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精通者,小周后是如何气死姐姐大周后并上位的

2023-04-19 10:45:04 168阅读

基础精通者,小周后是如何气死姐姐大周后并上位的?

29岁姐姐生病,14岁妹妹来探病,探着探着,她就爬上了姐夫李煜的床。大周后大怒:滚!我此生不要再看到你!3年后,妹妹成了皇后。但她也付出了代价,被宋太宗赵光义强迫了,而李煜只能眼睁睁看着。

基础精通者,小周后是如何气死姐姐大周后并上位的

大周后,小名娥皇,是周宗的长女。小周后的本名,历史上没有记载,不过,她确实是大周后的亲妹妹。

在古代,娥皇女英共事一夫,是千古佳话。

只可惜,小周后和姐夫李煜的爱情,是踩在姐姐大周后的生命之上。

大周后和李煜的爱情往事

19岁那年,姐姐大周后嫁给了还是吴王的李煜。

此时的李煜,还不是皇帝。他的艺术细胞非常丰富,尤其喜欢音律。而这些风花雪月的极能,恰恰是周娥皇的强项。

除了擅长音律、琵琶外,姐姐周娥皇还通晓史书。

李煜对新婚妻子满意万分,加上周娥皇长得特别好看,一下子就着了迷。

登基称帝后,李煜立马册封娥皇为皇后,这也是后人会称呼她为“大周后”的原因。

李煜是真的喜欢周娥皇,自从娶了她,就一直给她专房之宠。

成为皇帝后,他后宫有很多美女,但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高兴时,李煜还会写许多的情诗给娥皇,比如: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取自李煜的《一斛珠》)

这样的句子,如果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写的,肯定会被他爹贾政打断腿。

不过李煜是皇帝,自然没有人能管得住他。

公元964年,29岁的周娥皇突然生了病,为了避免把病气过给小儿子,她便把4岁的儿子李仲宣放在别院养着。

然而,有一天,李仲宣在佛像面前玩,一只猫触碰到了大琉璃灯。

琉璃灯落下,虽然没有砸到李仲宣,却实实在在吓到了这个孩子。

没几天,李仲宣就一病不起,就此夭折。

得知儿子去世,大周后的就更加伤心了,病情不断加重。

李煜每日在床前陪伴,亲尝汤药,也不见好转。

《南唐书·昭惠周后传》 :后既病,仲宣甫四歳,保育于别院。忽遘暴疾数日,卒。后闻之,哀号颠仆,遂致大渐。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

大周后很感动,她知道身体的状况,又因为幼子早夭元气大伤。

但丈夫的细心陪伴,还是给了她很大的安慰。

在病床前,她常常用不舍的眼光看着李煜:“我是多么幸运能够嫁给您,只可惜这副身子,可能时日无多,没办法报答了。”

《南唐书·昭惠周后传》 :后虽病,亟爽迈如,常谓后主曰:“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冐宠乗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徳。”

然而,大周后没有想到,亲妹妹的到来,居然将自己的精神支柱,彻底推倒了。

探望病重的姐姐,妹妹趁虚而入

大周后妹妹的本名,历史上没有记载,因她和李煜的一段情,后人都称呼她为“小周后”。

当时的小周后,不过十四五岁,因为大周后的关系,她经常出入后宫。

这一次,得知姐姐病重,她更是来了越发勤快。

躺在床上的大周后见妹妹来了,也只能和她聊聊姐妹间的体己化。

其他时候,大周后自然会让李煜多照看妹妹。

大周后怎么也不会想到,昔日那么宠爱自己的李煜,居然会在这种时候搭上自己的亲妹妹。

李煜看着小周后长大,最初对她也没什么感觉。

只是,女大十八变,如今的小周后,已经出落得非常漂亮,比病床上的姐姐,更有活力,更富有激情。

李煜动了心,而小周后也丝毫不顾病床上的姐姐,不断给李煜送去了秋波。

两人一拍即合,经常悄悄幽会。

甚至,李煜还会将这种偷会的场面写在了诗里: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荆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少女手上拎着金缕鞋,一步一步向情郎走去,一点声音都不发出来。在李煜的诗中,小周后是那么可爱,那么惹人怜爱。

