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谈股说经,大家都知道股市会赔钱为什么中国还有那么多散户去炒股
杨百万谈股说经,大家都知道股市会赔钱为什么中国还有那么多散户去炒股?
有句话家喻户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山里有虎,但总有行人侥幸前往;股市输钱,却总有散户前赴后继投入其中。
只是不为人们注意的是,股市吸金、耗散能力远比股民小散想像的要大得多。所谓“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穿西装进去,穿裤头出来”的调侃,也并非仅仅是口头上的笑谈,而是不少散户真真切切的体验。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一份研究报告的交易量化数据可知,交易越多,亏损越多,账户市值低于10万元的散户,平均每年亏损2457元;账户余额越多的散户投资者亏得越少,余额越少的散户投资者亏得越多。
那么,股民的投资结构又是如何一种状况呢?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A股散户共1.67亿,持有13.07万亿元市值,占比28.64%,其中账户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数量不到4%;日常比较活跃的大约占三成。这便可以推算出,96%的散户是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而他们又恰恰属于“余额越少的散户投资者亏得越多”之列,这就不难与股市“一盈二平七亏损”的结果高度吻合了,股市的确完成了许多由姚明变为潘长江的逆袭。
那明知股市要赔钱,又何以有那么多小散愿意一去炒股呢?
说正面一点,是人们愿意创新尝试,尝一下梨子的味道。也就是说,人们愿意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博奕之中,做有意识的探索与投资,这够冠冕堂皇的,无懈可击呵。
说客观一点,是人们愿意去股市碰一下运气,欲图从股市里分一杯羹。股民出了个“杨百万”,茅台股票跃上2000元,某个股票10连涨、20连涨,股市一夜暴富的消息太吸引人了,谁不想去挤上赚钱的这班车?况且这又是光明正大的致富途径!许多高学历、高智商、高收入的进去了,打工的、在校的大学生、小商小贩乃至街上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也跟着进去了,可以说除了广大农民伯伯因信息、技术跟不上趟没能涉足股市外,谁不想去试试?!
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是,许多小散在熊市股灾中黙黙地当了回韭菜,卷铺盖走路了,被割了一茬。同时新的一茬韭菜正在培育过程之中,时刻准备冲入股市。甚至于在两次熔断中,许多已进入中产阶层的也因用了杠杆被一举清场,还原为本色,消声匿迹了。但过不了多久,牛市的号角似吹非吹地又被吹响了,一批新韭菜成长起来,蜂拥而来,一天开户突破5位数是常事,又将去经历三五年的磨砺,当然70%以上的仍旧摆脱不了韭菜的命运。
股市常有韭菜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好在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小散也还会进来的,这便是股市,这便是人生。
想知道你对看股票玄幻小说的兴趣和要求是什么?
谢谢邀请,作为一名老股民我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虽然你这本《洪荒股神》我还没有看过,但我看过其它玄幻题材的小说,感觉越写越玄,最后可能真的是写到天地初开,三清四御了。
我感觉既然是关于股票的小说还是比较务实一点比较好,因为在股市里毕竟有着十个炒股一个赚钱之说。如果把炒股变成玄幻题材的话,可能真的会误导很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只要能入股市就能让自己大赚特赚,让最终成为亿万富翁。
我喜欢看《股市人生》和《大时代》这两部电视剧,因为他们贴合时代的背景和股市实情。
《股市人生》讲了中国股市初期的故事,那时候确实成就了很多的百万富翁,大家熟悉的杨百万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可那时候真的也有陪的跳楼的。而且告诉我们股市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赚钱的地方。
《大时代》我认为他到现在也是股市电视剧里的经典,可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那部股票电视作品能够超越它。它的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设置饱满。股市成就过香港的经济,也让很多普通人迷恋上了它,可也告诉我们光靠运气取得的财富,早晚也会要失去。随着股票市场越来越成熟,炒股还是需要很强的经济学基础的。
等有时间我一定会拜读你的《洪荒股神》,另外我也在写一部基本上根据我自己的炒股经历写的一部小说,名字暂时命名为《赔赚是人生》,希望你有空也可以看看,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为何股市一赢二平七负?
