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无道辅助,吕后是怎么处置刘邦的八个儿子的
cf无道辅助,吕后是怎么处置刘邦的八个儿子的?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刘邦伤重不起,6月1日驾崩于长安永乐宫。
不久,刘邦嫡长子刘盈即位称帝,其母吕雉也晋封为皇太后。由于刘盈这人太过软弱,早在刘盈为太子时,刘邦就曾因害怕他的软弱的性格会断送汉朝的江山,所以想废了他,只是因陈平、曹参等众臣的反对,最后只得如此。
事实上,最后也的确如同刘邦所言,刘盈登基后,西汉的朝政大权完全落入吕雉之手,吕姓开始掌控刘氏江山。而吕雉想让吕氏执掌江山,自然就需防范刘邦留下的子嗣,那刘邦死后留下的那些子嗣,最后结局都是如何的呢?
刘肥刘肥是刘邦未发迹前,与一位叫曹氏的情妇所生。刘邦称帝不久,刘肥被接回长安。当然刘肥生母卑贱的身份,就早已注定他是与皇位无缘的。不过刘肥虽与帝位无缘,可刘邦赐予他的东西却也丝毫不差。
公元前201年,刘肥被封为齐王,辖地七十三城,乃是此时西汉最为强大的诸侯王,实力近次于皇帝。
当然刘肥属于胸无大志的诸侯王,他没有什么野心,只想着在自己的封地里安安心心的做他的逍遥王。可是刘肥虽无意与刘盈争天下,但吕雉掌权后,对于这位最强大的刘姓诸侯却是十分的忌惮。
公元前193年,刘肥按例进京朝拜皇帝刘盈,后刘盈也按例设家宴款待于他。也就是这场家宴却差点刘肥丢掉自己的性命。话说刘盈设家宴时,没有心机的刘盈天真的认为刘肥是家中的长兄,他理应坐在上位。
可是刘盈却忘记,他们是皇家,不是普通的家族,他是皇帝,刘肥只是臣子,臣子可没有资格坐在皇帝之上。话说这等道理,刘盈不懂,刘肥也应该懂,只是刘肥也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刘盈让他坐,刘肥居然就坐了。
这下可好,刘盈虽没说什么,但吕雉可不干,你坐在主位想敢吗?想替代我儿子?这真的是“叔可忍婶不可忍”。于是吕雉当场就让人准备了两杯毒酒,然后拿到刘肥的面前让他拿起一杯来敬自己。
此时毫无防人之心的刘肥正要拿起一杯毒酒一饮而下的时候。只能说刘肥命不该绝,刘盈突然加入了进来,他拿起另外一杯酒也欲敬吕雉,吕雉见状赶紧打翻刘盈手中的酒杯。
吕雉这个异常的举动,终让刘肥有了怀疑之心。不久刘肥就假装醉酒赶紧离开。 当然此时刘肥虽逃过一劫,但长安他还是出不去,吕雉将他死死的困在长安皇宫之中。
不过好在刘肥作为诸侯王,他的身边还是有能人的。此时他身边的一个谋士向他献策:“吕雉十分疼爱她的女儿鲁元公主,但苦于她是一个女子,汉朝的礼法让吕雉给不了她女儿更为尊贵的身份,如果大王您能给她一个尊贵的身份,并拿出一些土地给她做封地,吕雉绝对会放过你的。”
最后刘肥听从了这位谋士的建议,他先是为鲁元公主上尊号齐国太后,然后将城阳郡给了鲁元公主做食邑。就这样吕雉见刘肥如此上道,而且他的身份说实话对刘盈没啥影响,再加上他从小就对帝位没啥兴趣,于是吕雉最终放过了刘肥,让他回到了封地。
回到齐国后,刘肥自此也不敢再回到长安,他老老实实的在齐国做他的逍遥王,直至前189年十月因病去世,终年32岁。
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的第三子,生母是刘邦晚年最宠爱的戚夫人。
刘如意曾经是除刘盈外,最有希望做皇帝的皇子。当年刘邦曾觉得刘盈过于软弱,所以想废了他,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后来因重臣的反对,刘邦最终没能让刘如意坐上太子之位。
可刘如意这次经历,却让他后来丢了性命。虽然刘邦临死前也知道吕雉以后一定会对刘如意不利,所以他临死前,就将刘如意远远的封到赵地,而且还让御史大夫周昌去做了赵国相。
刘邦希望借助周昌的影响,来让吕雉投鼠忌器。可是刘邦绝对没有想到,吕雉之后会张狂到如此地步,她不但将戚夫人做出人彘,后又对用毒酒将刘如意毒死,死时年仅十五岁。
虽然在吕雉要对刘如意毒死时,刘盈曾对他进行百般的维护,可是百密终有一疏,最终他还是让吕雉有了机会,在他打猎回来后,刘如意就惨死在他的寝宫中。
而后刘盈虽知道刘如意是吕雉所害,但却也无可奈何。刘盈只能赐予他隐王的谥号,之后并不了了之,毕竟吕雉可是他的母后。
刘恒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并不受刘邦的宠爱,所以他早早的就被封到贫瘠之地代地。
