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之光刷图加点,洛克王国星辰宝宝什么性格最好
星辰之光刷图加点,洛克王国星辰宝宝什么性格最好?
个人觉得保守性格最好
洛克王国里的星辰宝宝属于魔攻性的龙系宠物,想要宠物好必须性格要选好才行,个人推荐性格是保守,可以提高魔攻,降低攻击力,非常合适这种魔攻性宠物。
固执天赋加点:252速度252物攻,又或者252物攻252 亲密度推荐:形影配招推荐:春暖花开,花苞屏障,藤蔓瞬击,缠绕之根。
星辰奇缘狂剑怎么加点?
狂剑(67级),采用的是三力二敏,再配上装备附加属性点全是敏,速度已经达到420,攻已经4500。这样的狂剑已经成型了,速度快爆发高,当然也成了被封的对象。不过只要我们这边的密言比对面速度快,那就不用担心。配合密言轻松拿下一局。
到了后期如果你是狂剑就没必要很在意他的真技能,因为没有多大用,那么说说有用的有哪些,第一真破血锋刃,如果运气好多一层流血,在加上死亡追击,顺利将流血堆至三层再加上终结大招就可以沉默对方。
魔兽世界60奶德天赋加点?
60奶德加下面这个天赋最好
第一层天赋选择自然平衡,可以在起手就有资源。如果队伍需要树人辅助群嘲则选择自然之力。
第二层天赋选择野性冲锋,强化位移。该层也可以选择甘霖,增加恢复能力。
第三层天赋选择守护亲和,获取减伤。该层为德鲁伊的亲和层,属于功能性技能,可根据需要更换。
第四层天赋选择野性之心,该层通常是根据战术需求选择的,需要单晕选择蛮力猛击,需要群体定身则选择群体缠绕,需要辅助输出或者治疗就选择野性之心。
第五层天赋选择丛林之魂,提高资源获取。
第六层天赋选择星辰漂流,增加星辰坠落伤害,并在星辰坠落时获得移动施法能力。
第七层天赋选择艾露恩之怒,一分钟CD的技能,还有额外的资源获取。
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
之所以说汉字为什么这么特别?为什么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一样?是因为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最古老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世界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古文字,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汉字便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目前考古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4,000年左右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陶制扁壶朱书“文尧”两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陶寺扁壶朱书“文”“尧”二字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目前使用汉字的人数已达12亿以上,约占全球人口的20%。2005年,联合国发表了《世界主要语种、分布和应用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在第二位。目前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据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与地区、逾2500所大学在教授中文。目前至少有600多所美国大学提供专门的中文课程,2,000多所中小学已经将中文列为选修课程。在东南亚,学习汉语的人数有160万人;韩国有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学选修汉语的学生约13万人,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
最简洁的文字
汉字是最简洁的文字。虽然汉字总数以万计,而英文字母只有26个,但是汉语要比英文简洁。这是因为用少数汉字组合即可轻易衍生新的词汇。同样的信息量,用汉字表达是最简洁的。联合国的文件翻译成英、法、西、中等几种文字,同一个文件,中文版总是最薄的。汉字的信息量最大,看一张中文布告或一页中文书,几秒钟一目十行即可以了解大概,拼音文字难以做到。汉字有极强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的词。这样,汉语常用的数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收录汉字最多的典籍
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清朝康熙时代张玉书编著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收集了47,035个字。《汉语大字典》(1989)收字54,678个。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共收汉字85,568个,是目前完成的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汉字到底共有多少个?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共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这是目前收入汉字最多也是最全的汉字字库。
笔画最多的汉字
《汉语大词典》和《中华大字典》、《字汇和字汇补》等都收录了4个繁体龙字合并的字:“”(上下各两个繁体“龙”字),共有64(68)画,是我国汉字中笔画最多的。二龙、三龙合成的字就是“龖、龘”,均音dU,“龖”表龙飞状(《说文》:二龙并飞),“龘”表龙行貌(《玉篇》:龙行龘龘也)。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据说是“詟”的异体字。《说文·言部》:“詟,失气言。一曰不止也。”《集韵》和《类篇》:“言不止也。”这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笔画最多的汉字了。
你心里面是不是有疑问,最多汉字笔画的不应该是Biang字吗?其实biang字才55画,确实不是最多笔画的字!
