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证券大智慧,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兴安证券大智慧,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公元1457年,石亨、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随即下令将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抓入大狱。石亨、徐有贞等人诬告于谦有意更立东宫,企图另立襄王的儿子做太子,随后于谦被定为谋反罪,处以极刑。那么为何于谦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一、得罪了石亨、张軏等人
在北京保卫战之时,于谦和石亨、张軏等人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正是在众人的努力下,才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事实上,石亨原本是个打败仗的将军,正是因为于谦的举荐,才再次掌握兵权,之所以石亨能建功立业,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于谦的帮助。
只是有些人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在北京保卫战后,石亨升官进爵,其野心也愈发膨胀。原本于谦是石亨的上司,石亨在心里还是很感激于谦的,所以石亨推荐于谦的儿子到都督府为官,于谦却严词拒绝了石亨的好意。
于谦对皇帝道:“现在国家多事之际,臣的儿子从大义上讲,不能只顾私情,石亨身居高位,没有看到他保举什么为国之士,反而推荐臣的儿子,对此我不能接受,也不能让儿子冒领功名。”
对此,石亨很不爽,他本是好意推荐,却弄了一鼻子灰,于是石亨便记恨上了于谦。如果石亨真是个心胸宽广的将领,或许会一笑置之,但石亨恰巧是个心地狭隘之辈,这就给于谦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大公无私的于谦,不仅得罪了石亨,也得罪了张軏。一次,张軏在征讨苗人的行动中犯了军规,被于谦上疏弹劾,所以张軏对于谦也心生怨恨。有意无意间,于谦得罪了那几个复辟集团的主谋人员,等到朱祁镇复辟后,于谦必定会遭受报复。
二、权力过大,威望甚高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精锐部队全部沦陷,京城周围只剩下不到十万的普通士兵,面对瓦剌大兵压境,是于谦站主动了出来,承担了守卫京城的重任。在那一刻,于谦是大明最有权势的人,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节制全国兵马。
原本兵部只是作战计划的制定者,只拥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才是最重要的军事部门,但此时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于谦一人身上,所有的命令全部由于谦一人发布。
史料记载“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忧国忘身。”
大多的军事命令,全部是于谦亲口说出,属下马上记录,将领们根本不用多操心,只需要执行就可以了,小纸片大小的命令,即刻就可以传到万里之外。于谦才思敏捷、精力旺盛,是不世出的奇才。
从北京保卫战之后,五军都督府沦为闲职,兵权回到了兵部,而且于谦还设置了十二团营,增强了京城的保卫力量,可见当时于谦的权力有多大。于谦有着令人眼红的权力,却是个忠心爱国、不徇私情的好官。
所以于公于私,复辟集团都要铲除于谦这个敌人,或许在此之前于谦已经有所觉悟,他的死可能无法避免。
三、特立独行
于谦有着为国为民的抱负,也从来不徇私情,从道义上讲,于谦是高尚的、无私的,但这样的于谦也很难融入错综复杂的官场。于谦不会不通权谋,只是于谦对善恶的标准看得太清楚,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谦的特立独行,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但时间一长,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史料记载“用一人,必密访谦。谦具实对,无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而用弗如谦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景泰帝朱祁钰对于谦深信不疑,凡是人事任免,都是先过问于谦,于谦总是公正地评析,从来不带主观意见,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很多无法上任的官员对于谦怨恨至极。瓦剌刚刚撤军,都御史罗通就弹劾于谦专断独行,当然了,弹劾于谦的必定不会只有一人,好在朱祁钰非常信任于谦,对这些弹劾奏章不太在意。
