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停发,2018年A股底部几月见底
新股停发,2018年A股底部几月见底?
2018年A股底部已经初现,如果是以时间作为牛熊交替的底部区间的话,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10月份作为见底时间。
抄底,估计是绝大多数股民最喜欢的操作。一般来说,一次成功的抄底可以决定一整年的投资收益。从赚钱效应来说,抄底确实值得股民追捧。但是股市同时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越想抄底,抄底的成功率越低。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部分股民抄底操作的目的都是为了短线赚大钱,在抄底操作过后,盼望着股票马上上涨和急于卖出获利,已经从原来的多头变成实际上的空头。所以在初期,大家抄的都是投机底,有继续震荡寻底的几率很高。
所以只有当少数长期投资者,抄底的目的是买入低估值股票,长期持有等待长线收益。
所以只有等到股市出现绝对低估值优势,吸引大部分长期投资者进场抄底的时候,因为长期投资者的持股不卖,减轻了股市的卖压,股市才能筑底成功。
真正的股市底部一般有两个大的特点,一是大多数优质行业龙头股的股价被腰斩,长期投资价值的优势非常明显。二是在政策性重大利好消息的影响下,一些直接受惠板块率先暴涨。
正常来说,非周期性行业的龙头股更容易穿越牛熊,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更适合大多数普通股民作为长期投资目标。
比如安防行业的龙头股海康威视、乳制品行业的龙头股伊利股份、白色家电行业的龙头股美的集团、空调行业的龙头股格力电器、保险行业的龙头股中国平安、中成药行业的龙头股云南白药、创新药龙头股恒瑞医药等等股票,当这些龙头股出现低估值优势的时候就是长期投资者最好的抄底时机。
至于喜欢短线操作的股民更适合利用突发的政策性重大利好消息,买入直接受惠板块的股票享受暴涨收益。但既然是突发消息,显然目前还没有出现,也不能预测哪些是直接受惠板块的股票。
中国股市有投资价值吗?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谁弄清楚中国经济,谁就能得诺奖。其实,中国股市的“谜团性”也不亚于中国经济,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熊长牛短。中国经济十年以近两位数增长,匹配的却是股市十年零涨幅,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接受的事实。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最近跟网友交流的时候反复说,“蓝筹股有投资价值”,这是因为蓝筹股东最多,相当于稳定最广大的人心。但是蓝筹是否真的有价值?在经济周期的转换中价值如何体现?这是令人存疑的,现在国外投行纷纷看空中国蓝筹的代表——银行股,他们看空的理由并非扯淡,而是有相当合理度。
中国股市到底有没有价值呢?还是有的。一级市场太有价值了,二级市场没价值。就像一块蛋糕,再拨人吃,头拨人太狠了,吃得连渣都没有,甚至还赊账打了白条让后拨人负担。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资产证券化定价的过程中,一级二级市场之间没有一个合理的价值分割机制。即使在严重的扩容抱怨下,发行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依然是高市盈率和超募发行,一级市场定价朝着PE100倍的高度“奔去”,二级市场的股民还有玩的必要吗?
产生这个问题,很多人说审批不合理,询价不合理,将发行权给交易所、上市公司和券商就万事大吉了,证监会只管监管。但是我们从这个博弈转换中,看不出这样做一定会提高二级市场的投资价值。因为它的逻辑是:让更多的股票上市那么就会自动产生股票的投资价值!这个逻辑真是太奇怪了。相反,很多股民将股市萎靡的原因归为了太多股票发行了。太多股票发行竟然没有将发行价格打下来?这已经证明了这种逻辑的破产。
在一个经济高增长、货币政策泛滥、储蓄率奇高、通胀奇高(逼迫储蓄搬家)、没有足够的债券市场存在“分流资金”压力下(承担资金保值工具),股市的二级市场一定是没有价值的。股市的一级市场享受了奇高的“溢价”,道理很简单,经济高增长一定会带来非常乐观的“证券化定价模型”,上市和企业其实是很一般,但是在热烈的预期上会给予一个较高的期望,从而在一级市场发行获得了高市盈率,企业超募了很多很多钱,相当于一次性地吃干净了。二级市场的企业价值增长则来自于企业未来的提升空间,而这个企业自身“内功”非常有限,意味碰上二级市场没任何空间,股民付出的只能是眼泪。
如果想让股市二级市场真的有价值,对应的是,资金首先不能廉价,即货币政策要收缩,通胀要控制,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下调会带来一个悲观的“证券化定价模型”,过度悲观会打压企业的真实价值,让一级市场的吃客们不会那么疯狂,从而产生二级市场“便宜货”效应,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来兑现“便宜货“的价值。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股市的压力和鞭策,如果二级市场空间有限,老百姓和基金不如买债券,这使得一级市场的吃客们会收敛和自觉很多。
所以,降低股市交易费用、强制退市、改革发行、加强公司治理、严格监管,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并不自动产生股市的整体投资价值。股市现在还没有价值,但是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和悲观的上升,一级市场的吃客们得到教训,那时候股市整体才有价值,而在那时候,理性的一二级市场价值分割的规则才会真正建立。
央行要不要直接买A股?