是不是很多画,以后睡不着可以多数几遍汉字的魅力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熠熠闪光。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华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思想成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是从文字记载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面一起感受一下汉字之美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此文蕴含中国文化之精髓,通篇先后穿插使用“甲、金、篆、隶、楷、草、行”等七种汉字独有的结体方式、汉字字体,称为“汉字七体”。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书。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之美在于三美的统一与和谐。在时间和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穿梭在汉字构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世界里,步履匆匆。你有没有想过停下脚步,了解被顺理成章、得心应手使用的汉字的产生、发展?有没有仔细端详过一个汉字的结构、了解它的内涵?有没有看到一个汉子想去了解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理解它承载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一起领略汉字之美。
甲骨文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溥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总之,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最古老文字,汉字的魅力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熠熠闪光。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中华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思想成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是从文字记载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汉字也在影响着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世界上掀起一波高过一波的“汉语热”,汉字是帮助外国人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窗口。不同于拼音文字是由一长串字母组合起来作为一张面孔被人识记,每个汉字都是一张面孔。对于欧美人来说,汉字就像是能传情达意的图画,十分有趣;而对于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汉字则一点都不陌生,“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使用汉字。
汉字作为我们的母语文字,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能流利阅读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经典,也许我们能准确地在一种或者几种外国文字和汉字之间切换,也许我们能在日常交流中巧用汉字的含义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也许我们能在一份家书、一次创作中玩转文字行云流水、文不加点……汉字组合起来便成就了新时代的伟大和传奇。
清朝皇帝每天早上几点上朝?
清朝,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日子过得还是相当辛苦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轻松!
古代上朝与我们今天上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故事,同样也存在很多今天常人难以理解的制度。
你知道上朝不允许上厕所官员是如何解决生理问题的吗?
你想知道古代皇帝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吗?
你想知道大臣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吗?
你想知道古代有什么放假制度吗?
不仅仅是关于皇帝上朝的问题,咱们今天一次性说个够?
清朝皇帝上班作息时间不要以为清朝皇帝很舒服哦,也是要保持高度自律,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
一般来说,皇帝的一天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皇帝在早上5:00到7:00完成起床洗漱任务。
为什么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相信大家都明白,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很多事情不可能自己动手的,尤其是起床穿衣服这种小事,自然是有专人服侍伺候的。
不知你可否知道冲龙沟这种事情?说白了就是皇帝早上起床漱口而已,但是这冲龙沟与我们普通人洗漱有何区别呢?
