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女的赏赐,为什么同样是议论武则天私生活
皇女的赏赐,为什么同样是议论武则天私生活?
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对母女,私生活混乱是出了名的。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分开的两件事: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跟李治的小女儿,因为就属她最小,所以她的那些哥哥姐姐父母们都非常宠爱她,也养成了她骄纵的性格,什么都要最好的,还时不时地跟自己的母亲对着干,或许每个人都有叛逆期吧,反正武则天她们什么都依着她。
在太平公主小的时候,非常的天真善良,让李治和武媚娘都疼爱有加,从来没有打过骂过她。
在她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她给自己的父皇母后跳舞,但是她却穿着武官的衣服,武则天就感觉非常好笑,还询问她:你为什么穿武官的衣服呢?你又不是男子。
她笑着说:那我就把这身衣服送给我未来的驸马。
之后,唐高宗李治就真的帮她物色了一个驸马,也是唐高宗的亲外甥薛绍,外表英俊,温婉有礼太平公主非常的喜欢,很快他们就完婚了。
跟薛绍结婚后的这段日子里,太平公主整日跟夫君腻在一起甜甜蜜蜜,她觉得这段时间是她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光了。
武则天虽然很宠爱自己的女儿,怕她受委屈,但是她非常不喜欢薛绍这个人,她认为薛绍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后来薛绍的哥哥参与了谋反,结果薛绍也被牵连其中,被武则天打了一百下屁股,关入了大牢。武则天本来就不喜欢薛绍,正好借薛绍哥哥的事牵连到薛绍身上,就此消灭这个薛绍,为自己的女儿另配婚嫁。
于是薛绍在牢里滴水未进,结果饿死在了牢里。这期间,太平公主正在坐月子,也不方便出门,所以不能去牢里看薛绍,在得知薛绍死了的消息时,她悲痛欲绝,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自己的丈夫,双眼赤红几乎疯狂。
后来,武则天又安排太平公主再嫁,但是这时候的太平公主早已不是当初的天真少女了,她开始自暴自弃,到处招收男人,做自己的男宠。
大臣朱敬则至于大臣朱敬则,则是因为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大肆宠幸男宠,甚至以那方面的能力来选拔人才。
朱敬则实在看不下去,就用儒家的中庸之道去劝谏女皇。
他说:”男欢女爱本是人之常事,关键在于要张弛有度。陛下已经有了薛怀义、张宗昌等人,应该心满意足。像现在这样,众人以性能力自荐,恕臣愚钝,实在不可理解。愚臣职责所在,也不敢不奏。“
武则天闻言,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不是朱敬则直言,自己还不知道。过后还重赏了朱敬则,还让他当了宰相。
以上便是所问的两则典故了。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
唐朝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男欢女爱的故事,比如李隆基娶儿媳妇杨玉环,再比如李治娶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虽然许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但要说这些事不败坏人伦,那就真是狡辩了。
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士彟原来的妻子是相里氏,生二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后,续娶隋朝宗室女杨氏为妻,生女三人,武则天是二女,另有长女武顺及三女武氏。
武士彟去世之后,武元庆和武元爽欺负杨氏孤儿寡母,杨氏便带着三个女儿来到长安居住,这一年武则天十二岁。
武则天虚岁十四岁的时候,李世民无意间听说她“容止美”,便将其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她由此成为李世民的嫔妃之一。
既然是嫔妃,那就是皇帝的女人,虽然跟正妻、也就是皇后的地位无法相比,但她的名份已经确定,这就注定她生是李世民的人,死是李世民的鬼。
武则天侍奉李世民长达十二年之久,虽然在此期间她并不受宠,也没有生下孩子,但她与李治之间可隔着十万八千里,毕竟他们是两代人,哪怕只是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也无法改变什么。
但是,李治和武则天在李世民死之前干了一件事,让二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跟人伦纲常不相符。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武则天作为妃子负责侍奉他的起居用药,而太子李治是个孝顺的孩子,他见父亲病重,便也到李世民床前侍疾。
起初,一切都很正常,李治和武则天尽心尽力侍奉李世民,李世民也感到很欣慰,对二人十分称赞。
但时间长了,李治就对美貌的武则天产生了爱慕之情,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武则天也对李治心生爱意,两人就这样背着躺在床上的李世民好上了。
要知道,那时候李世民可还活着呢,李治就跟父亲的妃子产生了恋情,这事怎么说都是不忠不孝之举,也是败坏人伦纲常的。
