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之怒,我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强的是谁
浴血之怒,我国历史上个人武力值最强的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对于朝代的不同,我们无法来明确的对比出来哪一个人的武力是最强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史料上有明确的斩将杀敌记录的人来分析一下谁的武力在当时是比较强的。因为我国的历史太过于悠久,历史上的强者那也是多的数不胜数,所以咱们就举几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来看看他们的强大。
先看三国时期,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吕布是三国时期的最强者。但是在历史上,吕布的勇武远不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让人惊叹。首先三国里面的强将有很多。蜀国的陈到是刘备的侍卫队长,从身份看个人武力就应该很强。吴国的孙策,有小霸王之称但那个是三国演义中给他的外号,个人觉得吴国的最强者应该是孙坚,年少的孙坚就能威慑住海盗,可见他的勇武。还有马超,他创造了著名的剑法出手法,这是战场上通常出现的剑对阵时使用的剑术。因此剑术高超实用,后人多有悉心求教,得以流传下来。但这些人比不过关羽,无论后人如何解读关羽,把关羽矮小化,但都无人能抹杀掉关羽是“武圣”这个事实,即便这只是民间信仰,即便这只是人们对于他的怀念,但如果不够强悍是不会有这个封号的。我们更不应该忽略的还有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这里面明确的记载了关羽有斩将杀敌的记录。这个记录在别人的身上应该是没有的,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只有关二爷一人。
咱们再来看看唐朝,唐朝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强者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过我个人对于唐朝的武将强悍无法给出一个排名。先看一下这个记载《旧唐书·秦琼传》:隋末群盗起,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帅卢明月于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万人,力势不敌,去贼六七里立栅,相持十余日,粮尽将退,谓诸将士曰:“贼见兵却,必轻来追我。其众既出,营内即虚,若以千人袭营,可有大利。此诚危险,谁能去者?”人皆莫对,唯叔宝与罗士信请行。于是须陀委栅遁,使二人分领千兵伏于芦苇间。既而明月果悉兵追之,叔宝与士信驰至其栅,栅门闭不得入,二人超升其楼,拔贼旗帜,各杀数人,营中大乱。叔宝、士信又斩关以纳外兵,因纵火焚其三十余栅,烟焰涨天。明月奔还,须陀又回军奋击,大破贼众。明月以数百骑遁去,余皆虏之。由是勇气闻于远近。从这段的记载来看,秦琼和罗士信绝对是唐朝时期的超级勇者,而和秦琼并为门神的尉迟恭也有这样的记载《旧唐书·列传第十八》: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这个可以说是一个明确的单挑记录,而单雄信在隋唐年间也是以骁勇著称的一员猛将。唐代以勇武著称的还有白袍薛仁贵,这个在小说演义和正史里都是无敌的存在,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个人觉得如果说到隋唐时期武力最强的应该是这四个人,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伯仲之间,也无法厚此薄彼。
宋朝时候,大家都觉得是一个武力比较弱的年代,但首先宋朝最强武者之一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传说中的太祖长拳就是由赵匡胤所创,而这个拳法完全是基于实战而出发的一套适用于搏斗的拳法。而赵匡胤在他为将的时候就喜欢穿红衣服,身先士卒,以勇武而闻名。要知道,一个人在战场上穿这种颜色的衣服是非常显眼的,除非他足够强,否则他一定不敢。不过个人觉得宋朝要说最勇武的应该是韩世忠,看看《宋史》中对韩世忠的两端记载,“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明确的斩将杀敌的记录,还有这一段“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单人独骑擒方腊,韩志忠干的,勇武可见一般。还有一人的勇武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这个是《金佗稡编》对岳飞的描述“生而有神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单就力量上来说,岳飞的强悍也是不用多说了。
明朝的超强武者,我个人觉得应该先推崇的就是常遇春,《明史》上对常遇春有这样记载,“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又是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当然如果明朝只有一个常遇春那有点孤独了,咱们可以看看《明史》上对戚继光的记载“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也是有明确的斩将杀敌记录的人。
咱们的历史上名将众多,具体谁是武力最强的人,这个确实没有办法来一个明确的评价,不过我个人觉得我举例的这些名将都是有明确史料记述的,或者有正面的斩将杀敌的记录,或者有侧面的描写,说他们是最强的一批完全是实至名归。当然了,除了我说的这些像李存孝、张定边、刘铤等人都是各自所在时代的猛人,而民间的金台、周侗等人也可以说武力很高咱们也无法一一列举了。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求一篇古风言情小说?
