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幻境迷局,有什么地方的发展明显跟之前矛盾
倩女幽魂幻境迷局,有什么地方的发展明显跟之前矛盾?
哇,这是一个适合我回答的问题。
谢谢悟空邀请。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分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与前80回相比,后40回有什么地方是矛盾的?读书至今,很多读者认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写,而是后来作者续写,因为很多地方前后是矛盾的,甚至让人不想再去读后40回,就连作家张爱玲专门就这个问题做了阐述。
那我们先好好的说一下其中的矛盾。
第一,人物性格的变化。拿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阐述说明,林黛玉、贾宝玉和探春。
在前八十回,林黛玉的形象都是朦胧的,甚至连她的衣服怎么样,作者都没有详细的描述过,因为从一开始作品对林黛玉的定位是一位绛珠仙子转世,她是一个精灵转世,按理说是无影无形的,所以前八十回对林黛玉的描述都是空灵的,都是带着仙气的,而后四十回一开始,就把林黛玉的衣服给描述出来,着一点,前后不同。在前八十回,贾宝玉欣赏林黛玉的一个地方之一就是她从来不劝宝玉去读书,去考试,而是安在当下。但后四十回里,林黛玉突然要劝贾宝玉去读书了,这一点是矛盾。
再就是贾宝玉,我们知道贾宝玉一直随性的生活着。他反感所有的规矩与儒家考试的东西,更不用提所谓的女孝经啊什么的。所以一旦周围有人提起,他就要生气。但是后四十回里,大家在一起时,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识字读书,贾宝玉问她读什么书,并劝解她好好读读孝经,这是和宝玉的脾气极其不符合的,所以这是矛盾的地方。
再就是探春。宝玉结婚后,其实很不快乐,因为他希望结婚的对象不是宝钗。但是大观园中的姐妹嫁的嫁,死的死。只剩下探春还在,探春一直和宝玉关系很好,宝玉比探春年长,在聊天中,探春觉得宝玉应该好好去读书,这是她不曾劝导过得,她劝哥哥怎样怎样,完全跳脱了探春这个人物性格。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贾芸这个人物性情的变化。我不相信贾芸成为带头强抢贾府的人,他懂得感恩,这一点和前八十回不符。
第二,故事叙述节奏的变化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我不忍读死亡弥漫的后四十回。也就是说,和前八十回相比,后四十一直在讲衰落,一直在讲死亡,从一零九回到一一二回几乎每一章都在死人,就好像前八十回是大树一点点在腐朽,而后四十回是一下子大厦倾,这样的叙述节奏,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强调给读者一个结果,其实文学的叙述可以更缓慢一些,让人在缓慢中感受文学的力量。
比如前八十回中,少有地方写鬼神,即便写鬼神,也不会写的那么瘆人。但是后四十回里的鬼怪,全部都是很吓人的那种鬼怪,说大观园里闹鬼,闹得一家人人心惶惶。这种描述是和前面相悖的节奏描述。
第三,故事逻辑的变化前后故事逻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说一部小说的结尾必须以死亡或者悲剧结束。有很多地方和第五回的判词不一样。比如香菱的结局,比如“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个意思可能是夏金桂最终害死了香菱,但是后面作者的续写,明显是觉得这样过于悲剧,就改成了夏金桂自己误杀了自己。这是一点。
再就是对王熙凤的最终判定。作者在后四十回把王熙凤写死了,所有的故事仿佛随着王熙凤的死就消失了。但是我们细细品读第五回里的判词,王熙凤是“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从二令三人木中的三人木,很多人认为是“休”,其实最终是贾琏休妻了,这在古代是很大的耻辱。所以最终王熙凤是“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点在后四十回中很草率的给处理成王熙凤去世,显然与原著矛盾。
再就是赵姨娘的死亡。
过于突然。我们很讨厌赵姨娘,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不是所有坏人都有恶报的, 作者续写中直接按上了死亡,实在也是太过突兀。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一家之言,欢迎批评。
谁可以提供给我几个小说素材和小说名?