作为对比,我来说说发生在汉朝的一个故事,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丈夫平阳侯曹寿去世后,她改嫁给夏侯婴的曾孙汝阴侯夏侯颇,但夏侯颇这个人生活不大检点,竟然跟父亲夏侯赐的美貌姬妾私通。
平阳公主得知这事后很生气,便向朝廷揭发,朝廷认为夏侯颇道德败坏,便判处他死刑,而且撤除其封国。
要知道,那时候夏侯赐已经死去多年,夏侯颇依然因为跟他的姬妾私通而被处死,这个处罚实在是太严厉了。
再比如说,汉武帝弟弟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他也因为跟父亲的姬妾私通,而被汉武帝抓起来关押,他原本是要被判处死刑的,但刘彭祖上书替他求情,结果汉武帝将他给释放了,但依然剥夺了他的赵国太子之位,还将他贬为庶人。
由此可见,古代对于私通这件事,采取的态度几乎是零容忍的,参与通奸之人将会遭受严厉处罚,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当然了,由于李治与武则天是偷偷好上的,所以病重的李世民对此一无所知,也就无从谈什么处罚了。
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与武则天还干了一件更加丑恶的事情。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翠微宫去世,李治继承皇位,并开始守孝期。
按照唐朝惯例,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女的妃子虽然不用陪葬,但也不能留在宫中或者改嫁他人,而是要被送到皇家寺庙感业寺出家为尼,为死去的皇帝祈福,用这种方式继续服侍皇帝。
由于武则天没有子女,所以也来到了感业寺,但她不甘心就此了却余生,便准备找个机会返回皇宫,而她唯一的机会,就是等李治来感业寺上香,然后让李治带走她。
永徽元年五月李世民忌日这天,李治果然到感业寺上香,他原本快把武则天给忘了,但武则天早就等候他多时,并适时出现在他眼前,勾起了他与武则天相处的美好回忆。
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这还没完,武则天为了打动李治,还将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李治,向李治倾诉情义,李治看完大为感动,便准备将她接入宫中,但因为李治还在守孝期,不易新纳妃子,因此没有马上行动。
一直到永徽二年五月,李治的守孝期满了,他这才在将武则天接入宫中。
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武则天入宫的时候竟然怀孕了,而且不久就生下儿子李弘,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武则天是在感业寺怀孕的,李治在在感业寺与她相遇后,至少又去看过她一次并发生了关系,她因此才会怀孕。
我们都知道,寺庙乃清净之地,容不得污秽之物,更何况是男欢女爱之事呢?武则天当时作为一个尼姑,本应该遵守戒律,但她却行苟且之事,这事简直让人难以启齿。
而李治当时还处于守孝期,古代以孝治天下,民间也常说百善孝为先,儿子在为父亲守孝的时候,是要居住在家中不轻易外出的,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
但李治却在守孝期间跑到寺庙与武则天翻云覆雨,尤其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妃子,这显然是违背孝道的,也是有悖人伦的。
不仅如此,李治还将武则天封为昭仪,也就是妃子之一,这种将父亲的妃子收为已有的做法,显然也是与人伦不符的。
有人说,李治娶武则天,其实他娶的不是李世民的妃子,而是一个尼姑,为什么这么说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武则天虽然是李世民的妃子,但她出家为尼之后,就与过去的一切一刀两断了,变成了方外之人,不再受世俗约束,而当她还俗之后,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人了,李治娶她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这只是李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找的借口罢了,武则天怎么可能因为出了一次家就变了个人呢,只不过大臣们畏惧皇权,不敢明着说罢了。
有李治的案例在前,后来李隆基也有样学样,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李隆基将儿媳妇杨玉环接入宫中,为了堵住大臣们的嘴,他便让杨玉环出家为尼,还给她取了个法号太真,但实际上当时没有人不知道太真就是杨玉环,而杨玉环也还依然住在宫中。
杨玉环在当了五年尼姑之后,被李隆基正式册封为贵妃,其实李隆基是有意立她为皇后的,但因为舆论压力实在太大,李隆基最终让她以贵妃之名统领后宫。
由此可见,唐朝对这种有违人伦之事,还是持反对态度的,只不过因为皇权为大,谁还敢多说什么呢,而皇帝为了照顾自身及大臣们的面子,就以以出家作为掩饰罢了,其实就是做做样子。
还有人说,李唐皇室有鲜卑人的血统,唐朝的文化也受到鲜卑影响,所以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其实是在遵守鲜卑传统。
首先,说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件事确实是真的,因为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就是汉化的鲜卑人;李渊的嫡妻窦氏,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也是汉化的鲜卑人;而李渊和李世民的妃子之中,也有不少人是具有鲜卑血统的。
