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争锋南朝陈,历史上最经典的骂人的话是什么

2023-04-19 02:20:03 117阅读

谁与争锋南朝陈,历史上最经典的骂人的话是什么?

一、最经典是章太炎骂康有为

章太炎在康有为七十大寿的时候,送去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谁与争锋南朝陈,历史上最经典的骂人的话是什么

看似褒奖,实则是“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贼”

二、韩愈骂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蚍蜉撼大树”的成语来源于这首诗。据说张籍是一个否定李白的杜甫派,韩愈写诗指出客观事实:“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三、孟子骂不行仁政的君主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仲尼就是孔子,"无后"就是断子绝孙的意思。孟子借孔子之口骂用俑来陪葬的君主是不行仁政,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够狠够爽快!

四、孔子骂宰予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五、秦穆公骂蹇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古人将寿命分为上寿、中寿和下寿,中寿是指活得不太长。这句话读起来挺文明的,然而实际上是骂蹇叔的,蹇叔这时大约七八十岁,已经过了中寿年龄。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意思就是:你要是中寿时死,你墓上的树木该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这是秦穆公对前来劝谏秦军不要出兵郑国的老臣蹇叔说的。此时蹇叔已经很老,穆公说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中寿),你墓地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言外之意就是蹇叔该死了。

六、花蕊夫人骂蜀军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五代.花蕊夫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慧妃,人称“花蕊夫人”。据说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七、杜甫骂某些贬低初唐四杰的轻薄文人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

意思: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不断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八、诸葛亮嘲骂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末: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事情的由来一般人都知道。周瑜出计,让孙权许诺将妹妹嫁给他,以此为名,骗刘备来拘囚在此,要他把荆州来换;若其不从,先斩刘备。但是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到了东吴,刘备依计而行,娶了孙夫人,并且在孙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东吴。周瑜率领大军围追阻截,被孔明布置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急忙登船逃跑。孔明得了便宜还卖乖,不忘记叫士兵齐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一番。骂的够狠,周瑜当即气昏在地。

九、“乌台诗案”后苏轼骂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受敌党构陷,被指证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七月在湖州(浙江省吴兴县)太守任上被逮,入御史台狱,关了4个多月,差不多130天。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写了两首诗。看第二首: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堪笑睢阳老従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重点在第三第四句。

第一二句说的是此次遭祸的缘由,有点戏谑的味道。

第三第四,“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用的是“塞翁失马”的典故,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重点的重点是第四局。斗鸡的典故来自唐玄宗时期,李隆基酷爱斗鸡,长安城中斗鸡少年贾昌,甚至还被封为“五百小儿长”。当时的长安,流传着“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说法。苏轼其实是在含蓄的骂人,不吐脏字,却极尽讽刺之意。他将那些陷害自己的小人当作少年鸡,表示不与你们这些阿世取容的宵小斗了。当然这可以解释为,苏轼就是不喜欢学长安少年那样来斗鸡玩。但读书人是品得出前面那个味道的。品得出又不能说出苏轼在骂人,这就是高明文人的高明手法了。

十、宋玉骂登徒子

如果骂人有最高级,最高级上绝对站着的人物就是宋玉。

骂人骂得美轮美奂,汪洋恣肆,把文采、诡辩结合得天衣无缝。一句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辞赋名作《登徒子好色赋》。其中不少辞句如“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等都是展示女性之美的经典之笔,后来人用之不倦。

看原文: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文辞意思不说了。看宋玉的逻辑:一个绝世美人求着要喜欢我,我都不情愿答应;看登徒子,老婆嘴唇外翻,弯腰驼背,蓬头垢面,丑成了鬼,他还当成个宝,这不是贪色到极致吗?