传统文学作品
1.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卫斯理系列 丨倪匡3.基督山伯爵 丨大仲马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4.莫泊桑短篇小说 丨莫泊桑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该篇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将处于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羊脂球”与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所谓上层人物做对比,充分显示出前者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以及后者极端自私、寡廉鲜耻的丑恶灵魂。本书收集了《羊脂球》等精品之作30多篇。
网络文学作品
1.鬼吹灯 丨天下霸唱鬼吹灯是一个系列形式的文字冒险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小说中作者首创历史上四大盗墓门派——摸金、卸岭、发丘、搬山,其中摸金是技术含量最高,规矩最多的门派。“人点烛,鬼吹灯”是传说中摸金派的不传之秘,意为进入古墓之中先在东南角点燃一支蜡烛才能开棺,如果蜡烛熄灭,须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传这是祖师爷所定的一条活人与死人的契约,千年传承,不得破。
2.遮天 丨辰东冰冷与黑暗并存的宇宙深处,九具庞大的龙尸拉着一口青铜古棺,亘古长存。这是太空探测器在枯寂的宇宙中捕捉到的一幅极其震撼的画面。九龙拉棺,究竟是回到了上古,还是来到了星空的彼岸?一个浩大的仙侠世界,光怪陆离,神秘无尽。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深渊无止境……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
3.神墓 丨辰东该书以主角辰南寻找万年前爱人雨馨、追索神魔灭亡遗秘的行迹为线索,引出浩茫六道、天地棋局,演绎出一部充满热血、壮烈、凄美的传奇,道说出无数英雄佳人的传说,并对人性、社会、生命等元素进行了些许探讨,令人读后不仅为之感动激发,且余味无穷,回思不断,可谓网络小说中优良之品。
4.盗墓笔记 丨南派三叔同样是古墓题材的作品,《盗墓笔记》与《鬼吹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鬼吹灯偏向写实,而《盗墓笔记》则整体氛围更加压抑,对于气氛的渲染和迷局的布置之奇妙,让人仿佛身在其中,难以自拔。
现在的影视行业颓势在疫情的影响下多久才会恢复?
研究表明,受疫情影响,海内外影视业经历了全球票房的寒冬,呈现断崖式下滑;国内影视业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扶持之下,积极回应、主动作为,面向市场、全力救市,全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为推动影视行业“走出寒冬,拥抱春天”、认清形势谋发展,智库对于下一阶段影视投资热点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了过去两年IP改编剧市场的四大特点,分析了新一轮发展周期之下IP改编剧的五大趋势。
海内外影视业
断崖下滑 经历寒冬
2019年,全球电影票房高达2975亿元人民币,创历史之最。2020年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电影院纷纷停业,全球各大影视制作公司的电影项目面临停摆或改期撤档。疫情导致全球票房断崖式下滑,已造成票房90%以上损失。以美国为例,2020年3月18日周三单日票房下降至30万美元,而一年前同一个周三单日票房为1070万美元,同比下降97%,成为美国当代历史上单日票房最低数字。随着疫情的扩散,票房受困程度进一步上升。
截至3月,迪士尼、索尼、环球等好莱坞制作公司定档2021年的重点电影超过20部,受疫情影响已有22个影视项目停拍。2019年,迪士尼及其附属电影制作公司电影票房总计26.2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于迪士尼项目类型多线并进,开机电影数量多,因此受疫情影响颇大。电影作为短期内成型的项目,停拍或延拍将造成巨大损失。
以《花木兰》为例,原计划上映时间为2020年3月27日,受疫情影响宣布暂时撤档。电影史诗级的战争场面、大量群演以及专业的拍摄需求使得该片的制作预算达到2亿美元,进入了迪士尼史上制作成本第一梯队。为了资本回笼,《花木兰》不仅要在北美市场获利,还要打开全球院线的盈利局面,首映周期的票房预测为8000万至9000万美元。由于制作及宣发成本的时效性,改档影片或面临无法收回成本的风险。当前延后或暂停拍摄的项目,将会影响后半年及未来一整年的电影排期。由于档期根据上映时期特点、观众特点、对手特点等综合考虑而来,档期的改变将提高票房风险等级。
影视相关产业如电影节、影视主题公园、线下活动、演出和展览等均已停业。疫情使得影视企业的招聘需求下降,据统计,国际戏剧舞台员工联盟工会成员(线下影视从业人员)失业人数已达12万,而人员缺失又将造成产出下降;影视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性相对较低,恢复顺序也会相对靠后;新兴技术将影响甚或取代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影视业传统盈利方式。综上,传统影视由于内容流失、必要性低、替代性强等3个因素,在经历寒冬之后,将面临一个较长的恢复期。