刘恒这人十分懂的“休养生息”,他知道低调,知道隐忍,再加上他早早的就与皇位无缘,就被刘邦打发到苦寒之地,所以吕雉掌权后对他并无太多的关注。就是如此,刘恒在历次吕雉清算刘氏一族中,都得以幸免。
公元前180年吕雉去世,刘氏皇族和周勃、陈平等汉臣发动诛吕一战,吕氏一族被灭。而后在陈平、周勃等人的商议下,本最没希望继承皇位的刘恒就这样神奇般的推举为帝。
之后,刘恒登基,在2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与自己的儿子刘启一起开创了闻名后世的“文景之治”。司马迁评其:“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公元前157年7月6日,刘恒病逝于未央宫,终年47岁。
刘恢刘恢是刘邦的第五子。刘邦即位时,他被册封为梁王,都定陶。吕后掌权后,因第二任赵王刘友被幽禁而死,刘恢被迁封为赵王。
刘恢这人没啥野心,完全就是一个小孩子。当年他被徒封为赵王的时,那是无所适从,他深怕自己会步入前两代赵王不得好死的结局,所以到了赵国后,他更是夹着尾巴做人,丝毫不敢表现出对吕雉有任何的不敬之心。
也就是如此,吕雉对他并没有过分的举动,只是派人一直监视着他,以防万一。之后为了加强对刘恢的管控,吕后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刘恢,并让她做了王后,而刘恢对此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不过这位吕王后并不是啥省油的灯,她并不甘心做一个王后,她想学她的姑母吕后一样,做一个权倾朝野的国家掌控者,所以她对刘恢是百般的控制,甚至连他宠爱哪个妃子都要管。
刘恢性格本就软弱,所以对她掌控赵国的王政,刘恢并不敢说什么,也只能是默认她的所作所为。按理说,那位吕王后能掌控一个国家的朝政也该满足了,可是她却并没有。
她不但要独掌一国,还想独享刘恢,所以在最后她得知刘恢在独宠一位妾室的时候,她就怀恨在心的找了一个借口将她杀了。这下可好,宠妾的死,让一直备受压迫的刘恢失去了最后一个避风港,他绝望了,他心灰意冷了,最终他自杀了。
刘友刘友是刘邦第六子。他是继刘如意后的第二任赵王,刘邦时期他被封为淮阳王,吕后掌权后,随着刘如意的身亡,他被徒封为赵王。
刘友这人比赵如意还要倒霉,赵如意死的倒也还算痛快,可刘友却是被活活饿死的,这等死法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确是耻辱之极。
而且更为耻辱的是,刘友之所以会被囚禁而死,原因是因为他对那位吕王后不冷不热的,然后那位王后觉得自己被冷落了,顿时觉得十分不爽,于是并向她的姑母吕雉,诬告他有谋反之心。就这样,刘友就被吕雉囚禁在长安,最后活生生饿死。
刘长刘长是刘邦的第七子,他是唯一个在吕雉当政时期,除刘恒外还能幸存的皇子。
而刘长之所以能够活下来,究其原因在于吕雉乃是刘长的养母。刘长之生母赵姬本是赵王张敖的宠妾,因她的身份实在太卑贱,也实在太特殊,所以刘邦登基后,赵姬并没有得到该有的名分,后来张敖谋反,赵姬也被牵连而死。
但刘长始终都是刘邦的血脉,所以他得以幸免于难,最后他被送往吕雉处,做了她的养子。所以有了这层关系,刘长自然能够在历次吕氏清算刘氏皇族得以幸免,毕竟是吕雉名义上的儿子。
不过刘长这人似乎也不是一个安逸的主。他虽然凭借着各种身份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吕氏当政,他凭借着吕后养子的身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算,刘氏当政,他凭借着刘邦血脉的身份又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清算,只能说他真的是幸运的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人,最终他却是自己作死了自己。刘恒即位后,他陷入了谋反的重罪中,当时刘长欲取代刘恒为皇帝,为了这个目的他竟与当时的匈奴、闽越等异邦相勾结。不过这个预谋最终败露,刘长被押往长安问罪,可仁义的刘启却不忍杀害这个最后还在的弟弟,他选择了放过。