把丑妻当宝被宋玉说成是贪色无比,听凭美女勾引被说成是视美色如粪土。宋玉这奇葩逻辑一出,被天下好色男人奉为至宝。这篇《登徒子好色赋》据说一出来就风靡了楚国上下。登徒子这个爱妻护家的好男人,反倒成了色狼的代名词。

真是文人的两片嘴,那就是油漆匠的左右毛刷,左刷有理,右刷还是有理。

三国归晋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触?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很多人看完三国之后还是会有一些疑惑,因为觉得整个书籍里面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最后三国确实归了晋呢?很多人都觉得本来是一个三国鼎立的状态,那么可能这个状态会持续很久,为什么最后却因为一些感觉影响不是很大的事,却让整个格局发生了变动。

其实这一件事情在三国建立之初就已经被奠定了,因为三个国家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本领,才能够形成这个鼎立的姿态。但是其实在一开始其他两个国家就有很多不足,而且其他两个国家比起魏国本身确实少了很多的资本,所以说最后没有夺得最后的王冠,其实也是没有什么意外的。但是很多人可能读三国本身读的并不仔细,或者说三国本身作为一本小说来说并不是全部按照史实来描述的,所以说很多人其实对于这段历史还是比较懵逼的状态,今天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三国最后的结局是这样。

首先,我们想说三国鼎立的姿势肯定还是因为三个国家都各有优势。首先我们能够看到魏国的领导者是非常的有远见的,并且为国的整个的政策以及行走的这个分项标,其实是非常的正确的。整体来说是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国家,而且他本身就是王室本身就是行的是天道,所以说行的正。

蜀国其实是非常的弱,因为从一开始,它本来就是一个军事统治,它本身不属于这块儿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以及这个地方的很多人根本不认可这个统治,所以一开始本身就非常的被动,但是他有一个绝大的优点,就是手里面有很多的人才,并且能够将这些人才合理的利用,所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并且蜀国所占据的就是天险,非常的难以攻克,只要他们能够守住自己的领地,不轻易被人攻破,可以说就是一个非常牢固的地方,所以说,这一点让蜀国能够在三国中取得一点点优势。

再来说吴国,吴国是一个军民都非常强大的国家,首先他们本身就是在这块儿地方发展的。孙家在这块地方发展的时间非常的长,对于吴国的百姓的恩惠也非常的大,并且他们本身是居民非常和谐的,无论是君主还是下面的臣子,整体来说的关系都和谐很多。

所以说三个国家本来的优势也就有不同。再来说说他们的缺陷吧。首先蜀国本身的缺陷就太多了,他们本身不被认可也就算了,并且军事能力也不行,只能说是偶尔占了便宜。再说说吴国吧。其实吴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本身没有特别大的野心,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只想要建立一个非常完美的国家,他们并没有想要去称霸天下,或者是想要去让其他两个国家臣服于自己,他们本身对于自己国家的这个政策以及对于整个国家的

谁与争锋南朝陈小说结局是什么?

小说还没有完结呢。《谁与争锋》作者南朝陈,主角梁丘锋,剑府,

历朝历代会不会有那种很能打的士兵?

古代的将军并非都是猛将,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凭借着过人的谋略,也可以成为将军。古代战场上将军斩杀将军的情况十分少见,大部分将军都死在了小兵的手中。《三国志》记载了数十名战死沙场的名将,其中只有关羽斩杀颜良是一场将军和将军的对决,其他战死沙场的将领,都死在了不知名的小兵手中。古代的士兵能够成为将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武力,还要拥有足够的谋略。

古代武将根据作战方式的不同,分为勇战派和谋战派,勇战派的将领都喜欢亲自带领军队搏杀,通过勇猛和果断取得胜利。谋战派的将领喜欢使用计谋,通过过人的指挥能力取得胜利。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勇战派的将领大多武艺高强,而谋战派的将领单挑能力都比较一般。谋战派的代表人物是韩信,从《史记》里面对韩信的记载来看,韩信的个人武力甚至还不如普通士兵。

韩信在家乡的时候被邻居们看不起,还曾经遭到当地的屠夫欺辱,被迫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这件事足以说明,韩信的武艺十分差,否则也不会长期受到家乡人的欺辱,还被迫受胯下之辱。韩信投奔刘邦后,一直没能展露锋芒,甚至没有被编入作战部队。而韩信成为大将后,从来不亲自上阵搏杀,始终都是坐镇后方指挥。假如一个士兵真的想要刺杀韩信,韩信恐怕只能逃跑呼救。

