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炮,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2023-04-22 05:50:03 150阅读

黄金大炮,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明亡清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乱世,在这个乱世中,神州大地相继发生了明朝崩溃、大顺入主、清朝入关几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国的发展方向在几大历史事件中不断变换,最终迎来了清朝的建立!

黄金大炮,清朝接手明朝的土地面积有多大

在这一重大变革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明朝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消灭的,说接手也应该是大顺。然后清朝再从大顺手中接手,不存在清朝直接接收明朝土地的说法;

但凡接手一般都是和平交接,而明亡清兴是纷争的乱世,所谓的接手根本说不过去。清朝入关后,领土是通过消灭大顺得来的,是一步步打下来的!

因此,不存在清朝从明朝接手土地的问题,更没有接手多少面积这一干事情!

那么,清朝的疆域是如何得来的,答案是一步步打下来的!那么到底分几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步:

1、1616年至1644年

这一阶段为清朝的草创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朝在关外一步步壮大,终于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后金不断壮大:

1615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在辽东站稳了脚跟;

1635年后金征服漠南蒙古,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

1637年,后金征服朝鲜。

通过一系列战争,后金逐渐占据了黑龙江、松花江以南的广袤地区,通过征服漠南蒙古将势力向西延伸到几乎整个长城以北的漠南地区。

另外,通过征服朝鲜,使明朝在关外彻底没有了立足点,明朝的形势更加被动。

1628年,乙巳之变,皇太极入寇京师附近,京师大震。其后清军更是不断绕道蒙古南下明朝,明朝的关锦防线成为摆设。

到1644年,清朝已经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大片地区,对明朝形成了压制的态势,入关势不可挡。

2、1644年至1682年

这一阶段为清朝的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朝主要是巩固汉地十八省地区,为清朝坐稳江山和向外开拓打下基础。

在这一阶段,发生了以下几个事件,帮助清朝坐稳了江山:

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顺治入主北京,清朝开始走向全国;

清朝入关后,以追剿农民军为借口,开始了对全国的占领。1662年,吴三桂在云南勒死永历帝,大陆的南明政权彻底覆灭,清朝完成了汉地十八省的占领;

1673年,康熙撤掉三藩,导致吴三桂叛乱,史称“三藩之乱”,经过八年的战争,清朝平定三藩之乱,随后在云贵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彻底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

可以说,通过消灭南明政权,清朝逐渐在汉地十八省地区站稳了脚跟。

汉地十八省和明朝的两京一十三省面积相当,是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面积大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如果是清朝接手,能够接手的也只能之这一片区域。

不过从清朝在汉地十八省确立统治的过程来看,不存在和平交接的情况,这是清朝一步步打下来的!

3、1683年至1759年

这一阶段为清朝的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朝主要向漠北、西域以及青藏地区扩张,为彻底解决蒙古问题而努力。

在主义而阶段,发生了以下几大事件,帮助清朝不断向外扩张:

1683年,清朝平定宝岛,设置机构隶属于福建省;

1686年、1689年,清朝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北边疆;

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标志着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1690年、1696年,清朝在乌兰木通、昭莫多两次击败准噶尔噶尔丹部,迫使其自杀,巩固了漠北统治;

1716年,准噶尔入侵西藏;1722年,清军驱逐准噶尔,西藏纳入清朝版图;

1724年,清朝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青海纳入版图;

1755年,乾隆进兵准噶尔,彻底消灭准噶尔部;1757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至1759年,新疆彻底纳入清朝版图,至此清朝疆域达到极盛!

清朝开拓的疆域,是明朝大部分时期无力管辖的区域,通过清朝的扩张,我国辽阔疆域的框架基本奠定,由此也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问题。

所以概括起来,清朝没有从明朝这里接手什么土地。

而历史也证明了,土地主要还是需要自己来开拓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百万大军真的是纸糊的吗?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克西安,随即在此正式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以该年为永昌元年。李自成称新顺王,并改名自晟。

同年二月,大顺农民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先期进入山西的骁将刘芳亮率领,从平阳经阳城,再翻越巍巍太行山进入河南北部,先攻取卫辉、彰德等地,然后经真定北上,目的是牵制明朝南路援军;另一路是主力,由李自成亲率,浩荡渡过黄河后,先取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明王朝的种种罪状,并大造声势。

在此前的崇祯九年夏天,李自成走出低谷,在商洛重举义旗,以新的姿态率农民军从陕西捣入河南,转战河南各地,并招纳了大批河南饥民,队伍迅速扩张至数十万众。

崇祯十四年初,李自成率军一举攻克洛阳,俘杀明福王朱常洵,声势大振。此后,他三次围攻开封而不克,竟疯狂下令决黄河堤坝引水灌城,遂酿成了一场惊天惨祸......