《宫闱血》
DNF亲儿子狂战喜迎改版?
亲儿子不愧是亲儿子,但是在韩服红眼确实算是冷门职业处理,这次职业平衡可以说红眼的输出更加流畅,手感也是上升一个档次。
对宝哥来说可以说是又一个层次的提升!
35技能-快刀斩乱麻!完全是剑魂剑舞和鬼泣解放卡洛杂交出来的技能,技能的整个释放过程是吃攻速的,高攻速下还算不墨迹,算一个小爆发技能。
新增ex“长虹贯日”删除了ex的噬魂之手,新增了这个和关羽长虹贯日相似度99%的技能,目前据了解是要点满了,实战还算不错。抓取敌人空中翻滚然后砸下….
除此之外,一觉主动重做,范围更大,效果更震撼,只不过国服这个效果只能用“石油井喷”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而且连同其他技能都做了前摇后摇优化,施放更加流畅,噬魂封魔斩等技能也可以普攻强制中断施放了,废蹦优化后前后摇明显减少。
整体的优化,爆发速度的加强,以及新增的实用型爆发技能,宝哥真的睡觉都要笑醒了!
关羽襄樊之战对蜀汉政权有什么影响?
襄樊之战既使得关羽“威震华夏”,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国第一大将,又因为劳师远征,大军孤悬在外,使得荆州内部空虚,东吴趁机背盟偷袭 ,结果丢掉了荆州,关羽自己也兵败身死。
关羽丢掉荆州,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而失去荆州对蜀汉影响深远,失去荆州及后续刘备发动的征伐东吴夷陵之战,彻底破坏了蜀汉的战略格局,使得蜀汉从一个可以跟曹魏争夺天下霸主的势力,沦落为只能勉强自保的地方割据势力。
关羽身为蜀汉头号武将,也是事实上的三国第一武将,被刘备赋予镇守荆州的重任,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事实上在关羽北伐之前,荆州还是固若金汤的,虽然刘备抽调了大批人马攻略益州,留给关羽的兵力不多,但作为刘备麾下唯一一个马步水军都精通的武将,关羽凭着自己的能力,使得曹操和孙权都没有强取荆州的想法。
等到关羽领兵北伐,带走三万余人马 ,只留下堪堪能够守卫荆州的兵力,这就给了东吴偷袭荆州的勇气。
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地位非常重要,不管谁得到荆州,都会对东吴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如果东吴自己占据荆州,就可以完全占据长江自守,坐观魏蜀两国互相征伐,自己关起来门来安心发展,这是东吴夺取荆州的动机。
早在赤壁之战之后,东吴就得到了南郡,而刘备取了荆南四郡,经过孙刘双方多次商议,孙权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这就是历史上的“借荆州”,其实说到底只是借南郡而已,但不管如何,这也给了东吴索要荆州的借口和名分。
那么,名分,动机,勇气都有了,现在就缺时机了,而很快,时机就来了。
关羽干脆利落的击败曹仁,攻占襄阳,并把曹仁死死围在樊城,岌岌可危,又充分发挥自己水陆军队结合的优势,水淹七军,擒于禁 ,斩庞德,俘虏曹军三万多人,关羽威震华夏,但其实后劲已然不足,关羽本身只有三万多兵马,还有一部分属于水军,能够用于攻城的部队不多,曹仁也是名将,死守樊城 ,一时半会儿攻之不下,多了三万多曹军俘虏又给关羽军队增加了负担,需要派兵看守并押回荆州关押不说,后勤物资也开始供应不上,战力依然受到影响 ,而此时曹操又派来了徐晃带领的援军,可以说关羽这会儿基本已经很难再取得大的战果了。
再加上魏吴此时暗暗联合,东吴趁势偷袭荆州,负责守卫南郡的刘备小舅子糜芳不战而降,使得东吴轻易就得到了整个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
曹军此时大举散布东吴偷袭荆州的消息,关羽军中士兵都是荆州人,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军心散乱,等到军中斥候确定这个消息后更是兵无战心,以关羽之能也无法压制住士兵了 ,士兵开始四散,曹军趁势攻击 ,关羽大败。
等到关羽领败兵准备夺回荆州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最终兵败走麦城,自己也被东吴擒杀。
关羽丢失荆州既有自己性格的问题,也有外部原因。
就性格而言,关羽骄傲自大,看不起东吴军队战力,并没有觉得东吴能够偷袭荆州,北伐至少又比较贪功,没有在取得战果后及时回防,给了东吴偷袭荆州的机会。
外部原因更多,首先 身为盟友的东吴背盟偷袭,这一行动就把东吴订在了耻辱柱上,这也是后世主流社会对东吴君臣评价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 ,身为刘备小舅子,从刘备微末之时就跟随刘备的糜芳居然投降,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若是糜芳不降,就凭东吴白衣渡江而来的兵力,想要攻下南郡这样的坚城,难度非常大,要知道南郡可是当年周瑜领精兵强攻一年都没有攻下的城池,糜芳若是坚守,则很容易就能等到关羽回防荆州的,可惜世事难料,人心难料。
失去荆州对蜀汉的影响非常巨大,直接改变了三国的战略态势。
首先,蜀汉直接失去了关羽这个顶级武将和他麾下关平、 周仓、赵累等一批文武人才,还有荆州方面军队四万多的兵力和治下大量的人口,这使得蜀汉的总体实力直接下降四分之一多。
