域”,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独尊儒术的同时,还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此确立。一直伴随到封建帝制覆灭。
总结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
在晚年的时候还能为自己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造成的错失,而面对反思,作为帝王还能颁发了罪己诏向天下大众认错。之后开始实施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大汉王朝四百余年,汉武帝刘彻在其中的作为可谓功不可没。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小陌,喜欢的话就留个关注吧,不定时分享历史类事物。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你可以发一首原创的现代诗歌吗?
《老表》
老表,老表,
幼时最好,
嘻笑玩闹,
亲情饱饱。
步入青年,
离多聚少,
成家立业,
音讯飘渺,
自为前程多忙碌,
偶有嫌隙怨难消。
待到儿女生,
自顾且不易,
哪有闲功夫,
想起亲老表!
人入中年时,
心胸渐豁达,
悟得骨血浓于水,
碍得时空与地域,
心欲觅亲亲难找。
年迈花甲近,
儿孙膝前绕,
天伦幸福言难表,
细细尽思量,
总觉有所少,
儿时时光如影现,
牵肠挂肚唯老表,
梦里寻他千百度,
却不晓,
曾有多次,
擦肩回眸近咫尺。
只因造化弄,
亦或缘未到,
而今得知均康健,
心亦宽,
眉亦笑,
只待重聚时,
语重心长道一声,
你好,老表!
李登峰
2020.4.5
此诗站在一个约为古稀之年的老者的角度,表现了人生不同阶段,对“老表”这个人物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生活压力和时代变迁对于亲戚关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父辈们的热情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