在古代,女子的脚是不可以给外男看的,如此情景,显然,这个比姐姐小15岁的少女,已经成了李煜的人。

李煜沉浸在这种欢乐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妻子,是姐姐,不是妹妹。

纸是保不住火的。

他们的事情,迟早会暴露。

当宫里开始风言风语的时候,病床上的大周后也知道了,她非常生气,发誓自己到死也不要再见这个妹妹。

《南唐书》卷十六: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褰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故后主过哀,以揜其迹云。

一个是给她无限宠爱的丈夫,一个是她宠上天的亲妹妹。

这样的两个人,在自己病重的时候,偷偷相会,她怎么能接受得了?

大周后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知道李煜贵为天子,理应有后宫佳丽三千。如果李煜只是正常地迎娶嫔妃,她也可以接受。但偏偏,这两人玩的这一出“偷鸡摸狗”实在太伤人。

或许,李煜喜欢这种刺激感。

又或许,李煜是考虑到大周后的心情,才做出了隐瞒。

但不管李煜是哪一种考虑,曾经的大周后有多幸福,如今遭遇背叛时就是加倍的痛苦。

就这样,大周后的病更重了。

有一天,她勉强撑着身体,沐浴更衣后,就像是有预料一样,将玉蝉放在了嘴里,再也没有醒过来。

这一年,她还只有29岁。

大周后去世后,李煜表现出了无尽的悲痛,还写了很多的悼亡诗,其中一篇《昭惠周后诔》长达二千多字,落款署名为“鳏夫煜”。

帝王之家,从来都是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大周后去世,并没有让李煜伤心太久。

他温香暖玉在怀,只是,大周后去世不久,钟太后就紧接着去世了。

他必须要守孝,便一直没有正经地册封小周后,只是在情感上与她欢好。

等到三年孝期一满,李煜就直接以皇后之位空悬已久为由,要册封小周后为皇后(国后)。

群臣因为此前他与小周后的偷偷相会的传言,坚决反对。

一向听从大臣意见的李煜,立马表现出他的帝王权威,完全不顾大臣意见,不仅执意册封,还要破例亲自操办婚礼,效仿民间百姓的恩爱习俗,给足小周后恩宠。

《南唐书》后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後主乐府词有‘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绣鞋’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翌日,大燕群臣,韩熙载以下,皆为诗以讽焉,而后主不之谴。

这样的偏宠,早已经超过了原来的大周后。

小周后当上皇后之后,李煜更是专宠。

小周后喜欢奢侈的生活,李煜就不顾大臣的反对,也不管民间百姓怎么看,直接用嵌了金线的丝罗帐装饰墙壁、绿宝石镶嵌窗格、红罗朱纱当粘稠剂糊在窗上……

这样奢侈的装饰,比汉武帝的金屋藏娇还要过分许多。

可终究,李煜远远没有汉武帝那样的才能,南唐也根本经不起折腾。

没过多久,北宋大军就攻破了金陵,南唐就此灭亡。

李煜和小周后,一起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虏到了京师。

李煜被册封为违命侯,小周后被封为郑国夫人。

自此之后,两人过上了寄人篱下、担惊受怕的生活。

他们之间虽然依然有爱,李煜却再也高兴不起来。更多的时候,李煜都在沉浸在对自己无能的愧疚之中,因为他心爱的小周后被赵光义强迫了。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一见小周后心中就见色起意。

一个是皇帝的亲弟弟,手握重兵,一个是阶下囚。

赵光义想要的,自然是手到擒来,小周后一个女人能怎么办?现在的李煜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保护她。

部分史书在提到这件事情时,称小周后每次被强迫后,都会大声哭泣,对着李煜破口大骂:

