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补丁,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简答题20道
失明补丁,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简答题20道?
1.保尔离开学校,第一份活的职责是什么?
答案:一清早把锅烧开,保证一天不断开水。活紧的时候,还要擦刀叉、倒脏水。
2.当沙俄政府被推翻了之后,小镇的居民听到了什么新鲜的词语?
答案:自由、平等、博爱。
3.文中说要安排一名“可靠的同志”在车站工作,这个“可靠的同志”指____。
答案:朱赫来。
镇上存有沙皇打仗的时候遗留下来的两万支步枪,最后是如何处理的?
答案:分发给工人们和其他居民。
4.保尔家遭到了德国士兵的搜查,原因是什么?
答案:保尔偷了德国中尉的枪,并被维克多指认。
5.德国人逮捕铁路工人,为了表示反抗,铁路工人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答案:大罢工。
6.保尔在公园里散步、钓鱼,渐渐和谁建立了友谊?那个人的身份是什么?
答案:冬妮娅。林务官的女儿。
7.德国人撤走了,小镇的人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彼得留拉匪徒又像旋风一样刮来。其中哪两帮人为了争夺小镇,发生了激烈的混战?
答案:以戈卢博为首的匪徒和以帊夫柳克为首的匪徒。
8.在混战后,匪徒对哪类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答案:犹太人。
9.谢廖沙在暗楼上和地窖里藏着很多的印刷工人,以躲避屠杀。同时,谢廖沙还动员谁收留这些人?
答案:保尔、克里姆卡。
10.“敲窗子的人”为什么在镇上戒严后还来到保尔家里?
答案:因为想和白匪斗争一场,但是却暴露了,所以想在保尔家躲几天。
11.谢廖沙为什么头上会挨了一刀,缠上了绷带?
答案:因为彼得留拉士兵追着打一个老人,谢廖沙用自己的身体掩护老人,被士兵用刀砍到了。
12.保尔救出了朱赫来,但是还是被谁认了出来并告诉了贵族的儿子维克多?最后结局怎样?
答案:被在冬妮娅家有一面之缘的莉莎认了出来。最后被维克多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13.冬妮娅知道保尔被捕后,反应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答案:非常紧张,责怪莉莎为什么要把保尔帮助朱赫来逃走的事告诉维克多。
14.“大头目”彼得留拉在检阅军队时,为何心不在焉?
答案:一方面是由于在路上累乏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政府所控制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小了。
15.红军攻下谢别托夫卡后,多林尼克、谢廖沙非别当选什么职务?
16.请你试着说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书名的含义。
答案:钢是在烈火里煅烧、刚度冷却后炼成的,因此他很坚固。主人公保尔就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小说用保尔的成长经历诠释了书名的含义。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答案:是作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之后创作出来的。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________起、经_______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19.保尔为什么把烟末撒在神甫家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
答案:因为保尔一次问神甫“为什么高年级老师说,地球已经存在好几百万年了,并不像圣经上说的五千年”时,而被神甫毒打,之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的侮辱。
20.你觉得保尔一家的家境如何?并在选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贫穷。依据:⑴穿着灰衬衣和膝盖打补丁的蓝裤子;⑵母亲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每天从清早忙到深夜。
扩展资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在俄国革命的暴风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保尔在幼年便饱偿了人间的心酸,目睹了腐朽的旧社会中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他被严酷的瓦西里神甫赶出学校后,迫于生活压力来到车站食堂打工。
在那里,他目睹了堂倌们的的丑恶嘴脸,腐朽社会里的不平等与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这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黑暗的愿望。他有过许多有惊无险的大胆举动,甚至挺身而出救走了参加革命的水兵朱赫来而险些被枪毙。在革命的风暴到来时,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红军,加入了布琼尼的骑兵旅与波兰侵略者展开了战斗。
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吗?