后刘长被废掉王爵,贬往楚地。可刘启虽放过刘长,刘长却不想放过自己,他不想再苟活,最终在途中绝食而死。
刘建刘建是刘邦最小的儿子。公元前195年,原燕王卢绾造反失败逃放匈奴,刘建就继承卢绾旧地,封燕王。
刘建史书对其记载甚少。只知后来被吕雉所杀,其子也被杀,可谓是绝嗣。
可以说刘邦所生下的子嗣,除了刘恒、刘肥是善终外,其余诸子都未能有什么好下场,刘盈是被吕雉的所作所为活活吓死的,刘建、刘如意、刘友、刘恢都因吕雉而死,或毒死,或自杀而死,或饿死,终之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而刘长虽然在吕雉时期得以幸存,但最终也在文帝时期因谋反绝食而死。
地震等自然灾害怎么理解?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指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让万物都获得好处而不损害万物,圣人的行事原则是主动付出而不与人相争。
天之道是利对世间万物,不单指人,包括所有存在的事物,还有自然本身。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等自然灾难对人类来说是灾难,对部分动植物是灾难,但对整个自然界,地震等都是不过是一种自我修复手段。
因为地球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还有一些磁场原因,造成地球内部一些能量聚集,他们需要释放出来,就像人运动,肠道产生气体,也需要通过上下排出,打嗝放屁,释放能量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地震,比如火山爆发,都是地球自身一种现象。
像森林火灾,现在大部分的都是人为森林火灾,那真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你怨不着天道,只怨部分人渣,人乱为,但是一些森林火灾也是自然自我修复的一种,比如有些上百年,甚至上前面的树木,已经枯死,它需要一场火来让他更快尘归尘,土归土,还有一些植物种子需要大火才能烧掉外壳,来生根发芽。
像泥石流,暴雨,干旱,虫灾等,虽说是自然灾害,可难道不是人类始作俑者。“万物作焉而不辞”
“天之道,利而不害”,利万物不害万物,万物不只是人类,是所有存在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为万物创造生存环境,那万物都有共生权利,但任凭各自生灭,所谓保护地球,不过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地球没有人类,用不了多少年,一切都又恢复,不要小看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地球没了人类依旧有生命,而人类离开地球,你球都不是!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要上头条#
#道德经#
孙权的儿子孙皓为何杀了张美人?
一、张美人和父亲张布其人其事。
骠骑将军张布有两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大女儿嫁给了曾担任卫尉的冯朝之子冯纯,小日子过得不错。
小女儿还在闺中没有出嫁。这个时候,张布出事了,原因是他得罪了当时的皇帝孙皓。
按理说,孙皓应该感谢张布才对,没有张布,哪里会有孙皓今日的帝位呢?
原先的皇帝是孙休,孙休非常看重张布和另外一个大臣濮阳兴。
在孙休去世之际,将自己年仅十岁的儿子托付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辅佐新君执政。可是濮阳兴和张布听信他人之言,认为孙休的儿子太小不足以做皇帝,于是擅自改立孙休的侄子孙皓为皇帝。
开始的时候,孙皓表现得像一个明君的模样,可是很快就原形毕露。孙皓认为自己的帝位巩固了,开始为非作歹,这让当初立他为帝的濮阳兴和张布非常后悔。
张布说话不把门,他的怨言被孙皓听说了,于是,孙皓二话不说就把张布的三族给灭了,而张布的女眷留了下来。
张布死了之后,年轻的孙皓大肆地收纳美女于后宫,张布的小女儿也在其中。由于张布的小女儿张美人非常漂亮,很得孙皓宠爱。
二、孙皓为何要杀了张美人?