《默记》: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被俘虏后的第三年七夕,李煜就去世了。

这一年,正好也是他的42岁生日。

关于李煜去世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大致猜测为“郁郁而终”。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李煜是因为七夕这天,和后妃们聚会,口不择言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还大胆写了一首《虞美人》。

宋太祖赵匡胤得知后非常生气,直接就把李煜毒死了。

《虞美人》也就此成为李煜的绝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千古名句。

李煜去世后,小周后悲痛欲绝,没过多久也跟着去了。

《南唐书》卷十六:太平兴国三年,后主殂,后悲哀不自胜,亦卒。

这一年,小周后28岁。

小周后的一生,和姐姐大周后、丈夫兼姐夫李煜,紧密相连。

她和李煜,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李煜贵为皇帝,小周后背叛姐姐的做法并不算违背当时大的礼法,却实实在在违背了人情。

而后来,南唐国灭。

她也和李煜一起被俘,一起受尽苦楚,甚至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在“还债”。

至于李煜,生在帝王之家,却丝毫没有皇帝的眼界和能力。

他是一个不错的诗人,也宠爱过大周后、小周后姐妹俩,但最后也都亲手把两人推向深渊。

大周后,因他的背叛病情加重而死。小周后,则因他的无能而饱受折磨。

他自己不思变,不懂局势,还洋洋洒洒地沉浸在自己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之中。

你们说,如果再给小周后一次机会,她还会选择在姐姐生病时,与姐夫李煜发生关系吗?

欢迎留言。

中国古代的青楼真实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青楼

青楼的基本意思,是用青漆装修出来的豪华精致的楼房,取自于东方万物萌生孕育之春季,是故有"东方青"之谓,青春不尽之处所。因此最初的“青楼”是帝王之居。故三国时曹植有诗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青楼由来唐代至唐代,才开始分化。共同点都是与生活奢侈 ,芳华,腐朽,富贵,荣华,权利等等上层生活有关系。后来“青楼”的意思就参杂错出,如韦庄的《贵公子》“大道青楼御苑东,玉栏仙杏压枝红”,与大道、高门相关,与艳游、酒色有涉及了;“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人唱衣曲”,则指妓院。

帝王宫廷的市民化,使身份高贵的青楼,低级到了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妓院。

这些诗词都说明了青楼高大上,欢乐无穷,后来引申为固定的风月场所。

一,起源中国娼妓之起源,大概胚胎于周襄王时代,齐国管仲之设女闾,即其作俑者。

《战国策》二卷“东周”卷:齐桓公宫中女市女闾七百。按周礼制度,一闾为二十五家。管仲设女闾七百,为一万七千五百家。管仲设女闾,即是中国娼妓制度,自此以后,无代无之。唐承六朝金粉之後,娼妓之多,空前未有。

中国最早的娼妓,是最早进入制度化的一种行业。管仲治齐国设有“女闾”,女闾就是公娼--不是公家准许的窑子,而是官办的窑子。这是中国最早的“公营企业”,开办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

二,倡女与妓女的区别:卖艺和卖身

在《大秦赋》里面有个倡后,她就是从风月场所里面出来的。她的这个“倡”,应该不是娼妓的“娼”。这两个是有区别的。南朝梁刘邈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这里的“倡”,古代泛指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她们是在青楼内卖艺的女孩。倡,多指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当然也有两个都卖的,称为红倌人。青楼里多是卖艺不卖身的妓女,也有卖身的,但数量很少,档次也比较高,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纯粹做皮肉生意的妓院称为“窑子”,档次较低。这是“倡”与“娼”的区别。

三,娼妓大致有两种:官妓与私妓

最早发明官妓的,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他设置了拥有700名妓女的国家妓院。同时代的古希腊雅典的政治改革家梭伦,也开设了国家妓院,外国佬目的有两个:

01,是满足青年男子的要求,

02,是保护良家妇女不受骚扰。

管仲的妓院作用更大。

01,是通过税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02,是有利于社会安定。

03,是吸引大量人才。

04,是送妓与敌,兵不血刃。

管仲的发明很快被天下普及,一时官妓大兴。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男人喜欢疯了,家庭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了。

