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股票知识入门网,每天获得几十元的稳定收入
二一股票知识入门网,每天获得几十元的稳定收入?
题主的要求并不高,完全可以实现,我从需要亲自参与、不用亲自参与两方面来分开说。
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
1、题主没给出明确数字,“几十”,一般是指20~100之间的数。
2、我只说“每天有几十收入”的,不说“平均每天有几十收入”的方法。比如,一年中前11个月0收入,最后一个月挣了18,250元,平均到每天就有50元的收入,这种情况不算。
我拿6万来说吧!
不需要亲自参与的
6万存到银行吃利息,利率最高的5年定期,达不到题主的要求。但是可以用来投资理财,虽然有一定风险,不过,年化收益达到13%以上的基金产品还是有不少的。
6万元,年化13%,一年就是7800元,也就是每天有20多元的收入。
如果有这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年化收益25%的理财产品也有不少。
我一朋友做基金,投10万,据他说,每天收益在50-60元之间浮动。
找到这样的产品,题主每天就都能看到数字在增长。
目前我知道的就上面这一条,如果6万给我的话,我可以保证每天给对方25元的收益,但我不会这么做,有钱自己挣就可以了,也避免了非法集资的嫌疑。这勉强算一个吧!
需要亲自参与的
做自媒体,无论写图文还是拍短视频,只要入了门,每天20的收入绝对没问题。如果农村有资源,就卖农产品,记住,别只在网上卖,就在线下往城里卖,否则前期不能保证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我有个老乡,平常在20多个微信群里吆喝,春、夏、秋季,可卖的非常多。
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米、黄瓜、冬瓜、北瓜、西红柿、豆角、红薯、大葱、大蒜、韭菜、花椒等等杂粮、蔬果,还有柿子、苹果、葡萄、西瓜、梨、杏、桃子、大枣、酸枣、黑枣、冬枣等等水果。
还有一些野菜、野花、昆虫之类的,这些是城里中老年人比较喜欢的,比如马齿苋、花椒叶、蚂蚱、臭大姐、知了、山韭菜花、榆钱等等。
这些对当地的村民来说,都是无本生意,他们去地里挖、去树上摘、去山上抓就可以了,对这个朋友来说,会有一点成本,但他不愁销路,而且供货的村民与买货的市民对他都有一定的信任基础。
山区农村的村民们,每户也就几亩地,产量高不到哪儿去,所以也不会有外面的生意人来这里大量收购。
他本身就是农村的,由父母在农村收货,附近村民供货,他每个周末会开着面包或单排回去拉货,不耽误他正常工作。
老婆边在家带孩子,边在群里叫卖,货是附近买家自取,他们不送货。
冬天主要卖大白菜、红薯、花椒、苹果、大葱、大豆、绿豆、红豆、黑豆等能储存的东西。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自己做的粽子、烧饼、月饼、年糕等等,这些一年四季都可以卖的,不一定非要在特定的节日去卖。
他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宣传的主要方式,就是拍视频。
他们的视频比较细,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采摘收获、装车等环节都有。
视频里的说话声,也是附近郊县口音,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本地人,所以更显真实。
更关键的是量都不会特别多,如果买家要多少,他能供多少,那说明他在大规模的种植或者养殖。
人们就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家货这么多,会不会为了提高产量,使用一些催熟剂、膨大剂呢?