其次,在鲜卑人的传统中,也确实有着复杂的婚姻习俗,比如说收继婚制度,也就是儿子娶庶母,弟弟纳嫂子,等等。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从汉代开始胡汉通婚之后,到隋朝建立之前,鲜卑人早就已经被严重汉化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几乎没有差异,尤其是婚姻习俗,甚至连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中,汉人基因的成分还可能更多点。
比如说,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她就是个典型的被严重汉化的人,虽然她身上依然保留了鲜卑人的一些性格特质,但她的行为却比汉人更加汉人,她所遵守的道德规范,甚至比汉人更加严格,不然太子杨勇也不会被废。
因此,虽然唐朝皇室身上也有鲜卑血统,但早就稀释得跟汉人差别不大了,而种种史料表明,唐朝文化并没有受鲜卑文化太大影响,所以说李治娶武则天合情合理这事,是说不通的。
因此,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依然要站在汉人的角度,无论是哪朝哪代,这都是有悖人伦的。
而李治在纳了武则天之后,依然没有停止步伐,他后来干的一些事,更是将“脏唐”进行了全面诠释。
武则天入宫后,由于极其受宠,李治先后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立为皇后,而她的家人都因此受益,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就连武顺的女儿贺兰氏,也被封为魏国夫人。
而更大的丑事,也从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开始逐渐发生。
武顺原本嫁给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生子贺兰敏之和女儿贺兰氏,但贺兰安石很早就去世了,她也因此长期守寡。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武顺得以经常出入皇宫,她在姿色上不比武则天差,因此引起了李治的关注,久而久之两人就搅合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武顺的女儿贺兰氏更是国色天香,当然引起了李治的兴趣,李治便与她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非正常关系,史书说她与母亲武顺有宠于李治,连武则天都感到嫉妒。
不得不说,李治是真会玩,不但将父亲的妃子武则天收入宫中,还将武则天的姐姐武顺母女也一并收了,真是让人惊掉下巴。
当然了,因为这种丑事不宜外传,所以李治并未让武顺和贺兰氏封为妃子,但这依然让武则天坐立不安,于是一些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先是武顺莫名其妙死亡,不久后贺兰氏也被武则天致使他人下毒杀死。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后内忌甚,会封泰山,惟良、怀运以岳牧来集,从还京师,后毒杀魏国,归罪惟良等,尽杀之。
武则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武顺和贺兰氏如果不死,她的地位恐怕就难保了,而她这种做法当然是狠毒的,她与李治的不伦恋跟这事相比,都算不得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李治明知道有悖人伦,为何还要纳武则天呢?
我认为,李治之所以娶武则天,一是受李世民的影响,二是因为感情因素。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又杀掉了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将李元吉美貌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这就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当时,李世民对杨氏十分宠爱,甚至一度想要立她为皇后,但魏征却提醒她说,不要辰赢自累,他这才作罢。
那么,什么是辰赢自累呢?
辰赢其实是秦穆公的女儿,当初晋怀公还没继位,在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将女儿辰赢嫁给他;后来,晋怀公的伯父重耳也来到秦国,秦穆公又将辰赢嫁给重耳。
也就是说,辰赢一人先后嫁叔侄二人,在魏征看来,这有悖人伦,是不可取的,劝李世民不要因此耽误名声。
而魏征的看法,在当时是可以代表相当大一部分读书人的,从这件事来看,也可以知道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在唐朝人看来也是有违人伦的。
但是,李世民纳杨氏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只不过没能封杨氏为皇后罢了,有了这个案例在前,李治在娶武则天的时候,就少了些心理负担了。
当然了,在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二人之间的爱情,不然李治作为一个一直都很孝顺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就变了个人呢?
