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
dnf皇女的赏赐,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薛氏可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顶级世族之一。但薛仁贵父亲薛轨早逝,而家道中落,所以薛仁贵少时家境贫寒,但他不愧是名门之后,练的一身本领。
后来唐太宗远征辽东招募士兵,薛仁贵应征入伍。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时候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战斗和指挥能力,曾一人单枪匹马取敌将首级,一战成名。
后来被赋予重任,在唐高宗在位期间曾三箭定军山,大败九姓铁勒、灭亡高句丽、云州之战击破突厥,可谓是战功累累,屡屡被授予高官厚禄,薛家也成为了初唐时期的世族大家。
薛仁贵如此勇猛,他的五个儿子也是异常出色,其长子薛讷官至羽林大将军,也就是演义中薛丁山的原型;其余三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皆是文人,最后其族没落。
这样一个忠君爱国形象自然江湖传说甚多。围绕他的演义、话本,数不胜数。元代戏剧家张国宾写《薛仁贵衣锦还乡》杂剧。清代无名氏著有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唐薛家府传》、《薛刚反唐》等等。
其中薛刚历史中并不存在,他的原型就是薛仁贵孙子薛嵩。忠烈之后,怎么会做出反唐之事呢?
薛嵩是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儿子,薛楚玉曾任平卢营口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后因政治斗争被张守珪(安禄山的义父)取代,他的离职加快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说是渎职,其实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还是在与他们兄弟两个的军事变革和朝廷对节度史势力的节制。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功高未必善终人”。虽说薛仁贵风光一世,他也不能保证后代都能长享富贵啊。到了孙子辈,比如薛嵩,因为父亲被免职,自己官职低微,升迁无望。他是很有抱负的,希望能为朝廷出力,干成一番事业。可时代背景在这摆着呢,空有一身本领无处发挥。
当时唐朝处于唐玄宗后期,玄宗早已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整天围着杨贵妃转,又对干儿子安禄山满心信任。
结果安禄山野心大的很,反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薛嵩也不想碌碌无为一辈子,既然李唐皇帝不重用他,他也有用武之地。他积极响应安禄山,跟着起兵造反,为安禄山立了不少功劳,被安禄山所器重,封为相州刺史。这可比之前唐朝封他的官大多了。
薛嵩虽是叛军将领,但他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想要颠覆大唐王朝,况且那时的李唐王朝还很强势。
随着安禄山力量的不断减弱,唐朝也开始收复失地,史朝义被唐军击溃,薛嵩惴惴不安,他开始考虑家族利益了,毕竟自己家族可是忠于李唐王室的。要是被动地被朝廷打败必定不得善果,于是他就主动归顺了朝廷。
当时的大唐为了收买人心,加速叛军瓦解,对投降的将领都给予优待,这样薛嵩就被封为检校刑部尚书,还做了相、卫、洺、邢四州节度使。最后还做了刑部尚书,这可真是了不得了,比他的爷爷薛仁贵的官职可是大多了。
薛嵩从安史叛将摇身一变,成为朝廷的地方节度使。薛嵩虽然不读书,但感念朝廷恩义,奉职谨慎,像他的祖辈一样,一心为大唐效劳。
大历初年,朝廷加封薛嵩为高平郡王、尚书右仆射等职,薛嵩的官爵远远超过了他的父祖。
不仅如此,他的儿子薛平历任平卢、河中节度使,出将入相,深受百姓爱戴,也为李唐王朝对抗地方藩镇立下赫赫功勋,年届八十时病死。
薛平之子薛从,也官任右领军卫上将军,统领李唐王朝的禁军。
在公元773年,薛嵩寿终正寝,朝廷将他风光大葬于山西运城,时至今日薛嵩墓仍存。
总体而言,薛氏一族并未因参加安史之乱而遭到灭门,反而隆兴一时。这是薛氏一族的荣耀与荣幸,但却是李唐王朝的悲剧。
由于对安史叛将的姑息,唐朝地方形成诸多藩镇,成为唐朝末年尾大不掉的问题。藩镇经过几轮洗牌,最终在唐末农民战争中,新兴的藩镇朱温灭掉唐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大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回答分享,欢迎交流点赞!大唐太子李建成有后人吗?