孙皓杀了张美人的父亲张布三族,还把他的小女儿纳入宫中,这让张美人非常难受,可见张美人是被孙皓强纳入宫。
张美人面对自己的灭族仇人,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自己是一个弱女子,还要强颜欢笑地面对孙皓,日子过得非常阴暗。
可是,对于孙皓而言却不是这样的,杀掉了张布三族后,还把他的女儿强纳入宫中,这让孙皓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征服感。
不知道是孙皓太过于高兴,忘记了自己杀了张布三族,还是故意试探张美人是否忘记了父亲之死,反正就非常突兀地问张美人,你的父亲在哪里?
日日要侍奉这个灭族仇人,现在对方居然问自己的父亲在哪里,这不是故意恶心人么?性格刚烈的张美人非常的生气,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我的父亲被贼人杀死了。
张美人的回答惹了大麻烦,所谓的贼人不就是指孙皓吗?孙皓听后大怒,随手抄起大棒对着张美人就是一棒。一个弱女子哪里经得起孙皓的一棒呢?不出意外,张美人当场就给打死了。
张美人死了后,孙皓开始怀念起她的美丽了,这个怀恋并不是对张美人有感情,而是她实在太漂亮了。孙皓找人仿照张美人的样子刻了一个雕像放在旁边,日夜观赏,满足自己的思恋之苦。
因为一句话,张美人就被孙皓给棒杀。张美人应该是活得太累了,天天和这样一个灭族仇人在一起,实在是幽怨之极,可是又没有报仇的本事,只能通过言语来发泄自己的怨恨。
作为一个性格有缺陷的皇帝来说,张美人的忤逆之言就是不想活的标志,既然如此就成全她了。
性格刚烈的张美人遇到性格缺陷的孙皓,结果必然是非常悲惨的。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干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将所有的男丁全部杀死,留下女眷。其中李元吉的媳妇杨氏,也就是李世民的弟媳又投身李世民,生下儿子;而嫂子郑观音性格比较刚烈,不愿意屈从,而李世民不得已轻轻地放过了。
对于杨氏和郑氏而言,她们无疑是幸运的,并没有遇到一个类似孙皓这样性格存在严重缺陷的人,否则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三、张美人的姐姐结局如何呢?
一棒打死了张美人之后,孙皓整日思恋她,又雕刻了一个人像,可是即使如此依然不解相思之苦。毕竟是木头的东西,怎么看也不像真人,而且也不能说话,哪里比得上真实的人呢?
有一日,孙皓突然问身边的人,张美人有姐妹么?身边的人整日看着皇帝孙皓干这些变态的事情,早就心生恐惧了,立即点头说道,张美人确实有一个姐姐,但是她的姐姐早已嫁给了前卫尉冯朝的儿子冯纯为妻。
孙皓一听大喜,立即派人将她强抢入宫,也不管她的丈夫是否愿意。张美人的姐姐被强抢入宫后,孙皓非常喜欢,立即封她为左夫人。
为了博得左夫人的欢心,孙皓赏赐大量的物件,包括华燧、步摇、假髻数以千计。自从得到左夫人之后,孙皓连房门也不出去了,整日和左夫人厮守,也不理政事。
可是即使这样,获得宠爱的左夫人还是死掉了。一方面家族被他给灭了,另外一个方面还被他强抢入宫,而丈夫还在人世,这样的日子即使再繁华,再奢侈,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整日面对这样一个变态狂,左夫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日日寡欢,终于把自己给郁闷死了。
左夫人死后,孙皓有些抓狂了,于是将她葬在花苑之中,还在家里治丧,半年不出门。一时间外面流言四起,许多人认为他已经死了,外面的那个人是他的舅舅假扮的。
四、孙皓为何如此残暴?