毕竟冲龙沟这件事在古代可是被称之为一项肥差,宫女们都抢着做呢。
皇帝冲龙沟,也不过是为了口腔清洁,但是我们也知道,今天的牙膏有各种功能效果,也分各种级别类型,皇帝的口腔清洁靠的主要是茶叶,而且必须是上等的那种极品。
宫女们一般会提前泡好皇帝用来冲龙沟的极品茶叶漱口水,不能烫了,也不能冷了,说是个苦差事,干不好要杀头,但是呢,就因为皇帝冲龙沟所选用的茶叶等级比较高,这里就存在很多隐性收入,实际上负责泡漱口水的那个宫女,经常会把每次冲泡完剩下的茶叶存起来。
积少成多,攒到足够多,就偷偷找人卖掉,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哦,尤其是那些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宫女,都喜欢做这一种工作。
起床完毕,皇帝还是要给自己健在的老爹老妈请安的,这一项工作也很重要,别看两个小时时间很多,但是皇帝每天还是要抽空早读的 ,也被算在这两个小时之内。
皇帝唯一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住在皇宫里,不需要到处跑,节省了一大半时间,官员因为住得远,很多时候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往往很多。毕竟当年没有出租车,地铁这种。小轿车,电动车这样的交通工具。
早上7:00到9:30是皇帝的早餐时间,为什么一顿饭要花两个多小时,相信大家也明白,好歹一顿饭不算是满汉全席,但是早饭也一定丰盛无比,几十上百道菜,皇帝每个尝一口,就比如我们正常吃流水席一样,哪怕是几十道菜,一口一口吃下来,一两个小时真不过分,何况皇帝为了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用膳之前,都是会找人先试吃的,一旦发现异常,立马就会停止用餐。
两个半小时用餐时间,刚刚够用。
早上9:30到11:00才是正常的上朝时间,别问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这段时间也在上班,其实皇帝起的一点不比我们晚,但是早上起来就开始折腾,到9:00才开始正式上班,是不是感觉比我们要辛苦多了呢?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繁文缛节,究竟有多麻烦。
皇帝上朝也还是比较常规的,基本就是日常政务处理,御前听政,皇帝在吃早饭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了要先召见谁,提前也是会安排上朝工作的,先听大臣汇报完工作,也会根据主要问题,商议决策,康熙顺治皇帝,都是勤于政务的。
在此期间,大臣们是不被允许上厕所的,也就是上朝的两个半小时之内,大臣要是肚子疼也得憋着,这在《清史稿》中有明确记载,至于为何如此严格,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上朝那是多么严肃的事情,要是因为大臣肚子疼闹笑话,那不是有点儿戏了吗?
大臣们为了不在上朝时闹肚子,特别会在上朝之前,上完厕所,再加之当时大臣是先上朝,再吃饭,所以很多时候空腹,也不容易出问题。
中午11:00到下午14:30,这是午饭加午休时间,午饭一般会比较丰盛,上朝的大臣们也会被皇帝安排管一顿饭,当然不是和皇帝一个桌喽,除非是那种皇帝特批的才可以。
所以嘛,天下没有免费的 午餐,要想皇帝管饭,你就得乖乖上朝 。
下午14:30到17:00,如果早上的政务问题,没有处理完毕,皇帝会继续早上的工作,如果完成了,那就是批阅奏章,完事就是看书学习喽,并非我们在宫廷剧中看到的那般悠闲。
明朝万历皇帝,23年不上朝,但是国家政务也并没有崩,反而是整天勤于政务的崇祯皇帝,每天批阅奏章到凌晨,居然成了亡国之君。
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皇帝还是要发展下书法,以及绘画等艺术爱好的,更有雅兴的话,召集妃子们一起看看戏,看看歌舞,听听音乐,也不错,就当是一天工作之余的放松了,具体时间长短,就看皇帝 的自律啦。
下午17:00到晚上21:00,这段时间对于皇帝而言,也很重要,同样,勤政的皇帝,依旧需要处理政务,批阅奏章,但是也并非每个皇帝,每天都是如此,只有特别忙的那几天,一般来说,这段时间,皇帝也会用膳,只不过排场就没有午餐那么丰富了。
更有闲情逸致的话,皇帝也会在这段时间适当喝点酒,有的也会做点佛事,晚上九点,就要开始睡觉了。
皇帝睡觉自然是有点讲究的,需要专门沐浴更衣,然后还需要有人侍寝,但是为了防止皇帝纵欲过度,再加之为了皇帝安全,以及皇帝的睡眠质量,一般是不会有妃子同皇帝过夜的,时间严格把控,有专人提醒。
周而复始,早上五点,依旧如此,又是新的一天。
相比较于皇帝,大臣作息时间都是根据皇帝来制定调整的。
清朝大臣上班作息时间首先呢,皇帝5:00起床洗漱,对于大臣而言,当然就不是如此了,毕竟大臣没人住在皇宫里,一般上朝的资格也并非所有官员都有,一般这是京官特权,京官在北京城也会有自己的府邸,无论远近,都要赶在早上五点之前到达皇宫的。所以嘛,大臣们披星戴月也是常事。
这样一算,大臣们早上3:00起床很真实,但是确实迫于无奈,更有甚者,凌晨一点也是常态。
据说曾经在魏忠贤时期,有一位大臣早上上朝,因为太早,乌漆嘛黑,骑着马匹,快马加鞭,一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这件事发生之后,才将上朝时间往后稍微延迟了一点儿。
凌晨5:00前,大臣们都需要到午门外等候,钟声响起,依次进入宫门,天气原因什么的,一般会在金銮殿上朝,如果是夏天,天气比较好的时候,皇帝也会在户外上朝 ,具体地点视情况而定。
穿过金水桥,到达乾清门,侍卫也会越来越多,关键是当时的大臣们上朝之时,还是要相当讲礼貌的,不能随地吐痰,不准在路上交头接耳,更不准东张西望,要排好队,依次入场,如果有不文明行为,纠察御史就会登记在册,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最简单的就是当众挨大板喽。
你要说上朝能迟到吗?