我们反观张居正,张居正是大明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做法明显和于谦不同,张居正上位全是通过权谋诡计。张居正改革虽说变动巨大,但张居正也给官员留下了不少余地,所以他的改革才得以成功。
只有融入对方,才能改变对方。在战时,于谦的作用恰到好处,他挽救了国家的命运,而到了和平岁月,于谦明显十分厌恶那些阿谀奉承之辈,他无法融入复杂的官场,也造成了他最后的悲剧。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祁镇从瓦剌回来之后,就已经是个潜在的威胁,不论朱祁钰对他的哥哥好与坏,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朱祁钰把哥哥关进南宫,不仅派人监视,还经常让他哥哥缺衣少穿,朱祁钰的做法可以让人理解,他既怕哥哥夺取他的皇位,却又不敢背负弑兄的恶名。
如果把朱祁钰的位置,换成李世民来坐,想来李世民绝对不允许这眼皮子底下的威胁,必定会找个理由干掉朱祁镇,只有朱祁镇死了,他的皇位才能稳固。
于谦是朱祁钰提拔的,也可以说是朱祁钰最信任的重臣,除此之外,于谦还是个不肯妥协的忠臣。所以,于谦对复辟的朱祁镇没有丝毫用处,从常理上说,那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有废掉于谦,这朱祁镇的天下才算是重新开始。
就算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跟于谦没有仇,在朱祁镇复辟之后,于谦的官路也走到了尽头,就算不被杀,也会落得个丢官罢职的下场。
综上所述,于谦不是完人,这世上也不会存在完人,但在于谦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忠勇和顽强,这一切足以让他傲立史册,为万世所敬仰。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五十八》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最厉害的五个人分别是谁?
关于太平天国,这个政权足足存在了十三年之久,但在这十三年的岁月里,太平天国的猛将、人杰大量涌现又大量凋零,或是因为内斗而亡,或许是英勇就义。因为每一个时期的将领都各有功绩,若说谁最厉害,很难有个胜负。
但若是结合骨气和战争功绩来讲,不讲地位高低,与其选出最厉害的,更不如选出那些既让人为之作风叹服、钦佩,同时又厉害的五个人。
太平天国的历史中,他们面对腐朽的乱世揭竿而起是最为励志的事情,但在这励志的背后,那些悍不畏死的精神才是最令人动容的。
翼王石达开:曾逼曾国藩自尽,为保三军自愿赴死太平天国在广西点燃星星之火,在太平天国的历程中,翼王石达开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年仅十九岁的石达开被封为翼王,是当时太平天国第二梯队的核心人物。次年,萧朝贵被杀,一时之间,太平天国的征伐力量和决心受到冲击,正是这个时候,石达开勇猛攻伐,成为太平天国新的军事精神领袖。
在这个时期,著名将领很多,石达开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虽然比不上当年也是弱冠之年出道的李世民,可是对于清军,石达开拥有着“魔神”一般的影响力。
公元1852年,在萧朝贵死后,石达开守卫太平军在湖南的粮食线,创造水陆州的大捷,这一年,他也只是二十岁。太平军第一猛人石达开,自湖南突围,带着太平军一路东进,沿途的湖北、江西都被石达开成功穿过,最终合兵南京,石达开也是定都天京最为重要的人物。
其实石达开真正的“封神”之战,是为公元1855年的湖口之战。湖口之战时,太平天国开始处于下风,一时之间,舆论的导向都是仿佛大清就要平定战乱,就连主战的曾国藩也是这样想的。
曾国藩带领湘军预计拿下江西,从而直指太平天国都城,覆灭太平天国政权。可是让曾国藩雄心壮志破灭的正是湖口,本来局势一片大好,曾国藩以水路、陆路进攻太平军。石达开沉着应战,以堵塞湖口的方法围住湘军的水师,最终动用火攻,让湘军无处可逃,然后石达开派出突袭遭受大难的湘军,重创湘军。