而在李治娶了武则天之后,两人的感情应该说也是很好的,李治对武则天很包容,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而武则天对李治也很关心,尤其是李治患病之后,她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李治。
所以说,是爱情的力量让李治和武则天冲破世俗的阻扰,最终走到了一切,但这也引起了后来唐朝皇室更大的婚嫁乱象,比如武则天的女儿高阳公主与辩机的故事,再比如安乐公主嫁武崇训、武延秀兄弟之事,又比如李隆基娶儿媳杨玉环之事,等等。
总之,相比于李世民纳杨氏,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的影响更加深远,冒出了很多效仿他们的李唐后人,这就导致了“脏唐”的产生。
唐朝的安禄山为何认小自己16岁的杨玉环为干妈?
因为安史之乱责任在杨国忠,一开始安禄山也真的只是想“清君侧”而已!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安禄山的研究就是热门话题,不少学者都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安禄山手握重权,偏安一隅,手中兵权雄大,边陲强盛,而朝廷势力必将薄弱,发动叛乱似乎是迟早的事,就连吕思勉先生都认为安史之乱乃“偏重之势太重”,以致“其势遂不可制矣”,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大家都知道,在分析案件的时候,我们向来都关注两个因素:一是条件;二是动机。要知道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人做出的行为是带有主观性和偶然性的,哪怕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分析,安禄山确实具备了发动叛乱的种种条件,可他的动机是什么?下来就让我依据史书,一一给您具体分析。一、起势——承蒙圣宠众所周知,安禄山是胡人,长于边地,只通习武不识汉字,所以受内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小,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人,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控的。而唐初以来,北有突厥,西有吐蕃,东北还有契丹等异族,时而攀附于唐朝,时而又发动叛乱,所谓“非我族人,其心必异”,内侵频发,搞得玄宗也很是头疼。那会儿正是开元盛世之时,唐朝的国力空前强盛,解决番族内侵的问题,便成了玄宗心头的首件大事,于是几番思索后,唐玄宗便决定切断吐蕃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捅援之道,以保“关陇腹心之安宁”。可打仗就需要能够率兵出征的将才,但玄宗身边的大臣们显然不能通达上层领导的意思。在长期的儒家文化的浸淫下,让这波文臣儒将写写诗,看看胡旋舞还行,皇帝说要打仗,不是上奏谏言将其斥为“穷兵黩武”,就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一个能支持玄宗大业的。当时的玄宗估计也觉得十分晦气,这大概就是书看多了,字认多了的坏处,养了一帮酒囊饭袋的老迂腐,又不好意思直接拍桌子骂他们书读傻了,玄宗只好转而倚重能够坚决执行上层领导命令的武人,尤其是读书少,受汉文化影响少的蕃族武人,而安禄山就是其中起势的一批人。开元二十九年,玄宗以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以及四府经略使,此后更是在玄宗的支持下一路扶摇直上。天宝九年,玄宗将他封为东平郡王,开边将分王先例。天宝十年,又让他兼任河东节度使。而据史书记载,自开元二十九后,玄宗几乎无年不封,无年不赏,而除了官职上的提升外,身体上的关心,玄宗也是无微不至。古人有以“箕踞”之姿,即伸展开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坐姿视为非礼不敬的行为,但小安长得比较胖,考虑到能让他坐得舒服,玄宗特意批准他可以这么坐,有没有感觉很亲切?除了身体上的关心,偶尔起风了,玄宗还会想小安住的房子不太好,得赏赐点东西给他装修翻新一下,甚至有一次,因为安禄山新家搬迁,向皇帝求取墨宝能让丞相亲自去他家串门,本来想打球的玄宗连球都不打了,回去就命宰相赶紧亲自去。一个臣子,皇帝宠信到这个份上,说谋反就谋反,说叛乱就叛乱,未免也太说不通了点,更何况据史书记载不仅玄宗对安禄山宠信优渥,小安也经常投桃报李,但凡有什么奇珍珍果异兽的,都巴巴的往长安送。史载“岁献俘虏、牛羊、驮马、不绝于路,珍禽奇兽、珠宝异物贡无虚月”。如此这般,即便说是君臣相和,也绝对适宜。