李建成有后人吗?答案是明确的,有!据史籍记载,唐隐太子李建成公育有六子五女、共十一个孩子。但从中国古人对“有后”的传统定义来看,李建成却又是绝嗣之人。这一切还得从唐武德九年的那场军事政变说起……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杀光所有侄儿唐武德九年,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在玄武门内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军事政变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虽然被杀了,但血腥的屠戮远没有结束……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世民为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一不做、二不休,杀绝了彼时活着的所有亲侄儿!因为三弟卫怀王李玄霸、五弟楚哀王李智云早殇无子,其他弟弟都尚未成年,所以彼时李世民的所有亲侄儿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所生。除李建成的长子李承宗早殇、死于武德九年之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在世的儿子悉数被杀、无一幸免。
“隐太子后裔”从何说起前面说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的所有儿子。可奇怪的是,唐王朝却有一脉宗室是作为“隐太子后裔”存在的,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说白了,其实就是李世民在“猫哭耗子假慈悲”!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李世民废黜了他们的皇太子和齐王尊号,将李建成降为为息王、李元吉降为了海陵王。四年之后,李世民又假模假式玩死了“猫哭耗子”,说什么不忍兄弟绝嗣云云,把自己的儿子赵文王李福过继给了李建成为嗣子,因此李福一脉便成了他大爷李建成的后代。更让人无语的是,李世民居然把自己跟李元吉遗孀杨氏所生的儿子曹王李明过继给了李元吉!这也是没谁了……把人家老婆给睡了,生个儿子还过继给人家当嗣子,这是嫌李元吉头上不够绿吗?
可李福同样是个绝嗣之人,为了让他这一脉能够香火不断,“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李显把七大爷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过继给了自己那位绝嗣的十三叔李福为嗣,承袭了赵王爵位。因此,后来唐王朝的“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蒋王李恽的后代,根本不是李建成真正的后代……
李建成虽然儿子悉数被杀,但女儿没有被杀在中国古代,只有儿子才拥有继承权,女儿、哪怕是嫡出的女儿也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继承权就意味着对皇位不具备威胁性,因此在杀光所有侄儿的同时,李世民对一众侄女终究还是网开一面、刀下留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都幸免于难。
目前,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拥有正式封号的有李建成的两个女儿闻喜县主李婉顺、归德县主李氏(名讳不详)和李元吉的小女儿归仁显主李氏(名讳不详)。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女儿史籍虽然没有详细记录,但没有被杀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李世民没理由杀几个、留几个,不是吗?既然有三个明确没有被杀的,杀掉其他几个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众女儿当中,闻喜县主李婉顺的是由墓志出土的,因此生平也最为详细,她是李建成的次女。“玄武门之变”后,李婉顺姐妹和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被李世民安置在了宫外长乐坊内,待遇还算过得去,后来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对郑观音这位大妈还非常照顾,这是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郑观音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八岁。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婉顺被二叔李世民正式册封为闻喜县主,下嫁通事舍人刘应道为妻。李建成的这位二姑爷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父亲是唐王朝的吏部侍郎刘林甫!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因为兄弟之间的矛盾而刻意刻薄这个侄女。而且,根据墓志所载,李婉顺与刘应道婚后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李婉顺为什么没有被册封为郡主而只是被册封为了县主,这主要还是和唐王朝的制度有关。唐王朝和明清不同,亲王的女儿一般封县主而非郡主,郡主是转为皇太子之女设置的。贞观十三年,隐太子李建成的封号仍然是息王(亲王)、谥“瘾”。作为亲王的女儿,李婉顺只能被册封为县主而不是郡主。至于李建成被恢复皇太子之位,那是三年之后、贞观十六年的事情了。彼时李婉顺已经出嫁,李世民便没有再“节外生枝”、给她晋封郡主了。唐高宗龙朔二年,李婉顺去世,年仅四十岁。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杀光了隐太子李建成所有的儿子,但他的女儿们却都幸免于难了。因此,李建成的的确确是有后人的。但从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上讲,李建成也的确绝嗣了。后来的所谓“隐太子后裔”,其实是赵文王李福的“后裔”,而实际上却是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的后代。因为李福后来也绝嗣了,最后过继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为嗣、由他承袭了赵王爵位。
唐朝女子不重视贞洁的情况?