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电影院线处于停业状态。来自政策、市场、行业等方面的阻力,使得院线要综合考虑人力、场租、水电等运营成本,以及规避聚集性活动带来的病毒高风险传播等,总体而言,院线恢复营业过程中的阻力和风险较大。
2019年国内春节贺岁档票房共计58.3亿元人民币,2020年原预计有望突破60亿元,受突发疫情影响,《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紧急救援》《夺冠》《急先锋》等贺岁档影片纷纷改档,此前投入的宣发、推广费用无法收回。
受疫情影响,象山、横店影视城等先后发布声明,自正月初三起剧组全部停工,恢复时间待定。疫情使得影视内容短期内供给受限,停工则对剧组的档期、资金、利润造成压力。据BOSS直聘数据,2020年春节后10天,广告、媒体行业对应届生需求同比下跌71.9%,是疫情后招聘需求下跌最严重的行业之一。高失业率、低招聘率成为疫情之下影视从业人员的现状
影视业谋复苏
政策利好 全力救市
3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平稳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包含12项举措,包括要求全行业加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宣传舆论引导支持,加大对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强化“智慧广电”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引导,加强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脱贫攻坚的支持,用足用好中央和地方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通知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指导性意见,突出了广电行业的核心宣传功能,并围绕舆论引导和内容传播两个基本目的,从技术建设、主题宣传、政策扶持三大层面推动行业规范化,引导疫情后期的行业建设。
4月29日,国家电影局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会议结束前后,浙江、海南、山东、北京等地陆续更新或跟进影视产业扶持政策;5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了开放影剧院等娱乐场所的举措。
5月13日,财政部、国家电影局联合发布《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为电影行业恢复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另外,国家电影局加大对重点影片的创作和宣发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出台帮扶电影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措施,还积极组织优质片源,丰富电影网络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当前居家观影需求。
疫情发生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帮助影视企业纾困解忧的扶持政策,包括减租减费、税收优惠等措施,以扶助影视行业实现复苏。2月3日至22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等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6条措施》《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网络视听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若干措施》《致首都电影行业的公开信》《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湖北、浙江等地也在2月份出台了帮助影视文化产业实现复苏的相关政策。
影视行业领头企业也应声而动,以资金、资源投入市场,助力电影院线恢复元气。上海电影集团为有效拉动影院复苏,推出总额10亿元人民币的全国首支“影院抗疫纾困基金”;中影集团则通过公益发行多部经典新老影片的方式,将分账部分让利给影院,帮助影院恢复经营;阿里影业则联手饿了么上线影院外卖服务,帮助影院销售春节档食品库存,并且为新开业影城提供6个月免费服务,提供资金支持。
受疫情影响,各大在线视频网站观看人数都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一情形有助于上游制作公司加速存货销售,有助于电视剧集清库存、提质减量。据不完全统计,华策影视共9部存货,完美世界15部,欢瑞世纪10部。春节期间,一批质量较为上乘的积压古装剧得以陆续播出,比如《锦衣之下》等。另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季度,全网上线网络电影近200部,分账票房超千万的影片高达19部,超过了2019年整个上半年的15部。