南朝的陈庆之也是一个儒将,陈庆之在41岁前从没有参与过军事,一直都是担任文官。陈庆之领兵十多年,始终没有亲自上阵搏杀过,他能够成为“战神”,主要是因为他出色的指挥能力。当然在古代的时候,也有很多“能打”的战将。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在百万军中斩杀颜良,袁绍的军队望风披靡,没有一个人敢于抵挡他。隋末的尉迟敬德和秦琼,也都是以一敌百的猛将,尉迟敬德曾经带着两个人突入王世充的军队中,俘虏了王世充的侄子,并且夺回了王世充侄子的爱马。秦琼曾经数次临阵战将,每一战都冲锋在最前面。

这样看来,小兵是否能够击败将领,主要还是要看将领的武艺如何,假如遇到谋战派的将领,一个小兵甚至就能杀死大将。如果遇到勇战派将领,十个小兵也无法取胜。武力高强的小兵,在古代很容易就会成为大将,例如唐朝名将薛仁贵,凭借着在阵前勇猛的表现,被李世民从小兵提拔做了将军。

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看的小说推荐?

【传媒教材类话题】

谢邀。我辑注《又然文存(上中下附编)》的流程,之前向出版单位报选题是《李又然文集(文字生涯长编)》。就在《李又然文集》上编(李又然著译)之中,以附注曾披露——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文学研究所就教材或辅教选本,有过争执或无限上纲;更有甚者,是一再要将教辅材料的诗与小说的推荐人并教研组等三人,打成反党集团。于是,我写了《读〈要区别开来〉和〈可笑孰甚〉——李又然选的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及风波》的文章,以正视听。

问题来自1953年6月后,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副班主任徐刚(班主任马烽、副班主任还有李方立,三人均为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的学员)作总结涉及教研组教员李又然选的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引起风波;此事甚至成为1955年12月30日公木、古立高所作《关于中国作家协会李又然案件的审查结论》举证材料之一。现辑注者终于找到“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全文刊发揭示真相,亦将当时副班主任徐刚作总结引发风波的回忆节选以辅阅读。

中央文学研究所唯一一个专任教员李又然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最后一排的五个人中左一为李又然,右一为萧军-郑景康摄

鲁藜的诗《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现在读来依然令人震撼,很适合第一期第二班学员日后作为文学编辑阅读,从那时到目前,很少有如此肝胆的文艺批评,何况是用诗来写作。马拉沁夫诸多的困惑,见其书信,当即可知。徐刚作为第一期第一班学员、第一期第二班副班主任,以“原则”要挟教员,显然不讲“原则”,不懂“原则”。这里有必要把鲁藜的这首批评诗、哲理诗找出来给读者看看,何谓坚持“原则”一目了然。

孙用以世界语翻译为汉语的以《春天的歌》为书名,于1931年,由中华书局按现代文学丛刊印行,计266页;该选辑为波兰小说家戈尔札克小说七篇,不知道李又然当年选用的是否这个版本——七篇小说的各题目为:⑴可笑孰甚;⑵毫无趣味;⑶打倒清洁;⑷堂倌者人也;⑸职业;⑹春天的歌;⑺讲文法的一课。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现只把戈尔札克的小说《可笑孰甚》找出来(方便读者难也找来),从中会帮助找到李又然选《可笑孰甚》为教材的前瞻。

㈠鲁藜:《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略)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刘蕊华1956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与作代会代表及会议工作人员合影,刘蕊华参加㈡戈尔札克作、孙用译:《可笑孰甚》

房东要领导他的女儿到世间来,又要送他的儿子到外国留学去。他说:对一切租户,我要加房租了——他就实地进行——觉得很为满意,像完成了自己的职务的人一样。看那,有一大批极可笑的事发生了。