我是六二年出生的,当时我家6口人,爸、妈、奶奶,我还有两个弟弟。一天三顿只喝稀饭,根本没有油吃,真的吃不饱。除了过年三十吃上团圆饭,其他只有清明、中秋节、冬至中午煮一顿饭,肉是难得见到,那时候买肉还要肉票。
那时候农村凭工分分配粮食,我家只有爸爸妈妈去队里做工,工分很少,粮食也分的少,年年还要给缺粮钱,粮食根本不够吃。那时候农田产量低,集体还要交公粮,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才可以分给农民。
记得那时候实在饿的不行,只要能充饥的都拿来吃,树上的野果,地上的茅草根都吃。吃生红薯、生蚕豆,连玉米杆子都拿来吃,上树掏鸟蛋煮了吃,到河里捞鱼摸虾蟹龟煮了吃.......。
我小时候住的房子是木头搭的茅草房,芦苇糊泥巴墙,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后来改成土坯墙,屋顶依然是盖的草,每年都要修屋顶,屋里做饭、住人还养猪养羊。根本没有厕所和电,小时候都是点煤油灯,大小便都是用马桶。
难得做一件新衣服,衣服穿到补了不能再补才扔掉。根本没有钱买布,都是自己家里种棉花纺纱织布,染色后做衣服穿。
我家直到一九八〇年,靠卖住宅地上长的树木和竹子余了点钱,才盖了三间砖瓦房,农村那个时代真是太艰苦了。
现在与过去比,如同天堂和地狱,没有人愿意回到那个年代!
你看过的最经典的小说有哪些?
看过的经典不少还算,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二十四史中的《史记》,还有一些戏剧,《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西厢记》等等。
最喜欢的是看一些武侠。看金庸古龙居多。我也没把两位大家的书全看完。金庸的看过《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连城诀》,《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古龙的看过楚留香系列(《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鬼恋传奇》、《蝙蝠传奇》、《桃花传奇》、《新月传奇》、《午夜兰花》),陆小凤系列(《金鹏王朝》、《绣花大盗》、《决战前后》、《幽灵山庄》、《凤舞九天》、《剑神一笑》),小李飞刀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边城浪子》、《九月鹰飞》、《边城刀声》、《天涯明月刀》、《飞刀又见飞刀》),大人物,浣花洗剑录,绝代双骄,萧十一郎。
今秋新高一高考仍按原办法进行教育教学?
9月11日,万千学生和家长焦急等待的安徽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最终的结果,经教育部批准,安徽省教育厅最终决定暂缓高考改革。并且从教育厅公布的消息可以看出,不仅今年这届高一不会高考改革,下一届高一是否改革都很难说。
高考改革暂不启动
应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也是安徽当下高考改革条件还不成熟的必然结果。安徽为何暂缓高考改革呢?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准备好呢?
首先,有鉴于已经进行改革的几个省的经验和教训,安徽确实应该慎重启动高考改革。
参考已经实行高考改革的几个省的情况来看,利弊非常明显。学生自主选择小学科,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这是肯定的。但是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小学科,大量的学生回避了难度较大,性价比较低的物理学科,而专注于化学、生物、地理等难度较低,实用性更强的学科。强迫学生选择物理就违背了高考改革的初衷,但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择,似乎又难说是成功之举。
高考改革
在目前的高中教材中,物理学科确实是难度过大,这是造成学生大量回避物理的直接原因,所以必须要对中学教材进行改革,降低一些难度较大的学科,同时提升相对简单的学科的知识点深度与广度。虽然多数学科的新课标调整已经完毕,但是新教材还没有完全编写好,正式投入使用至少要等到19年秋季,所以今年就开始改革确实有点仓促。
其次,安徽绝大多数的县城和乡镇学校完全没有准备好改革。
高考改革后的最大变化除了学生自主选择小学科之外,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走班制教学的兴起。走班制不仅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经济发达,特别是那些财政实力雄厚,教师待遇好的地区来说,或许随时都可以开始走班制教学。但是对于那些师资紧张,空余教室和多余桌椅都不够的学校来说,走班制真心难以实施。
走班制比拼的是师资和硬件
对于安徽这样一个多数地区都重理轻文的省份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地区都是自称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理科,但是实际上强迫学生学理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理科教师多,文科教师少。盲目开始高考改革,会造成很多学校一些学科的教师大量闲置,而有些学科的教师有可能会过于忙碌。所以多观察观察发达地区的改革走向,多收集一些有效的数据,做好准备再进行改革也是对的。
有偿补课
与此同时,在过去长期以来的教育大环境里,有些学科可以说是“油水”丰厚,不管是教师还是教育机构,不论是平时还是寒暑假,永远都赚的盆满钵满。对于这些利益既得者来说,最害怕的就是教育改革带来一些变数,影响了自身的利益,所以不余遗力的谩骂和指责高考改革,把高考改革“妖魔化”也是客观存在。特别是一些无良的教育辅导机构,长期以来是唯恐教育不乱,为了自己的利益,整天唱衰公立教育,不停的宣传“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给公立教育泼脏水。
高考改革
最后,为了成千上万的孩子的学业和未来,谨慎的对待高考改革,暂缓实施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改革是大势所趋。
虽然正在进行高考改革的几个省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确实是因为改革带来的问题。有问题很正常,但是很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全社会的问题。例如大量的学生回避物理学科被一些所谓的专家拿来说事,认为这是高考改革的罪过,是一场无厘头的闹剧。诚然,表面上看,是因为改革造成了大量的学生不学物理,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学生不学习物理呢?如果科研人员的薪水足够高,和物理有关的专业都是高薪职业,学生会大量的回避物理吗?