从接触历史起,唐朝女性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她们以胖为美,穿低胸装,喜欢骑马。而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是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也可以说五胡乱华)。
众所周知,唐朝女性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对比其他朝代的女性算是一个异类的存在,但是她们也并没有不重视贞洁,如果只是单单从唐朝的诸多绯闻中就推测,从民间对唐朝公主,唐朝女官,唐朝女皇的一些刻画就推测,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
晋朝爆发八王之乱以后,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将汉人击溃,建立了北方政权,也称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叫北朝,南方叫南朝。对于不了解这段时期的朋友,南北朝并不是先南朝后北朝的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北朝的更替顺序是: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南朝是:东晋 宋 齐 梁 陈
这就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厮杀 较量,相互的融合,期间整整有三百年,一直到唐朝都还在持续。刚开始,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女性还保留着汉人的习惯,还有着窈窕淑女 花前月下的美,而北方女性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为主,她们都会骑射,比较的英姿煞爽和彪悍。
当时不仅有有《木兰辞》讲述了北方女性会骑射,当时还有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
左骑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可此,男子安可逢。
由这首诗和《木兰辞》就是可以推出不仅是男人猛,女人也这么猛,不仅女人猛整个社会氛围也很猛。在长达300多年的融合中北朝不仅逐步的汉化,而且其彪悍的民风也将中国的女性带进了沟里去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朝为什么会有女性骑马的形象。
而且唐朝整个社会氛围对女性也非常的开放与友善。从唐朝皇帝对花木兰颁布孝烈将军这一称号,以及女官的设立都是对女性地方的一种肯定。(比如才人就是一种女官的职位,并没有有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是妃子。)
杜甫有一首诗写的是有一次他同皇帝的妃子女官们一同打猎所见所闻: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中双飞翼
意思是说皇上身边的才人跟皇上一同去打猎,一箭射中两只鸟。学过骑射的朋友都知道,骑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别说在马背上射箭,这是需要力量和技巧的,更别说对于手部肌肉和背部肌肉的要求,也可见唐朝女性从小就学习骑射,身体素质惊人,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小仙女,而是十足的女汉子们。所以唐朝女性的彪悍可不止是袒胸露乳那么简单,大唐的女子可都是一帮女汉子呀。
所以说社会对女性的接纳和开放程度也就成就了武则天能成功登基做皇上而没有被人民赶下来。之后武则天的正确施政,也为女性争取到了很多的地位和人民的接受能力。其实从很大一部分史料来说,说唐朝女性不贞洁都是后世对她们所说的。
我们也提到唐朝女性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而每一个时代对女性的接受度和宽容度是不一样的,拿唐朝女性来说袒胸露乳的穿着就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时尚,对于现在的女性来说夏天就是该露腿的时节,并没有错。
我查找了很多相关书籍发现对唐朝女性辱骂最为严重的就是宋代,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学在宋朝的发展,唐朝女性的这些对于宋代来说比较开放的作风就成了没有贞洁,对于宋代的统治者来说,他需要这样写才能加强统治,以后后面宋元明清的中央集权和君权日渐加强的需要,越发对唐朝女性的刻画有所偏颇。但对于现在有很多史书考证的我们,要从历史的本事和所处时代来看,唐朝女性不懂贞洁这些言论在现代来看是比较偏激与不负责任的。
清朝非皇后亲生的初封为固伦公主的有哪些?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出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满语为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但是皇太极五宫所出均封为固伦公主。