其次,失去荆州彻底破坏了刘备方面的战略部署,即“隆中对”,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就是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兵, 一路出汉中,进逼长安,一路出荆州,直取宛洛,威胁许都和曹操的腹地,失去荆州以后,蜀汉只剩下一个出兵的位置,隆中对战略已经宣告失败,后期诸葛亮北伐屡次无功而返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最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并且夺回荆州 ,刘备开始大举征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大败,损失大量兵力,也失去了大量蜀汉的核心臣子 ,中坚人才,蜀汉元气大伤,不久后,蜀汉的灵魂人物,刘备自己也病死永安城,这下子蜀汉由盛转衰,基本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惟图自保而已,后期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都是自保的成分居多。
综上所述,关羽丢掉荆州,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而失去荆州对蜀汉影响深远,失去荆州及后续刘备发动的征伐东吴夷陵之战,彻底破坏了蜀汉的战略格局,使得蜀汉从一个可以跟曹魏争夺天下霸主的势力,沦落为只能勉强自保的地方割据势力。
可惜了,昭烈帝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复兴汉室!
皇太极逼迫阿巴亥殉葬?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的去世后,皇太极经由“八和硕贝勒”的推举,成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继任后金大汗。
而就在皇太极登上汗位的同时,陪伴了努尔哈赤二十五年的大妃阿巴亥,也为努尔哈赤殉葬。
关于大妃阿巴亥到底是奉诏殉葬,还是被皇太极等人假借努尔哈赤的名义逼迫其殉葬,或者如同民间野史所记载的那样,说阿巴亥是被皇太极用弓弦直接勒死进而为努尔哈赤殉葬,历来是众说纷纭,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努尔哈赤留下遗命,让大妃阿巴亥殉葬,也不是不可能的。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正室大福晋,分别是长子褚英、次子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纳扎青,五子莽古尔泰、十子德格类的生母富察·衮代,八子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以及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的生母乌拉那拉·阿巴亥。
这其中,阿巴亥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她服侍努尔哈赤前后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同时她也是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在努尔哈赤晚年,阿巴亥除了非常善于“照顾一天天变老的努尔哈赤”外,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野心,而这主要体现在了她对于代善和皇太极等人的拉拢上。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德因泽向努尔哈赤揭发,说大妃阿巴亥曾向代善和皇太极送食物,代善是“授而食之”,皇太极是“授而未食”,并且阿巴亥在宴会期间打扮的非常的艳丽,还同代善眉来眼去,同时她还多次深夜出宫,去向不明。
后来努尔哈赤经过调查发现,德因泽所述事情皆属实,并且代善与阿巴亥本人也对此也是供认不讳。当然,努尔哈赤还是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将阿巴亥赶出了宫外,而对于代善他选择了暂时不予处分。
至于阿巴亥为何要如此行事,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
一来,努尔哈赤在确立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的时候,曾亲口说在他百年之后将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及他的幼子们全部托付给代善,阿巴亥这样做也是为了提前和代善建立密切的关系,为自己和自己儿子们的未来做着打算。
二来,当时的后金朝堂上,“开国五大臣”日已老去并相继去世,朝堂上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便是“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阿巴亥与“四大贝勒”建立联系,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庇护。
当然,如果仅仅是如此,阿巴亥可以说表现出的是身为一位母亲的用心良苦,但是从当时八旗的势力分布情况来看,阿巴亥此前的一系列举动则是颇为耐人寻味。
努尔哈赤亲领的是45个牛录的正黄旗和20个牛录的镶黄旗,在其晚年的时候,他分配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同时还明确表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并且在其死后,将自己剩余的20个牛录的亲兵全部划给多铎。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将会掌握两黄旗共65个牛录的人马。相比之下,当时的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两红旗共51个牛录,阿敏统领镶蓝旗33个牛录,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21个牛录,皇太极统领正白旗25个牛录,褚英之子杜度统领的镶白旗只有15个牛录。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兄弟坐拥着八旗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进而也就有了同“四大贝勒”一较高下的政治资本。