孙皓作为东吴末代皇帝,其所作所为和许多王朝的末代皇帝大不相同。其他大部分王朝败亡并不是由于末代皇帝暴戾而亡,而是由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被颠覆。
东吴的灭亡却是由于孙皓个人暴戾而亡,大肆的乱作为和屠杀大臣,横征暴敛导致东吴社会矛盾激化,内部离心离德以至在西晋入侵之下,王朝就土崩瓦解了。
那么作为东吴最后的一任皇帝孙皓为何如此残暴,如此暴戾呢?这个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东吴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朝廷内部势力争权夺利,互相屠杀。这些血腥屠杀即使在蜀汉和曹魏国内也是少见的。政敌之间互相争斗,失败者多是以灭族为代价,因此政治氛围异常紧张。
另外一方面就是东吴皇族内部同样充满了血腥的屠杀。孙权晚年没有处理好鲁王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导致这一风气延续到他的后代,无不是以政变或者被政变下台或者上台,几乎没有正常的权力交接,失败者大多被屠戮干净。
孙皓的前任皇帝是孙休,可是作为辅政大臣的张布和濮阳兴没有听从孙休的安排立十岁的儿子为帝,而是改立侄子孙皓为帝,这种做法给孙皓留下了严重心理阴影。大臣随意改立皇帝,让孙皓对周边的大臣充满了不信任感,因此动不动就对周边的大臣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
同时,孙皓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幸,他是太子孙和之子,可是当年孙和争夺太子之位失败而被贬。孙权去世之后,诸葛格辅政则有意再立孙休为帝,而宗室孙峻找了一个机会将诸葛格诛杀,同时又将诸葛格属意的孙和赐死,这样孙皓就成为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那年孙皓虽然年幼,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皓的岁数增大,这些残酷的事实逐步传入到他的耳朵里,这让孙皓的成长过程中充斥着杀戮和不信任感。
因此,在面对宗室和大臣的时候,孙皓一直处于戒备之中,稍微有忤逆或者不顺他的意志,就会遭到屠戮之厄,至于这种杀戮是否给东吴带来极大的危害,这就不是他所考虑范围的事情。
在孙皓看来,这种无休止的滥屠戮至少可以安慰他极端恐惧和不安的心理,这就是他成长的环境给他带来的副产品。
五、总结。
孙权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孙和是老三,曾经被立为太子,可是在和鲁王争位的时候被孙权废黜。孙和有四个儿子,而孙皓则是老大,可见,孙皓并不是孙权的儿子,而是孙权的孙子,因此题主说孙皓是孙权的儿子是不对的。
由于孙权的孙子孙皓所处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大臣之间互相倾轧屠戮,而孙氏宗室之间为了争夺帝位更是不顾兄弟情义,互相暗算,造成人人自危,导致有些宗室甚至更是投奔魏国和西晋以躲避宗室之间带来的血腥屠杀。
正是如此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孙皓残暴暴戾的性格,对于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兄弟也是极端的不信任,那么对于枕边人张美人就更加不用说了,只要忤逆了他的意志,那就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因此,孙皓杀掉张美人其实也没有过多的理由,就是没有讨自己的欢心,随手杀了她而已。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明朝有16个皇帝,却只传了12世,这也就意味着16位皇帝中有四对是平辈的,甚至是亲兄弟。这四对兄弟组合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与明仁宗朱高炽(堂兄弟);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亲兄弟);明武宗朱厚照与明世宗朱厚熜(堂兄弟)、明熹宗朱由校与明思宗朱由检(亲兄弟)。这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这对兄弟了。这哥俩从小是一起长大的,且没有其他兄弟,关系是非常要好的,只可惜后来为了皇权而反目成仇,令人叹息。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受太监王振怂恿,要御驾亲征瓦剌,谁知去容易想回来难了。土木堡之战大明五十万军队兵败如山倒,明英宗也被俘虏。