之后,李自成接连取得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大战役的胜利,擒杀明朝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阵毙陕督杨文岳,击溃新晋陕督、名将孙传庭。

《明史》哀叹曰:“传庭死,明亡矣”。孙传庭能征善战,极富军事才能,被视为拱卫明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的死意味着明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明廷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至此,中原之地全被农民军掌控,大顺军还兼并了其他几股农民军,比如罗汝才、袁时中的部队,部众近百万,李自成遂成为明末农民军的绝对主力。

李自成率大军进入山西后,明军纷纷归降,农民群起响应,克太原、大同,然后进入河北宣府南下,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围困北京。

崇祯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与其均分天下并由朝廷出银犒赏将士的提议,农民军开始大举攻城。次日,在明宫太监曹化淳等人的接应下,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仓惶自缢于煤山。立国276年的明帝国灭亡(未算南明)。

李自成进京后,明廷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总兵吴三桂了。李自成虽意识到自己的劲敌是剽悍善战的吴三桂,也认识到吴三桂拥有战力凶猛的“关宁铁骑”,事关边防的安危与否,但连战连捷、攻克帝都让他有些轻敌,仅派明降将、权将军唐通和明降臣、兵部侍郎左懋第携带军需物资与金银财宝前往山海关招抚。

吴三桂得知崇祯自挂煤山的消息后正在彷徨,见李自成派人前来招降,便准备接受,后闻李自成在北京向明降官大肆追饷,并听说老父吴襄被拘禁拷虐,爱妾陈圆圆被大顺权将军刘宗敏霸占,怒不可遏,遂半道而归,回山海关后打跑唐通,据关起兵反叛,并派人出关向清睿亲王多尔衮求援。

李自成大怒,于四月二十一日亲率刘宗敏、李过等悍将并六万精锐东下直扑山海关。为防止吴三桂向东退却,李自成派李过引两万奇兵绕到三桂军后,以截断其逃路,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夹击吴军。

在关外一片石两军遭遇,战斗刚一打响就很激烈 。随李自成东征的数万大顺军将士大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突入敌阵大砍大杀,很快占据了上风,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素称彪悍,但毕竟人少,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正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早已埋伏在四周山野间的清军聒噪而出,气势汹汹的席卷而来,原来是多尔衮依约发兵夹击农民军。因事发突然,正埋头苦战的大顺军措手不及,瞬间被凶悍的清军射倒、砍倒一大片。因众寡悬殊,大顺军伤亡惨重,势渐不支,李自成仅率少数残兵败将仓惶败退回北京。

李自成惨败山海关的消息引发京师震动,北京城里人心惶惶,秩序大乱。

明朝的降官、降将纷纷出城南逃,各地本已依附大顺的明军将领、官绅或叛降满清,或据城抗拒自成,对农民军发起反噬。因政策失误加上农民军自身素质局限,此时的李自成和大顺军已不复往日之威,也渐渐失去了民心。大顺永昌元年(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心知大势已去,遂仓猝即帝位,次日即慌乱离京经晋入陕,试图以老家陕西为基地东山再起。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和放弃北京逃窜的消息一传出,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大喜过望,本只想乘机入关大肆劫掠一番的他迅速调整战略,命吴三桂为前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北京以及周边的大片区域。李自成浴血苦战多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推翻了大明,却轻易被多尔衮抢去了胜利果实。