“性价比”很低的物理
这就如同现在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少填报师范专业,学习纯理论专业一样。一些地方甚至都开始定向培养中考“学渣”来接过未来的乡村教师教鞭,这难道也是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吗?全国各地,艺考大军一年比一年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天天想着当明星,也是高考改革的问题吗?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选择性的失明,眼里只看到学生不选择物理,却看不到认真学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为何如此呢?因为整个社会都急功近利,都焦躁不安,都急着赚钱。
日益庞大的艺考大军
怎样能尽快的赚钱,学生就会怎么去选择,搞一个月的科研,不如卖掉一套房子,在三尺讲台上磨半天嘴巴,不如搞销售拿提成,明星在横店拍一天戏,收入比普通人一辈子还多。这样的大环境指望多少学生能沉下心来去学习,去做学问?一厢情愿的以为学生都学习物理了,教育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科技能振兴了,实在是掩耳盗铃。
不管怎么说,课标调整,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师资和硬件条件没有准备好就应该缓冲几年,慎重的面对中国家庭最为重要的教育问题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如果一些人因为自身利益受到了影响,就不负责任的搅局和谩骂,那就另当别论了。高考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能因为遇到了一些问题就原路返回,更不可能因为影响了一部人的利益,遭遇了一点谩骂就会终止。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首先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经典照片《开国大典》中没有朱德的身影,从而留下千古遗憾?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又让人肃然起敬,不禁泪目的故事!
因为,在开国大典上,朱德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救下了一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首先得从开国大典开始说起。
食堂最喜欢的朱德照片0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注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这天,北京30万军民早已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下午三时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开国元勋,稳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走近麦克风,朝广场深情地望了一眼。
然后,毛泽东手持讲话稿,用他那独特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顿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声音拉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就在这时,等候多时的摄影师按下了手中快门,呲的一声,这一个重要历史瞬间被收入了镜头。
摄影师拍下的这张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就是著名的经典照片——《开国大典》,又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陈正青《开国大典》
这张照片很多人都曾见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身影,却没有看到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身影。
难道是朱德没有出席开国大典?朱德并没有领兵作战,当天参加了开国大典,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朱德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开怀大笑难道是摄影师没有注意到朱德?显然不是!
朱德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一直以来都担任总司令一职。
而且在七届一中全会上,朱德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被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其中朱德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排名第二。
毫不夸张地说,朱德就是全党全军第二人,深受中国军民拥戴和尊重,也是在场摄影师们重点关注的重要领导人。
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会说这是因为朱德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受阅部队。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部队其实并不是如此。
当天开国大典的流程是,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然后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毛泽东亲自按下了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在场国人行注目礼。
随后,象征着中国当时的54个民族在我党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英勇奋斗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54门礼炮鸣炮28响。
随即,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新中国第一号公告。
然后,才举行盛大阅兵式,朱德和聂荣臻陪同下,检阅部队。
检阅完毕,朱德总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部队,在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蒋介石反动政府的革命战争中,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朱德在开国大典上发表讲话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等,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十四架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阅兵式持续近三小时,之后就是群众游行。
也就是说,在朱德检阅部队之前,他一直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在毛泽东身边。
检阅后,他又登上城楼,和毛泽东一起欢度此时。
而摄影师拍照的一刻,他也在天安门城楼上。
可是,摄影师拍摄的《开国大典》没有朱德的身影呢?