“固伦”在满语中意为天下。公主能冠以天下二字,地位已属“至尊至贵”了,因此一般只有中宫皇后所生的才能受封。
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
固伦(ɡù lún)满语。义为国,又为尊贵之义。清代皇后的女儿封固伦公主。——《清文献通考·帝系四》:“ 崇德(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元年定中宫所生女封固伦公主。”
和硕(hé shuò)满语,一方(引申为部落)之意。 清代顺治时皇子封亲王者加和硕之号(可见,“和硕”并不是只用给女孩子),由妃嫔所生皇女称和硕公主,亲王女称和硕格格。——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中宫所生女为固伦公主,妃所生女为和硕公主,亲王女为和硕格格(郡主)。”
【孝仪皇后魏佳氏 嘉庆帝爱新觉罗·顒琰】
清代历朝固伦公主:皇太极崇德朝1.固伦雍穆长公主(庄妃出)
2.固伦淑慧长公主(庄妃出)
3.皇六女固伦公主(天聪朝休弃的东宫福晋出)
4.固伦端献长公主(庄妃出)
5.固伦端顺长公主(大贵妃出)
乾隆朝固伦和静公主(皇贵妃即孝仪皇后出)
嘉庆朝慧愍固伦公主(追封,如妃出)
道光朝寿恩固伦公主(皇贵妃即孝静皇后出)
同治朝荣安固伦公主(丽皇贵妃出)
荣寿固伦公主(恭亲王长女,嫡福晋出)
【解析】括号内为册封时生母位分。【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分析下以上皇女初封固伦公主的理由。崇德朝,五宫所出均为嫡子女。皇六女生母曾经是天聪朝的三宫之东宫福晋,虽然被休,其女也视为嫡女。然而其同母妹皇九女于顺治五年出嫁,却无封。说明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五宫都不承认东宫福晋之女的嫡女身份,甚至连乡君名号都没给皇九女。
固伦和静公主、寿恩固伦公主和荣安固伦公主出嫁时都封为固伦公主,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皇贵妃所出长女。说明从乾隆朝开始,皇贵妃长女视同嫡女。
慧愍固伦公主5岁夭折,按道理是无封的。但由于是嘉庆宠爱的独女(她出生时,八个姐姐都去世了),所以破格追封固伦公主。
荣寿固伦公主册封的理由很冠冕堂皇,其实是两宫皇太后示恩于恭亲王。
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甲寅朔。
○壬戌。钦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亲王之长女。聪慧轶群。素为文宗显皇帝最所钟爱。屡欲抚养宫中。晋封公主。圣意肫肫。言犹在耳。自应仰体先帝之心。用沛特恩。著即晋封为固伦公主。以示优眷。所有服色体制。均著照固伦公主之例。传谕聪管内务府大臣知之。
另外,和孝公主初封和硕公主,出嫁前又晋封固伦公主。所以前面没有把和孝公主列出来。【孝仪皇后魏佳氏朝服像】
和静公主封固伦公主是由于额驸的身份吗?但是分析七额驸的履历,他之所以能袭封父亲的爵位,是因为尚主为额驸,而非公主下嫁给他而破格封固伦公主。成衮扎布有七个儿子,七额驸是第七子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令妃生七公主。
闰九月,七公主指婚于成衮扎布第七子拉旺多尔济。额驸时年二三岁,假设3岁。
十二月,亲王成衮扎布赏杏黄带,封子一人为世子。
二十二年十二月,封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第四子瞻楚布多尔济为世子,寻命瞻楚布多尔济代掌扎萨克。可见第四子可能是嫡子,所以能越过三个哥哥封为世子。从其代父掌扎萨克来看,他已成年,七额驸此时约4岁。
二十八年十月,世子瞻楚布多尔济溘逝。十一月或之后,命成衮扎布长子辅国公额尔克沙喇代掌扎萨克。
二十九年正月,封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第七子额驸拉旺多尔济为世子,额驸时年约11岁。从此档案里记载其为“世子额驸拉旺多尔济”。说明拉旺多尔济在其兄世子去世后封为世子,是因为尚主为额驸。
三十一年,额尔克沙喇卒,因其二子年幼,命其二弟一等台吉伊什扎木苏袭辅国公,代掌扎萨克。
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定边将军成衮扎布奏谢赏子拉旺多尔济等花翎、公品级,并遣回游牧歇息之恩折
三十五年正月,授喀尔喀和硕亲王成衮扎布世子额驸拉旺多尔济为固伦额驸。
三十六年八月前,将军成衮扎布病故。八月,谕旨:额驸拉旺多尔济既系世子,所有扎萨克和硕亲王,即令拉旺多尔济承袭。额驸时年约18岁。乾隆的谕旨还问:“现伊诸子内,除德勒克多尔济、额驸拉旺多尔济、与伊什扎木苏外,不知尚有几人。”说明乾隆根本不知道成衮扎布有几个儿子。成衮扎布刚死,乾隆就急着帮人家分家产,所以才问起人家的子嗣情况。所以不是说只要是成衮扎布的儿子就尊贵。接着乾隆又下谕旨:额驸拉旺多尔济住京时日较多,伊所管扎萨克事务着伊兄伊什扎木苏署理。
四十六年,诏拉旺多尔济所袭喀尔喀和硕亲王世袭罔替。
【心写治平图(令妃)】
所以拉旺多尔济的履历是:额驸—世子额驸—世子固伦额驸—扎萨克和硕亲王固伦额驸。如果拉旺多尔济没有尚主,那么爵位很可能由其代掌扎萨克的二哥承袭。马嵬之变中禁军为什么一定要杀死杨贵妃?