官妓中有一种专门为军队服务的,叫做营妓,最早的发明者是越王勾践,而正式成为制度则在汉代。汉代以后,家妓兴盛起来,到南北朝达到顶峰。

家妓的地位处于妾与婢之间。妾是满足主人肉体之需的,婢是端茶扫地,铺床叠被的,而家妓的作用是为主人提供艺术服务的。家妓普遍受到严格的艺术训练,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中国的音乐舞蹈不但是她们发扬光大的,也是她们传续下来的。但不论官妓家妓,都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对她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利。

随着商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在官妓、家妓之外,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

私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楼妓女。私妓在先秦已经出现,到六朝时开始活跃,至唐代走向兴盛,一直持续到宋元明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一大奇观。

四,青楼文化,歌舞培训班: 教坊

白居易《琵琶行》“名出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教坊就是种管理机构。

长安都城中有所谓“北里”、“平康里”舆“教坊”者,即为当日歌舞风流培训机构。 教坊本是官方设置的艺术排演机构,是主掌俳优杂技、教习宫廷俗乐的官署,其中技艺高超的艺人能够经常给皇帝表演。从唐高祖开始创建,其后宋、金、元明各代均有设立,明武宗时将教坊优秀的艺人都招进了宫,常年在宫廷表演,而宫外的教坊因优秀的艺人流失而难以维持开始衰落,以致后来与邻近周边的妓院合流。

因此,教坊到了明朝才变成妓院,在明以前都是官方的歌舞排演机构,即便唐朝风气开放,教坊也不是妓院,里面的是艺人,不是娼妓。

私妓可分两类。一类是向政府正式注册登记,隶属教坊的,叫做市妓。另一类无照营业户,是名副其实的私妓。私妓的艺术修养不如官妓和家妓。所有这些,都使得青楼文化充满了变幻多姿的色彩。所以说一种青楼是指古代富家女的住所,另一种便指妓院。

宋元以后,青楼成妓院大行于世成了烟花之地的专指,比起汉长安平康、北里、章台、行院等词更为风雅。作为上等妓院,青楼中的妓女,一般是艺妓,卖艺不卖身,无论如何,吟诗诵词、弹琴唱曲,仍是最主要的节目。她们中间不乏才华洋溢的诗人、说唱文艺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如薛涛、张窈窕、严蕊、周月仙、张玉莲、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李师师等等。

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瓜葛颇深,她们在中国文艺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文艺史上,这倒也是我们中国的一大特异贡献。特别是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五,开青楼必然要有女人来源,不外乎是这样几个途径

管仲时代妓女的主要来源是奴隶,就是所谓“奚”。奚字在象形文字中,是手持绳圈套女人,这些女人被迫操皮肉生意,加入公营企业,这种妓女,就是“官妓”。官妓的制度在中国持续极久,《吴越春秋》里面说“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就是官妓。《万物原始》说“汉武始置营妓,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就是官妓,帝王们要打仗,先要解决军士们的生理需要,倒还想得周全!《南史》说齐废帝三千后宫不要,专门喜欢去妓院。每天晚上走后门,趋之若鹜“每夜辄开后堂,至营署中淫宴。”皇帝喜欢官妓,这也奇怪了。官方设有专门的机构。这种机构,在唐朝属于“太常”,“教坊”,“乐营”管辖,负责收税。

官妓的来源主要有三:

01、罪人家属--古代的人权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族。一个人犯罪,常常连累到一家。通常的公式是:男人给宰了,妻女则沦为官妓。

02、奴隶买卖--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在人口比例上比中国多;但在时间持久上,比中国短。中国买卖奴隶,人变成牛马,女人卖到妓院,男人当苦力。