客观的说,李自成是很有军事才干的,否则也不可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百万明军、灭掉大明的。山海关一战,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夹击下,其最精锐的数万老兵几乎全军覆没,对他来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巨损,加上清军的凶悍让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和大顺将士们似乎患上了“恐清症” 。史载,大顺军退出北京后,只要一碰见清军,往日对明军的锐气便一扫而光,只要军中有人高呼“辫子军来了”!全军便会斗志全无,魂飞魄散,有时竟一哄而散。

陕西关中是李自成的根本重地,因此,他不敢掉以轻心,而是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以固守根据地关中,再徐图发展。

十月中旬,多铎、阿济格率满汉八旗兵与吴三桂军联手追击,节节向陕西推进,准备经陕北向关中南进,一举摧毁在西安的大顺政权核心。李自成得知清军从宁夏、内蒙攻入陕北的消息后,决定派兵加强要隘潼关的防守,以防其直逼西安。但大顺军的战斗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其新对手八旗兵与报仇心切的吴三桂军也远比其老对手明军凶猛能战得多,于是潼关的局势变得非常紧急,经几番血战,潼关被清军攻克。潼关一丢,一马平川的西安已无险可守,李自成意识到放弃关中已是定局,于是率残军退出西安,经蓝田、商洛向河南、湖北交界的大山区撤退。

面对精于骑射、战力处于巅峰期的八旗兵以及急于建功并报仇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大顺军是一败再败,当年面对明军时的优势与信心已荡然无存,而被迫放弃关中是大顺的一次战略大撤退,此后,李自成屡战屡败,狼奔豕突,其处境愈发困难。

李自成放弃西安,经鄂、豫交界的崇山峻岭向东南溃逃。清军、吴三桂军紧追不舍,面对清军的残酷围剿,大顺军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大多数时候都是望风而逃。第二年三月,大顺军逼近武昌,镇守武昌的明将左良玉异常恐慌,向盘踞南京的南明小朝廷告急。对峙一个月后,左良玉弃城而逃,李自成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入了武昌城,但好景不长,清军进军奇快,很快追到城外,李自成在武昌只停留了两天,便匆匆离开。

武昌外围一场恶战,大顺军大败亏输,权将军刘宗敏被清军活捉,旋遭凌迟处死。李自成突出重围,顺流东下,向九江方向逃去。

当大顺军残部退到九江富池口时,清军又大举追至,随即展开了一场恶战,大顺军伤亡惨重,损失非常大。李自成无力发起反击,于是从九江掉头往西南方向溃退,以打破这种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

当李自成率残余的大顺军辗转退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一带时,清军再次尾随而至,随即向惊魂未定的大顺军发起了凶猛的围攻。大顺军将士无心死战,在清军的围攻下死的死、逃的逃,李自成再一次奇迹般地冲出了重围。1645年5月的一天,李自成在九宫山中被一群山民用铁铲、铁锄打死(一说死的是替身,李本人逃出生天后隐姓埋名逃到湖南石门家山寺剃度出家 )。至此,李自成,这位将大明搅得天翻地覆的一代枭雄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其戎马倥偬的一生也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硝烟弥漫的一页也被悄然翻过。

李自成在明清之交的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了十几年,搅起了一阵阵血雨腥风,最盛时拥众近百万,他意志坚韧,屡仆屡起,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说明此人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他还在长期的征战中总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一种简单实用、颇具特色的军事思想。但由于出身农家,文化水平不高,他的小农意识也很严重,同封建时代所有的农民领袖一样,他也有浓烈的皇权思想。一旦小有成就,他便称王称帝。他的流寇主义思想也很严重,始终没有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他也没能始终如一的严肃军纪,约束将士,致使大顺政权很快地失掉了民心。于是,当战斗力凶悍的清军成为其主要竞争对手时,他当初提出的“均田免粮,三年不征”的口号立马不灵了,因为无人信他, 其百万军队很多都是后来加入的降兵降将,缺乏早期大顺军的强悍战斗力,形同乌合之众,一遇挫折便投降或作鸟兽散,又没有民众的支持,遂导致了李自成最终的失败。