这屋子里,有一家贩卖衣衫,围巾,手杖,和装饰品的商店。商店的东家为了房租的增高而烦恼着;于是他便只管沉思,计算,思量,综合,一直到他决定了的时候:

“我要辞退一个伙计——从现在起,缝一件汗衫我要少付十格络仙(德币名,约值英币一便士余),缝一条围巾则少五格络仙——今年,花红我也要不发了。”他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下了。

那天之后,七个女裁缝和三个做围巾的女工不得不每天多工作一小时之久,去赚到以前所得工资的数目。商店里的那个佣人也为了这事叹气,说他不能买一棵小圣诞树给他的孩子们了。那一个辞退了的伙计自己去开了文具店,三个月后,他蚀去了他妻子的嫁妆和自己的一点小资本;后来他卖掉了一切,上美洲去了。

就在这一间屋里,还有一家别的小店——蚀本的——它的东家也为了租价增高之故而烦恼着;后来他沉思着,最后又决定了:“以后我们买面包,土司,应该到卖得贱一点的面包店去,虽然他的货物要坏一点——买肉和别的什么,我也要到卖得贱一点的贩子那里去——关于粉和盐的种类,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懂得,而且牛乳就使掺一点水,也是和纯牛乳一样有相同的白色的——商业并非感情上的事哩⋯⋯”

在临街的二层楼上,住着一个律师。他也为了租价的增高而烦恼着,又告诉给他的妻。而律师夫人就决定了:“我不再做贫儿救济会的会员了——我要每月只付六卢布(卢布:俄币名,约值英币二先令一便士半)给女教师,七卢布给集古斯约的教师——我也不再为孩子们订阅《我的杂志》了,我要劝我的丈夫,别再订阅《三东》那种并非律师所必需的杂志,而且此后我也要在商店里争让价钱了。”

那位六卢布的女教师教授了课程上的功课,却省下来不付钱的一课,就用以教给那门房的儿子。那位集古斯约的教师对他的母亲说:“他们不肯多付钱,可是做学费也尽够了,至于冬天的皮外套——我全然不需要,因为冬天又是会热的吧。”

商场里的女店员们都诉苦说,现在的生意一点也赚不到什么,因为人人没有要买的东西了。

在四层楼上一间小小的事务室里,有一个通信售书人住着。当他一知道了增高租价,他就跑到他的朋友那里说:“你昨天对我说起的关于晚上两小时的事——我决意接受了。”他的朋友却回答道:“我听到好像他们已经雇定一个人了,可是我试去打听一下吧。”

他们告诉这候补者说,位置已经没有空了;他又带来这消息去告诉他的母亲——一个花白头发的穷寡妇。

有一个医生,住在三层楼的,出诊到上维斯妥拉区的一个病人那里,仍旧要收一卢布的诊金,因为人真不能以博爱自娱了,假如房东竟增高了租价。而那个病人的妻,将仅存的一卢布付给了医生之后,就没有钱去买药了——他拿了布到当铺里,而这布,他不会再去赎了。

四层楼上左边的公事房里,一位办事员断定说,在生活环境渐渐变得不幸了的时候,人是不能像猫一样的。为什么呢?假如有所给予,就应得有所收取。贿赂——人家都以这为丑恶之至的,然而它却有许多正的方面哩。

在戏园里——在洋台的上面——有一个位置空着——假如房租不曾增高,那边就有一位住在五层楼上一间小小的房间的租户坐着了。

在二层楼的院落里的办事室,因了租价增高之故,减少了它的办事人了——辞退了一个仆人。这人有三个孩子。失去了那位置,他就成为送报的人,比以前的收入要少二分之一。他将自己的房间的一角,以每月一卢布的代价,让租给一个年轻的花匠。这花匠常常去探望他的姊姊,而她的孩子们正患着喉症,他竟将这病传染给送报人的孩子们了。他们全在一星期之内死去。

这屋子的地下室里,住着一个鞋匠。当他知道了关于加租的可恼的消息,他的一个八岁的女儿正在向他讨十格络仙去买抄本。那个鞋匠就回答说:“女孩子可以不必再读什么书了!”他就送了她到跳舞场里。他有一个妹夫是在戏园里的。此外,他又给他的学徒们吃得更坏了。

有许多、许多可笑的事遇到了;不止一千,甚至于不止三千——它们的因果可以拖到世界的末日。仆人的三个孩子死了,因此这些孩子们的孩子也死了,以及他们的曾孙玄孙们,他们也许会在人类的生活中成为一个角色呢。你要问了:“那么著者在其中见到了什么可笑的呢?”