03、堕入风尘,被逼迫无奈,也是变相的一种人口买卖,只不过被买卖的,无所谓良贱了,原来的良家妇女被坏人陷害,卖到火炕就是这一类。

六,家妓,宋代的家庭生活,养妓养到老婆面前

家妓,是养在豪门中的妓女,算是自备的歌星、舞女兼酒家女,她们供男主人陪床,如果生了儿子,才有资格做姨太太。两晋南北朝时,家妓最多:看看这些记载就知道了,宋朝为什么抵挡不住外族的进攻:骄奢淫逸。

《宋书》里面的记载:“奢淫过度,妓女数十,声色放纵”;“家累千金,女妓数十人,丝竹昼夜不绝”;“家乐器服玩,并皆珍丽,妓妾亦盛饰”;“妓妾十余,常自娱乐国”;“唯以声色自娱,有妓十余人”;“居室豪富,妓妾盈房”。

别以为家妓只是豪门自己的规矩,其实是依法有据的。唐朝法令规定:“三品以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以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磐乐师。”可见官做大了,就可以依法在家开“妓女户”“歌舞班”玩。相对的,官不够大,自然就不能乱开。

上世纪初期的人,自谦称自己太太做“内人”,如果这位太太是“从良”了的,倒真名符其实。原来唐朝称妓女叫“内人”。《教坊记》里说:“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张佑的诗说:“内人已唱春莺啭,柳枝傞傞轻舞来。”都特指妓女。闹笑话了,如果老婆是良家女,怕是要闹离婚的。

历史上养家妓成风,也就出现许多祸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比比皆是。最有名的“落花犹似坠楼人”主角绿珠,石崇最爱的家妓,家妓引起家庭大血案。吴三桂因为一个家妓陈圆圆,引兵入关了, 闹到国家层面的成败得失上来了。

博士毕业后留校的概率有多大?

你知道博士在我国有多么的稀缺么?

大学会淘汰一部分人,研究生会淘汰大部分人,博士会淘汰绝大部分人,博士后跟国宝一样。

不是说学历越高,就会怎么样怎么样,而是你学历越高,你在我国站立的位置就更高。

我一朋友医学博士,他的家族就这么一个博士,亲戚都是大老板,每逢节假日,都是这些大老板先敬他酒。

这不是钱的问题,是他们由衷的表示祝贺,也感到自豪,自己家族能出一个博士。毕竟博士不是说读就能读的。

为你分享几张图片吧,我也是以前看见的,我收藏了,经常激励自己和小孩。

我想从这几张图,你能明白些什么,这不是鸡汤,这是这个社会大部分的现实,那些草根鸡汤,咱们还是不要喝得好,毕竟我们不一定是那些翻身的草根。我们只是草而已。

为什么说甘肃自古人杰地灵?

甘肃人杰傲在骨不在气,贵在质不在量,重在势不在力!

甘肃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传承地、开拓者。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文化大省,核心是甘肃悠久的历史和在关键历史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历史推进主要是集体智慧长期积累,不是个人英雄短暂几十年的荧光一闪。

悠久的历史

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文明遗址,在8000年前处于世界领先且完整的五期仰韶文化传承。

天水伏羲、女娲文明,中华人文之祖。

古代关键历史时刻重要贡献

周,发祥于甘肃省庆阳市。

无论是人口数量、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周与东部逐雄都有差距。

周,核心是政治文明领先东部。

周,奠定了中华礼制文明,确定人类交往规则。

周自甘肃庆阳--天水,影响陕西宝鸡--关中,后向东持续推进,使中华文明由部落文明转型为奴隶国家制度。

这是甘肃政治文明向东影响全国的第一次。

秦,发祥于甘肃天水-陇南地区。

秦,同样在人口数量、经济繁荣、科技水平等方面落后东部地区各诸侯。

秦,同样在同期政治文明领先东部。

在当时要取得社会地位,等级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秦以功勋封赏制度,极大的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向上的热情。

秦,同样由甘肃陇地首先征服关中,继续向东推进,最终统一,建立第一个封建帝王国家,表明中国文明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帝王社会。