1944年,毛泽东提议把由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党内整风学习的学习文件,警醒全党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普京支持莫迪领导的印度入常?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不存在谁骗谁。举例说明: 假如安理会投票的话,俄罗斯肯定会投印度入常的赞成票。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普京不可能食言。那么,也就不能说普京是个“骗子”。可是,印度又进不了安理会成不了常任理事国。原因是肯定有人投反对票。正因为普京明知有人会阻止印度入常,所以俄罗斯才会信誓旦旦的支持印度,“得了便宜还卖乖”,这叫“智慧”(尽管这种智慧有“卖人情”之嫌)。

至于莫迪,那就更谈不上“骗”了!首先,印度和苏联自冷战时期起就有着传统的友谊,现在和俄罗斯仍然在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至于莫迪这次访俄奉上的145亿军火大单的问题,也要辩证的看待。首先是印度需要军火,大家都知道,印度的军工业水平在所有大国中是最差的,所以印度目前只能靠“买,买,买”。印度的“万国军火库”称号就是这么来的。其次,印度一直有使用俄罗斯(包括原苏联)武器的传统。因为印度的武器体系毕竟是以苏系武器为主流的,军队驾驭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再者,印度对入常问题的态度是“一个一个争取”。入常需要耐心,印度的方法看似“很老实”,其实并“不笨”。试想,假如印度争取了五常中的四个的话,那对第五个是不是构成压力呢?那时候,第五个一定会“很为难”。因为,同意的话,心里不情愿;不同意的话,会授人以柄,也有可能会和印度结下更大的仇怨。所以说,印度的做法同样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千万不要小瞧了现在的印度。

在过去,每当提到印度,总会从人们的头脑中蹦出四个字,即“奇葩和虚荣”。但现在的印度已经改观了许多。所以,看待印度,也同样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不得不承认,印度人的性格中确实有奇葩的因素。但奇葩的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另类的“乐观”。一个国家立于世界,并不是要“昙花一现”。印度也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这就足以说明印度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印度使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也赶走了日不落帝国。也许有人认为印度的这种方式“不爷们”,但是,还应看到,在少死人的前提下,印度毕竟也实现了民族独立。所以才有了殊途同归和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词汇和典故。

谈到虚荣,也同样有例可举。9月7日,印度的“月船2号”登月试验失败了!原因是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2.1公里处“失联”了!不翼而飞了!于是,就有人说“莫迪政府为了满足印度人的虚荣心而劳民伤财”。其实,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印度进行科学探索还真算不上虚荣。再说,谁又不是从无到有呢?况且,印度的登月试验其实离成功已经很近了!9月8日,失踪一天的着陆器又奇迹般的找到了!据人民日报9月8日的报道,失踪一天的印度“月船2号”着陆器找到了!是“硬着陆”在了月球上。请注意,不管怎么落的,总之是落在了月球表面。话又说回来,印度能把这堆“烂铁”运到月球,也已经不错了!在这个世界上,能将“物件”倒腾到月球的国家并不多。所以,印度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另外,印度这次月船2号登月试验失败后,印度人表现的就很理性,他们给予科学家的不是嘲讽,而是安慰和鼓励。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用“虚荣”来栓释印度的登月试验也是不辩证的。而在“入常”问题上,说印度仅仅是因为虚荣,也同样值得商榷。

现在的联合国实际上就是二战的“产物”,它的治理模式和体系体现了“二战的结果”。直白的说就是二战的几大战胜国在主导当今的国际秩序。而二战时的印度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自然没有资格进入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而常任理事国的那张“一票否决权”则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没有谁愿意“多出一个人”来分享。所以,即便是俄罗斯也不例外。如果以此推断的话,在现有体制下,印度自然是“没戏”的。但是,印度却仍然“锲而不舍”的追求。难道印度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不是。从印度的外交手段看,印度人虽然不能说玩得“风生水起”,但起码也是“可圈可点”。所以,印度的外交智慧不能用“虚荣”来衡量。应该看到,最主要是印度的实力在发挥作用。否则,G7峰会凭什么为了满足印度的虚荣而邀请它参加?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美俄等大国又凭什么非要“偏袒”印度?普京又凭什么邀请莫迪参加海参崴的远东经济论坛?显然,这都是因为印度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而恰恰是因为印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且“入常”也确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普京才会以“声明”的形式表达了对印度“入常”的支持。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地区强国。不否认,印度原来很贫穷,也很落后。印度原来的工业体系非常薄弱。但还应该看到,印度人已经在奋起直追。莫迪在用吸引外资的方式来“变相”提高印度的工业化水平。这样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因为,外资的进入既可以发展经济,又可以促进印度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印度付出的代价就是“印度政府的让权和软环境”的改善。在这个问题上,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时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印度也并没有失去主权和根本利益。因为莫迪在连任竞选时对选民说过“民生的改变就是印度的根本利益!”不知不觉中,印度已经连续保持了15年的GDP7%以上增长率。GDP总量已经在今年的一季度成功超越了法英两国,已经从第7位跃升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仅从经济来衡量,超越德国和日本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说,印度有谋求常任理事国的基础。