二、认亲——叛乱始端前面说玄宗对安禄山尤为宠信,可虽然安禄山大字不识几个,但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身在边地,要想获得玄宗长期的信任与喜爱,必须与玄宗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与上级领导建立友好关系呢?那自然是领导说今天是晴天,你不能说刚下过雨;领导说今晚的月亮像把勾,你不能说今天是十五,小安就很聪明地抓住了这个诀窍,既然如今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是杨贵妃,那我就地就能喊“娘”!于是,趁着在朝的这段时间,生于武则天长安三年的安禄山,成为了生于玄宗开元七年的杨贵妃的儿子。这儿子比妈大16岁也是稀奇,可玄宗高兴啊!自从成功成为杨贵妃的养子后,小安每次进宫都是先见过贵妃,再去拜见玄宗,而等到玄宗好奇问起来的时候,他还自有一番道理,“臣是番人,番人先母后父”。真是乖儿子啊!玄宗龙心大悦,亲自下旨让杨家兄弟姐妹与安禄山结拜,而有意思的是杨家兄妹与玉环应该是同辈,玉环是安禄山他妈,玉环的兄弟姐妹却也是安禄山的兄弟姐妹,这辈分实在是有些乱得离谱,但凭靠着小安的个人魅力,玄宗玉环加他一家三口,大家伙过得还都蛮高兴的!史书记载:在唐玄宗的默许下,安禄山入朝“常与妃子同食,无所不至”。三人关系,非比寻常。可小安与玄宗玉环的关系好,不代表他与皇室的每个人都相处得好。玄宗在位期间,太子几番废立,辗转周折,生怕太子在他还活着期间,就成为朝中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更害怕太子与武将勾结,影响帝位,而小安这个小机灵鬼,就看出了这一点,以自己是胡人不识朝仪为由,见太子不拜,而这么做不仅一方面向玄宗表现了自己的忠贞,另一方面还显示了自己是个完全的纯臣,和太子毫无瓜葛。可虽然安禄山这一番举动恰当妥帖地抚慰了龙心,但是得罪下一任接班人能有什么好下场?史书记载:天宝十三载,太子李亨密奏玄宗“禄山有反相”,玄宗不纳。可即便玄宗在朝时,太子势力薄弱不足为惧,可一旦玄宗驾崩,太子即位,安禄山首当其冲,其下场可想而知。然而,小安这个人不仅和接班人关系处的不好,他和其他重臣关系处的也不咋地。安禄山得宠时,朝中掌权的宰辅主要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二人。当时李林甫领吏部尚书,科举考试委托了两个吏部侍郎负责,而这两人为了巴结御史中丞,就将他目不识丁的儿子录为上等。当时的李林甫正炙手可热,不少人知道这件事,为了避其锋芒都按下不发,只有安禄山一个人直接把这事捅到了玄宗跟前,玄宗亲自复试,结果这人憋一天写不出一个字,史称“曳白”,连带着李林甫都没了好大脸。而对于玄宗来说,作为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看见手下铁板一块,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安禄山与主要将相之间的矛盾,刚好是他可以利用来平衡朝堂各种力量的棋子。安禄山不忌讳李林甫,李林甫也不惧怕安禄山,再加上杨国忠也与安禄山积怨颇深,几人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皇帝正好能利用他们来互相牵制,巩固自己的帝位。而后来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上位,此时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还兼并了阿不思的部众,兵力雄厚,更颇受帝王宠爱,杨国忠心知,终有一天安禄山会不甘居于他地位之下,更是想方设法的想要除掉他。三、祸成——安史之乱杨国忠这个人是杨贵妃的再从兄,与前任李林甫相比,这个人读书少性情浮躁,安禄山很是瞧不起他,两人互相看不上,而杨国忠自从上台后,只要谈起安禄山,就说小安必定会谋反,在玄宗面前拼了命的制造安禄山要反的舆论。他还谏言玄宗让安禄山从边地回来,他要是不敢回来那就是有反心,可偏偏只要玄宗一下旨,禄山闻命即至,在玄宗面前哭诉:“杨国忠这死小子,容不下臣,臣能不能活全仰仗皇上啊”!一番哭诉,天可怜见的,玄宗更加怜惜安禄山,好一顿赏赐安抚,杨国忠的挑唆之言更是再听不进去了,甚至有一次,玄宗还想加封小安当宰相,被杨国忠以他大字不识几个为由拦下,以至于两人龌龊更深。也是,你说杨国忠自己读书也不多,还好意思笑话别人不认字,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怪小安不服气。而细细分析来,此时一方面安禄山自己愿意入朝当相,而另一方面玄宗也可以借此使他与军镇分离,解除重兵之困,偏偏这杨国忠搅和一通,倘若安禄山留在朝中,哪里还能借兵势之利谋反?而杨国忠也意识到在天子平衡术之下,安禄山和自己受到皇权同样的保护,便加紧了攻势,私下里命令众门客调查安禄山的腌臜事,好抓他的把柄。