关陇长期一家,这是地缘所决定的。

陇地文明发祥,必然首进关中,继而向东拓展扩大文明影响。

关陇取得政权,必然控固巴蜀,有个成语叫“得陇望蜀”

关陇文明,还有个现象就是“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实质上常常是关西同样出帝王。

甘肃四大文明的“陇西李氏文化”就是武将开拓进取的一个代表。

陇西李氏文明发祥于秦

陇西李氏始祖,秦国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陇西李氏兴于汉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汉朝时,陇西李氏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影响久远。

汉金城将军李息,稳固了河湟谷地,金城郡在后世一直是中原与吐蕃交流的咽喉,吐蕃最终纳入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中枢,一个郡成长了当前兰州、西宁两个省会城市。

陇西李氏盛于隋唐

南北朝陇西李已经成为中原望族,权倾各朝

北周三大族,宇文、杨、李三家姻亲控制朝廷,这也是恩怨不清的三朝时代。

北周宇文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

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又禅让李渊,建立唐朝。

三大姻亲,三个朝代,陇西李氏代表的关陇军政集团一直都是中坚,这也是隋唐两朝均建都在势力范围西安的重要原因。

汉唐以关陇为政治中枢,确立了汉唐文明精髓,开放、包容,以政治文明为主,实行地缘大战略布局。

汉,积一世苦难,为后世拓展生存空间,连续六十多年对匈奴打击,打通西域,抵制中西亚文明向东拓展,这也是后世藏疆纳入中华大家族的重要贡献。

汉,打通西域,控制河西走廊,中华文明远播,切断中西亚文明向东拓展,藏疆文明深受中华文明影响。

唐,包容、开放,同样牢牢控制了藏疆文明传承主流,

甘肃就是中原文明、黄河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藏传佛教、西方文明,多文明交汇交流之地。

甘肃四大文明的天水伏羲文明,陇西李氏文明,甘南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明,敦煌莫高窟文明,客观体现了甘肃在中华文明起源,拓土开疆,多民族交流,世界文明交流等几个方面。

两宋,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科技世界领先,为什么不能和周秦汉唐并列?

首先,两宋没有周秦跨时代政治文明的壮举,只是封建社会传承的一个朝代,没有推进社会跨越发展。

其次,没有汉唐政治战略,没有拓展中华民族生存战略空间,甚至于长期对西北、东北的战略藐视,以至于从两宋开始伊斯兰文明逐渐深入西北地区。

伊斯兰文明自两宋开始深入西北地区,逐渐影响现新疆、甘肃、宁夏、陕西,中华文明向西拓展进程受阻。

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只是富裕的表现,但绝不是强大的体现,周秦汉唐和两宋的历史表明,政治战略文明是制高点。

甘肃虽瘦,却是肱骨,骨之不存,肉焉能附

前面提到,甘肃控制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藏疆咽喉,甘肃同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和中华文明政治战略高地,是西北政治、军事战略核心。

前面讲周秦汉唐的政治战略及拓土开疆的民族生存长远目光,下面谈谈失去甘肃战略高地的忧患。

前面已经谈到两宋作为重要朝代的政治战略退缩,西北中华文化传播受到中西亚伊斯兰文明渗透。

西北伊斯兰文明起源于两宋,你退缩,别人必然挺进!

清朝在研究西北政治战略时,确认西北政治、军事战略核心在甘肃,经营西北重在甘肃!