甚至几次差点生擒曾国藩,而曾国藩经此大败,心灰意冷,想要自尽谢罪,可见石达开对曾国藩造成的伤害巨大,从而也印证了太平军神的威名。但可惜的是,英雄总有末路,三十几岁的石达开在大渡河为了保全自己的手下们,自愿被俘,后来清军毁约,依旧屠杀了石达开的部下,最终凌迟石达开,石达开一言不发,睁目赴死,气节撼天。
忠王李秀成:吓得曾国藩立下遗嘱,赴死之际稳笔著书,沉着受刑李秀成,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
天京事变后,李秀成崛起,后来因为挫败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击杀洋人,李秀成被封忠王。
太平天国风云变幻,李秀成成为了新生代的将领,虽有败绩,但是恢复得非常快,也成长的非常快,李秀成在1856年和1858年先后参与了一破江南江北大营和二破江北大营的反包围战。骁勇善战的李秀成完成了自我的战争洗礼,也为太平天国的延续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李秀成的战争岁月中,他也曾一度逼得湘军曾国藩几近自杀,立下遗书。
在公元1861年,安庆已经到了很严峻的时刻,解救安庆之围也是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争主动权此消彼长的一次战役。
李秀成带着部队从江西北上进攻武昌,本来陈玉成也从另一路配合合击武昌,但是却被英国援军所阻挠。可即便计划有变,李秀成仍旧一马当先,带着军队破开羊机岭,一一击破曾国藩的部队和兵营,还距离曾国藩六十里的时候,吓得曾国藩立下遗书,静静等待李秀成的到来。
但是李秀成后来无奈撤军,给了曾国藩再次逃生的机会,可惜可叹。
自公元1860年开始,李秀成也开始了讨伐帝国主义的历程。面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条约,太平天国一概不给予承认,而且清政府还向英法求援,以帝国主义的力量镇压太平天国军。李秀成则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民族反抗者,丝毫不惧帝国主义,几年所杀的帝国主义部队,或许都要比清朝数十年所要击败得多。
可惜后来天京城破,李秀成被俘,遭受曾国藩拳打脚踢,最终沉着写下自述,英勇就义。
英王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耳”陈玉成,与李秀成一样,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
在天京事变后,陈玉成对稳定太平天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公元1858年,陈玉成在三河镇之战中闯破李续宾部,全歼清军六千人,逼得李续宾自尽。而陈玉成也正是这一次的配合,让湘军被各路太平军拆分打击,最终衰落下去。
三河镇大捷,被视为太平天国自天京事变的衰落以来一次新的崛起的标志。
不过陈玉成的功绩远不止于此,陈玉成几年时间内闯下的威名众多,被封为英王,而陈玉成也有一个“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称号,威风十足,让人足以闻风丧胆。
天妒英才,在公元1862年,太平军叛徒苗沛霖诱导陈玉成投入清军的埋伏中。陈玉成被擒,清军逼他投降倒戈,因为陈玉成是太平天国重要的人物,一旦倒戈,对清军的打击极大。但陈玉成却不如清军所愿,说出了大丈夫死则死耳的豪迈意志,最终英勇就义,当时仅为26岁。
西王萧朝贵:匆匆奠定基础,未享富贵而亡太平天国早期的历史,其实没有后期那些如陈玉成、李秀成之辈一般的悲壮。
但即便不够悲壮,有些重要人物还需记住,例如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其实是太平军内部秩序最早的奠定者之一,他和杨秀清配合,传达天父意志,让早期有着溃散风险的太平军稳定下来,最终度过了一次次被瓦解的灾难。
西王萧朝贵最大的功绩在于毁掉了广西地区的清军主力,可以说是太平天国最初的“护道者”,石达开等人后来在湖南、江西、湖北、江苏等地能够取得大捷,最重要的是早期的基础打得牢靠。公元1851年,萧朝贵从清军的包围中杀出,再到剿灭主力,最后是颁布内部纲领,确定早期的军事体系,而另一方面,萧朝贵也颁布了檄文,成为了太平天国军队的精神领袖之一。
在1852年,萧朝贵死在湖南。
有智有勇,有谋有胆,这是对于萧朝贵最好的诠释。
而在1853年定都天京后,诸王享尽富贵,萧朝贵却是无缘天京了。
燕王秦日纲秦日纲可以说是早期就比较骁勇的一号人物。
在太平天国早起,秦日纲就能大肆挫败清军,连杀四位总兵,战绩是彪悍的。