再从政治角度来说,印度不仅是南亚的“霸主”,也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组织的领袖国。平心而论,印度在国际上的“人缘”还是不错的。这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事关印度的废除370条款的国际反应,G7峰会对印度的邀请,俄罗斯紧紧的拉着印度等现象便不难看出端倪。也许有人可能会说“那都是在‘利用’印度”,可是,那恰恰说明印度有利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也可以说是印度“入常”的资本。应该说,想入常的不止印度一个,比如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硬件上都要强于印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是这些谋求入常的国家中“争议”最少的一个。这就是印度的政治“资本”。所以说,假如联合国不得不进行改革的话,如果印度进不去,其它国家的希望会更小。而普京之所以力挺印度入常,也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自然也有俄罗斯的战略谋划。普京曾力主印度加入上合组织所体现的用意其实和俄罗斯力挺印度入常的用意近似。

由于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经济一直在下滑,民生问题更是停滞不前。所以,普京急需改善国际环境和自己的处境。困扰俄罗斯和乌克兰双边关系改善的去年11月25日发生的乌克兰船员被扣问题在日前终于得到解决。双方已经以交换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这更加证明了普京在“改变”。而与印度加强关系恰恰是俄罗斯的现实需要。从经济上来说,印度是个强劲的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可以和印度在军工及资源领域实现“互补”。在政治和安全上,俄罗斯和印度同样有“遥相呼应”的空间。而从历史来说,印度和俄罗斯一直都有“传统友谊”。所以说,普京力挺印度入常应该是个“战略选项”,而不是“欺骗”印度。至于印度到底能不能“入常”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在现行的二战体系框架内,确实很难。但也并非没有希望,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联合国也终有一天会改革,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的维护秩序要求。再者,随着印度实力的不断增强,联合国安理会也终究会有印度的一席之地。

有哪些最值得推荐的普通一本大学?

普通一本大学我的理解就是没进入211、双一流的大学。有些大学不是211,但已经进了双一流的,我认为就不是普通一百本了,包括: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两所实力强劲,不放入双一流是说不过去。河南大学,历史上著名的国立河南大学,也曾是留美预备学校,最近国家和河南省对它投入都不小,估计会慢慢恢复一些原来的名声。成都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理工类大学,都是一些不错的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在师范类里已经超过一些老牌211师范大学。

这次双一流里还有一些艺术、体育类大学,还有好几所中医药大学,这些就不说了。下面说说,连双一流也没有进,但实力很强的大学。

医学类

首都医科大学。我对首都医科大学的事一直搞不太懂,为什么它有这么多顶尖的附属三甲医院,但又不是211或者双一流?看中国百强医院,基本都是名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只有首都医科大学是个异类,有着这么多好医院,却不是211,连双一流也没进。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有: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同仁医院、友谊医院等等。首都医科大学不知道下一轮进双一流还是等着被人合并?如果能跟清华合并的话,倒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按成绩可以吊打很多211大学,有一个全国排第一,其余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都是B+,也就是全国前20%的水平,超过很多985大学附属的医学院。不过南医虽然名声在外,要进双一流不容易,因为江苏的双一流大学比其他省份的都要多,这种双一流评选,其实是有省与省之间平衡的问题的。

政法类

西南政法大学。这是我国最早的政法大学,是政法界的黄埔军校。要查查咱们国家政法系统的干部,基本都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校友。西南政法谣传说是重庆大学想合并它,但没谈成,所以西南政法也没进入211。没进入211,再进双一流就很困难了。不过,在业界,西政威名赫赫,还是实力很强的。