首先,拆分川陕总督,甘肃省、陕西省分治,新建四川总督和陕甘总督,陕甘总督府置金城郡。

陕甘总督府置金城后,采取一系列军政措施。

总督府设在金城兰州,由金城西宁总理青海军政

至此,吐蕃地区形成两个军政中心,拉萨和西宁,对于后续稳定西藏具有重要战略功能。

同时,布置兰州左右翼,形成西宁--兰州--银川战略核心,西宁、银川高规格建设。

此时,新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伊犁已经不适合做地区军政中心,新建甘肃新疆省,培育迪化(现乌鲁木齐)军政中心。

1866年陕甘总督发起对陕甘回族平叛之战,1878年平定叛乱,但新疆地区部分领土没有收回。

这次平叛陕甘回乱及收复新疆之战,再次出现以李鸿章为首的两宋论调。

李鸿章认为,西北贫苦,得之无益,守之耗费钱粮,意在弃之。

左宗棠在认为,西北甘肃若肱骨,藏疆为指,指骨不存,肉焉能附。

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军政中心迪化。

1928年西北局势同样风云变幻

英帝国积极游走西藏,利诱上层,鼓动西藏独立

俄法英角力新疆,新疆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

新疆、甘肃河西走廊、内蒙河套地区深受俄国影响

1929年按照多年布置,新建青海省、省会西宁;新建宁夏省,省会银川

至此甘肃一分为四,甘青宁成犄角之势,有效阻止了西藏和新疆地区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同样确定兰州政治、军事战略地位,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军区,铁路局统建,兰州军区、兰州铁路局在解放初布置西北战略功不可没。

党中央在批复兰州--西宁城市群时,再次在重要位置强调河湟在稳藏固疆的特殊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特殊功能。

山川重在骨,累千脉万谷,百世千纪,花草重于色,艳一花一瓣,争一春一秋。

如何才能做到自知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话。这八个字中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知人者智”。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种聪明,是看清看透别人。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这说明知人的难度。芸芸众生,人是形形色色的,有诚实的、刚直的、果断的、勇敢的、大度的,也有虚伪的、卑鄙的、懦弱的、木讷的、小心眼的等等。人的本质一般都隐藏着,不易被他人所了解。

我们判断人一般先从第一印象开始,通过已有的过往经验来识人,它往往都有偏差。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需要多方面的观察了解。人的行为举止受到情绪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表露出本质的一面。

所谓日久见人心。只有通过用心审视、详察、明辨,才能既看到別人的正面,又看到別人的反面。当真正了解了別人的心,在社会交往中就会游刃有余。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长短经》 中说:“识大体而弃细务,君道也。”是说把握大局方向,把细小的事情分派给下属去做,是管理者应该做的事。管理者是以会用人为有才能。知人善任,识大体弃细务,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都有优点和缺点。下属是什么性格,擅长什么,如何做到用人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哪种岗位适合哪种能力的人?这就要具备识人的能力。

管理者若事无巨细,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不信任他人,不重用有才有德的人,会使有能力的人讨厌他、远离他;管理者若不擅于识人,而用错人,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都会导致管理者成为无能力的领导。

“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自知是另一种聪明,是看清看透自己。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人生一世,最难的事不是认识他人,而是认识自己。人的内心有各种私心、欲望和偏见,这些会遮蔽内心真实的意愿,让人难以内视自我,了解不到真正的自己。使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

如何明心见性,了解自己?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是说静心修心,远离诸多欲望,使心智澄明清澈,方可看清自己的志向。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能自知,是因本心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整日忙忙碌碌不知所终,看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

看清自己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不受诱惑干扰的情况下,给自己一个明澈的自我世界。经常审视、反省自己的人,才不会迷失自我,才可能真正做到“自知”。

《孟子》里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白这世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是自知者常反省的一件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如果能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又有能力做的事,人生会过得相对顺畅和轻松。若对自己的性格、禀赋、爱好、能力都不清楚,不知人生该往哪个方向走,就只能随泼逐流,随运命起伏颠簸。

知人难,自知更难。难在虽了解自己,却不经常反省,对己认识不清,误以为自知,却被内心的贪、嗔、痴所蒙蔽,以至于给自己的生活、工作、事业带来诸多不顺。

静能修心,静能养心。时常找个安静的地方,观照自己的内心,扪心自问:我是谁?我该往哪里去?这样可以让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的更顺畅。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能知人又能自知,是内外皆明。如果常能做到这两点,人生可避免很多灾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