秦日纲是典型的汉子,在矿上工作多年,因为起义之地有着大量的故人,所以秦日纲在战争中的凝聚力很强,后来太平天国重要的战役中,秦日纲都作为一把利刃直接亮出锋芒,例如夺取天京一战,还有太平军的湖口之战、破江南江北大营之战,秦日纲都在里面参与了重要的攻伐。
他是一个十分“偏科”的将领。
可惜后来卷入内斗,杀了杨秀清,又被洪秀全所杀,因为早逝,秦日纲本来有更大的本事可以派上用场,历史却没有给他这个时间。
其实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要说能人猛将真是不少,即便是杨秀清和韦昌辉也都是应该榜上有名,可他们也只会内斗,为了一己私利毁掉了太平军无数人阵亡营造的成果,远没有石达开的懂大局,陈玉成的勇气,萧朝贵的舍生忘死。
这些人其实又失去了起义的初心。
所以失去了底线的人,再厉害也终有瑕疵。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说崇祯是极其不成熟的政治家?
崇祯没有经过帝王之学的训练,好意气用事,生杀予夺太过随意,往往好心办坏事,最终江河日下。
(崇祯)
1.杀袁崇焕的政治军事后果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在京师城下与后金对峙,并且在等待援兵集结,最终发动对皇太极的总攻击。
皇太极进不利,退不利,补给也不足。就在这节骨眼上,崇祯直接把袁崇焕送进了监狱,辽东军东溃出关。
(己巳之变)
战局急转直下,皇太极从容南下劫掠良乡等地补给部队,修整十余日再次攻击京师。
当时在京师的文震孟就说:袁崇焕有错,也不该现在抓,战局要崩了。
一语成谶。之后围绕袁崇焕案对内阁又进行了大调整。
2.换卢象升1638年清军入关,卢象升负责真保顺广几府防御,在作战过程中,卢象升对战场把握完全处于不利状态。但兢兢业业勉强维持着。
(卢象升)
崇祯在知道后,又要临阵换将,幸亏杨嗣昌以免己巳之祸劝解,才改成了催战,结果杨嗣昌一战阵亡,清军东南转向进入山东,战局急剧恶化。
3.抓催孙传庭1639年孙传庭入卫京师,指挥部队与清军打了几场硬仗。由于各种原因,就把孙传庭放监狱去了。
(孙传庭)
1642年初,将孙传庭从监狱放出来,让解围开封。之后命其总督三边,催解围开封,导致柿园失败。第二年催孙传庭出关决战,一举而主力丧。
崇祯在行事上很焦躁,急于求成。对待城下太狠,生杀予夺太过随意。以致人心离散,国运不再。白崇禧有什么杰出的军功或者表现吗?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二号人物,1893年3月出生于广西桂林府临桂县南乡(今会仙镇)山尾村一个回族家庭,他和后来成为桂系一号人物、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是同乡。白崇禧满腹经纶,胸藏韬略,足智多谋,人送绰号“小诸葛”。身为国民党内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在中国现代军事舞台上纵横捭阖了30余年的风云人物,白称得上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他从一个小小的见习少尉一路扶摇直上至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在旧中国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他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一幕幕金戈铁马、有声有色且毁誉参半的人生悲喜剧。
白先后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和保定军校第3期步科,学成后回广西任第1师(旧桂系陆荣廷部)少尉见习官。1919年初,白崇禧奉命率部在左江流域剿匪,他不顾营长白晓军的反对,将被招安的惯匪全部枪决,使为害剧烈的左右江匪患渐渐平息。因剿匪有功,白又随团奉命去百色禁烟。在剿匪与禁烟的行动中,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与胆识魄力初步展现。
1921年,第2次粤桂战争后,白崇禧升任田南警备司令部第一营营长。1923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人归附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 。1925年1月,由李、白、黄等青年军人组成的“定桂讨贼军”经一系列东征西讨、浴血苦战,终于将陆荣廷、沈鸿英等旧桂系军阀消灭殆尽,并将陆、沈二人逐出广西,在此期间,特别是在柳州、桂林、全州等几场规模较大的恶战中,白崇禧运筹帷幄、指挥出色,“小诸葛”的美称从此不胫而走,愈发响亮。6月,白崇禧亲自率军追至湖南,将沈鸿英残部一举全歼。