哦!在其中我见到了许多可笑的事情。

为了房东的女儿,爸爸要带她到世间来,为了他的儿子,必须旅行到外国留学去——住在这城里别处的,全不认识他们的女裁缝们就要不息地工作着。为了他们——学徒们有了更坏的饮食,商店佣人的孩子们没有了圣诞树,教师没有了暖和的皮外套。为了他们,杂志失去了订阅者,慈善会失去了一个会员,戏院失了一位歌剧的看客。商场的女店员们少去一部分的利润,寡妇的儿子失了职务。为了他们死去了三个孩子,又有一个孩子被送到了跳舞场,为了他们,住在那蚀本的小店里的买客去买和坏的粉和掺水的牛乳了。他们竟使诚实的面包师和肉店失掉了顾客。难道这样一切的事还不可笑吗?

为了引进一位小姐到世间来,以及为了送一位青年到外国留学去,大部分的人们失掉了全部或一部分的工作上的利润——失掉了诚实,科学,和滋补的饮食,甚至于生命。为了他们人家将一个姑娘带出了学校,又将她送进了跳舞场。可笑的是:房东既不知道这个,他的孩子们也不知道这个;假如有人去告诉他们说,某处有一个穷的女裁缝,住在我们本城的一端的,为了他们而牺牲了自己,他们还要大以为奇哩。

那是那么难以置信地可笑,就是幽默家,也会真心一笑,然而幽默家的眼泪也许正是可笑孰甚的,是吗?

编后附记:

以上,因李又然选的这两篇作为教材的作品,由徐刚一次总结引起风波,竟形成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处与教学研究组的意见相左,丁玲为此设家宴协调。之后,被人以反胡风和肃反为借口,将其升级为意识形态、思想斗争的整风问题甚至已趋向破坏团结、分裂队伍的政治事件,欲打成李又然反党小集团(玛金、蔡其矫);而李又然与丁玲关于师生、教学、左右的认识,是以英雄主义统领、还是以现实主义主导,泾渭分明,也源于此:

㈠《要区别开来——对阿垅“论倾向性”的初步认识和感想》全文载《文艺学习》(第1卷第3期),初收于《鲁藜诗文集/第一卷/诗歌(上)》(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㈡《可笑孰甚》全文载《春天的歌》(中华书局按现代文学丛刊印行1931年)-戈尔札克作、孙用译。复制品购于“孔夫子旧书网”订单号:49684593 购买时间:2017/6/18 11:36:05 店铺名称:書林書局-民国不详刊本(复印本)1件59.00元/件-订单总额(元)67.00(快递:8.00)。

中央文学研究所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印鉴特别推荐:《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课程表(不全)/游国恩、李何林、李又然、丁玲、郑振铎、杨宪益、冯至、曹禺、孙家琇等老师的课较受欢迎》

【按】《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节选自丁玲在《中国文学》(后称《中国》)创刊招待会上的讲话,原标题为《五世同堂 团结兴旺》(本文标题为本书辑注者拟),全文原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2月13日第三版)。

《中国文学》欢迎大家在这里团聚,促膝谈心。室外是冬天的寒风,大家冒着寒风来到这里。但,这不是寒风,是春风,是春风送来的暖意。

在这喜庆的时刻,我们自然要缅怀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友。他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我们邀请了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周立波等同志的亲属周海婴同志、张澄寰同志、韦韬同志、胡潔青同志、老作家林兰同志。

