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尊亲,儒学的文化背景
皇室尊亲,儒学的文化背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墨家和儒家一样认为世界缺少爱?
孟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在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这种温情脉脉的思想,扩展为仁政的理想。他希望各国的国君们,都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推恩及人,把这种仁心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实行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样,推恩及人天下归心,这个国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就能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温情脉脉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发明了并且系统地论证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可以为善,因为人的心中天生地有仁义礼智四种萌芽,就是为善的种子,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好好保护这四种善的种子,我们就可以为善,甚至每个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目标。
孟子太害怕人心堕落了,太害怕人人向恶,他主要是告诉人们,你心里就有善,你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做个好人了。
但是,孟子的温情脉脉,是靠着毒舌和辩论来的。他是出了名的喜欢辩论,要是哪个学派与他的理论相对立,他就非要把他们辩倒不可。
在战国时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衰落。当时,从儒家叛变出来的墨家,和从道家思想发展出来的杨朱学派,占据了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也就是说,儒家的地位岌岌可危,一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一贯想要平治天下的孟子,当然很着急,于是他就对墨家和杨朱学派开展,到处找机会与他们辩论,甚至有点气急败坏地骂人,他骂墨家是无父,是禽兽;骂杨朱学派是无君,反正是豁出去了。
问题是,孟子为什么非要找墨家的错呢?为什么要口出恶言?
这是因为,从儒家叛变出来的墨家学派,在很多思想上,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对立的,甚至是水火不容,不搞倒墨家,那么儒家就完蛋了。
第一,墨家学派动摇了儒家学派的仁者爱人的理论基础。其实墨家比儒家更有爱,他们强调兼爱,强调无论是谁,我们都要给他们帮助,给他们爱,而且是不附加任何条件。
问题恰恰出在这一点。儒家的仁爱其实是有先后顺序的,儒家认为,你要先爱父母,这叫做孝,你然后再爱兄弟姐妹,这叫做悌,你再爱你的上级和领导,这叫做忠。而墨家的爱,是撒向天下都是爱,这种理想主义,就是不爱。你把天下人放在和父母一样的位置,这就是不爱父母。你不爱父母,这不就是禽兽吗?
所以,孟子很没有风度地骂墨家是禽兽,其实这也是他的理论上的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二,墨家是儒家的叛徒。墨子本来是儒家的弟子,后来离开了儒家,自创了墨家学派,而且是与儒家学派势不两立,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就是不忠不孝,就是欺师灭祖之徒,所以孟子就要大骂。
第三,儒家强调礼乐,认为礼是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手段,而音乐是调节人的情感的。这在周礼的系统中,属于核心的地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墨家偏偏是反对礼乐制度。
墨家在爱人这一方面,很理想主义,但是在其他方面,又相当地现实,他们是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他们强调现实,强调有用,所有那些看起来很美,其实没有作用的东西,都在被抛弃之列。所以墨家强烈反对音乐,强烈反对儒家的厚葬政策,墨子也曾经很毒舌地嘲笑儒家学派的弟子们,是专门靠骗死人钱吃死人饭的骗子。
就这么一点,孟子也要和墨子打一架,这也太过分了,直接否定了儒家的关于孝的理论基础。
儒家和墨家都是有爱的学派,都是主张爱人的学派,但是他们的仁者爱人和兼爱的理论,在内核上,却完全对立,所以,孟子要对墨家大骂,说他们是禽兽了!
十恶不赦的十恶?
“十恶”是中国封建社会十类重罪的总称,这些罪行被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是不被原谅的最重的罪,故称“十恶”。
“十恶不赦”一词是有渊源的。“十恶”指的是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提出了“重罪十条”。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重罪严惩制度,并在唐朝沿袭。犯“十恶”的犯人,按律绝不赦免。
一、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指叛逃到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晚辈殴打杀害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或肢解人的。
六、大不敬,指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九、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十、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为什么大家都特别讨厌林有有?