华东政法大学。华政位于上海滩。上海是法律人士最多的一个城市之一,就业容易,所以华政发展很快。法学也很不错,在国外的声誉也很不错。在长三角一带,华政的名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211的中国政法大学还好一些。

财经类

东北财经大学。财经类最有名的是“两财一贸”,除了这3所,其他的几所原先部属学校,转到地方上去后,都没评上211和双一流,但实力不错。尤其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的评估结果比东北好多211大学要好,像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都进入了A类学科,要好于辽宁大学。但辽宁大学是211和双一流,而东财却不是,虽然在财经方面的实力要比辽大强。不过,东财最可惜的是处于东北,如果换个地方,东财的录取分会非常高。

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类大学排名,江财也是非常不错的,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也得到了A-。江财的毕业生口碑很好,很多大公司的CFO都出自江财,在整个华南地区,江财有一定的影响力。

建筑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界最爱讲的就是老八校,老八校里唯一的一所双非大学,不过建筑界非常认可它,它的实力也很不错,在学科评估中,建筑、土木、风景园林、城乡规划都是国内前20%的水平,比很多985或者211的建筑学科要强。

军校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在郑州。军校技术水平最高的两所大学,一所是国防科大,一所就是信息工程大学,测绘是它的强项,国内排第一。信息与通信,地图与地理信息等也都是非常强。如果在普通院校里,是可以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看齐的学校。

综合类

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非常高调,跟它几乎同时创建的,还有一个小兄弟,上海科技大学,是科学院上海分部跟上海市一起建设的新型大学,小而精,老师都是全球名校的教授、博士等,全英文授课,师生比1:10,条件非常好,以后也非常好出国或者读研。低调但实力不凡,这所学校值得关注。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很高调,从实力上来说,我觉得不如上海科技大学,但也很有特色,主要也是全英文授课,英美教育体系,老师基本都是一线的科研人员。我觉得这样才能教的出好学生。

为什么蒙古灭金用23年?

公元1259年钓鱼城之战给南宋强势续了二十年的命,如不然,南宋的抵抗时间可能也就是26年。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金国最后一个据点蔡州被蒙宋联军攻克,金国皇帝金哀宗自缢而亡,金国自此灭亡。

灭金之后,蒙古军北撤,河南空虚。当时的南宋还有那么一点进取心,宋理宗便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制定了一个“收复三京、北依黄河、西守潼关、抚定中原”的防御战略。

即主动派兵北上,收复河南,并在第一时间把守住潼关和黄河,并利用河南突出部的位置与蒙古做长期对峙。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战略还是可以的,如果能成功,南宋抗蒙的战略空间会往北移,南方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然而,宋理宗太心急了,他太想收复失地扬眉吐气了,于是他就在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只派了六万兵力就北上了。结果宋军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及时扼守潼关,被蒙古军打的全军覆没。

PS:主战派建议花费一年时间,组织十五万精兵北伐,结果宋理宗等不及,只派了六万淮西军就先去了。

南宋收复河南计划失败后,蒙古以宋朝违约为借口,在端平二年(1235年)主动挑起了侵宋战争。

这一战,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千里战线上,同时向南宋发动猛烈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南宋没有提前做好战争准备,所以战争爆发后,宋军很快就三线溃败。其中西线败的最惨,整个四川盆地被蒙军全部扫荡了一遍,连成都也未能幸免,被两次屠城。

西线被扫荡的同时,中线情况也不好,蒙军连破襄阳、随州、郢州、荆门军、枣阳军和德安府,几乎把南宋的整条京湖防线完全打穿,前锋军直抵长江北岸,与江南宋军隔江对峙,大有挥师渡江,踏平江南之势。

不过,天不灭宋,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名将孟珙挺身而出。

端平三年(1236年),孟珙首先在湖北江陵挫败了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稳定了岌岌可危的长江防线;

嘉熙元年(1237年),孟珙又在湖北黄州挫败了蒙军的围攻,令蒙军死伤惨重,彻底解除了蒙军对长江防线的威胁。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展开反攻,将江北的襄阳、随州、郢州和荆门全部收复,把战线往北推了两百多里。