关于股市,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交待一下,本人炒股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中间从未间断过。
如果有心急的朋友想了解这么多年来是亏是赚?我先告知答案,是赚的。然而这个过程却是非常的不简单。
之所以股市会出现一赚二平七亏这种情况,我认为还是和A股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从上交所1990鸣锣开市成立至今,有31个年头了。如果将其比作一个人,正处于而立之年。而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形似的。
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炒股者,或多或少都是赚钱的,在投机氛围浓厚的情况下,股神比比皆是,一夜暴富的投资者时而见诸报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海人杨百万。
随着神话故事不断传播,一批批投资者蜂涌入市,在为股市注入流动资金的同时,国家证监会对A股这个新生婴儿也是时刻密切关注着,眼看着指数不断上涨,为完善股票市场推出的配套政策被解读为利空消息,A股迎来了第一个大熊市,这一年发生在1998年。也是我入市的第二年。
从出生至幼年时期,A股始终像极了一个小生命探索并成长的过程,嗷嗷待哺、充满好奇、跌跌撞撞、任性妄为、娇生惯养、撒娇发脾气一直伴随着A股跌宕起伏。有时像一只贪得无厌的恶狼,一直不停地索取;有时候又像一只警觉的免子,稍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暴涨暴跌几乎无法避免。
行情有好有坏,时好时坏。按理来说应该就会有输有赢,但为何会造成极少部分人赚钱,而绝大多数人亏损呢?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股民在于文化程度不高,跟风炒作,追涨杀跌成了主要操作模式,这也给了是A股大户做庄收割韭菜带来了极大的机会。
从散户到大户,怎么赚钱怎么来,哪只股票能涨买哪只,从来没有人以价值投资衡量这个市场,再加股市黑嘴扮演成股神名师鼓噪之下,有人说出了在中国A股谈价值投资就是一出笑话,鼓吹价值投资理念的英大证券经理李大宵几度成为股民讥笑取乐的对象。
简言之,不成熟股民碰撞不成熟的A股,不成熟的监管体系同时也在作用于A股。在不断地博奕中此消彼涨,真正分享到改革开放政策红利的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高管,造假上市,年报数据造假为所欲为,虚假消息不断在A股刷存在感。证监部门被公关,上市把关不严,业绩平平甚至亏损企业粉饰上市。A股生态遭到极大破坏,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绝大多数股民亏损也在情理之中了。
之所以仍然乐此不疲,个人认为股民这个群体忍耐能力较强,对国家层面的纠错机制和能力抱有希望和信心,再加之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经过历练之后的A股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而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买好企业,好公司股票与之共同发展成长,寻找下一个股王茅台,将是股民的共同愿望。
你知道炒股的定律吗?
炒股的定律是什么?其实股票市场是为融资而生,本质上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为实体企业服务。这个市场里面信息良莠不齐,投资能力各有高低,需要有充分的经验和胆量,才能在市场中走得远。
当然股票市场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套现,上市公司管理层经常有减持的行为,而且各种游资也经常通过恶意抬高股价去欺负散户。如果我们想成为那盈利的20%,就必须先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总体来说,股票市场还是非常精彩的,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优质的投资渠道。假设你长期持有贵州茅台和格力电器等大牛股,或者是短期投机了,中国中免和凯撒文化等大妖股,那么就可以获得不菲的财富,比起每天辛辛苦苦打工确实好得多。
股票投资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很少有人能一帆风顺,需要把自己的格局、胸怀和视野给建立起来。建议大家戒骄戒躁,保持终身学习和快速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挖掘估值预期差,顺应市场的趋势。
股怪大叔,分享实用的财经价值资讯,欢迎关注。
有没有人长期是靠投资股票或者基金过生活的?
首先我自己是经实现了
我现在每年的基金收入,大于我的生活开支。帮我实现的投资工具是很多人看不上的“指数基金”。
基金收益已大于生活支出关于生活支出。每个人所需要的费用可能不一样。因此不是说你的这个收入必须达到多少钱的标准。才能到靠基金股票过生活。
计算一下自己的生活开支。只要自己的股票或基金收入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开支。就可以称得上是完全可以靠投资过生活了。
靠基金股票过生活不等于实现了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能靠投资的收入过生活,说明我们的投资收入已经大于生活的开支。而财务自由意味着我们不必在为我们任何的消费再考虑钱的问题了。
我对财务自由的定义是这样的:财务自由并不是说你有1000万,一个亿的资产就是财务自由了。而是这些资产产生的收入能满足你奢侈的欲望。才称得上是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