此时大明朝堂上群龙无首,朱祁钰临危受命,先任监国,后被于谦等人拥立称帝,并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登基后重用于谦等主战派,打赢了瓦剌,守住了京师。一年以后明英宗朱祁镇被迎回明朝,《明实录》记载“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可见明代宗对北狩归来的哥哥并不热情,甚至是冷眼相对。这之后的七年明英宗都被软禁在南宫,不问政事。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突然病重,但此时太子人选还没有定,众大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月十六日宫内又传出明代宗病情好转了,于是大臣们准备第二天上朝时与皇帝商量皇储人选。谁知这一夜爆发了“夺门之变”,明代宗再也没有了上朝的机会。“夺门之变”是以石亨、徐有贞为首,并取得孙太后懿旨的一场政变,政变成功后明英宗得以复辟,没过多久明代宗就去世了。
朱祁钰的死疑点重重,当时他只有29岁,死前病情已经有好转了,可明英宗复辟没多久他就突然去世了,极有可能是死于明英宗之手。查继佐著的《罪惟录》中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如果记载属实,就是说当时明代宗病已经好了,但是明英宗下旨让太监杀死了他。可怜一代雄主最后死的那么窝囊,在位八年,有那么多的机会可以除掉自己的哥哥明英宗,为何朱祁钰迟迟不动手,难道真的是顾及兄弟之情吗?当然不是,朱祁钰不是不想杀了明英宗以绝后患,而是杀不了。
首先明代宗是临危受命的,在朝中根本没有根基,怎么敢贸然对英宗下手。孙太后起初只是任命朱祁钰为监国,太子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但国赖长君,历史上主少国疑丢失江山的例子不在少数,加上于谦为首的大臣一直联名奏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也只得以江山社稷为重,亲手废除了自己儿子的帝号,改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但朱祁钰这个皇帝只是个临时救火的,为的只是让瓦剌不能以明英宗要挟明朝。而对于明英宗孙太后和于谦都是主张迎回的,此时的朱祁钰刚刚登基,还要仰赖朝中大臣,若迎回太上皇后就还想杀了他,恐怕太后和于谦会第一个反对,到时惹怒太后和拥立之臣自己恐怕还得被废。
其次明朝极其重视传统儒家的忠孝理念。在明朝文官集团十分强大,而这些文官不乏许多儒生。朱祁钰若违背伦理忠孝理念杀了朱祁镇,那必会招致史官口诛笔伐,朝中大臣也要群起而攻之。朱祁钰性格软弱,若要做如此不忠不孝的事肯定得掂量掂量后果。可身在皇家哪能顾及这么多,朱祁钰这软弱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归宿。
况且朱祁钰改立太子已经引起朝臣和太后的不满了,若再对英宗动刀,那更别想坐稳皇位了。孙太后能够同意立朱祁钰为帝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朱祁钰保证了自己百年之后会把皇位传给太子朱见深,这样皇位还会回到英宗一脉。可谁知朱祁钰品尝完皇权的滋味后就欲罢不能,不仅自己不愿意让位给哥哥,并且还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为此他还试探过宫中资历非常老的太监金英,对金英说“七月初二是太子的生日”,实际上七月初二是他自己儿子朱见济的生日,若金英赞同他的说法,那么就说明自己改立太子有望,可谁知金英不吃这一套,回答说“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十一月初二正是太子朱见深的生日。连一个太监都不赞成自己改立太子,更何况朝中大臣和太后了。
但是朱祁钰废太子之心不死,竟然想出了贿赂朝中大臣的千古奇招,大臣拿了皇帝的手软,纷纷上奏请求废太子、改立储君。朱祁钰最后达到了目的,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好景不长,次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此时东宫之位空着,自己也不能前脚把朱见深太子之位废了后脚又重立朱见深为太子,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这种状态下更不能贸然杀了明英宗了,否则到时朝臣们把积攒多年的怨气发泄出来,朝局动荡,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明代宗再也没生出儿子,立太子乃是国本,太子不立,社稷不稳,国家不安。最后的明英宗能够复辟成功也是因为代宗病重且没有立皇位继承人,那么最有资格当皇帝的自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镇了。
云中子实力远超十二金仙?