嘉熙三年(1239年),收复荆襄后的孟拱没有继续北上,而是率军西征,在重庆奉节大破由川渝入荆襄的西线蒙军,不仅巩固了荆襄西部的防线,而且还帮西线(川渝)宋军稳定了战线。

嘉熙四年(1240年),中路蒙军在河南地区屯田,并建造战船,准备卷土重来。孟珙得知消息后,一改被动挨打的战术,主动向蒙军发动偷袭战,将蒙军的屯田和建造战船材的料全部烧毁,同时还遣一路人马将蒙军的物资仓库烧的一干二净,使得蒙军几年之内不敢再从荆襄南下。

淳祐元年(1241年),转机之年,这一年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病死。

由于大汗死了嘛,所以蒙古内部立即就掀起汗位之争,无暇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于是南宋得到了非常宝贵的调整时间。

乘着这个天赐良机,宋理宗开始着手西路的反攻,收复川渝地区。而担负这项任务的总负责人也是孟珙。另外宋理宗还给他添了一员鼎鼎有名的副手——四川制置使余玠。

淳祐元年(1242年),余阶抵达重庆。他没来之前,早听说了蒙古军席卷川渝,西线的情况很不好,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经过实地一番考察后,现实情况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实在太糟糕了,成都平原几乎被杀得是十室九空。

鉴于现实情况,余阶没有立即收复失地,他采取了稳扎稳打,先稳定川东,创建了非常适合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然后再慢慢把战线往北推移的策略。

PS:山城防御体系就是在沿江河或者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口筑城结寨。宋军依靠江河运输物资,各山寨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后来打死蒙哥汗的钓鱼城,就是这套山城防御体系中,最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余阶稳定川东后,蒙军打不破防线,宋军也无法反击,于是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在对峙了四年后,南宋开始作死。朝廷逐渐对中路和西路的大将产生了不信任,各种莫名其妙的打压。

首先是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受到了宋理宗的怀疑,自解兵权,抱憾而亡。(事情的起因是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叛蒙归宋,孟珙大喜过望,替其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宋理宗害怕范用吉的归顺会增长孟珙的势力,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感到心灰意冷,主动上表请求致仕,宋理宗马上给予批准,结果孟珙就气死了)

其后是守蜀有功的余阶,由于时任宰相谢方叔跟余阶不合,就以各种理由陷害他,导致宋理宗将余玠召还于朝。最后,余玠莫名其妙的被贬,愤懑成疾,暴卒而亡。(有传闻称余阶是服毒自尽)

关于孟珙、余阶之死,这种情况在南宋并不稀奇。因为当年岳飞就是以同样的原因遭到宋高宗的猜忌,被迫害致死的。南宋秉承的一贯理念,就是不能让武将坐大。为了避免武将军阀化,宋朝皇帝宁可自毁长城,也要把武将们按得死死的。但问题是,蒙宋战争是总体战,像这种全面战争,把首都设在临安的南宋朝廷是不可能全面掌控战局的。如果不给地方将领实权,让将领自主经营,凡是都要遥控,这仗就没法打了。

所以不客气的说,其实孟拱、余阶等顶梁柱死后,南宋就应该亡了。因为当时很多将领都受到了猜忌和迫害,逃到北方去了。而这些人普遍都熟悉南方,精通南军战术。蒙古军有了他们的加入,不管是水战还是本身就擅长的运动战,都能碾压宋军。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公元1259年钓鱼城之战有意外的惊喜,南宋根本撑不了45年。

公元1251年7月1日,蒙古经过十多年的大汗争夺战后,拖雷的大儿子蒙哥胜出,成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他第一时间没打南宋。因为当时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他的汗位,蒙哥为此跟他们大打出手。等到平定这帮不服的贵族之后,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亚,分别派忽必烈和旭烈兀远征。

一直到1257年,蒙古军大致搞定西南后,蒙哥才盯上了南宋,决心一举灭宋。

此一战,蒙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即忽必烈从江淮进攻,大将兀良合台从大理迂回至越南进攻,他本人从汉中出发。三路大军一起进攻,预备在荆湖南路会师。