如果阿巴亥真的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而不断的接近代善、皇太极等人,并且希望籍此获取一定的支持亦或者达成一定的政治利益交换,从而让自己的儿子们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然而,倘若阿巴亥真的是有这样的想法的话, 那么最不想看到如此的人便是努尔哈赤了。
谁是后金政权的缔造者?毫无疑问是努尔哈赤。
谁又是最在乎后金政权的存亡安危以及未来发展的人?毫无疑问还是努尔哈赤。
在此之前,为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片江山,努尔哈赤曾经是两度手刃血亲。
第一位被杀的,便是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曾经是努尔哈赤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以及他最为信赖的战友,两个人可以说是“同成长、共患难,同战斗、共执政”,两人在朝堂上的地位不相上下,甚至努尔哈赤还公开将舒尔哈齐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舒尔哈齐也在明朝的不断挑唆与策反下,与努尔哈赤分道扬镳,企图谋求自立,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而他本人也被努尔哈赤圈禁至死。
努尔哈赤杀掉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为的是维护当时建州女真政权的统一。
第二位被杀的,便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
褚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长大后,褚英在战场上不断的建功立业,年纪轻轻便获得了“洪巴图鲁”和“广略贝勒”的称号,并且被努尔哈赤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褚英为人残暴、心胸极为狭隘,其行为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臣”的集体抗议,而褚英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阴谋叛乱,进而被努尔哈赤圈禁在高墙内,后为努尔哈赤所杀。
努尔哈赤杀褚英,为的也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虽说是极为不忍,但是为了政权的前途只能不得已而为之。
一位是与自己从小相伴长大、又并肩战斗多年的弟弟,一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嫡长子,努尔哈赤为了自己的政权与江山,都能痛下杀手。所以由此可见,如果他真的发现了阿巴亥的政治野心,并且担心在其死后,阿巴亥的行为会导致后金朝堂的危机与八旗内部的分裂,进而有可能将自己多年的心血葬送掉的时候,努尔哈赤会让阿巴亥存活于世么?答案当然是不会,弟弟和儿子都能杀,那么自己的这第四任大福晋,也一样的可以就此杀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让大妃阿巴亥殉葬,应该就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主动要大妃阿巴亥为其殉葬的。
从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之间的君臣关系上,很难想象他们有着“杀母之仇”与“夺位之恨”。一直以来,都流传的这样的观点,努尔哈赤临终前是想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只是多尔衮太小,所以由代善摄政。只不过后来代善家族背叛了多尔衮,进而拥立皇太极为后金大汗,而皇太极也伙同其他三大贝勒,假借“先汗遗命”,逼阿巴亥殉葬,进而坐上了汗位。
当然,关于此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民间野史、朝鲜史料以及影视文学作品之中,其中
就包括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
“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摄位,后传于九王。”努尔哈赤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么?我们先暂时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的实际情况。
前文中也说到了,努尔哈赤晚年的安排中,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如果其真的是喜爱多尔衮,为什么没有为多尔衮安排旗主位置呢?
况且众所周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这也就是皇太极为什么登上汗位之后迫不及待的要进行“黄白互换”的原因,为的就是尊贵与合法性。如果即便是如一些史料上所说,努尔哈赤想要让多尔衮担任镶白旗旗主,当时的镶白旗与皇太极统领的正白旗,是排在左右翼之末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地位最低的两个旗,难道这就是努尔哈赤喜爱多尔衮的表现么?