先来看看“十恶不赦”里面的“十恶”是怎么定义的:一谋反,阴谋造反,推翻王朝;二谋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宫殿等蔑视或侵犯皇帝尊严的行为;三谋叛,策划背叛朝廷的行为;四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直系尊亲的行为;五不道,灭绝人性、恶意杀人等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六大不敬,冒犯皇室尊严的言行;七不孝,对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亲的忤逆行为;八不睦,亲属之间谋杀、殴打或控告行为;九不义,同僚互戕,下级谋害长官,弟子谋害师父等违背封建仁义道德的行为;十内乱,亲属之间通奸、强奸等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
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林有有确实没有一条符合上述的“十恶不赦”。但是,她咋就那么烦人呢?因为呀,她违反了社会公德。从小到大,传统教育都是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拿了等于偷窃。别人的老公更不能觊觎,偷人比偷东西恶心。林有有明明是看上了许幻山的财力,却又打着“真爱”的幌子,这不就是那句老话儿,当了婊子又立牌坊?更下作的是,林有有为了达到目的,顾佳的儿子“动手”了,告诉孩子你父母会离婚。许幻山真的爱林有有吗?没有,只不过是一时新鲜。
林有有,伤害了顾佳,伤害了顾佳的儿子,自己最后也没有得到任何。她迈出做小三的第一步 ,就已经满盘皆输了。人生路漫 ,不劳而获听起来总是那么诱人,可是不劳而的获终将一无所有。
一生无子的慈安为何深得咸丰帝的信任和尊重?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
咸丰二年(1852)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尊为母后皇太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16岁就被选入宫封为嫔,并且在4个月之内就被封为皇后。在皇宫,慈安保持十年荣宠不衰,可见慈安的并不一般。咸丰在三十一岁热河弥留之际,唯独将皇后慈安召到身边,授密旨一道,并给予她“御赏”大印,另外,给予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为掌管)。八个顾命大臣所发任何政令都要请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有效,可见咸丰对慈安的信任和知心。
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即位,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个是史无前例的。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另一位就是慈安太后。虽然慈禧专权霸道,但在慈安面前都得甘拜下风,怕她三分。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她当上皇后的速度可以说是神速。1852年一入宫就被封贞嫔,八个月就被立为孝贞显皇后,而那时的钮祜禄氏才十六岁,如花的年纪。
而1861年,钮祜禄氏25岁时,咸丰帝驾崩了。不过在死前,他留下了遗诏,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二是确定八大辅政大臣,三就是把象征着皇权的御赏给了钮祜禄氏,同道堂给了皇太子载湉。所以咸丰帝死前,想的是让慈安和同治共同处理朝政,压根也没有慈禧什么事。那慈安太后一生无子为何能得到咸丰帝的宠爱和信任呢?
1、慈安太后出身高贵,她是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位居八旗之首。清朝的皇后很多出自镶黄旗,比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也正是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贤惠端庄,但在咸丰帝10岁的时候却病死了,因此咸丰帝时常思念母亲,也相信钮祜禄氏会像他母亲一样母仪天下。
2、慈安太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温柔贤淑,咸丰帝时,清朝内忧外患,而钮祜禄氏管理后宫不出差错,也让咸丰帝少了后顾之忧,她对妃嫔同等对待,逐渐让后宫妃嫔信服,也产生了极高的声望;对其他妃嫔生下的孩子也视为己出,所以后来的同治帝也更加亲近慈安太后,惹的慈禧非常不快。
3、那拉氏慈禧出身低于钮祜禄氏,虽然她和皇后钮祜禄氏一起进宫,但她只是被选为贵人,因此她一直很不满。不过她非常幸运,剩下了皇长子载湉,母凭子贵,最后被封为贵妃。但是咸丰帝虽然也宠爱她,但是也知道她的为人,知道她不能公平大气的对待后宫之人的,反而慈安更能让人信服,慈安的身份也名正言顺。
而慈安后来确实能牵制着慈禧,在一些大事上,慈安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比如杀了慈禧的心腹安德海,给同治帝选后,而洋务运动,最大的功臣除了恭亲王奕欣,就是慈安,因为国库开启只有慈安有权打开。虽然她本性温柔仁慈,但电视剧中的懦弱无能是没有依据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中慈安太后是一位懦弱的后宫女人,任何时候都要听慈禧的意见,实际上慈安太后只是性格温顺,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慈安太后非常有主见。咸丰皇帝不是傻子,若不然他怎么会将慈安封为皇后。
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慈安与慈禧相比,绝对不会逊色,决定朝政大端,慈安优于德,而慈禧优于才。慈安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让慈禧处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是不敢擅做主张,仍要征询慈安的意见。由此可见,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