公元1258年,战争正式开打。蒙哥亲自统帅的中路军进展顺利,自攻入四川腹地后,一路所向披靡,连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川西、川北和川中基本沦陷。

另外两路情况也很顺利,忽必烈渡江,杀进了江南,兀良合台从云南北上,居然杀到了湘黔腹地,歼灭十几万宋军。这两路蒙军几乎将南宋由南向北打穿。

此时,仍然还掌握在西线宋军手里的地盘也就仅仅只是重庆以东,钓鱼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据点了而已。

公元1259年初,蒙哥抵达钓鱼城,此时由于四川各路蒙军加入,蒙哥的大军已超过了10万人,而此时钓鱼城只有2万守军。

对于钓鱼城,蒙哥一开始不想打,他认为自己兵峰所指之处,没有不投降的,只要自己吼一嗓子,钓鱼城的守将立马就降。

然而蒙哥低估了守军的信念,尽管此时钓鱼城已被蒙古军团团围住,但钓鱼城守将王坚却没有举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仅杀了前来招降的使臣,还故意激怒蒙哥,故意要把他留在此处跟自己死磕。

结果蒙哥就真怒了,居然在钓鱼城跟守城的宋军死磕了大半年,白白浪费时间,错过了跟忽必烈会师荆湖,集中全力向东攻击临安的大好机遇。

1259年8月11日,蒙哥因被钓鱼城宋军的炮风击中,再加上当时天气炎热,蒙古军中瘟疫横行,当日暴毙而亡。

而他这一死,就给南宋续了命。

蒙哥死后,由于他没有指定继承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蠢蠢欲动,于是蒙古分裂,各部贵族纷纷站队,内战爆发。

这一战打了整整五年,虽然最后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又统一了蒙古本部,但是由于人心尽失,四大汗国除了伊尔汗国外,全部跟忽必烈闹翻了。

失去了三大汗国的支持,忽必烈只能开始重用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回回人来维持统治。而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忽必烈是需要时间的。

等到他完成了北方利益集团的整合,再度开始南下攻宋时,已经是1267年了。这一年距蒙哥之死,过了八年时间。(忽必烈重用中原人也有意外收获,因为中原人更懂怎么在江南与宋军作战)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建立了元朝,大封群臣,为南下灭宋预热。当时元军围攻襄阳已经三年。

两年后,樊城失守。不久后,襄阳也被元军攻陷。尽管宋军死战不退,与元军在襄阳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终因实力差距,坚守了六年之久的襄阳沦陷。

在攻打襄阳之时,忽必烈还派了一路大军从西线包抄四川的宋军,将除了重庆之外的四川全部攻陷。而早在二十年前,蒙古灭了大理,完成了对南宋的三路包抄。

1274年,即元军拿下襄阳的第二年,忽必烈下令元军自汉江入长江,二十万元军沿长江东下,目标直指临安。元军一路上,南宋将领或纷纷投降,或望风而逃,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两年后,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

无奈之下,谢太后只得带着小皇帝宋恭宗投降,元军占领临安,南宋基本灭亡。

后来南宋的残余势力又坚持了三年,但总体上没有任何好转,最终崖山之战失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纵观整个蒙宋战争,南宋方面的表现其实还可以,尤其是在防御方面的表现,宋军利用南方的优势地形,取得的战果比西夏和金国对蒙古军的战果要好的多。

但是南宋政权存在结构性矛盾,即皇帝不信任大将,而蒙宋战争打的又是总体战,皇帝无法总揽全局,必须要给外藩实权才行。这种既要重要,又不想重用的矛盾,导致南宋在抗蒙期间始终在作死的悬崖边上徘徊,四川和襄阳军区大批武将转投蒙古。这些人转投蒙古后,打南宋一点都不手软。比如元朝水军创始人刘整就是受迫害后,逃到元朝的宋军将领。后来元朝能灭宋,他训练出的水军是“功不可没”。

所以,如果说南宋是被元朝灭掉的,倒不如说宋朝是作死。蒙古人给过南宋机会,而且还给过不止一次(每次大汗死了,都要内讧很长时间),但南宋把握不住机会,频频给蒙古送大礼。以至于最后灭宋的人,其实就是一帮“自己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