我们追悼柯仲平、萧三、冯雪峰、邵荃麟、田汉、赵树理、柳青、杨朔、郭小川、李季、吴伯箫、靳以、郑振铎以及刚刚去世的魏伯、李又然同志。

他们已经不能同我们一起战斗了,但他们的功绩,我们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

《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第一班课程表(不全)》

1.中国古典文学课程

裴文中:史前的文化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

郭沫若:屈原

俞平伯: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

郑振铎:三国六朝文集

余冠英:南北朝乐府诗、乐府词

郑振铎:唐代的骈文和传奇

游国恩:白居易和讽刺诗

叶圣陶:古文

郑振铎:词与词话

叶圣陶:辛家轩词

叶圣陶:元朝时代的文学

张 庚:元曲

聂绀弩:水浒传

郑振铎:明代的小说与戏曲

郑振铎:《桃花扇》与《红楼梦》

郑振铎:清朝末年的小说

钟敬文:人民的口头文学

2.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蔡 仪:五四新文学史

李何林:左联成立前后十年

李何林:抗日统一战线前期的新文学

李伯钊:苏维埃时期文艺史料

杨 晦: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后

李又然:鲁迅先生思想的发展

吴祖湘:茅盾的小说

陈企霞:丁玲的作品

丁 玲:漫谈“左联”点滴

老 舍:抗战时期的文协

郑振铎:文学研究会

黄药眠:郭沫若的诗

3.文学理论课程

李广田:《实践论》与文艺工作

黄药眠:主题与题材

萧 殷:文学与语言

叶圣陶:语文问题

艾 青:谈诗

田 间:“诗”的报告

丁 玲:读书问题及其他

胡 风:怎样阅读文学名著

4.文艺思想与文艺政策

周 扬:毛主席“讲话”的历史意义

严文井:文艺批评

冯雪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几个问题

艾 青:文艺的阶级性与党性

周 扬:文艺统一战线与思想斗争

陈企霞:为文艺的新现实主义而斗争

胡 华:关于党史

徐 刚:中国共产党党史

5.苏联文学

周立波:契诃夫的小说

冯雪峰:关于《毁灭》

陈企霞:苏联短小说

光未然:苏联独幕剧

众多学员事后的回忆文章可以弥补这份课程表的不足。第二期学员赵郁秀的听课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她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回忆文章中说——

中国古典文学

除郑振铎讲授文学史之外,还有,

李又然:讲《诗经》

游国恩:讲《楚辞》和白居易

冯 至:讲杜甫

宋之的:讲《西厢记》

冯雪峰:主持《水浒传》的课后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

李何林:讲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史)

吴祖湘:讲茅盾的小说

黄药眠:讲郭沫若的诗歌

陈荒煤:讲电影创作

柯仲平:讲解放区文艺

康 濯: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冯雪峰:讲鲁迅的小说

胡 风:讲鲁迅的杂文

孙伏园:讲鲁迅生平

西方文学

杨宪益:讲古希腊神话、史诗、戏剧

吴兴华:讲文艺复兴文学和《神曲》

冯 至:讲歌德的《浮士德》

叶君健:讲《唐吉·诃德》

蔡其矫:讲惠特曼

陈占元:讲巴尔扎克

高铭凯:讲《欧也尼·葛朗台》

张道真:讲《约翰·克里斯多夫》

孙家琇:讲莎士比亚

曹 禺:讲《罗米欧与朱丽叶》

卞之琳:讲《哈姆雷特》

吕 荧:讲《仲夏夜之梦》

吴兴华:讲《威尼斯商人》

俄苏文学

李何林、彭 慧:讲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概

方 纪:讲托尔斯泰

张光年:讲《大雷雨》

潘之汀:讲契诃夫

冯雪峰:讲萧洛霍夫

授课较多的老师是郑振铎、李何林。在学员的回忆中,游国恩、李何林、李又然、丁玲、郑振铎、杨宪益、冯至、曹禺、孙家琇等老师的课较受欢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