所以他只卖附近几个村子的,有多少产量、能收到多少货,他就卖多少,卖完就不卖了。
他会提前在朋友圈或群里放出话来:今年的花椒还有60多斤、柿子还有200多斤就卖完了。
卖完之后,如果还有人想要买,他绝对不会去附近的批发市场,或网上买过来再卖给对方挣差价。
因为无论从价格上,还是购买量上都不划算,而且有些老主顾,一吃就知道是不是他们附近村里产的。
自然生长的,和其它方式种植的,味道肯定有差别,如果你买回来细品,就一定能发现它们口味上的不同之处。
注重养生的人认这个。
在群里和朋友圈里不止他在卖,也有别人会卖一些农产品,但是这些人有一个通病,就是比较贪。
自以为家里产的,不打药、不泡水、不用催熟剂,就可以打着绿色、有机、无污染等名头卖高价。
比如土鸡蛋卖30元一斤、枣花蜂蜜卖58元一斤等等。
他绝不会卖这么高的价格。
正因为他们家品种多,但是每种量又不大,价格又不贵,而且真实性更可靠,所以很多东西不愁卖。
我父母种的玉米吃不了,然后磨成玉米面,也托他给卖过几百斤。
他上班挣钱,老婆在家就靠卖这些,每天几十块钱的收入肯定有,只多不少。
他们一开始做就有收入的哦!不用等到积累了多少客户,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才有多么稳定的收入。
第一天卖就有收入、每天都有收入,而且有不少人是先交钱预订的。
这跟他老婆也有关系,他老婆因为每天在家带孩子,所以有大把的时间聊天,而且人好,爱说爱笑,在小区里面比较积极,所以有一定的人缘。
这也算是种信任基础吧!他家的生意就是从本小区先开始的。
我老家一个阿姨,和她妹妹在城里卖早点,煎饼果子、鸡蛋灌饼,城管管得严的话,就在早晨8点之前卖,一般城管来不了那么早,每天应该挣不少,挣几十,她们也不会干这么多年。国家鼓励地摊经济,城管会限定时间卖,但绝不会不让卖。
可以选择在小区、学校、工厂、工地、城中村、写字楼、医院等地方卖,恰好是上班高峰期,也是用餐高峰期。
只要你能找到合适的地段,这些早点5元一个,40%的利润,每天只卖出去10份,20元收入便妥妥的,绝对能达到你的要求。
但是,在外做流动摊位,可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附近有社区便民市场的话,可以在里面定点卖,也能达成你的目标。
如果遇到上面统一大检查,可能就要停几天了,这种情况属于不可抗力,没办法做到每天收入几十,就只能从以后的收入中平均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这个问题牵扯的面可以说很广了,也可以说很复杂,但的确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2020年之所以被称之为魔幻的一年,究其根源,疫情是主要原因。现在各国都在忙着抗疫,但其实经济危机已然在各国发生了,只不过程度各有不同,在这其中疫情最严重的美国,经济波动也是最大的。
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支撑是,全球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失去的时间是4亿个小时。
在谈到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的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未来经济的一些特点。
一、财富高度分化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时刻像过去30年这样,分化得如此严重。——香帅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说美国这样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健康合理的。在那个时期,美国社会被称之为“枣核型”,上下两头窄,中间阶层特别稳定。
在当时美国财富上顶尖1%的人,占有全球财富的比例是20%,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是37%了。
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八十年代美国财富前10%的人,即富豪阶层或精英阶层,当时占全社会财富30%的比重,而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67%。
即美国10%的人口,就占了76%的财富比重。
这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后果有多严重呢?
在70年代的美国,有3%的人财富为0,但今天的美国有50%,即一半的人财富为0。(数据来自香帅2020年11月20日演讲)
疫情冲击,让很多人的财富直接降为负数,没有资产,只有负债。
但这些人对经济危机的可怕,反倒没有那么严重。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且这种分化的趋势,未来恐怕会进一步加剧。
二、分化,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过去我们说技术进步,总是好事情,总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
但事实上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进步的另一面:
那就是技术永远偏向于优先掌握的人。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带动了一批人;AI是一个趋势,带动了一批人;大数据、5G、直播、也是一个趋势,也带动了一批人。
越早入局,收益越大,而这种收益和入局,拉大了今天的分化。
除了技术之外,劳动力市场也正在历经分化。
在80年代,美国的普通职员与企业高管的收入差大概是10倍左右;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了100倍左右。
越是顶尖的人,他们所获得的收益就越是巨大。反之,亦然。
马太效应在未来会继续体现。
三、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首先,我们说经济危机的类型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虽然各有不同,但最终的后果都会波及到我们个人身上。
说到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购置资产,对冲风险;其二是拥有现金流,抵御风险。
其实这两者很难说谁好谁坏,所针对的点也各不相同。
对企业来说在自己现金不足的情况下,拥有足够的现金流前提之下,再进行资产购置,反而是比较好的。
个人同样也是。
现金流这一点,大家都懂,在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的同时,如何保住自己的更多的金钱不缩水,那就必然需要购置资产,来抵御风险。
什么东西能够抵御风险呢?
