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股龙,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五步股龙,中国古代女子为何要裹脚?
【儒学垃圾朱熹们用缠足裹脚摧残古代中国妇女。】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回忆纪念批判作品,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冷清的母亲就是小脚的老太太,2014年母亲80岁时走了。准确的说:母亲不是天足,是半裹脚的女人,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给她缠足,用一块布把脚裹起来,几乎都把脚趾骨裹断了很痛。几天后,再放开的时候,脚已经变形了,脚趾骨压迫收敛。还没等脚恢复原样,就再一次的用布缠上去,几个月以后小脚趾和四脚趾基本上就“废了”。
据母亲讲,她四岁的时候,姥姥家摊上壮丁了,母亲的大哥正好18岁被抓壮丁抓走了。姥姥家在陇南山区,从来就没有进过县城,大舅被抓走后,姥爷和小脚的姥姥去了一次县城,才知道已经是“民国”了,皇帝被推翻二十多年了,男人早就不兴留辫子了,女人也不兴“裹脚”了。姥姥回来就把母亲的脚放开了,但是母亲的脚已经畸形了,那一年是1938年,母亲说大舅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的脚是半裹的小脚,走路走不快也走不了远路,畸形的脚上经常的生“茧子”。我小时候经常看见母亲洗完脚,用剪刀割半残疾的脚上的茧子。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金门炮击也停止了,两岸关系正常化了,母亲用剪刀割脚上的茧子,经常给我们讲大舅的事情,她说:“假如大舅还活着的,应该回来看家里人了。”可是,一直也没有大舅的消息,估计大舅早就不在了。
母亲的小脚是很受罪的,我长大以后喜欢历史研究,平时也注意收集一些女子缠足的事情。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末年,南宋政府开始倡导女子缠足,普遍认为中国女性缠足是宋代“程朱理学”倡导的。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以及他们的弟子组成的新儒家学派。新儒家学派重新修订了四书五经,重申了“三纲五常”,所谓“程朱理学”者,就是从儒家学说上升到儒教,把儒家的思想变成约束普罗大众的教义,直接渗透、规范、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历史上,女子胖瘦之美的观点不同,从来就没有彻底断绝过争论,“楚王好细腰宫女犹饿死”,帝王士大夫们不同的审美观,也一直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汉唐“环肥燕瘦”的审美观,也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的,但是并没有超出正常的社会伦理。《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环肥燕瘦”的审美观错位,士大夫阶级倡导女子手脚纤细为美。《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到了北宋末年女子小脚的审美观就近乎变态了。北宋末的苏轼,《菩萨蛮•咏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宋•秦观《浣溪纱》:“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见人无语但回波。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分共伊麽?”站在秦观秦子游和苏轼苏东坡的角度,观察北宋末期女子小脚缠足,仅仅流行于宫廷及闺阁之中,这种有损女性身体的病态美,并没有在全社会妇女中流行。元末明初人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考证说:“缠足在熙宁、元丰之间,为之者犹少。”熙宁、元丰是北宋晚期1068年至1085年,那个时候缠足的妇女是很少的。
古代中国女子普遍缠足,能够确定的是从南宋开始的。倡导女子缠足的是就是新儒家学派,伪圣人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歪理邪说,并且将儒家学说的糟粕上升到“理学”,后人把这种东西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朱熹的手里,上升到“女教”的理论高度。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北宋初期,由于重文轻武,军事制度不合理,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战屡败,1004年的《澶渊之盟》向辽岁贡绢(丝绸)20万匹、岁银10万两;1044年的《庆历合议》向西夏进贡岁绢15万匹、岁银10两、茶叶3万斤,折合白银400万两财富,相当于宋朝年财政收入四分之一,把宋朝变成了世界性的“血汗工厂”。到了熙宁年间,宋朝财政已经破产,王安石变法失败,北宋再也无药可救了。