2020年2月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通知要求:加强源头引导,有完整剧本才可申报备案公示;反对内容“注水”,提倡剧集长度不超过40集;合理配置制作成本,总片酬不超过总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超过总片酬的70%。
2020年2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设立重大题材网络影视剧项目库暨公布首批入选项目的通知》,在网剧题材导向与质量把控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重大节点策划重大选题,聚焦现实生活策划选题,围绕先进文化策划选题。在重大题材网剧项目库首批入选的13个项目中,头部影视公司出品项目5个,占38.5%,其中腾讯系影视公司以3部的数量领跑,表明了头部公司在题材与质量两个制作方向上的引领性。
随着疫情缓解,2020年一季度有拍摄计划的剧组中,截至4月3日,已有11个剧组决定复工或开拍,其中网剧比例约为55%,几乎全部项目都出自头部影视公司,视频平台的自制、定制剧占比七成,九成项目为IP改编剧。2020年一季度有拍摄计划的IP剧组占总数的48.4%,疫情后复工的IP剧组占复工剧组总数的91%。
智库研究发现,2020年一季度播出的热门剧已实现100%由头部公司出品,其中视频平台参投比例高达50%,传统影视公司则偏好承制;台网剧播放量同比减少6.9%,而网剧播放量增加了57.2%。一季度计划拍摄的网剧中,74%由四大视频平台参与出品。网剧因为更加聚合的宣发资源、制播一体的成本优势,比台网剧更具突围的优势。一季度剧组复工进度上,网剧复工6个,复工率为28.6%,台网剧复工5个,复工率12.2%,网剧剧组由于成本、剧组体量等优势,在疫情后恢复更快。
2020年一季度五大卫视播出的各类剧集中,传统影视公司参投份额不减,以当代现实题材为主;截至2020年4月,IP剧市场占有率已从2019年的39%上升至47%,五大卫视一季度播出的4部剧集中,各有1部为IP剧;IP剧目前仍是剧集内容流量的核心形式;头部传统公司与视频平台联合参与出品,共同主导。
投资热点变化
百花齐放 提升质量
智库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旬全国电影剧本备案的数据进行分析,在5353部故事影片中,现代题材(1949年以后)占78.9%,历史题材(1949年以前)占21.1%,整体呈现出故事片领跑、现代题材占主流的结构分布。此外,纪录影片276部、动画影片266部、合拍片130部、科教影片123部、特种影片74部。
结合电影备案信息,智库根据模型分析,得出了2020年电影热点概念的变化趋势:内容百花齐放,正能量受市场关注——爱情、奋斗、温情、青春励志及正能量为未来热点,显示积极向上的导向性;与上一周期相比,迅速升温的热点包括职场、爱情、人性思考、古代传奇、科幻,内容层面题材不断拓展,贴合多元化年龄结构观影偏好。
智库给出了当前最具投资潜力电影题材——现实思考类热点,包括职场、人性思考、奋斗等,靠拢现实,兼顾电影温度,体现人文情怀;最具投资价值电影题材——情感励志类热点,包括爱情、温情、青春励志等,诉诸感性,诉诸生活;最具投资稳健性电影题材——文化主旋律类热点,包括文化传承、正能量、脱贫攻坚等,植根民族基因,聚焦现实,易引起共鸣。
电视剧领域,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备案题材中,当代都市题材依然占据主流市场,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题材,数量共计887部,占比41%,其后依次为近代革命、当代农村、当代其他和近代传奇。智库基于数据模型得出了2020年电视剧热点概念的变化趋势:爱情、青春励志、家庭伦理、奋斗、青春等为趋势热点;与上一周期相比,迅速升温甚至热度翻倍的热点,包括医者仁心、教育、悬疑、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融合社会热点的题材更易受到关注。
智库给出了当前最具投资潜力电视剧热点题材——包括悬疑、文化传承、科幻,呈现多元化趋势;最具投资价值热点题材——趋向于社会热点,包括医者仁心、教育、科技创新,关注现代人的家庭及生活;最具投资稳健性热点题材——以青春题材为主,包括青春、正能量、励志,满足大量年轻化情感需求市场。
疫情后期,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鼎力支持,抗疫题材电视剧《在一起》3月在上海宣布启动筹备,预计5月开机、国庆节前后播出,全剧20集。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原型人物、故事为基础,旨在塑造抗疫一线的平民英雄形象。
由于疫情影响,《急诊科医生》老剧翻红,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剧热度上涨,但行业剧专业内容的质量问题成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痛点;医疗与军旅两大热点题材齐聚一剧,持续升温;职场剧应该植根现实内核,以期成功展现社会痛点,引发深度共鸣;翻拍剧质量不稳定,情节悬浮,叙事、人设缺乏逻辑,导致口碑止步合格水平。随着监管趋严,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携手优质主创,进一步提升剧集创作质量和稳定性将是下一步市场发展的重点。