首先是房子。
今年总的来看,房价的增长势头依然有增无减,全国的房价依然上涨5个点,但未来房价又该走向如何,这一点很难去说。
只能说,购房这件事,越来越依靠地理位置了。
前阵子深圳一处楼房开盘还冲上了热搜,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的房子,抢着买,这些人不用说,也知道都是一些高管和公司创始人。
对大部分人来说,房子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
毕竟,能投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了。股市十年如一日,但黄金也是一个不错的东西。今年以来,黄金就一直处在高位,但买黄金的时机也很重要,现在的价格恐怕也不是很值得入手。
除了黄金之外,外汇也是一个不错的东西,但数量有个人限制,所以也就看着来吧。
大概的,能入手的也就这么多,这也是有限的几个比较保守型的投资。
在经济不确定的年代,保守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之外,充电学习也是一件再紧要不过的事情了。
未来是高度分化的未来,未来是马太效应加剧的未来,未来还是技术偏向的未来。对我们个体来说,如何成为那少数的10%?
除了出生之外,剩下的就只有靠着自我不断精进了。
决策、认知、思维、行为、能力,唯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方才能够更进一步,获取财富的秘钥。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那“少数”,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便是我们学习精进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引用《十三邀》第五季先导片中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
“我走过那么长了,我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是走向一种更不确定。你随时都要迎来这种,不可抗拒的这种消逝。”
“明确的方向感消失了,好像历史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不知道的方向了。但一个直觉的人和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是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无力和失控的”
每个时代,总有它自己的缝隙;在方寸之间,依然能够创造一种可能性。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点击【关注】,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个人成长心得。
财务上说的过桥是什么意思?
一:《人民的名义》中的过桥贷款
不知道你看没看过《人民的名义》,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就是以大风厂的资金问题展开的,因为改制,经营困难,所以对资金有较大的需求,因此需要向当地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但是经营不善,贷款一直无法还上,慢慢的就形成了借新贷还旧贷的局面。但是借新贷的话,审批需要时间,所以大风厂就向山水集团借款了5000万元的过桥贷款,用来偿还原来银行的贷款,这里就提到了过桥贷款
二、过桥贷款的专业解释是指金融机构A拿到贷款项目之后,本身由于暂时缺乏资金没有能力运作,于是找金融机构B商量,让它帮忙发放资金,等A金融机构资金到位后,B则退出。这笔贷款对于B来说,就是所谓的过桥贷款。在我们国家,扮演金融机构A角色的主要是国开行/进出口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扮演金融机构B角色的主要是商业银行。三、过桥贷款的民间运作看到以上解释,觉得过桥贷款应该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往来交易等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过桥贷款这一业务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事实上这一业务因为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所以,现实生活中开展的也非常普遍。