北宋末年,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面积破产,经济破产也导致社会的细胞家庭,大面积的倒闭解体,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和动荡之中。北宋朝廷和士大夫阶层,把国家经济破产的原因推给了王安石变法,把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原因推给了中国妇女,说她们不守礼制宗法,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家庭破裂而男人们铤而走险,造成社会的大动荡。
程颢、程颐们开始歪曲儒家思想,借助儒学礼教给女子们制定规矩,倡导宫廷闺阁女人纤手小脚为美。到了南宋朱熹的时代,朱熹更是叫嚣“存天理、灭人欲”,把儒家思想拔高到“天理”程度,把人的七情六欲视为洪水猛兽,灭人欲的社会实践首先从妇女身上开始。病态的女子小脚美成为突破口,女子从三四岁开始裹脚,到成年之后女人的脚畸形残废,不能正常行走也出不了远门,把女人拴在家里遵守“三从四德”,成为男人的附属品,那么家庭就稳定了,社会也就稳定了。
朱熹们就是封建的礼教卫道士,他们摧残女性的身体,自己却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苏轼、朱熹们都有“爬灰”的经历,他们的儿媳妇都是他们乱伦纵欲的工具。爬灰一词就是从苏轼的身上演化的。传说,苏轼的儿子死后,苏轼和儿媳妇关系暧昧。有个小偷去苏轼家偷东西,躲在厅堂的梁上。桌子尚未擦拭上面有一层灰,苏轼嘴里念叨着在桌子上写下儿媳妇的名字,这时儿媳妇进来了,苏轼急忙用手把桌子上的名字抹掉。媳妇问公公干什么呀?苏轼回答说:“我扒灰呢”。
后来,人们把公公偷情儿媳妇就叫做“扒灰”(爬灰)。传说朱熹的儿子死了以后,朱熹的儿媳妇还怀孕了。人们怀疑是朱熹撒的种。宋代的文人大儒们,给社会和普通人制定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说什么“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最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家庭和社会就稳定了。让女人出不了门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她们从小缠足裹脚,等长大了脚畸形残疾了,想出个远门也做不到。朱熹们对中国妇女残忍的做法,在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包括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
南宋辛弃疾,基本是和朱熹同时代的诗人,他有一首《菩萨蛮》:“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诉。定忆梨园谱。指日按新声。主人朝玉京。”说女子在台上唱戏,穿着淡黄色的弓样小鞋,纤细的腰身只怕被风吹到。描写小脚的女戏子在台上痛苦的表演,曲终人散时自己的痛苦无法诉说,辛弃疾在这首词里间接的痛斥了朱熹们对妇女精神肉体的戕害。
车若水是朱熹的徒子徒孙,非常崇拜朱熹的理学思想,曾经跟随朱熹的弟子监察御史杜范学习“大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程朱理学”的徒子徒孙,对程朱理学给女子缠足裹脚,也是不能理解和反对的。车若水曾经在他的《脚气集》中,质问儒家礼教的祖师爷们,缠足裹脚相当残忍,为什么要给女人们缠足?原文:“妇人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的小来不知何用?”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的糟粕,就如同“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信阳浉河港有很多潭水吗?
信阳浉河港的茶叶颇负盛名,是信阳有名的毛尖之乡,除此之外,浉河港山川纵横,沟壑交错,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浉河港“五步一景,十步一潭”的独特自然景观,信阳人耳熟能详的有黑龙潭,白龙潭,仙女潭,滴水岩等,每个潭眼都是瀑布落差冲积而成,美不胜收又各具特色,最好玩、最刺激、最具挑战性的当属黑龙潭探秘。
黑龙潭探秘选择“窗口” 小心试水信阳人提起浉河港黑龙潭,似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真正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的又并不很多。
从市内走应信路拐040县道,不过30公里车程,到了黑龙潭村,路边全无标识,很难找到入口,一直往前都快进入湖北地界,只能原路折返,有游客在路上来来回回跑几趟,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好不容易碰到个本地人,一问才知道去黑龙潭,只有一条偏僻的泥泞小路,连到路底小溪,小溪两侧乱石峭壁无路可走,一直顺溪流趟水而下才能到达。
春冬季节溪水冰凉刺骨,黑龙潭被自然天气“封潭”,本地人也不进,夏秋季节天旱少雨,黑龙潭水枯流量小,就算看到瀑布也无趣;一遇汛期来临,黑龙潭水流湍急,危险重重,更不可往,实际上去黑尤潭瀑布,每年必须抓住有限的“窗口期”。
黑龙潭探秘告别二潭 兵分两路初入溪流大家既兴奋又紧张,溪水时缓时急,溪水清洌深可没膝,只是河床里全是被山洪冲下来的石头,嶙峋裸露毫无规则,稍不留意一脚踩空,就会人仰马翻,成了落汤鸡。