天宝十四年,杨国忠指使京兆尹包围了安禄山在京的私宅,处死了与他亲信的一波人,以此想要激怒安禄山谋反。而安禄山知道后,也并没有直接采取起兵谋反的行为,而是上表自陈,列出杨国忠的二十余罪状,求天子做主。这本来是小安能采取的温和手段的最后一招,但玄宗不知,在天子平衡术之下,玄宗为防止意外发生,将所有的罪名皆归罪于京兆尹头上,以此来想要稳定小安的情绪。但安禄山无疑会认为这是皇帝的偏袒!前边说了,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长在边地,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小,对于上级领导的命令更容易坚定不移地实施,但同样的,胡人也缺乏对于忠孝礼仪,父子君臣观的伦理束缚,在对上级不满时也更容易采取冒然非常的行为。于是,这个蛮勇的胡族将领,便假传圣旨称自己奉皇上之命讨伐杨国忠,亲自带领15万士兵长驱而下。你要说这时候小安想要谋反夺位?我其实更倾向于小安真的只是想要“清君侧”,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杨国忠在,他便不能好过,这才是武人最直接的思想。据史书记载,安禄山起兵后,国忠扬扬有德色。这也是因为安禄山一旦起兵,便坐实了他之前在玄宗跟前说的——小安有反心,而一旦铲除安禄山后,他便可以独掌相权,安枕无忧。小安假传圣旨起兵,确实是走了最差的一步棋,安禄山是边臣,杨国忠却是外戚,有杨贵妃枕边风吹着,玄宗也不再搞权衡之术,完全导向杨国忠一方,潼关失守后,更是一路跟随杨国忠逃亡他的老巢四川,中间还杀了安禄山在长安为质的大儿子。史载,小安得知其子被杀后,大哭称:“我有何罪,已杀我儿”。可见当时的他真的并没有谋反之心,而只是想要“清君侧”而已,只是如今起兵之后的他,已经确确实实地走到了玄宗的对立面,无可挽回的局面已成,在极度的绝望和仇恨之下,他也就只能将最开始的“清君侧”发展为全面叛乱。结语历史上总喜欢把这场动乱,称之为安史之乱,指安禄山与其同伙史思明,然而事实上杨国忠对于这场动乱也应当负有同等利害关系,与杨国忠相比,安禄山确实是个桀骜不驯的武夫,但他却未必是个老谋深算的野心家。只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始终都不知道,倘若当年安禄山真的入朝当相,没有发动叛乱,历史上记载的唐朝会发展成为怎样的局面呢?罗家英发视频致歉?
对于这个事件,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罗家英的大半生一直都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香港,无论从教育到行为,到平常的日常各方面的生活细碎,无一例外的离不开那个环境,几十年之久……
我相信,每一个那个年代的香港人,都或多或少对“英女皇”这个人物,这个标志性符号,有其特殊的感情。因为,无论是钱币,道路,影视,日常生活等等,都无一例外的与“英女皇”相关。
人,是一种高级的感情动物,一个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在遇到他人生中大环境的一个大变故的时候,难免就会触及很多怀念,怀旧,怀缅之情。这个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但,这个并不代表,他就甘愿成为英国的奴棣,也并不等同于他本人不承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这里,我做一个比喻,一个从小到外地学习,生活,工作的人,在事业有成之后回报家乡。但是,在他生活过的地方,会出现曾经无数过遇到的人和事。然而,当这些人和事消失了或者离开了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万分的感触。无论这个人和事或好或坏,都难免触碰怀念之情。同样,不存在与回到家乡生活相冲突。
所以,这个事情,罗家英老先生发出那么严重的道歉声明大可不必。因为,一个正常的,有文化的,有经历的人,是绝对能理解个中感受的。如果,确实愚昧无知,或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挑事,我觉得澄清一下感受也就可以了。这样的道歉,反而会助长某些人的气焰,让网络歪风更加盛行。
话,既然说到这份上,我还要批判一下现下的网络怪现象!现在的网络是什么?充满了暴力,充满了色情,充满仇富,炫富,厌世,懒惰,庸俗种种种种,但是只要有风向标一带,这些都在我们眼皮底下隐藏了,睁着眼说瞎话成常态了。
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学习正确的的世界观,培养自己的自信和正确的观点。不要成为一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大废物!