之后,以李、白、黄为代表的新桂系取代了旧桂系,占有了整个广西。滇军唐继尧趁孙中山去世,大举挥兵借道(侵入)广西去广东,企图占领两广,推翻主张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将岭南半壁江山据为己有。“第一次滇桂战争”爆发。在这场长达半年的残酷战争中,白崇禧极力拉拢云南军阀范石生的“定滇军”作同盟;经过一系列血战,“小诸葛”妙计迭出,桂军以弱胜强,大败滇军,唐继尧残部经百色逃回云南。
1926年初,广东革命政府与“新桂系”谈判,两广统一得以实现。两广统一后,北伐开始。白崇禧被蒋介石任命为参谋部次长。他亲赴长沙,凭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地说服了他保定军校的同窗、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归附革命政府,唐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
北伐战争打响后,白崇禧代行总司令部参谋长要职,随总部行动。他亲自指挥过著名的汀泗桥血战、南昌攻坚战,孙传芳部署在江西的19余万大军绝大多数被北伐军歼灭,在江西战场上,白崇禧谋勇兼具,指挥得当,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白崇禧率部占领杭州,又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大上海。
“四·一二” 政变后,蒋、桂两军在上海建立了政权,与汪精卫的武汉政权分庭抗礼乃至公开分裂。这次事件史称“宁汉分流”。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内讧倾轧下被迫暂时下野。孙传芳趁南京内部不稳之际,搜集了6万余部发起反扑。很快,孙军占领了浦口。李、白为摆脱不利局面,呼吁武汉方面停止东征,共击孙传芳,8月25日,武汉方面宣布迁往南京,宁、汉正式合流。
之后,著名的龙潭战役打响。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卫立煌、刘峙在龙潭以3路大军包围了孙部,双方血战6天6夜,孙传芳的6万大军全军覆没。白崇禧对龙潭战役颇为得意,他曾说:“龙潭之役在北伐中是最重要的一仗......是北伐大业成败之极大关键 ”。
桂系把持南京后,为了打通和老巢广西的联系,就出兵攻打占据两湖的唐生智。1927年10月,白崇禧亲任征湘军总指挥,以维护“统一” 为由,杀进湖北,十余天后攻克武汉,唐生智通电下野。白崇禧趁机收编了唐生智麾下的李品仙、廖磊、叶琪三个军。
第二年,蒋、冯、阎、桂取得了暂时妥协后,发动了针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二次北伐”。白崇禧任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配合1、2、3集团军作战。到6月份,4路大军云集华北,张作霖被迫逃回关外。白崇禧受命率3路大军围剿盘踞于冀东的张宗昌部。9月23日,北伐军全歼张宗昌的鲁军,“二次北伐”胜利结束。
桂系在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战斗力最强,他们屡次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矛盾很深,桂系先后7次起兵倒蒋,并曽2次迫使蒋黯然下野。在历次倒蒋事件中,白崇禧是主要策划者与当仁不让的急先锋,他唱的是绝对主角。由于实力差距过大,加上蒋氏极为擅长金钱收买、分化瓦解之术,李、白数度倒蒋均以失败告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路过湘南、桂北,白崇禧亲自坐镇桂林,派桂系最精锐的7军到全州、兴安一带布防。湘江血战,桂军、湘军、蒋嫡系部队联手进攻红军,致其数万人伤亡、失踪,损失惨重。史载,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有8万余人,强渡湘江进入越城岭山脉后仅余4万左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枪炮齐鸣,日军突袭宛平城,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8月,白崇禧将军奉蒋介石电令飞抵南京,共商抗战大计。随后,他被委任为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是何应钦。在凇沪会战中,白参与了会战的组织指挥事项。桂系最勇悍善战的“钢七军”在凇沪会战中牺牲惨烈,几乎被日军打残,战力好久都恢复不过来。