《强烈呼吁中国央行主动购买a股EFT》
断水流大师兄
我觉得,央行购买a股股票正是最佳时候,为什么?
第一。a股经过2018年大跌,很多优秀资产已经出现了历史性低价,给了央行买入最佳时机!
第二,央行的主动买入股票,比如1000亿左右,会被市场解读为央行(因为知道未来股市会涨,所以买入),这等于给了市场巨大上涨预期!然后社会资本就会鱼贯而入,股市大涨!消费立即就可以带起来!
第三。股市目前缺钱缺人气,经济数据一团糟,衰退不可避免。本来就要对抗通缩,何不利用央行买入股票来给市场注入强心剂?
第四。如果股市继续恶化。央行需要大规模货币放水!成本更加不可控!不如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采取部分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对冲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第五。中国央行可以控制购买股票数量!比如8000亿到1.5万亿元股票。
这样等于变相宽松,而且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才能取得非常之效果和成绩!(ps:从提出时间上看,我几乎是中国国内第一个提出央行直接购买上证50etf来扭转金融市场预期第一人)
大盘会跌多少点?
别说一周5支,一周22支不是都发过吗?
犹记得2019年7月8日,沪深两市低开低走,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加上9日将发行的宏合科技,那周有22支新股IPO。当时的情况就是市场洪荒情绪蔓延,新股集中发售造成市场抽血状态。新股密集发行直接导致上证指数在10点的时候下跌55点,除了一个猪肉行业在涨以外,其他的版块都在下跌,跌幅靠前的版块分别是互联网和船舶版块。
我们再往前回顾,还有一周24支新股网上申购的时候呢!那是是2015年5月的某周,24支新股集中网上申购,在没有利空消息影响的前提下,当天大盘直跌4%,然后又连续跌了3天,之后失地被收复。
本周5支IPO近日证监会核准了长源东谷、三人行传媒、京北方信息、宇新能源、派瑞功率一共5家企业的新发,相对于上周4支IPO还多了1支。
参照上周的行情来看,这周在“利好消息”之下,指数低开已经无可避免。
再参照上文新股密集IPO的案例,这两天有可能大盘保持调整的姿态,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有个心理准备就好,只要有心理准备你管他跌多少呢,看热闹就行了。
其实新股IPO的融资效应并没有想象中来的那么快,也没有想象中来的那么强,但是市场最怕的还是这种密集发行引发的恐慌情绪。
结语A股本身的低估值,加上新鲜资金无法注入,又遇到连续两周密集的IPO,股民说多了都是眼泪啊!
疫情之后多少利好消息都没有把A股的人气聚集起来,新股一来,股指直落,最起码指数别大跌啊,给个新股操作一下也行啊,难道3000点见顶了?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不能将发审会的空窗与IPO停发直接划等号?
IPO已经通过,但是还没有上市的公司,还是有许多的,因此,IPO会坚持继续发行,这是国家最高层的决策。作为媒体上证报应该知道,这时只是出来向公众强调IPO常态化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执行,也许上证报就不会出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
文章里提到了知深专家的意见,这里不难看出,作为目前中国股市下跌这么多,市场确实出现的交易枯竭和缺少流动性,还有质押盘,破发盘的增多。特别是临近年底配股,增发,债转股等市场全方位的服务。所以我们投资者应该看到上证报,给投资者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当前股市不光是IPO。
作为投资者要看到市场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有更多的任务与责任。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应该防范风险是最为重要的,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尤为关键,目前市场的情况复杂性与多元性,是过去没有的。
保持长期的战略,是企业必须具备的。这次资本市场上有350多家董事长辞职。这是近几年市场行情实在复杂与严峻。特别是质押爆仓带来股权的变更,也是国家整体去杠杆带来的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不但没有降低杠杆,结果还继续扩大与追加投资。当市场萎缩与下降时,大股东遭受的损失,是放大的损失,这也是这么多董事长遗失股权的根本。这是值得市场与投资者反思的问题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