溪水顺山谷而下,不舍昼夜一路向前,像这种被巨石拦住的区域,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也只有片刻的宁静,冲开巨石又是奔腾不息,一路势不可挡。
大家小心的趟着水,在怪石与溪流间跳跃前行,前方有人开始欢呼雀跃,一定是看到瀑布了。果不其然在溪流右侧,瀑布从山坳处如同白练倾泻而下,与溪流汇聚一起冲积成潭。
一路走来都有些累了,大家席地而坐,欣赏着美景,顺便补允些能量,恢复些体力。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黑龙潭二潭,一潭还有很远的路程,景色与二潭不可同日而语。
从二潭往下,二股溪水合二为一,水流更加湍急凶险,继续前行,艰难和未知将会如影随形。不知不觉的,游人已经兵分两路,大部分人选择打道回府,顺原路返回;留下的几个人决定继续前往,不管是否认识,只能相互搀扶结伴同行,尽管如此,有摔到水里的,有冲掉鞋子的,互相鼓励着,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
黑龙潭探秘如临深渊 飞流直下还没到潭口,潭水的撞击产生的轰鸣已经不绝于耳,同行的人开始兴奋起来,加快了前行的步伐。
黑龙潭如脱缰野马呼啸而过,对面是陡峭的悬崖,底下如刀砍斧斫一般。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站在悬崖峭壁之上,此情此景大家都无暇顾及,更无心欣赏,都感觉有些晕厥,席地而坐调整着呼吸,真正体会什么叫“如临深渊”。
短暂休息以后,一致要求下到潭底,一睹黑龙潭的全貌,才算不虚此行。
从潭口往下,到处都是荆棘密布,看着有路影,走着走着还是走不通。眼看着潭底下不去,大家都很着急,最后有条小径并不通向潭底方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顺着走走看,没想到真的走通了。
谭底果然别有洞天,瀑布如白练当空飞流直下,潭水清澈见底深不可测。
脚下的河床是一块巨大的石板,潭水从石板上流过纤尘不染。
偶有怪石突兀如中流砥柱。
如果大家对黑龙潭有兴趣,欢迎点击@信阳湖山视频《探秘黑龙潭》,希望能帮到大家。
为何韩信要受胯下之辱?
韩信为什么甘愿忍受胯下之辱?这里面涉及多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慢慢一一道来。
一竿之微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韩信出身贫寒,从小混迹于闹市,养成了放纵而不拘礼节的性格,长大了也没有学得一技之长。母亲让他出去干活挣钱,他跑到街上听人讲古,对方无事讲得入迷,他饿着肚子听得有趣,人家过完了嘴瘾拍拍屁股走了,他过完了耳瘾摸摸肚子还咕咕叫。母亲让他上山砍柴,他又跑出去找人习武拼杀,饿了就赖着脸皮四处蹭饭,混吃度日。后来,他的母亲死了,他穷得没钱来办丧事。
埋葬了母亲,韩信望着天上的白云出神,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这样混着过对不对,但他又实在不愿意和大街上那些贩夫走卒混为一伍,他不由得摸了摸肚子,那里面装的是那位神秘的仙人教授给他的满腹兵法经纶,他想着哪天自己终会有用武之地。
他想起了听人讲过的姜子牙渭水垂钓的故事,于是,他也弄了一根鱼竿,到城外的河边去垂钓。姜太公钓鱼好歹衣食无忧,但这时的韩信却是衣食无着。他端坐河边,平复自己的心情,忘却心中的浮躁和生理上的饥饿,忘却“进攻”,将全部心思用在“防守”上,自信、理智、沉着、稳重。他忍受着阳光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不急不躁,稳如泰山,坚守自己的阵地,相信自己的判断。鱼来咬钩了,他不过分惊喜,尽管可以为他果腹;鱼不来咬钩,他也处之泰然,把这看作是寻常。
他在磨练自己,修炼自己,正如潜龙在渊,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的时候不要迷失,更应该时刻准备着。
漂母进饭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韩信天天来河边钓鱼,有鱼无鱼,整天就坐在那里。这一情景被几个靠给人洗衣服为生的老妇人看到了,其中一位大娘心地尤其善良,就过来问韩信:“孩子,我看你整天的不吃饭,不饿吗?”
韩信被老妇人拉回了现实,忍住肠胃的痉挛,硬着头皮说:“大娘,我不饿。”
“不饿?天天看你连吃的都不带,整天坐在这里,能不饿?”
“......”韩信默认。
“唉,你这孩子,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钓鱼,能钓上你吃吗?”老妇人嗔怪。
“大娘,你不懂,我在磨练自己的意志。”韩信解释。
“唉。”老妇人又叹了一口气,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分给韩信一半:“吃吧。”
韩信推辞:“大娘,我不要,您自己还没吃呢。”
“吃吧,我看你好几天了,今天特意多带了一些来。”老妇人把干粮硬塞给韩信。
“那......”韩信犹豫着接过来。“那就谢谢大娘。”
“吃吧。”老妇人看这韩信把干粮放进嘴里。
“大娘,等我以后有了能耐,一定会好好地报答您老人家。”韩信一边吃一边说。
老妇人立刻把脸拉了下来:“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还好意思说这样的话!我是看你有股毅力,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的报答吗?”