导语:在《封神演义》中,真正的妲己其实早就死了,纣王宫中的妲己,其实是千年狐妖所变的。狐妖来到纣王身边后,一开始朝中的文武大臣并不知道,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位神仙,在一次山中采药的过程中,看到纣王的朝歌城妖气冲天,于是掐指一算,知道有妖怪在宫中作祟。于是,随手用树枝削了一把木剑,就来到纣王的宫中,说是来除妖的。这位神仙就是云中子。他是阐教元始天尊旗下的一位散仙,实力比十二金仙还强,同时也是福德之仙。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雷震子的师傅。
在封神榜中,神秘的终南山练气士云中子是福德之仙,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哪怕是女娲娘娘的决定,只要他认为有违善良德行,便会果断出手阻止。虽然他只是元始天尊的二代弟子,其他的十二金仙却要称云中子为师叔。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生父是上古和女娲齐名的一位大神,背景通天,所以云中子才能保持本性,不用违背本心。
云中子这么厉害为何不直接杀死妲己?封神榜里有几位天道圣人,元始天尊正式其中之一,座下有十二弟子,号称十二金仙!分别是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
这十二位就是助周灭商的阐教主力军,因为犯了杀劫,封神榜计划应运而出,周室当兴,商汤应败……在九曲黄河阵中,三霄娘娘祭起混元金斗,把这“犯了杀劫”的金仙们,一个个都削去了顶上三花,消了胸中五气,都变成了凡人,得从头修炼。
元始天尊亲自出手,秒杀了三霄,自然有办法让已经渡劫的金仙们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修为。其实元始天尊座下可不仅有十二金仙。今天就来说一位,修为远超十二金仙的终南山玉柱洞练气士—云中子!
不同于犯了杀劫的十二金仙,这位云中子没有被削去三花,消去五气,不仅证明了他是一位有福德的神仙,而且修为也会略高于十二金仙。十二金仙都没达到斩却三尸的境界,如果不是参与封神计划,帮助姜子牙,他们的境界很难再有突破。
不仅修为高于十二金仙,云中子更有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收雷震子为徒,两枚仙杏完成了对雷震子的改造,让徒弟变成了空中轰炸的大杀器!雷震子救父的过程中,云中子也叮嘱雷震子,不得随意伤人,救出文王后立刻回山。可见,云中子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大仙。能让弟子成为7个肉身成圣的,也证明了云中子的修为高,实在是高!而且他是唯一想要釜底抽薪,提前终结封神计划的。
纣王在给女娲娘娘进香的过程中,脑子抽风般的提了一首艳诗,女娲娘娘看到后自然是怒不可遏,驾起祥云,被红光阻挡,正是所谓的“气运”保护了纣王没有马上遭受惩罚。女娲使用招妖幡,唤来轩辕坟三妖,迷惑纣王,挑起商周之战,正由此开始!
特别是九尾狐狸(妲己),极尽魅惑之术,立炮烙、设虿盆、挖比干心肝、逼走黄飞虎,造鹿台,使得民不聊生,诓四大诸侯进朝歌,擅杀东伯侯姜文焕,南伯侯鄂崇禹,从此南北两路在无宁日!剖腹验胎,敲骨验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残害百姓。
如果早点除掉妲己,纣王也许就能清醒了,商周大战也就可能会避免。大战一起,将士有披甲之苦,黎民有流离之祸。只要是打仗,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云中子看到纣王宫中,有妖氛之气,于是,他出手了!
云中子驾临朝歌,不仅和纣王讲道论法,还进献能除妖的桃木剑,还对徒弟说,千年老狐,岂足当吾宝剑,只此足矣。本来计划进行的很顺利,妲己已经被桃木剑克制,纣王离不开妲己,一把火烧了桃木剑,妲己幸免于难,继续进行着迷惑纣王、祸害百姓的特工任务。
云中子既然修为既高,又悲天悯人,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妲己?
原因还是因为这封神榜计划的重要性!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在碧游宫,联合佥押了封神榜,以桃木剑除妖不是托大,而是想制造一个“意外死亡”的假象,妲己死了,纣王肯定不会做出那么多荒唐事,商周之战也就师出无名了。
可影响了封神榜大计,元始天尊的如意算盘也就落了空,十二金仙怎么完成杀劫?封神榜上那些截教大仙们怎么各归各位?西方教又怎么能参与进来?云中子滞留在朝歌,就是想看到妲己死在桃木剑下,可纣王的做法失去了唯一的机会,也让云中子明白了“天意难违”
总结:云中子有除掉妲己的想法,却不能直接实施,用桃木剑已经是在试图挽救纣王了!有时,机会就在眼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人站在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一生的命运!