当然是不可以的,就如同我们今天上班一样,迟到了要扣工资,更加严厉的,也需要一顿大板伺候,就是为了让官员长记性,毕竟皇帝发了工资,官员们上班还是要有点规矩的。
官员们上班必须要穿戴整齐朝服,朝珠,乌纱帽,以及笏板,缺一不可,根据官阶大小依次排列,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面圣,与皇帝近距离接触。
地方官需要进京面圣,还是需要尽管引荐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京官上朝,地方官就可以睡懒觉,这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作为公职人员,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每天早上5:00到岗,这也是地方官必须要遵守的规矩。
官员们比皇帝幸福的一点就是,不需要批阅奏章,只不过从早上5:00到9:00在这段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还是有许多事要做的,前边基本上都是由丞相主持的,比如签个到,开个小晨会啥的,也并非无所事事,等到皇帝吃完早饭,就开始正式上朝,给皇帝上报讨论结果,存在的问题,皇帝再一一决断。
官员们一般一天是两顿饭,皇帝是三顿,官员们的早饭,也就是皇帝的午饭。
正常来说,早朝完毕,没有其他事项,除了需要在皇宫值班,与皇帝讨论政务的官员,剩下的人吃过饭就可以回家了。
即便是再晚,官员们在下午五点之前,都务必从皇宫离开,回家也需要一两个小时,这个时候,官员们才开始吃今天的第二顿饭,吃完晚饭,就可以从事点娱乐活动,与妻子小妾看看戏,欢乐欢乐,由政务处理,就处理一下,读读书,培养下艺术细胞都可以,总体而言,官员除了起的很早,下班之后的日子还是要比皇帝舒服的。
古代上朝与休假究竟是如何安排的?劳逸结合,自古有之,在我国汉代,有上五休一的说法,是不是今天的有点像呢?只不过在我国明清时期,上朝这件事还是很受重视的,尤其是工作狂人朱元璋,当时可是把官员们累够呛,除了国家固定的节假日,春节,端午啥的,老朱的生日,以及老朱不在京城的特殊情况,一般上朝是逃不了的。一年能放的假屈指可数。也就在几天到十几天不等。
从唐朝到元朝,上朝基本都是每十天休息一天,有没感觉我们比古人幸福呢?
古代毕竟由于信息传达并没有今天方便,即便是有事想给皇帝请假,也是很麻烦的,而且官阶太低,不仅连上朝机会没有,就连因病请假也办不到,特殊情况都是需要事后说明的。
唐代官员假期最多,一年53天,主要是春节冬至各七天,皇帝生日,老子生日,释迦摩尼生日,再加上正常的公休。
清朝,基本和明朝也差不多了,假期少得可怜。
一般来说官员们办公场所和家庭府邸是分开的,所以在当时假期还是相当重要的。婚丧嫁娶的临时情况,需要特批急假。
总结:综合来看,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因为信息传达不方便,在加上交通并不便利,从而导致办事效率受到影响,早起办公,为了上班,一天也是在拼尽全力,很多时候不要被电视剧给欺骗了哈,真的古代人并不见得比我们幸福,还是要在珍惜今天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也需要披星戴月,熬夜干活,真的一点不容易,你知道了真实的古代生活,还想去穿越吗?
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三妻四妾,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为了贪图享乐,一定程度上因为当年人口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