马嵬之变本质上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的博弈。
太子李亨趁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之时策划的一场政变。
矛盾的是双方是太子集团与宰相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
宰相李林甫曾多次兴起冤案,来陷害太子李亨。
杨国忠接任丞相之后,对太子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
太子与宰相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叛乱,并打出诛杨清君侧的旗号。
于当年十二月,攻陷东都洛阳。
唐玄宗颁布政令,让太子留守京师,担任监国,自己御驾亲征。
杨国忠觉得这个政令的颁布,会使得杨氏家族的利益受损。
所以让杨玉环劝阻唐玄宗,最后使得太子监国成为虚幻。
高仙芝、封常清平叛失败,被诛杀。
于是唐玄宗就派太子去平叛。
节度使哥舒翰被太子任命为东征军副元帅,带领所率部队去镇守潼关。
说明太子用平叛这件事,成功掌握了军权。
而军中将军杜乾运被引咎处死这一事件表明,太子李亨正要向杨国忠展开反击。
由于杨国忠从中作梗,唐玄宗连番派使者去督促哥舒翰的大军去进攻。
结果哥舒翰大败,被迫投向安禄山,潼关失守,叛军可以直达长安。
唐玄宗见此,便带领部分皇室和大臣秘密出逃剑南。
在这逃亡之际,李国辅和张良娣表明自己的态度,支持太子诛林国忠。
更重要的是太子李亨在跟随唐玄宗逃亡时掌控了飞龙禁军。
飞龙禁军是武则天时代所设立的,是防卫皇宫和京都安全的精锐部队。
因为是匆忙逃亡,所需粮草都没有准备充足。
唐玄宗很快就陷入到水尽粮绝的地步。
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士兵因为饥饿而暴乱。
禁军大统领陈玄礼只能把矛头指杨国忠。
安禄山所打的旗号就是诛杨,杀了他我们就能回去。
于是禁军怒火全部指向了杨国忠。
借口杨国忠与番人谋反,企图杀死杨国忠。
杨国忠见情况不对,赶紧骑马逃走。
结果被一箭射下,乱刀砍死,并且斩首示众。
宰相魏疗斥责禁军,也被一刀砍死。
李亨所掌握的飞龙禁军,也参与在其中,并引导士兵暴乱的方向。
直奔杨府,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及其夫人也被砍死。
这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出来安抚军士,加以赏赐,让他们回去。
这时混在其中的飞龙禁军,依旧主导士兵,导致队伍依旧不散去。
唐玄宗的话,没有了作用,这时大统领陈玄礼出面奏请玄宗将杨贵妃正法。
高力土也赶忙劝阻,杨国忠已经被抄家灭族,只剩下杨玉环。
而且杨玉环侍奉在皇帝左右,如果她不死,众多的将士无法安心。
唐玄宗见到事情已经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于是传谕赐死杨贵妃。
李享策划马嵬坡兵变.把自己曾经的仇人抄家灭族,现在只剩下了唐玄宗。
但李亨没想到陈玄礼和他不是一路上的。
陈玄礼见杨贵妃已死,便带头向唐玄宗表示效忠。
表示我们只针对杨氏一族,与皇帝无关。
李亨在马嵬坡与唐玄宗分开,唐玄宗一心想逃避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
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城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唐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登上帝位,启用李光弼、郭子仪等忠臣名将,平定叛乱,收复两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