韩信一躬到地。
就这样,韩信天天来钓鱼,老妇人天天给韩信送饭,一直持续了两个来月。
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天,另一位老妇人来给韩信送食物,韩信问原来那位大娘怎么没来,对方告诉他那老妇人病了,才嘱咐她来给韩信送饭。
韩信很是感动,收起鱼竿,起身来到西城的胡屠夫案前,想在胡屠夫这里赊上半斤肉。
胡屠夫见是游手好闲的韩信,一脸的鄙夷:“若是别人,我也就赊了,可是你,人品太次,你拿什么还我?”
韩信说:“大丈夫言出必行,有借必还!”
屠夫全然不把韩信的话当成一回事,对韩信说:“虽然你长得又高又大,还喜欢抱着把破剑,我看就是个个大要子松的X货!哈哈哈......”说着,旁边的几个商户也跟着大笑起来。
韩信保持着一脸的笑容,有求于人家,总得有些姿态。
“怎么,还不承认?”胡屠夫继续挑衅:“这样吧,你如果不怂,就用剑杀了我!”
韩信依然面带笑容,不为所动。
“哈哈,不敢吧?!不敢就是XX!”胡屠夫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快乐里,回身举刀剁下一块肉,趾高气昂地说:“只要你承认自己是XX,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你就可以把肉拿走了。”
这时,周围的人们开始起哄,有的说:“钻,钻了就把肉拿走了!”有的说:“韩信就是怂,不服都不行!”
韩信有些下不来台,但是权衡再三,还是当着众人的面从胡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在场的人笑成一团,纷纷嘲笑韩信胆小,骂他不是男子汉。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韩信起身接过胡屠夫手里的肉,转身离去,没有多说一句话。
拜将封侯元·无名氏《暗度陈仓》:“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功名成就。”
后来,韩信投奔了项梁,留在楚军中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了项羽,项羽也不赏识他,只让他做了一个执戟郎,就是拿着戟看门的门官。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从不走心,他感到很失落。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发现了韩信的过人之处,于是向刘邦拼力举荐。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搭起一座高坛,斋戒沐浴,极其隆重的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然后,韩信给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十面埋伏,最终逼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而亡,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因韩信战功卓著,西汉立国后,被刘邦封为淮阴侯。不止拜将封侯,韩信还曾经被刘邦封为齐王、丞相,一人成就了王侯将相的奇迹。
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韩信拜为大将军之后,首先想到了经常接济他的老妇人,他亲自找到老妇人,以千金谢之,奉为母亲,终于实现了他在胡屠夫那里没有实现的“大丈夫言出必行”的诺言。
随后,他又带人去找当年的胡屠夫。那个胡屠夫甚是惊讶,还以为韩信回来报复,看这么多官兵跑也跑不掉,倒也光棍,大笑一声:“天道好轮回,用不着你费劲,我自行了断!”说着,挥刀就想自杀,被韩信手下拦住。
韩信上前,夺过胡屠夫的屠刀,对手下众人说:“这是位勇士,真正的勇士!当年我仗剑而行,他挡住我毫无惧色,问我敢不敢杀他,这种精神正是我方将士需要的!”然后回过身对胡屠夫说:“和我去杀敌建功,怎么样?”
胡屠夫半信半疑:“你不杀我?”
韩信笑了:“我杀你干什么,我们又无冤无仇。”
“你真的肯要我?”胡屠夫还是有些不信。
韩信大手一挥:“我不但要你,还要给你升官!”
“好!我跟你去!从今以后,我老胡这条命就是你韩信的了!”