有人说古时候妃子被打进冷宫时?
古代冷宫,是妃子的噩梦,但却是太监的天堂。
自古以来,有多少个皇帝,就有更多的妃子,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者,皇帝身边自然是围绕着大量的美女,这些妃子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将皇帝伺候好,以得到皇帝的宠爱。
但皇帝毕竟精力有限,做不到雨露均沾,不可能对所有妃子都十分宠爱,还有一些犯错惹怒皇上的妃子,在失宠之后,就会被打入冷宫。
众所周知,冷宫是一个让很多妃子望而生畏的地方,因为一旦被打入冷宫,就有可能一辈子再无出头之日,甚至极有可能在这里凄凄惨惨的终老此生。
对于妃子来说,如同噩梦一般的冷宫,却有很多太监争先恐后的抢着去伺候,即便是这些妃子在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太监们仍趋之若鹜,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或者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冷宫对于太监们来说,可谓是天堂,在这里,他们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
冷宫一词,最早见于《东周列国志》,大意是指古代皇宫中的君主,用来安置失宠的后妃等人的地方。
那么冷宫在哪里呢?
就拿故宫来讲,没有哪座宫殿悬挂有“冷宫”字样的牌匾,但在历史文献中,冷宫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紫禁城六宫中的景阳宫,就是幽禁王恭妃之处,这里就可以称作“冷宫”。
包括在清朝光绪年间,备受光绪皇帝宠爱的珍妃,被慈禧太后幽禁的地方,只不过是紫禁城东的景祺阁。
也就是说,冷宫是没有固定地址、并无定所的,但凡是关妃子禁闭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冷宫”。
当然,既然称之为“冷宫”,自然环境就不会太好,一般来说,冷宫大多是在一些冷僻的地方,一间或者几间阴暗的小房子,虽然同在皇宫范围内,但条件可是差别十分之大。
环境设施差只是冷宫的“特色”之一,最让妃子们恐惧的,是被打入冷宫之后的前途。
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原因,一旦被打入冷宫之后,基本上就相当于彻底在皇上面前失宠,这对于皇宫内的女子来说,是最大的噩耗,因为这就说明,余生的日子里,就只剩下日复一日的在这里苦苦煎熬。
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万千宠爱等等,都已经和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无关,更不要说什么前途了。
因此,冷宫对于历朝历代的妃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噩梦,妃子们每日里在后宫争风吃醋,机关算尽,就是为了自己有朝一日,不被打入冷宫。
那么,哪些妃子会被打入冷宫呢?
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失宠,并且在打入冷宫时,原有的封号,也会被降级,甚至有可能会被降为庶人。
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继位,来自兰陵萧家的萧氏,因姿色妖媚,受到唐高宗的宠爱,被晋封为淑妃。
萧淑妃心机颇深,在后宫极尽手段,以至于唐高宗的王皇后失宠,为打压萧淑妃日渐嚣张的气焰,王皇后召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媚娘还俗入宫,准备两人联手,共同对付萧淑妃。
武则天很快得到唐高宗的宠爱,萧淑妃不但失宠,连带着王皇后,也失去李治的宠爱,两人被废为庶人,不久后被杀。
“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旧唐书·后妃上》
萧淑妃和王皇后的结局,是绝大部分在后宫斗争中,失败妃子的结局,一旦失宠,就会被囚禁、幽闭起来,等待她们的,就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一个妃子到了这种地步,往日的身份和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也不可能有什么权势,更没有荣华富贵可言,每一天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日子。
按理说,作为宫中以服侍人为主的太监,对于落难的妃子,理应“敬而远之”,有多远躲多远,但是事实上,太监们对于这些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不仅不躲开,反而抢着去侍奉,甚至为了争夺侍奉名额,大打出手。
太监们可不是菩萨心肠,之所以这么趋之若鹜,就是这里能“为所欲为”。
首先,无利不起早,太监们侍奉失宠的妃子,有利可图。
这些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无论是因为犯了什么错来到这里,最起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什么翻身的希望的。
但是个人都要吃饭睡觉,而照顾这些妃子日常生活的任务,就落在太监的身上。
想吃的好点?可以,拿钱来,想睡的舒服点,也行,拿钱来。