《开国大典》的作者,著名摄影师陈正青后来向世人宣布了答案。
02、摄影师陈正青,祖籍福建福州,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的祖父陈自新是清朝进士,在湖南、广东做官,门生无数,桃李遍天下。
他的四个儿子陈天锡、陈仲经、陈绍箕、陈天材,都是当时著名的饱学之士。
陈正青的父亲就是陈仲经,是著名的书法家。
陈仲经颇具革命精神,1923年曾南下广东,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担任建设部部长林森的秘书。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林森推荐陈仲经担任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秘书,兼任福建省财政厅代厅长、闽赣食糖专卖局局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第二处处长、广东广西考铨处处长等职。
可以说,陈正青家族累世为官,是一个官宦子弟。
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陈正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读北京汇文中学。
1936年,陈正青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他的父亲早已经为他安排了一条锦绣大道,他只要按部就班,都能出人头地。
陈正青但他与父亲政见不合,向往革命,因此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
1936年10月,陈正青离家出走,奔赴西安。
这年12月,陈正青经其姐夫王子安(省议员、杨虎城机要秘书)介绍,认识了叶剑英。
在叶剑英推荐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3月,陈正青光荣入党,同年9月调西北战地服务团。
陈正青长期转战陕西、山西、晋察冀等地区,历任戏剧队长、编导等职。
1944年底,陈正青回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干研班研究员。
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四平保卫战,陈正青任三区区委书记。
1946年,陈正青任东北画报社任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等职。
在此期间,陈正青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陈正青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摄影处副处长、通联科长、记者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摄影部副主任等职。
开国大典前夕,为完成开国大典的拍摄任务,上级从全国各地调集诸多顶尖摄影家来京,组成了堪称豪华的强大阵容。
经上级再三权衡考量,参加革命最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陈正青,与侯波、杨振亚等人,被分派去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
其中,侯波也是一个著名的女摄影师。
侯波,山西夏县人,1938年入党,毕业于延安大学。
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等职,为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她和丈夫徐肖冰一起拍摄的许多作品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同样经典。
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当陈正青等人接受任务后,激动不已,倍感光荣。
拍摄前,陈正青多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将拍摄路线和每一个站位,牢牢刻在了脑子里。
03、来龙去脉可是,开国大典开始后,出乎陈正青预料的状况还是发生了。
开国大典举行时,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集聚了大约600人。
600人挤在面积狭小、空间局促,人群簇动的天安门城楼,想拍摄出一张完整照片,难度极大。
陈正青为拍摄出最佳效果,靠上了一根汉白玉栏杆。
这根栏杆,距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非常近,是一个位置极佳的拍摄位置。
陈正青非常满意,总算是抢到一个好位置了,这地方可是很多人想抢呢。
但是,当陈正青拿着相机,对准毛泽东等人时,素来专注、追求完美的他仍觉得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于是,他不断地将身体往后仰,再往后仰。
此时的陈正青太过投入了,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
他的身子已经悬在半空中,汉白玉栏杆根本无法起到保护作用,一旦陈正青稍有不慎,倒栽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东方织锦厂织锦的《开国大典》,足见有多拥挤就在这时,站在毛泽东身边,聆听毛泽东演讲的朱德余光瞟到了陈正青。
朱德吓坏了,他没有任何犹豫,一个箭步冲过去,紧紧抱住了陈正青的双腿,救下了陈正青!
就在朱德冲出来的那一刻,陈正青按下了快门。
于是,就这样,朱德遗憾地没有出现在《开国大典》照片中。
也正因朱德挺身而出,保护了陈正青才有了陈正青的经典之作《开国大典》。
救下陈正青后,朱德心有余悸,还严厉“批评”了陈正青,“批评”他不知道注意安全。
多年后,陈正青讲起这段往事,他的双眸依然饱含泪水。
他总是说:“如果没有朱老总,我就可能以身殉职,成为开国大典上的烈士了。”
结语、幸运的是,后来在东方织锦厂织锦的《开国大典》和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都有朱德的身影。
这也稍微填补了一些历史遗憾。
董希文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不过,在朱德看来,这不是遗憾,这点小事情,远不如身边同志的安全重要!
小举动,大情怀,朱德下意识的举动,足以说明忠厚友爱的朱德,是多么地关爱身边的同志。
换成一般人,在这青史留名的历史时刻,谁愿意离开摄像机,离开镜头呢?
可在朱德看来,这一切都微不足道。
这就是朱德,人民永远敬重、铭记的朱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