1938年3月,白崇禧组织参谋团移驻徐州,协助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白崇禧主动联系周恩来,让张云逸指挥江北新四军部队配合桂系韦云淞的31军展开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台儿庄大战爆发后北动而南不动,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台儿庄大捷后,武汉、成都、桂林等地都举行过数万人的大游行,有民众抬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同年7月间,白崇禧代理李宗仁的第5战区司令长官之职,并指挥了8年抗战中绝无仅有的大战役——武汉会战。白崇禧统率长江以北的23个军,在大别山区阻击日寇。武汉会战持续了4个月之久,中国军队动用了129个师共110万兵力参战,日军也调集了19个师团约40万兵力,在这次空前惨烈的大战中,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也取得了打死打伤日军20万人的辉煌战绩,此后,日军的战略进攻态势大大减弱。
武汉会战期间,白崇禧将军运筹帷幄,竭尽全力,表现出一位中国军人为国尽忠的品质和精神。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新设桂林、天水两大行营,分别指挥南北两大战区,白崇禧任桂林行营主任。任职期间,他组织和指挥了南昌会战、桂南会战(含昆仑关战役)、3次长沙会战。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虽然伤亡巨大,但也歼敌无数,取得了不少胜利。白崇禧不愧叫“小诸葛”,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他针对敌我不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破敌战术对策,为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5年5月,白当选为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48年6月,白崇禧被蒋委任为“华中剿总司令”。解放战争期间,白想“奋战求和”,他仍然迷信其手中最后那点本钱。他自恃手握3、40万百战精锐,雄踞华中,且还有西南、西北半壁江山,他还坚信美国会发动第3次世界大战,于是顽固坚持“共军可以政治过江,但军事不可过江”。
渡江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南京,白崇禧试图阻挡,无奈大势已去,只得离开武汉,逃往长沙、衡阳一带。
1949年10月初,衡宝战役打响,桂系主力7军、48军被四野分割包围,并遭重创,有30000余官兵阵亡,白崇禧只得率30万败军仓惶退回广西境内,他把逃回广西的5个兵团中的主力摆放在湘桂以及粤桂一线,以阻击紧追不舍的解放军,如果还是守不住,不惜血本也要保住雷州半岛的出海通道,以便从海上把主力撤到海南岛,联合逃到海南的粤军,“军事占领海南岛,经济争取美国援助”。部署完毕,白飞抵海口。
11月底到12月初,桂军张淦的第3兵团,刘嘉树的第17兵团,徐启明的10兵团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相继覆灭。黄杰的1兵团(中央军,湘军),鲁道源(滇军)的第11兵团在中越边境以及梧州容县地区被歼灭。12日,广西全境解放, 叱咤民国20余年的桂系彻底灰飞烟灭。
远在海口的白崇禧听到自己的子弟兵已全军覆没的噩耗,不禁滴下了几滴浑浊的老泪,他仰望星空,长叹不已,心潮起伏,惆怅万分......昔日威风八面的“小诸葛”此刻似乎已经江郎才尽了,自己赖以仗恃的资本如今已经全部赔光了,等于政治生命已宣告终结。英雄气短,马瘦毛长,白崇禧此番表现,倒也是人之常情。白崇禧在蒋氏的一再邀请下,于49年12月30日飞到台北,他一到台湾,等于入了蒋介石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再也挣脱不出来了。晚年的白崇禧受制于蒋,生活凄苦,没有自由,最后还误了卿卿性命。
【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