我们在对以上专业的解释做进一步解答,所谓“过桥贷款”,英文为bridge loan,又称搭桥贷款。严格意义上来说,过桥贷款并不是并不是专业名词,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通过一笔短期资金来“搭一座桥”。就是一条河上搭了一座桥,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国家的商业银行承担着这座桥的义务,但是往往银行的批复是比较漫长困难的,慢慢的一些有钱的大企业甚至个人就承担了这座条。
如果以上解释有点生涩的话,那我们就以现实的案例做以解释:比如你开了一家公司,需要囤积货物,等到价格上去的时候在去销售,但是在囤积货物的时候,你发现你的现金不够,你找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审批漫长,这个时候你跟你朋友阿磊的关系比较好,你就找到阿磊说,“阿磊啊,你看我们朋友一场,我现在需要一些现金,但是银行批复需要时间,你能不能借我100万过个桥,一周就还”,你朋友借了100万给了你,一周后银行贷款到位,你把阿磊的100万还给了阿磊,这个时候,一笔正常的过桥贷款就形成了。在显示之中,阿磊这个角色也可能是大的企业等等。
四、看似正常,其实险象环生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为说明,大风厂借了山水集团的5000万元,是以员工的股权质押为条件,并只使用6天,日利率4‰,那么年化就达到了4‰*365=146%,那么6天我们不算复利,那么到期后大风厂就要还120万的利息,放在银行也会有这么多利息的。
可以看出背后有几个大问题
1、借款时间短,利率奇高,高利贷在这面前都不算什么
2、贷款金额少,利率会更高
3、企业太小,无法承担高利
4、过桥贷掩盖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5、融资成本过高,资金风险过大
从大风厂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如果银行断贷后,企业将马上面临着倒闭,因为这块资金的期限短,收益高,有的时候甚至搭桥过线的人也会收取中介费,如果银行停贷,那么企业就直接完蛋
但是对于出资方也一定是有风险的,那就是你要承担企业无法还款的局面,资金风险也倍增,就应了那么一句话,高风险高收益。
最后要说的是,民间过桥缺乏法律支持,风险过高,各方还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药店真的是暴利吗?
药企(B 端):短路径、无拦截、高可及、高依从、双向互动。
药店(P 端):差异化、全场景、新流量。
用户(C 端):新体验、更放心、更方便。
药企(B 端),启动、加大投入到本地 MCN、融媒体的市场投入,支持符合新新人群接触路径、认识偏好的健康知识内容制作以及传播,由药企、药店或第三方的 MCN 团队负责内容的制作、传播、运营赋能药店(P 端),帮助药店在本地生活通过“近场服务”对用户(C 端)进行“到店+到家”的服务,更近、更准、更有质量地触达患者。
药店(P 端),获得药企赋能的本地多场景触达用户的新工具、新技术、新运营。将传统的店内打法上升到接轨本地生活的 MCN、融媒体中,用优质的内容和渠道对本地用户进行店外服务(近场服务),将信息以用户熟悉的接收方式(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头条等平台),更有互动的展现形式(短视频、音频、图文、插画、动画等)触达给用户,完成“到家+到店”的服务,扩大药店覆盖人群、扩展店外营业空间、延展营业时间,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创造更高的坪效、人效。
用户(C 端),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被本地健康(B 赋能 P)信息触达并进行网上下单,由本地的 BPC店将药品装好 30 分钟内配送到家。用户方便选择、方便购买、方便使用。
BPC 模式,帮助药企(B 端)建立了针对消费者(C 端)高可及、近触达、双向互动的品牌传播和市场营销渠道,联合赋能药店(P 端)得到新工具、新技术、新运营的方式解决,成为新新人群的首选渠道,为消费者(C 端)也因此,获得了更放心、更省力、更便捷的“到店+到家”的服务体验。药企、药店和用户三者的关系,在 BPC 业态下,因为利益一致,关系趋向和谐,实现三方共赢。
在美国月薪5千美元?
我坚持记账10年了,这两天刚刚统计完2022年的所有开销:
全年总支出近$40000截止2022年圣诞节当天,我在美国全年花了81100美元。就算去掉今年刚买的第二辆车29000美元(毕竟题目问的是一辆车)和补缴去年的房租12400美元,真实的年开销是39500美元。题目给的月薪换成年薪就是6万美元,但这是税前,扣完社保、个税和杂七杂八之后到手不到5万美元,算下来一年盈余只有不到1万美元。我这只是一房一车一老婆没孩子的情况,如果再来两个孩子,妥妥的负翁啊!
都说美国物价低,那么这些钱都花哪儿了呢?