就这样,韩信封胡屠夫做了帐前中尉。从此,胡屠夫誓死追随在韩信左右,屡建战功,官职也越升越高。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你啰嗦了这么半天也没说明白,韩信为什么甘受胯下之辱?其实,道理就蕴含在故事中,我没明说不等于没说。朋友们有此一问,那就再啰嗦几句。
韩信的手下亲信也曾追问过韩信这个问题,韩信说:“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是杀了他也不会扬名,而且还会被处死,所以就忍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我。”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连这点儿屈辱都不能忍受,怎么还能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韩信拜将封侯,青史留名。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三回这样说:“如韩淮阴贫时受了胯下之辱,后来以千金谢了漂母,把恶少封了官,真如太虚浮云,有何挂碍!”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势的睿智。
当韩信国士无双的时候,一介百姓又和蝼蚁有什么区别?一出“胯下之辱”,让韩信的情怀得到了升华。善待自己的敌人,这是胸怀,更是谋略,也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名声。从此,更多人聚集在他的身边,成就了他一人“王侯将相”亘古绝今的辉煌。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为什么还可以入选四大名著?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那么为什么这四部作品能评为四大名著呢?肯定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不能片面的从一个点去讨论和看待这四本名著。就这一问题,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水浒传》里写了大量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说故事往往能调动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发读者继续阅读作品的欲望,这也是《水浒传》这部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谈到《水浒传》中血腥的一面,这类的故事和情节也不在少数,如关于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一情节可以说在《水浒传》中是比较血腥的,但是读者对于这一故事情节的血腥画面并没有太多的厌恶和害怕,反而对武松这一人物更加喜爱。《水浒传》能成为四大名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水浒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本能了解研究某一时期历史的作品。全书几乎没有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介绍,但在书中我们能通过各阶层人物及其他们之间的故事情节描写,可以看到一幅北宋社会生活图景的面貌、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压迫人民的真实写照。
描写丛林的句子?
1. 这座无路可走,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像时间一般古老,像春天一般年轻。
2. 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波涛如海。
3. 进入森林,仿佛跳进了一个绿色的海洋,立刻便被它吞没了。
4. 森林在安睡着,没人来打扰它的美梦。
5. 森林里那一顶挨一顶郁郁苍苍的树冠中。 点缀着黄的、绿的、红的果实。
6. 森林坚决地抖掉了身上残余的夜的黑暗,浑身苍绿,威风凛凛地站了起来。
7. 秋日的森林,被所有的等待的寂挣笼罩着,好像在预示着暴风雪的来临。
8. 森林里像搭了天篷,枝叶蔓披。
9. 这里的树,千姿百态,形成了绿色的海洋,漫步林中,仿佛荡舟在绿波之中。
10. 绿森森的林带,在湛蓝的天幕下显得肃穆、端庄、壮美。
11. 一阵强劲的寒风掠过树顶,沉睡了一夜的森林立刻从酣梦中苏醒了过来,接着便相互地争吵起来。
12. 路两边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绿色的林海中间还点缀着一簇簇小黄花。
13. 苍松翠柏松涛阵阵深山密林巨树参天枝条摇曳万木峥嵘亭亭玉立
14. 寒冷的秋风吹过后,林木好像被冻概了似的,重又恢复了原来的寂静。
15. 树木用它那宽大的叶子,为山头戴上了巍峨的翠冠,为游人挥起了清凉的华盖。
16. 层层叠叠的山林向我围过来,鲜嫩欲滴的绿意在四周幻散开来,仿佛整个人都要被化掉似的。
17.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18. 一切都已平静,那阵阵的松涛,那悦耳的鸟鸣,那深谷下潺潺的溪流,只有夜风时而撩拨我梦的衣衫。
19. 除了松柏,树上没有一片叶子,而树枝却像柔软了许多,轻轻地在湖边、山石旁摆动着。
20. 苍松挺拔,勃发生机; 红梅芬芳,香远益清。
21. 冬天刚过去,一个个蕴藏在枯枝怀抱中的新芽,喜气洋洋地绽开了嫩绿的笑脸,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22. 鲜花盛开的夏季,晨雾在林间缓缓流动,缠绕着每一棵红云杉,看去恰似仙女身上长长的飘带。
23. 钻天杨的主干挺直,枝枝相抱,它不嫌黄土高原的贫瘠,不畏西北风雪的严寒,生命旺盛,团结向上。
24. 那擎天巨树梢头的碧叶,连成一片,摇曳万里,把林海上淡淡的白云赶来赶去。
25. 前面山高林密,大风吹过,万木倾伏,有如大海里卷起飓风。 刹时间,波涌浪翻,轰轰声响不绝。
26. 一阵微风拂过,阵阵香气沁人心脾,梨花间嫩绿的小叶偷偷地钻了出来,白绿相衬显得格外美丽。
27. 树上小小的叶片现出透明均匀的绿色。 好像有人把它们洗干净后又涂上了一层油漆似的,鲜亮光滑。
28. 春天,阳光灿烂,森林里百花盛开。 雪白的梨花。 粉红的桃花,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
29. 不争芳,不斗艳,甘愿屈居点缀地位,这就是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