再换句话说,努尔哈赤死后将亲兵全部划拨给多铎,使得多铎至此之后所统领的旗都是八旗中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所以说多铎是努尔哈赤心中最爱的儿子,努尔哈赤想要扶保多铎,这样的可能性都要比说努尔哈赤想要多尔衮继位更让人信服。对于此又该如何解释?
所以综上所述,所谓的“九王子年幼而当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既然皇太极多尔衮之间没有“夺位之恨”,那么“杀母之仇”呢?同样的,也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
皇太极对于多尔衮可谓是器重有加,甚至不惜罢黜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改由多尔衮担任。并且皇太极在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称帝后,更是加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其地位仅次于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排在百官的第三位,还主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如果皇太极真的与多尔衮有深仇大恨,会如此的提拔重用多尔衮么?
再来看看多尔衮三兄弟,他们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多尔衮灭林丹汗抢回了传国玉玺,多铎在松锦大战攻灭明军生擒洪承畴,丝毫看不出一点的“杀母之仇”的意思,有的只是对皇太极以及对于大清国的忠心耿耿。
即便是多尔衮足智多谋,可以隐藏自己的心思,但是阿济格和多铎却没有多尔衮这份胆略与智慧,真是如此必然会“露出马脚”,可是他们两个完全没有表现出这样仇恨的想法。
所以,从多尔衮三兄弟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大妃阿巴亥的死,与皇太极关系不大后者说没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努尔哈赤的原因,不然的话,单凭“杀母之仇”这一点,这兄弟三人不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也不可能“隐忍不报”。
至于这一时期的多尔衮等人,能做的也是非常的有限。“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是努尔哈赤造在天命六年(1621年)就确立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同时也就此确立了在其去世之后新汗的选举办法,那就是前文中所说的,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产生。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组成,“四大贝勒”必然位列其中,至于剩下的“四小贝勒”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网络上,一般都是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列为“四小贝勒”。然而这样的观点完全是结合其在皇太极时期甚至是顺治朝时期的表现所决定的,并不符合努尔哈赤时期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四小贝勒”,必然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甚至是孙子,也应该是掌旗或者领旗的贝勒。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多尔衮便很难入围,毕竟他并不是旗主,并且严格意义上来说,阿济格与多铎当上旗主也是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了,也没有资格当选。除此之位,还应该是战功卓著,有着一定的军旅声望,而除了阿济格上过战场有过功勋外,多尔衮和多铎都没有打过仗。
因此,几乎可以断定的是,多尔衮并不在这“四小贝勒”的人选之中,这“四小贝勒”应该是在济尔哈朗、德格类、岳托、杜度、阿济格等这一众有过战功的贝勒中选择。
而也正是因为没有位列“八和硕贝勒”之列,多尔衮并没有这样的资格参与到新汗的推举当中,更没有能力去阻止一切。况且,当时的多尔衮年仅十四岁,多铎更是只有十二岁,年纪非常的小,也无力在朝堂上发挥作用,而他也就只能目送自己的母亲为努尔哈赤殉葬了。
《清史稿》中,对于大妃阿巴亥的殉葬有如下描述: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按照《清史稿》中的记载,努尔哈赤留下了让阿巴亥殉葬的遗命,而阿巴亥非常识大体的用自尽而死的方式追随努尔哈赤而去,在此之前她还将自己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和多铎托付给了众贝勒。
可以说尽管大妃之死是非常的悲壮,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对平静的,而这也就应该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并非其他。
即便是阿巴亥真的是被“四大贝勒”逼迫而死或者直接被弓弦勒死,那前提也应该是努尔哈赤留有了遗命,只不过阿巴亥拒绝奉诏殉葬,这才有了“四大贝勒”的“暴力执行”。也正是因为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为前提,再加上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年纪尚小,且权势、地位非常有限,进而没有阻止更是无力阻止一切的发生,同时只能接受了这样的结局。
而从多尔衮等人在皇太极时期的表现,以及皇太极对于三兄弟的照顾与重用上,丝毫看不出他们之间有着“仇恨”所在,这无疑也更加证明,阿巴亥的殉葬与皇太极以及其他三大贝勒之间,并非主要缘由,归根结底,这还是努尔哈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