IP改编剧趋势
马太效应 加速洗牌
自2013年网络文学改编元年起,网络文学改编剧集一路走高,至2020年一季度,网络文学在IP改编剧中占比已逾九成,成为第一大内容来源,上游网络文学的繁荣为剧集改编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选择。近几年,手机网络文学因其趣味性、便捷可得性而获得稳步发展,最近3年年均增长达7%。
回顾最近两年IP改编剧的市场情况,智库梳理出了四大特点。
其一,从数量看,剧集结构分化,IP改编剧逆势上扬。政策层面及融资环境倒逼行业深度调整,剧集市场持续去泡沫化,剧集板块分化,头部内容的IP改编剧逆势上升,2019年全年产出124部,与2018年同比增长30.5%。
其二,从质量看,IP改编剧进入口碑拐点,品质化进程出现。2019年全年头部剧集提振,《陈情令》《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庆余年》等兼具高口碑、高热度的爆款频出。2019年度前十部最热剧中,8部为IP改编,2018年仅有4部为IP改编;年度前十IP改编剧豆瓣评分情况,2018年为平均5.7分,2019年为平均7.1分,口碑、结构均有大幅度优化,流量、口碑倒挂现象有所纾解。
其三,从类型看,题材多样,内部结构调整。2019年IP改编剧与上年比,前三大题材剧情、爱情、古装仍然不变,但方向有所调整;古装剧集占比从18.8%降至10.2%,剧情、爱情、悬疑类题材增幅明显,奇幻、喜剧、武侠类剧集亦有所减少。
其四,从平台看,台网受众延续分流,平台赛道差异化。IP改编剧播放重心进一步向网络平台倾斜;由于台网价值内核的差异,剧集类别差异凸显,2019年124部IP改编剧中35部登录台端,比如《都挺好》《小欢喜》等,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属性和现实关怀;网络平台内部和而不同,有所重合的同时,在细分类别、垂直题材、风格偏好上,有目的地构建差异生态,增强目标受众吸附力和圈层黏性,比如,爱奇艺主打职业、科幻,优酷主打悬疑、都市,而腾讯则偏重古装、偶像。
下一步,IP改编剧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疫情渐去,IP改编剧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智库基于大数据研判,归纳出五大趋势。
趋势一,从基本导向分析:由粗放式开发回归精品化制作。随着开发逻辑回归理性,大IP捆绑流量的粗放模式已逐渐淡化,去流量化、追品质化将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趋势二,从开发模式分析:由流量+IP的“黄金模式”,下沉回归至内容核心。内容为王取代流量中心化,IP改编剧集将更多地尊重原著作品表达,回归故事内核本身,在重构框架下提升原著与剧集契合度,实现IP价值与高质量改编作品深度协同。
趋势三,从市场热度分析:由细分、垂直等小众圈层营销,走向多圈层渗透扩展。在聚拢原著核心受众的基础上,通过社群营销、话题发酵、互动花絮等创新手段实现话题破壁,向多圈层拓展,渐进式覆盖泛娱乐群体,营销手段走向多元化。
趋势四,从产业链条分析:探索IP价值链延伸,多业态矩阵联动。IP改编在产品矩阵分布上,除了剧集,还将进一步打破产业边界,拓宽产品纵深线,围绕原著IP内核,搭建多维度跨场景的业态协同,打造产业闭环,最大限度延伸价值渠道,实现多点变现。以《陈情令》的IP价值深度挖掘为例,除了剧集,举办《陈情令》国风演唱会,仅线上直播收入就过亿;出国风音乐专辑,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还有官方手游、《陈情令》周边衍生品、番外电影、衍生综艺《少年听学中》等。
趋势五,从疫情影响分析:或将助推马太效应,加速行业洗牌。作为IP剧集播出主力,四大视频平台2020年度待播片中七成以上已完成前期拍摄;自2019年以来持续去库存导向下,行业在库存项目资金回收、成本支出倾斜、剧集储备等方面进行调整,头部公司初步进入收获期,财务质量、抗风险能力提升,疫情影响更多体现在短期项目进度上,总体风险可控;疫情后预计将会进一步强化头部公司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速中小企业出清以及剧集行业的格局调整。
展望后疫情时期的影视行业,依托政策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影视行业的投资将会更加趋于理性;演员限薪、集数限制将降低作品的制作成本,促进影视创作提高质量,为不同类型的剧集提供了市场空间;降成本、提质量、增空间也为IP剧的开发带来崭新机遇;下一步,平台剧集联播模式或成新常态,而分账剧也带动了收益模式的多维拓展……可以说,巨大的行业危机也催生了许多市场机遇与机制创新——冰雪覆盖之下,希望的种子正悄悄萌芽。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用足政策、聚焦热点,把握趋势、专注内容,追求品质、多元营销,延伸链条、联动矩阵,中国影视行业正携起手来,用智慧和行动,告别寒雪冰霜,迎接花红柳绿、春风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