也就是说,这些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如果在冷宫中,生活的舒服与否,大权掌握在负责侍奉她们的太监手中。
可以说,太监们是想给哪个妃子使点绊子都可以,毕竟,虎落平阳被犬欺,失宠的妃子,在太监的眼中,只不过是一个可以任意压榨的对象。
因此,为了维持日常生活,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不得不对太监进行贿赂,才能在吃穿用度等方面,不至于被刁难。
如果哪个妃子不进行贿赂,那这些侍奉的太监,有的是办法整治她们,仅仅不给送饭吃,就已经是极为残酷的事情了,更别提其他各种名目的苛刻要求了。
被打入冷宫的妃子,毕竟先前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手里也会有一定的积蓄,再不济,家人们也会定期和不定期的给她们予以资助,这些都成为太监们对其进行搜刮的目标,这也是一种宫中独有的创收方式。
其次,压抑的本能,往日高贵的妃子成为了发泄的对象
需要承认的是,太监也是人,虽然不完整,但并不否认,太监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各种欲望,这是人的本能,而对于太监来说,这种欲望,在长时间的被压抑后,爆发出来就会更为强烈。
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先前也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如今却成为任人踩踏的可怜人,这就让太监们,感到一种特殊的感觉。
因此,去侍奉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就可以任意欺辱她们,毕竟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是主子了,是死是活,更没有人去关心。
所以一些失宠的妃子,即便是遭到太监的欺辱,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没有人会帮她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妃子,在往日高高在上的时候,对待太监或打或骂,使太监记恨在心,如今失宠被打入冷宫,这些太监报复的机会就到来了。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妃子被打入冷宫后,大多数都要遭到太监们的欺辱,或是出于报复,或是满足私欲,总之不会好过。
其三,押宝赌命运,这也是一部分太监的想法。
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的运气是有变数的,这些当下失宠的妃子,有可能在某日,重新又得到皇上的宠爱,虽然这个几率小之又小。
但几率小不代表没有,尤其是后宫的事情,不一定会出现何种情况,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原本失宠的妃子,有朝一日突然又得宠,继而再次升为高高在上的“主子”、
因此,有一部分太监遇到妃子被打入冷宫,就会如同“投资家”一样,筛选出来那些具有潜力的妃子,然后去服侍他们,“用心”的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
这样做得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妃子东山再起,自己则能够飞黄腾达。
乌拉那拉·如懿,这位电视剧《如懿传》中的女主角,就是在被皇上打入冷宫后,受尽虐待,但结识冷宫侍卫凌云彻后,被其照顾,在如懿重新上位后,对凌云彻就多有照顾。
电视剧中的演绎,虽说又夸大成分,但也折射出部分真相,如同押宝一般,如果这个妃子日后走出冷宫,那曾经在其落魄时帮助她的人,就是被报答的对象。
即便是妃子没有东山再起,对于太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无非是费了些心思,这种投入少,但收益大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就是冷宫是一个相对清闲的工作。
太监的工作是什么?就是服侍皇宫内的权贵,主子们的一喜一怒,都决定了最底层的太监的生与死,可以说,太监的日常,是在刀口上跳舞的日常。
无论是服侍皇上,或是服侍皇上的大小家眷,总之都是主子,既然是主子,那么就要一切唯主子马首是瞻。
一旦某些地方不小心犯错,太监面临的,轻则打骂,重则丧命,极有可能不明不白的就被消失。
也就是说,太监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对于皇室成员来讲,太监的性命,更是无足轻重,少一个多一个,真心无所谓。
因此,每日生活在高压之下的太监,也十分愿意有一个相对清闲的工作,比如伺候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为什么说这里工作轻松呢?
既然是被打入冷宫,自然就是失去了宠爱,妃子们也不会和不敢再吆五喝六,能够正常的吃喝休息,就已经很不错。
因此,只要稍微的花点心思,太监们就会很轻松的把工作干好,并且没有什么压力。
虽然没有跟随当红的妃子那种风光,但也落了个轻松愉快,至少,没有性命之忧。
总体来说,太监们抢着去伺候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无论是为了敛财,还是为了私欲,或是为了日后的飞黄腾达,以及为了落个清闲,都是自身的私心在作祟,正是因为如此,在妃子们看起来如同噩梦的冷宫,确实太监们眼中的天堂,让他们均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