不吃不喝$2500/月1.家庭宽带费:300M带宽不限时不限量,40美元/月。
2.手机套餐费:我的号月流量10GB,22美元/月;老婆的号5GB,16美元/月,合计38美元/月。这已经是我本地能用的最便宜的移动运营商了。
3.水费:一季度一交,全年697美元,月均58美元,其中污水处理费每月固定44美元,一滴水不用也得交。我家月均用水量9.5吨,水单价约1.62美元/吨
4.电力+燃气费:这俩归一个公司收,全年676美元,月均56美元。
5.汽车保险:600美元/半年,月均100美元。
6.租车费:长租的雅阁混动,月租182美元(因为首付交的多)。
7.额外健康保险:两口子合买,每月105美元。
8.房租:位于新泽西郊区两卧两卫的Condo,95㎡左右,35年房龄,一年趸交22200美元,合1850美元/月。
9.油费:一年花了1706美元,月均142美元。这还是百公里不到5个油的混动车。
光这些“月经”支出,每月就要2571美元,还没吃喝呢,题主大半个月工资就没了。可以看到,这里面光房租就占了72%。因为美国有交不完的房产税和物业费,房东要把这部分钱都转嫁给租客才能有利润,导致美国房租很贵。1850美元在国内一线城市能租到什么地段多大面积的房子,我相信北上广的小伙伴应该心里有数吧?
日常吃喝$57001.做饭原料:因为以自家做饭为主,这一类开销最大,肉类、蔬菜、调料、粮油、鸡蛋、甜点都算在内。今年是3608美元,月均121美元。美国大多数食品原料还是比较便宜的,再加上新泽西食品不收消费税,这方面我没怎么可以节约,除了特别贵的帝王蟹、大贝柱、龙虾、PRIME级牛排吃不起之外,平时大鱼大肉从不间断,比猪肉和鸡肉还贵的中国式绿叶菜也该吃就吃。
2.下馆子:午晚餐合计1010美元。这已经是我比较克制的结果,因为餐饮价格中包含了很高的人工成本,还要加税,快餐店之外的餐馆还要给原则上不低于10%的小费。再叠加今年的通胀,哪怕只是吃一顿中餐盒饭都要人均十几美元(同样的人均消费在国内够吃一顿大餐了),所以我是能不下馆子就不下馆子,能吃快餐就不去正餐馆。
3.水果:一年430美元,虽然不便宜,但也是该吃就吃,不刻意省。
4.奶制品:一年315美元,主要就是纯牛奶和酸奶,也不刻意省。
5.其他:一年350美元,包括零食、冷饮什么的,也没多少钱就不细说了。
整个吃喝加起来,一年花了5710美元,月均476美元,约占题主税后工资的12%。
保内就医$295今年只是做了次体检,看了一次胃病。挂号费一次30美元,共花了2次,常规体检化验195美元,开药34美元,共计290美元,月均24美元。不过这是买了每月105美元补充医保并且没进急诊的前提下,否则这个开销要翻10倍都不止。
其他杂项$2600+1.鞋帽服饰:623美元,美国的服装类还是挺便宜的,我和老婆又不是特别赶时髦的潮人,穿上面花得不多。
2.家电和日用品:600美元,因为一年内考虑买房,家里暂时不添置大件。
3.日化护肤:345美元,老婆基本不化妆,我俩只买一些护肤品和面膜。
4.汽车保养:223美元,新车第二年,就换了两次机油三滤。美国机油便宜,空气滤芯和空调滤芯还是自己动手换的,当然没几个钱。
5.旅游:218美元,自驾去630公里外的尼亚加拉瀑布玩了两天,包括两晚住宿和一点儿门票,纯属穷游。
剩下的不到100美元就不列了,总之这一类开支一共2600多美元,月均220美元。
中美的社会支出体系不一样,,不能只看单一消费品,很多人只看到美国的汽车、肉类、和衣服便宜,就以为美国人生活成本比中国低。事实上美国人整体收入是比中国人高,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和绝对开销也更多。没孩子的前提下,我一房一车一老婆已经花掉将近4万美元/年了,而且我们两口子已经很精打细算了。题主设定的这个月薪,两口之家都没攒出几个钱,何况再添俩孩子。
PS:每次看到网上说赚美元花美元的憨批,我就想笑。但凡来美国旅游下,打个临时工,也不至于说出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